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紅軍(jun) 召開了具有重大轉折意義(yi) 的遵義(yi) 會(hui) 議,會(hui) 議確立了毛澤東(dong) 同誌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紅軍(jun) 中的領導地位。
當時的形勢依然極其嚴(yan) 峻,蔣介石調集40多萬(wan) 兵力企圖包圍紅軍(jun) 。為(wei) 緩解當時的嚴(yan) 峻局勢,中央軍(jun) 委決(jue) 定撤出遵義(yi) ,北渡長江。
撤離遵義(yi) 後,中央紅軍(jun) 遭遇了川軍(jun) 郭勳祺部的重兵圍堵,損失嚴(yan) 重,不得不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選擇西渡赤水,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雲(yun) 南紮西集結。
在這危急時刻,中央紅軍(jun) 截獲國民黨(dang) 密電,得知遵義(yi) 僅(jin) 有黔軍(jun) 王家烈的一個(ge) 多師的守軍(jun) ,防線薄弱,中革軍(jun) 委決(jue) 定,避實就虛,出奇兵回師東(dong) 進,二渡赤水,再戰遵義(yi) 。
中央紅軍(jun) 能不能奪回遵義(yi) ,擺脫困境,首要的前提是攻下遵義(yi) 北麵的雄關(guan) 天塹——婁山關(guan) 。
婁山關(guan) 是大婁山的主峰,海撥1500多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guan) 口,素有“一夫當關(guan) ,萬(wan) 夫莫開”之說。
麵對這座易守難攻的險峻關(guan) 隘,中央紅軍(jun) 該如何奪取婁山關(guan) 呢?
1935年2月25日,紅三軍(jun) 團向遵義(yi) 附近的桐梓縣開進途中,抓獲了幾名黔軍(jun) 俘虜。
得知黔軍(jun) 的首領王家烈此時正在桐梓縣操持著母親(qin) 的壽宴,天險婁山關(guan) 的守敵正處於(yu) 將兵分離、群龍無首的狀態,紅三軍(jun) 團軍(jun) 團長彭德懷向中央提出建議,趁敵立足未穩,要立即對婁山關(guan) 發起攻擊。
這次攻打婁山關(guan) 由哪支隊伍擔任主攻呢?紅三軍(jun) 團特地派擅長爬山、適合山地戰的紅十三團來擔任。
奪下婁山關(guan) ,使紅軍(jun) 擺脫了被動地位,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全殲紅軍(jun) 的妄想。
這是紅軍(jun) 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個(ge) 大勝利。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馬沈
麵對久違的勝利,紅軍(jun) 戰士們(men) 備受鼓舞。毛澤東(dong) 也難掩激動的心情,他登上婁山關(guan) 之巔,留下了長征路上那首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guan) 》。
1991年,畫家李勁堃根據毛澤東(dong) 《憶秦娥·婁山關(guan) 》這首詞的意境,創作了中國畫作品《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作品是由19幅通景屏構成的11米的山水畫卷。從(cong) 構圖上來講,這幅畫用四分之三的麵積畫大婁山脈,天空僅(jin) 占上麵四分之一的位置,給人一種特別壓迫的感覺。
畫麵像是截斷的空間,隻有一個(ge) 大婁山脈,卻讓人感覺好似波濤在湧動。
這幅畫麵在藝術特色上,是有很大的突破的。
——美術評論家尚輝
在作品中,畫家通過創作山脈底下紅軍(jun) 戰士攻打婁山關(guan) 的場景,將《憶秦娥·婁山關(guan) 》中的“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呈現出來。
畫麵中,層巒疊嶂的山峰之間有一群正在與(yu) 敵肉搏的戰士。畫家沒有將戰士們(men) 的麵部進行仔細展示,而隻讓人看到人物張大的、呼喊的嘴,似乎耳邊就可以聽到響徹山穀的震天殺喊聲。
畫家將山穀中的戰鬥以這樣的方式定格,用紅色寓意了戰士們(men) 的鮮血,它從(cong) 山澗中匯聚而來,並逐漸由透明到厚重,層層罩染,層次豐(feng) 富。紅色代表的不僅(jin) 是犧牲的悲壯,也是勝利的豪情。
這件作品不同於(yu) 一般概念上的中國畫作品,以金箋紙替代宣紙,以色布白、以色襯空,使畫作帶有光澤的金色,製造出殘陽下特有的光線效果。
金箋作為(wei) 一般用作廟堂之作的特殊材料,能夠讓水墨停留在表麵上。畫家利用金箋的特性,將嶺南畫派撞水的繪畫技法發揮其中,讓人們(men) 在縱覽萬(wan) 壑千岩之時,與(yu)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的意境不期而遇。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七十周年前夕,李勁堃開始著手於(yu) 對《憶秦娥·婁山關(guan) 》這首詞進行美術化的創作。
在以往對於(yu) 長征時期詩詞的表達中,畫家往往會(hui) 選取偉(wei) 人的形象加以創作,或將關(guan) 注點對準風景的呈現。能否突破常規另辟蹊徑呢?李勁堃陷入了苦思。
經過大量采訪,李勁堃最終巧妙使用紅色來深化主題——既可以表達戰士們(men) 犧牲的悲壯,同時也可以抒發出勝利的豪情。
從(cong) 1991年的第一稿算起,到2019年創作的第二稿,這件作品曆時近三十年時間,幾乎貫穿了李勁堃山水畫探索的心路曆程。其間,他畫了大量草稿,最終成就了這幅恢弘畫卷。
今天的婁山關(guan) 依然蒼山如海。昔日的硝煙已經遠去,光榮的傳(chuan) 統卻永遠留了下來。
作為(wei) 中國紅色教育基地,婁山關(guan) 形成了以輻射川渝黔為(wei) 主的紅色旅遊區,帶動當地旅遊經濟全新發展。
紅軍(jun) 戰鬥過的戰壕、留下的彈坑仍舊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的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成為(wei) 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永遠的力量源泉。
中央紅軍(jun) 為(wei) 何在遭遇川軍(jun) 郭勳祺部重兵圍堵時損失嚴(yan) 重?經過再度創作的畫作又有了哪些變化?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馬沈、美術評論家尚輝一起,了解《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