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廣東(dong) ,城市和工業(ye) 基礎設施落後,能源與(yu) 商品供應短缺。1978年3月,中央派習(xi) 仲勳主政廣東(dong) 。他日夜思考,如何才能發展經濟,改善廣東(dong) 人民的生活?
1978年7月,習(xi) 仲勳同誌到寶安縣視察調研,他耳聞目睹界河兩(liang) 岸經濟發展和群眾(zhong) 生活的巨大反差,鼓勵寶安縣引進外商投資辦廠,搞外貿加工。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廣東(dong) 、福建兩(liang) 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與(yu) 深圳同時成立經濟特區的還有珠海、汕頭和廈門。
興(xing) 辦經濟特區,是黨(dang) 和國家為(wei) 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wei) 大創舉(ju) 。
《春天的故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用歌聲表達了改革開放給深圳特區乃至整個(ge) 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經濟特區建立的曆史背景是怎樣的呢?
經濟特區建立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社會(hui) 發展迅猛,顯著拉動東(dong) 南沿海地區外貿出口和引進外資。其中表現最為(wei) 突出的就是深圳特區。1992年初,鄧小平南下,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曆經40多年發展,深圳實現了由一個(ge) 邊陲小鎮到國際大都市,從(cong) 經濟開發到統籌社會(hui) 主義(yi)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和生態文明;由解決(jue) 溫飽到高質量全麵小康的曆史性跨越。
珠海已經與(yu) 全球2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guan) 係。
廈門已經由一個(ge) 封閉落後的島城發展為(wei) 高素質、高顏值的國際化都市。
而素有和美僑(qiao) 鄉(xiang) 、粵東(dong) 明珠之稱的汕頭,則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逐步構建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的全麵開放新格局。
四個(ge) 經濟特區發揮各自優(you) 勢,用曆史性的變化和世人公認的輝煌成就,證明了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的巨大成功。
經濟特區發展背後體(ti) 現出了一種怎樣的奮鬥精神呢?
“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具有重大意義(yi) 。它解放了人們(men) 的思想,打破了原來的精神枷鎖,推動了經濟的騰飛。”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江英
經濟特區的滄桑巨變是一代又一代特區建設者拚搏奮鬥幹出來的。在新起點上,經濟特區廣大幹部群眾(zhong) 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努力續寫(xie) 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