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zheng)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國民黨(dang) 退守重慶。重慶成為(wei) 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戰時陪都。

  為(wei) 了鞏固和發展“西安事變”後形成的國共第二次合作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決(jue) 定派出以周恩來為(wei) 代表的中共代表團前往重慶,並建立以周恩來為(wei) 書(shu) 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

  1939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搬遷至紅岩嘴,並積極開展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與(yu) 一部分國民黨(dang) 民主派以及國民黨(dang) 政府中擔任幕僚的進步人士共同建立了中國民族大眾(zhong) 同盟。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幫助下,民盟、九三學社等民主政黨(dang) 宣告成立,新的民主運動的基礎也隨之形成。

  中共中央南方局還領導隱蔽戰場,一大批從(cong) 事黨(dang) 的秘密工作的同誌們(men) 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虎穴,有的人不幸被捕,光榮犧牲,他們(men) 以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詮釋了“愛國、團結、奮鬥、奉獻“的紅岩精神。

  歌劇電影《江姐》展現了長篇小說《紅岩》主人公江竹筠的感人故事,歌頌了革命烈士英勇不屈的紅岩精神。

  然而,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剛有起色之時,位於(yu) 重慶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迎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1940年底,國民黨(dang) 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並於(yu) 1941年1月初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jun) 軍(jun) 部及所屬支隊6000餘(yu) 人壯烈犧牲。

  麵對風雲(yun) 突變的形勢,1941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急電南方局,讓周恩來趕緊脫離重慶,撤回延安。

  但是,周恩來卻選擇留下來繼續戰鬥,他要利用紅岩嘴這把紮在國民黨(dang) 統治區心髒的匕首,揭開皖南事變的真相。

  周恩來親(qin) 自趕到城內(nei) 《新華日報》報社,在《新華日報》第一個(ge) 版麵,首先題了一幅題詞“為(wei) 江南死國難者誌哀”,接著又寫(xie) 下了一首四言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就是一個(ge) 最有力的抗議。

  周恩來還親(qin) 自上街散發報紙,不僅(jin) 讓更多的人了解了皖南事變的真相,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報社的工作人員。

  當時《新華日報》雇報童上街賣報,國民黨(dang) 特務很卑鄙,竟然打報童,讓他們(men) 沒辦法賣報。周恩來聽到之後就趕到現場,從(cong) 報童手裏接過沒有賣出去的報紙,親(qin) 自分發給路邊的群眾(zhong) 。

  ——黨(dang) 史專(zhuan) 家徐焰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危局困局中開拓,在封閉封鎖中突圍,以極大的勇氣和決(jue) 心開辟出了一條救亡圖存的新戰線,完成了黨(dang) 和人民賦予的重要曆史使命。

  1962年,畫家錢鬆喦根據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紅岩嘴的革命事跡,創作了國畫作品《紅岩》。

  在國畫《紅岩》中,大麵積的紅色岩石,由縱橫相間、長短不一的線條構成。

  岩石中間用白描手法描繪了一條蜿蜒小路,象征著革命道路雖然曲折,但終究會(hui) 獲得勝利。

  小路的上方是墨色比較深的黃桷樹,它們(men) 高聳挺拔,鬱鬱蔥蔥,象征堅貞的革命氣節。

  而黃桷樹旁邊的紅岩革命紀念館,是整幅畫作的核心,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整體(ti) 畫作在現實主義(yi) 創作思想的基礎上增加了浪漫主義(yi) 手法,既做到了內(nei) 容和形式的統一,也符合錢鬆喦所追求的“樸素、雅靜、明朗、健康”的格調。

  這件作品的難度是這片紅顏色的處理。它要經過反複調染,再次暈染顏色,才能讓這幅畫麵的紅顏色特別地潤且蒼茫有力。

  ——美術專(zhuan) 家尚輝

  為(wei) 了創作《紅岩》,1960年,錢鬆喦到達重慶紅岩村進行寫(xie) 生。他決(jue) 定以紅岩革命紀念館為(wei) 主體(ti) 內(nei) 容進行創作。

  起初,錢鬆喦根據紅岩村真實麵貌畫了一張草圖,但是他發現黃桷樹占據了三分之二的畫麵,無法真正體(ti) 現出畫作中的革命精神。

  於(yu) 是他開始做調整,把黃桷樹比例縮小,把芭蕉用白描簡單勾勒,采用大麵積使用朱砂這種大紅色的效果來表現紅岩村所蘊含的革命精神,深化紅色革命的主題。

  經過反複推敲,反複琢磨,錢鬆喦用了三年的時間,在幾十張畫稿的基礎上,終於(yu) 完成了國畫《紅岩》。

  如今,紅岩村社區建起了紅岩革命曆史紀念館,而重慶作為(wei) 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年,重慶市生產(chan) 總值達到2.5萬(wan) 億(yi) 元,一個(ge) 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文化興(xing) 的現代化新重慶,屹立在祖國西部大地上。

  紅岩村所傳(chuan) 承的革命精神已經成為(wei) 重慶這座英雄城市的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激勵著山城人民,讓重慶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wei) 。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紅岩嘴遇到了哪些困難?國畫《紅岩》還有哪些創新之處?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徐焰、美術評論家尚輝一起,了解《紅岩》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