這裏是伶仃洋,2018年,一座大橋將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它就是震撼世界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青州橋部分吸收了“中國結”的文化元素,寓意三地同心。這是一座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同心橋”,它也被稱為(wei) 圓夢橋、自信橋、複興(xing) 橋。
這座橋,為(wei) 什麽(me) 被人們(men) 賦予了如此深厚的寓意呢?
虹起伶仃 龍騰大灣
從(cong) 高空俯瞰,香港、澳門、珠海猶如三顆明珠,被寬廣的伶仃洋阻隔。
過去,從(cong) 香港開車通往珠海、澳門,需要先北上過深圳口岸,曆經三個(ge) 多小時才能抵達。
隨著香港、澳門與(yu) 祖國內(nei) 地的交流日益頻繁,為(wei) 了讓香港、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經濟發展,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
港珠澳大橋所在海域,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和空港。
大橋需要建設得足夠高,保證船隻能夠通過,同時為(wei) 保證附近機場的安全起降,大橋又不能過高。
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港珠澳大橋在海底修建6.7千米的隧道,並通過人工島連接橋梁,形成了橋、島、隧相結合的構造。
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我國橋梁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嚐試。
“海底之吻” 世紀跨越
伶仃洋中的牛頭島上,坐落著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隧道沉管製造工廠。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就是由這裏生產(chan) 的33節巨型沉管依次拚接而成。
每節沉管長約180米,重量近8萬(wan) 噸,大小相當於(yu) 一艘中型航空母艦。
這是為(wei) 了港珠澳大橋建設專(zhuan) 門研發的浮運安裝駁船,它專(zhuan) 門用來運輸體(ti) 積龐大的沉管。
沉管固定在兩(liang) 艘浮運駁船下,由八艘大馬力拖輪牽引駛入伶仃洋中指定位置,將其沉入海底進行對接安裝。
八萬(wan) 噸的沉管,在海中40米深處和前一節沉管對接,對接精度要控製在厘米級別。超高的安裝難度,被工程師們(men) 稱為(wei) “海底之吻”。
四年時間,33節沉管順利沉入海底,對接精準完成。這條隧道往返都是3車道,大大方便了來往車輛的行駛,實現了中國海底隧道建設的曆史性跨越。
“隻有中國工業(ye) 能力有了跨越提升,才讓我們(men) 這一代工程師有了偉(wei) 大的舞台,我們(men) 才能建出這樣的超級工程。”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 蘇權科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從(cong) 珠海、澳門到香港的陸路交通路程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這座被譽為(wei) “人類工程金字塔頂的明珠”的大橋,全部由中國工程師獨立自主設計完成,港珠澳大橋也因此被稱為(wei) “自信橋”。
2021年,李翔等三位畫家以港珠澳大橋為(wei) 主題,創作了中國畫《龍騰大灣》,用藝術的方式呈現了一部中國橋梁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
丹青寫(xie) 史詩 盛世大灣區
畫作采用俯瞰視角,以縱向“S”形的構圖,用宏偉(wei) 的港珠澳大橋巧妙地將香港、珠海、澳門三座城市連接起來,全景展現大灣區的風貌。
畫麵的近景是被譽為(wei) “東(dong) 方之珠”的香港。鱗次櫛比的高樓將一片繁榮的景象呈現在人們(men) 眼前,金融中心、中銀大廈以及繁忙的維多利亞(ya) 港,這些地標建築給人銳意進取的感覺。
中景是畫麵的主體(ti) ——港珠澳大橋,大橋由近到遠,氣勢如虹,宛如一條“巨龍”在伶仃洋裏翻騰,寓意大灣區的經濟如巨龍騰飛。
橋上車流如水,穿梭不息;橋下滿載貨物的輪船正有序地通過航道;橋的兩(liang) 邊分布著幾座綠意盎然的小島,展現了人文建築與(yu) 自然景觀的相互交融。
遠景是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和珠海城市景觀。珠海的城市建築與(yu) 港澳遙相呼應,形成了一條極具音樂(le) 節奏感的城市天際線,奏響了一曲盛世頌歌。
傳(chuan) 統筆墨勾勒現代繁榮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的“超級工程”,如何將這座跨海大橋和港珠澳三地同時呈現在一幅畫中,成為(wei) 畫作藝術構思中最大的難題。
麵對挑戰,畫家們(men) 在創作之初,匯集了港珠澳大橋不同角度的照片反複臨(lin) 摹,曆經幾個(ge) 月的創作,畫出了第一批草圖,然而他們(men) 卻並不滿意。
有的畫麵不夠協調、有的過於(yu) 聚焦局部,畫家們(men) 希望在這些畫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ou) 化組合,並通過創新使用特殊的繪畫材質增強畫作的藝術性。
為(wei) 了營造身臨(lin) 其境的感覺,畫家們(men) 在描繪現代建築的材料中使用了瀝粉材質,凸顯了顏色的質感和建築的凹凸感。
最終,畫家們(men) 將中國山水畫創作手法與(yu) 現代建築相結合,實現了工筆與(yu) 寫(xie) 意、古代與(yu) 現代的和諧統一,將港珠澳大橋和三座城市之間的緊密聯係完美地呈現出來。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複興(xing) 之路砥礪奮進
越過高山,跨過江河,中國的橋梁與(yu) 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guan) 。
當年的武漢長江大橋,毛澤東(dong) 主席曾用“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樣的詞句來讚美。
今日的港珠澳大橋,習(xi) 近平主席在開通儀(yi) 式上說:“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體(ti) 現了一個(ge) 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體(ti) 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ti) 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誌氣。”
港珠澳大橋為(wei) 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它將以天開海嶽之勢,為(wei) 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鋪就康莊大道。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還有哪些鮮為(wei) 人知的故事?畫作《龍騰大灣》還有哪些創作巧思?
讓我們(men) 跟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美術評論家徐裏一起,了解《龍騰大灣》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