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戰爭(zheng) 年代

無數革命先輩憑著堅定的信仰

和對革命事業(ye) 的無限忠誠

在敵人的監獄中

戰鬥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1950年

為(wei) 紀念那些曾為(wei) 解放全中國

獻身的革命先烈

畫家胡一川創作了油畫《開鐐》

國民黨(dang) 統治時期

全國各地都設有監獄

比如貴州的息烽集中營、

上海的提籃橋監獄、

南昌的軍(jun) 人監獄等

用於(yu) 關(guan) 押共產(chan) 黨(dang) 員及愛國人士

在監獄中

革命誌士身戴沉重的鐐銬

卻仍頑強與(yu) 敵人做鬥爭(zheng)

其中

寫(xie) 下《可愛的中國》的方誌敏

直到犧牲也沒有被解開鐐銬

1950年

畫家胡一川創作了油畫《開鐐》

表現了解放軍(jun)

營救獄中革命同誌的情景

他的這一創作構思

是如何產(chan) 生的呢?

畫家胡一川

原來

在上個(ge) 世紀三十年代

胡一川曾被國民黨(dang) 特務

以滋擾社會(hui) 的罪名抓捕入獄

在獄中

胡一川不僅(jin) 在

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的影響下

學習(xi) 黨(dang) 的革命思想

還仔細觀察獄友們(men) 的形象

為(wei) 將來的藝術創作積累素材

  我爸爸曾經跟我說過,腳鐐被打開的那一瞬間,“嘩啦”一聲,是多麽(me) 美妙,他永生難忘。他想表達的是更深層的意義(yi) ,表現中國解放了,打開了拷在中國人民身上的腳鐐,同時他也想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緬懷。

——胡一川之女胡珊妮

畫作的光源處理

依托的是畫麵中的油燈

畫家用兩(liang) 個(ge) 區域的光線

表現了光色光影的變化

為(wei) 打破狹窄的獄中空間

畫家選擇將牢門向內(nei) 打開

顯現出隔壁的牢房

大大拓展了畫作的表現空間

畫麵中出現了很多幾何圖形

如戰士身背的鬥笠、駁殼槍、

被解救者腿上的鐵箍、

以及綁在鐐銬上的鐵砣等

讓畫麵呈現出一種

樸實而渾厚的力量

而畫作視覺中心點處的

一副被打開的鐐銬

體(ti) 現了作者對解放和自由的向往

是畫作的點睛之筆

畫麵當中的一幅軍(jun) 旗十分搶眼

它所表達的

是一種正義(yi)

是一種勝利

還回答了一個(ge) 問題

——開鐐者是誰?

是黨(dang) 領導的人民軍(jun) 隊!

  之所以它成為(wei) 我們(men) 中國美術史的經典,就在於(yu) 胡一川先生以個(ge) 人的感情,借用這個(ge) 題材,體(ti) 現了革命者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也體(ti) 現了全國人民對自由、對解放的一種渴望。

——美術評論家劉萬(wan) 鳴

重慶市歌樂(le) 山下的渣滓洞集中營

也曾留下許多革命先烈

可歌可泣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

重慶市政府修繕了

渣滓洞集中營舊址

讓這裏成為(wei) 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

長江經濟帶發展、

新時代西部大開發

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

作為(wei) 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的重慶

取得了經濟快速發展

在這片土地上

無數革命先烈用熱血和信仰

培育出的紅岩精神

將深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奮勇向前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

《開鐐》畫成之後

專(zhuan) 家是如何評價(jia) 的?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徐焰

美術評論家劉萬(wan) 鳴一起

了解《開鐐》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