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剛剛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
隨著淮海戰役規模擴大、作戰時間拉長、參戰人員增加,前線急需增加300萬(wan) 噸彈藥,每天至少要保證2500噸的糧草供應。
在華東(dong) 支前委員會(hui) 和華中支前司令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區各縣黨(dang) 政組織立即建立起各級支前組織,在廣袤的淮海大地上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
為(wei) 了最大程度保障前線作戰,來自豫魯蘇等省的人民組成了蔚為(wei) 壯觀的支前大軍(jun) 。
他們(men) 依靠血肉之軀和最簡陋的運輸工具,不分晝夜地把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用肩膀和雙手為(wei) 人民解放軍(jun) 鋪就了一條通往勝利的道路。
最終,在曆時66天的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jun) 以60萬(wan) 對國民黨(dang) 軍(jun) 80萬(wan) ,殲敵55.5萬(wan) ,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zheng) 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zhong) 用小車推出來的。
——陳毅
1984年,畫家範揚為(wei) 表現在淮海戰場上人民群眾(zhong) 傾(qing) 盡所有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民團結一心的革命精神,創作了國畫《支前》。
在畫作中,不管是扁擔、車輛、糧袋、牛馬,還是不計其數的人物造型,使用的都是圓潤飽滿的曲線。這樣的流線處理,使畫麵的流動更加順暢。
畫作描繪的是由眾(zhong) 多人物構成的一個(ge) 敘事場景,把支前民工湧動的洪流這一場麵描繪得淋漓盡致。在這股洪流之中,有牛車、馱著糧袋的驢子,也有人力推車、挑著擔子的掮夫。
從(cong) 畫麵的右側(ce) 到左側(ce) ,人群從(cong) 分散到密集,雖然越來越擁擠,但是毫無停滯之感。
在畫麵的左上方,運糧隊的間隙之中,一隊民工抬著擔架從(cong) 前線護送傷(shang) 員撤向後方,讓我們(men) 感受到戰役的激烈。
畫麵右側(ce) ,正在奔進人群的三匹高頭大馬四蹄飛奔,像是剛剛從(cong) 曠闊的地方跑來,而車夫還在揚鞭,絲(si) 毫沒有慢下來的意思。由此也可看出民工支前的那種熱切心情。
在運糧大軍(jun) 中,除了肩挑背扛的男人外,也不乏婦女的身影。在畫麵的中心位置,三名年齡各異的婦女挎著裝滿饅頭的竹籃夾在密集的人流中。
隊伍中牛車、馬車的數量雖然不多,但也都物盡其用,運的都是最重的物資。
為(wei) 展現解放戰爭(zheng) 時期人民群眾(zhong) 積極支援前線的事跡,範揚多次深入蘇北地區,收集素材,體(ti) 驗生活。
通過深入了解淮海戰役的曆史背景和走訪曾經參加支前工作的民工,他覺得眾(zhong) 多民工像是會(hui) 聚成了一股支前的洪流,形成了氣勢磅礴的畫麵構圖。
七十餘(yu) 年滄海桑田,七十餘(yu) 年人間巨變。今天,淮海戰役的硝煙早已散去,當年支前的小推車也被收藏到革命紀念館,成為(wei) 珍貴的紅色文物,但是軍(jun) 愛民、民擁軍(jun) 的革命傳(chuan) 統一直傳(chuan) 承延續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如磐石的軍(jun) 政軍(jun) 民團結,永遠是我們(men) 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淮海戰役中還發生過哪些動人的支前故事?範揚又是因何創作了這幅作品?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盧勇、美術評論家於(yu) 洋一起,了解《支前》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