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的集中殉難地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大量革命人士慘遭國民黨(dang) 反動派殺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黨(dang) 員人數從(cong) 大革命高潮時的近6萬(wan) 人銳減到1萬(wan) 多人。

  距離南京國民黨(dang) 憲兵司令部非常近的雨花台,在清末民初就是南京當地的亂(luan) 葬崗。它因林木茂盛、雜草叢(cong) 生,被國民黨(dang) 反動派選擇為(wei) 執行死刑的刑場和掩埋屍體(ti) 的墳地。

  那麽(me) ,在雨花台犧牲的英烈都有哪些?

  在雨花台犧牲的英烈,實際上並不全是在雨花台殉難的,他們(men) 大部分是被國民黨(dang) 劊子手在南京的秦淮河邊、長江邊上,或者其它比較隱秘的地方殺害的。

  他們(men) 犧牲後都被掩埋在雨花台的山坡上,所以現在統稱他們(men) 為(wei) 雨花台英烈。

  袁谘桐烈士犧牲時隻有16歲,他是雨花台犧牲的英烈中最年輕的一位。

  黃勵烈士在獄中受盡折磨,但仍然談笑自若。她在牢房的牆上寫(xie) 下了“雨花台、雨花台,紅骨都在那裏埋”的豪言壯語……

  敵人就是想把雨花台作為(wei) 屠殺共產(chan) 黨(dang) 人示眾(zhong) 的斷頭台,他們(men) 想把共產(chan) 黨(dang) 人殺怕,但是革命者們(men) 英勇無畏,把雨花台變成了共產(chan) 主義(yi) 事業(ye) 的宣講台。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馬沈

  1949年初,隨著人民解放軍(jun) 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取得決(jue) 定性勝利,百萬(wan) 雄師陳兵長江北岸,南京國民政府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然而,仍有一批烈士沒來得及看到勝利的曙光,生命的鍾擺就永遠停在了雨花台。

  揳入敵人心髒近二十年的地下黨(dang) 員盧誌英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在紅軍(jun) 第五次反“圍剿”時為(wei) 紅軍(jun) 輸送了非常有價(jia) 值的情報。

  1947年3月2日,盧誌英因被叛徒出賣,在上海被特務秘密逮捕。在就義(yi) 前十幾天,他還托人捎給妻子張育民一件大衣,大衣領子裏密縫著幾頁揉皺的紙,上麵寫(xie) 滿了革命詩篇。

  在這些詩篇中,盧誌英悲壯寫(xie) 下“世界上,惟有為(wei) 解脫奴隸的運命,才是偉(wei) 大的鬥爭(zheng) 。惟有作了自己弟兄們(men) 的先鋒,才是鐵的英雄” 的絕唱。

  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前,在雨花台犧牲殉難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愛國誌士達數萬(wan) 人,而能確認身份和留下姓名的人僅(jin) 有1519名。

  這些長眠於(yu) 此的忠魂用信仰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功勳,展現了“信仰至上、慨然擔當、舍身為(wei) 民、矢誌興(xing) 邦”的精神,在整個(ge) 中國革命史上書(shu) 寫(xie) 了英勇悲壯的一章。

  新中國成立後,為(wei) 了緬懷先烈、寄托哀思、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黨(dang) 和政府決(jue) 定在雨花台興(xing) 建烈士陵園。

  1983年,為(wei) 紀念雨花台烈士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作曲家龔耀年創作了歌曲《雨花石》。這首歌成為(wei) 回蕩在一代人記憶中的經典旋律。

  1958年,畫家傅抱石為(wei) 了紀念犧牲在雨花台的烈士們(men) ,創作了國畫《雨花台頌》,這幅作品後來成為(wei) 了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

  中國筆墨圖式描繪近代革命名跡

  《雨花台頌》是以傳(chuan) 統的中國筆墨圖式來描繪近代革命名跡的一幅經典之作。

  作品分近、中、遠景三個(ge) 部分。畫麵中,近景處是遮蓋右上角畫麵的、濃密的鬆枝。

  中景是鬱鬱蒼蒼的雨花台,畫家使用了“點染法”來表現鬆柏簇擁的場景,呈現出山體(ti) 的厚重形貌。

  山頂的紀念碑高高聳立,氣象莊嚴(yan) 蕭肅。

  遠景表現了生產(chan) 建設中的南京新城場景,淡墨渲染,細筆描繪。

  ——美術評論家於(yu) 洋

  屋宇、廠房、電線杆、煙囪……特別是畫麵中表現工業(ye) 生產(chan) 的滾滾濃煙,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花台頌》並沒有把雨花台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刻意描繪,而是以詩意的、內(nei) 斂的方式來表現,讓整幅畫麵呈現出一種深邃朗闊的意境。

  在一片濃淡相宜的水墨暈染中,畫麵左側(ce) 安排了大麵積的留白,渲染的雲(yun) 氣和紅霞讓整幅畫麵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和壯闊清朗之勢。

  “新山水畫”代表性畫家

  《雨花台頌》這幅畫作是著名畫家傅抱石響應“新國畫”的號召,自發創作的一幅美術作品。

  傅抱石是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家之中傑出的代表性人物,同時也是新中國初期“新山水畫”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最擅長表現的就是大氣雄健的山水題材,曾經為(wei) 人民大會(hui) 堂繪製巨幅畫作《江山如此多嬌》。

  中年時代他獨創的“抱石皴”技法,是他獨特的個(ge) 人風格的展現。

  傅抱石為(wei) 什麽(me) 要選擇表現南京雨花台這個(ge) 主題呢?這是因為(wei) 在他和雨花台之間有一段非常深的淵源。

  為(wei) 了能夠準確表達出畫作主題,傅抱石多次到雨花台進行實地寫(xie) 生,尤其以烈士紀念碑為(wei) 中心,描畫了不同角度的草稿。

  我們(men) 看到這五張草圖,都是傅抱石寫(xie) 生的稿子,但是這個(ge) 寫(xie) 生的過程就已經是他構思的過程。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劉曦林

  確定構圖布局後,傅抱石很快憑借深厚的國畫功底完成了畫作《雨花台頌》,完成時間恰好是1958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的建軍(jun) 節。

  今天的雨花台已經成為(wei)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人們(men) 來到這裏瞻仰革命先烈,緬懷他們(men) 的豐(feng) 功偉(wei) 績和崇高精神。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韻,一部青史鑄千秋聖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黨(dang) 範圍內(nei) 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一係列主題教育。

  每年,雨花台都有數十萬(wan) 人前來參觀祭掃。

  許多英烈的親(qin) 屬、後人,在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內(nei) 義(yi) 務宣講,讓烈士們(men) 的故事代代相傳(chuan) 。

  雨花台烈士們(men) 的事跡展示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wei) 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也將成為(wei) 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烈士盧誌英的遺骸是如何被發現和確認的?國畫《雨花台頌》還有哪些藝術特色?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馬沈、美術評論家於(yu) 洋一起,了解《雨花台頌》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