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dong) 北大地的白山黑水之間,有一個(ge) 叫濛江縣的地方。1945年10月,在戰勝日本軍(jun) 國主義(yi) 侵略者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接收了濛江縣偽(wei) 政權,全縣解放。次年,濛江縣被更名為(wei) 靖宇縣。
這是為(wei) 了紀念在這裏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一代抗日名將楊靖宇。
抗聯從(cong) 此過,子孫不斷頭
1931年,日本反動統治者策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dong) 北全境。在民族危機的緊要關(guan) 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率先高舉(ju) 起武裝抗日的旗幟。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wei)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的序幕。
1932年,楊靖宇接受黨(dang) 組織的委派,前往東(dong) 北組織抗日武裝力量。
楊靖宇帶領遊擊隊轉戰千裏,與(yu) 日偽(wei) 軍(jun) 多次作戰,給日偽(wei) 軍(jun) 沉重打擊的同時,不斷壯大抗日武裝力量,將紅旗牢牢插在東(dong) 北大地上。
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決(jue) 定將東(dong) 北各方抗日武裝聯合起來,楊靖宇任抗聯第一路軍(jun) 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成為(wei) 中國人民反抗日寇侵略的一麵旗幟。
楊靖宇是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的旗幟,但楊靖宇並非他的本名。這是怎麽(me) 回事呢?
東(dong) 北抗聯 絕境中的雄壯史詩
1934年,中央紅軍(jun) 開始漫漫長征。楊靖宇率領的東(dong) 北抗聯失去了和黨(dang) 中央的聯係,在這片林海雪原中,開始孤軍(jun) 奮戰。
在長期的抗戰中,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將士挑戰著人類生存的極限,抵禦著難以想象的嚴(yan) 寒和饑餓。
有時部隊一天要在深山雪原裏跋涉上百裏,一連幾天吃不上飯,隻能就著雪水,吃點野果,甚至隻能吃草根、樹皮和棉絮。
但是,將士們(men) 不怕犧牲,頑強戰鬥,牽製七十餘(yu) 萬(wan) 日偽(wei) 軍(jun) ,消滅十八萬(wan) 日偽(wei) 軍(jun) ,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zheng) 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
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參加東(dong) 北抗聯的五萬(wan) 多將士,大部分血染疆場,120多位師以上幹部為(wei) 國捐軀。
“楊靖宇”的名字令敵人聞風喪(sang) 膽,被日偽(wei) 當局視為(wei) 偽(wei) 滿洲國的心腹大患。1939 年冬,日寇對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進行大規模圍攻。
“楊靖宇和部隊陷入重重包圍,幾位當地農(nong) 民勸他投降。楊靖宇說:‘老鄉(xiang) ,如果我們(men) 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盧勇
1940年,由於(yu) 敵我力量懸殊和叛徒出賣,楊靖宇將軍(jun) 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殉國,年僅(jin) 35歲。
支撐楊靖宇將軍(jun) 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是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也就是偉(wei) 大的抗戰精神。
楊靖宇將軍(jun) 犧牲後,負責追捕他的日本侵略者很好奇,是什麽(me) 讓楊靖宇能如此堅持呢?最後他們(men) 決(jue) 定把楊靖宇的肚子剖開,發現楊靖宇的胃裏沒有一粒糧食,隻有樹皮、草根和棉絮。
“滿腹棉絮草根,一腔熱血忠誠,縱然腸剖顱斷,猶令強虜膽寒,這就是我們(men) 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盧勇
將軍(jun) 雖死,浩氣長存
烈士不朽,英靈千古
楊靖宇將軍(jun) 被殺害後,日偽(wei) 軍(jun) 將他的遺體(ti) 放在一塊門板上立起來,拍了這樣一張照片。
