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1924年底,為(wei) 了探索中國革命新的道路,毛澤東(dong) 回到韶山開始嚐試組織農(nong) 民運動。
毛澤東(dong) 探親(qin) 訪友,召開各種座談會(hui) ,了解農(nong) 村的情況,並開辦了20多所農(nong) 民夜校,教農(nong) 民識字、珠算,對農(nong) 民進行馬克思主義(yi) 的啟蒙教育。他還親(qin) 自發展了韶山的第一批中共黨(dang) 員,創建了黨(dang) 的基層組織,看到了農(nong) 民身上蘊含的巨大力量。
1925年秋,32歲的毛澤東(dong) 來到湖南長沙,重遊橘子洲頭,麵對奔湧不息的湘江和對岸嶽麓山上大片的楓葉,他觸景生情,寫(xie) 下了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長沙》。
從(cong) 1913年開始,20歲的毛澤東(dong) 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做了五年半師範學生。在此期間,他用“二十八畫生”做筆名征友,結識了一大批誌同道合的朋友——蔡和森、李維漢、周世釗、何叔衡等。他們(men) 一起討論、一起做社會(hui) 調查,探索中國的前途。
在長沙,蔡和森的住所是他們(men) 經常聚會(hui) 的地點,也是在這裏,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建立了“新民學會(hui) ”,“改造中國與(yu) 世界”是他們(men) 的青春抱負。“新民學會(hui) ”是革命運動在湖南的核心力量,也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創建做出了思想理論探索和幹部準備。
“青年毛澤東(dong) 的這一段經曆,給我們(men) 今天的青少年樹立了一個(ge) 非常好的榜樣。他啟示我們(men) ,不但要風聲雨聲讀書(shu) 聲聲聲入耳,而且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an) 心,要心懷天下。”
——黨(dang) 史專(zhuan) 家盧勇
《沁園春·長沙》記錄了青年毛澤東(dong) 的風華正茂與(yu) 浩然壯誌。上世紀60年代初,畫家李可染取毛澤東(dong) “萬(wan) 山紅遍,層林盡染”詞意,創作了國畫《萬(wan) 山紅遍》。
朱砂覆彩 氣勢撼人
國畫《萬(wan) 山紅遍》采用了一種頂天立地的構圖方式,巍峨的山峰占據了畫麵的中心,凸顯出群山之氣勢撼人。
為(wei) 了表現“遍”字,李可染大膽創新以墨為(wei) 底,用大麵積的紅色覆彩。
李可染先生為(wei) 了打破大麵積紅色帶來的沉悶和壓抑的感覺,在畫的左側(ce) ,層層疊疊的山巒之間,畫出了樹木與(yu) 瀑布。
白色的飛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使得整幅畫作氣息通透,流露出一種攝人心魄的靈氣。
畫麵前景中描繪的紅色的樹木如同剪影一般,將光與(yu) 色進行巧妙結合,是整幅畫作色彩最濃重的地方,也是紅色使用純度最高的地方,成功地點出了毛澤東(dong) 主席所說的“萬(wan) 山紅遍,層林盡染”的詩情畫意。
李可染在整幅作品創作完之後,又把“萬(wan) 山紅遍,層林盡染”這兩(liang) 句話作為(wei) 題跋書(shu) 寫(xie) 在畫的右上角,成為(wei) 這幅畫的點睛之筆。
這幅畫作也充分體(ti) 現了李可染先生上世紀60年代開始追求的藝術理念:可貴者膽、所要者魂。
“何為(wei) ‘可貴者膽’,其實就是藝術家的膽量。可染先生說,自己為(wei) 人要謹慎要嚴(yan) 謹,但是作畫要大膽。‘所要者魂’,‘魂’就是藝術之魂。李可染要為(wei) 祖國的山川立傳(chuan) 的理想,就是他的藝術之魂。”
——美術專(zhuan) 家吳洪亮
為(wei) 祖國河山立傳(chuan) !
1907年,李可染生於(yu) 江蘇徐州。1929年,他考入位於(yu) 杭州的國立藝術院研究部,同時學習(xi) 中國畫和西畫,後來又跟隨齊白石、黃賓虹兩(liang) 位大師學習(xi) 。
當李可染開始創作《萬(wan) 山紅遍》時,以反映現實生活的西方寫(xie) 實繪畫成為(wei) 主流。有些美術學院裏,中國畫甚至暫停了授課,李可染也被安排去教授水彩課。
從(cong) 1954年開始,他走遍祖國各地,尋找他心中的創作源泉。黃山的千尺飛瀑、漓江的如煙盛景、雁蕩的疊嶂山巒,幻化成畫家筆下的萬(wan) 千丘壑。李可染終於(yu) 尋找到了突破多年創作困局的靈感。
“他老跟我說,我就到祖國的大自然裏去,祖國的山水是這麽(me) 壯麗(li) ,我要為(wei) 祖國河山立傳(chuan) 。”
——李可染的弟子 孫美蘭(lan)
直麵時代,讓中國畫重獲生命力。李可染找到的突破口,就是“為(wei) 祖國河山立傳(chuan) ”。大膽創新,融匯中國傳(chuan) 統和西法的“李家山水”,成為(wei) 中國新山水畫的一座高峰。在暮年,李可染特地請人刻了一枚印章:“東(dong) 方既白”。對印章“東(dong) 方既白”,李可染說:“有人認為(wei) 中國畫已經走向窮途末路,而我從(cong) 東(dong) 方,我看到了曙光。”
筆墨當隨時代,今天距離李可染創作《萬(wan) 山紅遍》已經過去了近60年,但“為(wei) 祖國河山立傳(chuan) ”的藝術觀念,卻永遠不會(hui) 過時。
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裏頌千秋。2021年6月22日,美術經典中的黨(dang) 史主題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100幅震撼人心的丹青畫卷,如一顆顆珍珠串起了建黨(dang) 百年的重大曆史事件、傑出曆史人物和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人;如一幕幕恢弘壯闊的視覺史詩,讓百年奮鬥的精神標識在曆史和藝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把藝術理想融入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之中,為(wei) 黨(dang) 寫(xie) 史、為(wei) 民族鑄魂、為(wei) 人民立傳(chuan) ,用藝術的力量展現曆久彌堅的初心使命。
盛世丹青寫(xie) 史詩。更多無愧於(yu) 偉(wei) 大時代、偉(wei) 大國家、偉(wei) 大民族的優(you) 秀作品正在不斷湧現。
毛澤東(dong) 在湖南一師的這段生活和學習(xi) 經曆,對他產(chan) 生了怎樣的影響?國畫作品《萬(wan) 山紅遍》還有哪些突破性的藝術特點?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盧勇、美術評論家吳洪亮一起,了解《萬(wan) 山紅遍》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