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縱隊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nong) 民起義(yi) 隊伍為(wei) 基礎組建的人民武裝。
這支人民武裝創立了以五指山為(wei) 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其中瓊崖縱隊的一個(ge) 小分隊便是家喻戶曉的紅色娘子軍(jun) 。
1928年,國民黨(dang) 軍(jun) 對瓊崖縱隊進行瘋狂“圍剿”,瓊崖縱隊剩餘(yu) 部隊和瓊崖蘇維埃政府機關(guan) 約600餘(yu) 人,冒著槍林彈雨被迫轉移到海南定安縣母瑞山。
1932年,國民黨(dang) 集中兵力,針對瓊崖縱隊進行了第二次“圍剿”,瓊崖縱隊再一次受到了重創,主力幾乎損失殆盡。
中共瓊崖特委書(shu) 記馮(feng) 白駒帶領僅(jin) 剩的100多人,轉移至母瑞山原始森林中,與(yu) 國民黨(dang) 軍(jun) 隊進行了長達8個(ge) 多月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
在戰鬥間隙,時任瓊崖蘇維埃政府常務委員兼秘書(shu) 長的王業(ye) 熹經常為(wei) 大家吹起笛子,鼓舞大家繼續戰鬥,讓身處絕境中的紅軍(jun) 戰士們(men) ,始終保持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
1950年初,瓊崖縱隊接到了中共中央發來的電報,要求他們(men) 配合第四野戰軍(jun) 解放海南島。
1950年4月16日,解放軍(jun) 第四野戰軍(jun) 第15兵團主力成功在海南島登陸。在瓊北地區,瓊崖縱隊配合解放軍(jun) 主力展開圍殲戰,直至5月1日全島解放。
瓊崖縱隊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wei) 中國革命勝利和海南島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1956年,為(wei) 了表現出瓊崖縱隊在母瑞山上艱苦卓絕的這段崢嶸歲月,雕塑家潘鶴創作了雕塑作品《艱苦歲月》。
《艱苦歲月》通過塑造溫馨相依的一老一少的兩(liang) 位紅軍(jun) 戰士以及一高一低的構圖,在視覺上形成了強烈反差。
老戰士臉上布滿了皺紋,無聲地訴說著當年革命鬥爭(zheng) 的殘酷;雙手關(guan) 節非常突出,說明他一邊要堅持鬥爭(zheng) ,一邊進行生產(chan) 自救;老戰士身上破爛不堪的軍(jun) 裝,表現出他在母瑞山生活的艱辛。
小戰士信賴而親(qin) 密地倚在老戰士的身邊,手裏抱著與(yu) 自己身量相當的步槍,這一細節讓作品充滿了張力,讓人聯想到戰爭(zheng) 的殘酷。
小戰士仰首凝望著遠方,入神地傾(qing) 聽,像是已進入一種對未來的憧憬。
這件作品之所以成功,不僅(jin) 是立意好,情節選擇準確,人物塑造得生動,更重要的是體(ti) 現了50年代中國雕塑藝術的一種成就。
——美術專(zhuan) 家尚輝
潘鶴接到創作任務後,到海南島進行了實地采風。潘鶴采訪了瓊崖縱隊的主要領導人馮(feng) 白駒,聽他講述紅軍(jun) 堅持鬥爭(zheng) 的故事。
經過反複思考和求證,潘鶴根據當時瓊崖縱隊在母瑞山上的一個(ge) 生活細節,構思了一位老紅軍(jun) 給一位小紅軍(jun) 吹笛子的場景。
他憑借紮實的雕塑功底和飽滿的創作熱情,僅(jin) 用20多天就完成了這件雕塑作品。
物換星移七十多年,今天的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已成為(wei) 海南省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曾經戰火紛飛的海南島成為(wei) 了著名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走入新時代,海南高舉(ju) 改革旗幟,努力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從(cong) 艱苦歲月到勇立潮頭,新的曆史起點上,海南人民傳(chuan) 承瓊崖革命精神,激發奮鬥偉(wei) 力,正在向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宏偉(wei) 目標邁進!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