英雄雖然倒下,但他的精神氣概如同萬(wan) 仞高峰,永遠守護著這一片壯美山河。
楊靖宇犧牲四十餘(yu) 年後,畫家胡悌麟和賈滌非以這張照片為(wei) 藍本,創作了油畫《楊靖宇將軍(jun) 》。
油畫《楊靖宇將軍(jun) 》給觀者強烈的、悲壯的視覺衝(chong) 擊。在構圖上,這幅畫采用了“S”形的結構,以獨特的俯視視角來呈現畫麵。
畫作中央的老牛拉著楊靖宇將軍(jun) 的遺體(ti) ,狼藉的雪地、淒寒的色調、如麻似刀的線條,真實地營造出悲壯的氣氛。
畫麵前景的農(nong) 民手牽黃牛,在雪地中艱難前行,他的眼中充滿著對烈士楊靖宇的悲憫,雙手似是在為(wei) 英雄虔誠祈禱。
左上方手持軍(jun) 刀的是一名侵華日軍(jun) 頭目,他側(ce) 著身對著烈士,邊走邊低下頭,這一細節也呼應了曆史事實。
畫作沒有刻意描繪英雄的外貌,但畫家用粗獷而犀利的筆法,勾勒出楊靖宇將軍(jun) 殘破的軍(jun) 服,露出許多雪白的棉花,營造了悲壯的現實氛圍。
畫作采用頗為(wei) 獨特的俯視視角,將觀者的視線帶入到畫麵裏,產(chan) 生向英雄低頭默哀的視覺效果;同時,也俯視著畫麵中持槍押運遺體(ti) 行進的日偽(wei) 軍(jun) ,從(cong) 而形成對日寇野蠻侵略的審判姿態。
有的人躺下了,但他的精神永遠站立不朽。在站與(yu) 躺的強烈對比下,畫作焦點中的楊靜宇將軍(jun) ,永遠接受著我們(men) 的禮讚與(yu) 致敬。
以“死”為(wei) 題,雖死猶生
40多年前,畫家胡悌麟創作《楊靖宇將軍(jun) 》時,一反常規,用死亡的瞬間,定格英雄精神的永恒。這是因為(wei) ,一生從(cong) 軍(jun) 的胡悌麟深知,經曆過血與(yu) 火的洗禮,軍(jun) 人對犧牲的認識,早已不同於(yu) 常人,而是具有別樣的意義(yi) 。
黑土地曾是當年烈士們(men) 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戰場。胡悌麟七次前往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林海雪原,尋找楊靖宇將軍(jun) 和抗聯戰士們(men) 與(yu) 這片土地的血脈聯係。
“他(胡悌麟)去東(dong) 北采風,滑進冰窟窿裏去了,他說:‘我再掉下去多少次,我也得把這張畫畫出來。’”
——朱珠(胡悌麟妻子)
一張張手稿,記錄了畫家心血與(yu) 靈感交織的創作之旅。
曆時三年,胡悌麟和學生賈滌非,勾勒出了一位浩氣長存、雖死猶生的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楊靖宇將軍(jun) 和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的英雄讚歌,一直回響在白山黑水間。
靖宇精神傳(chuan) 承不息
正如楊靖宇將軍(jun) 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shou) 藏跡,隻要我們(men) 有火種,就能驅趕嚴(yan) 寒,帶來光明和溫暖。”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每一個(ge) 革命先烈,都是播火的人。
楊靖宇將軍(jun) 曾經率領的部隊在抗戰後期散而複聚,成立了楊靖宇支隊,經曆過無數次戰火的洗禮,如今,這支部隊已經成長為(wei)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某裝甲旅,靖宇精神仍在人民軍(jun) 隊中傳(chuan) 承不息。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楊靖宇將軍(jun) 殉國地,將軍(jun) 的雕像靜靜佇(zhu) 立,與(yu) 他眷戀的土地和人民永遠相伴。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靖宇縣,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feng) 富的紅色旅遊資源,於(yu) 2020年退出貧困縣序列。白山黑水間的東(dong) 北大地,正在新時代的振興(xing) 路上砥礪前行。
一個(ge) 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ge) 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楊靖宇將軍(jun) 的英雄事跡,將永遠鼓舞我們(men) 繼續前進。
楊靖宇將軍(jun) 和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還有哪些感人的事跡?畫作《楊靖宇將軍(jun) 》創作過程中有哪些鮮為(wei) 人知的故事?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盧勇、美術評論家徐裏一起,了解《楊靖宇將軍(jun) 》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