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20日,河南省洛陽市的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內(nei) 鑼鼓喧天,新中國第一台國產(chan) 拖拉機終於(yu) 下線了!一輛紅色的國產(chan) 拖拉機披紅掛彩“隆隆”地開出廠門。
此後,由這家工廠生產(chan) 的拖拉機源源不斷從(cong) 洛陽開出,駛向全國各地,活躍在廣闊的農(nong) 村大地,標誌著新中國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邁上了一個(ge) 新的台階!
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製造業(ye) 基礎十分薄弱,農(nong) 機工業(ye) 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國絕大多數農(nong) 村地區,還在以牛耕的方式進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在這種形勢下,國家開始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機械製造業(ye) 。其中,拖拉機成為(wei) 發展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排頭兵。
我國在製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ge) 五年計劃時,就把興(xing) 建第一個(ge) 拖拉機製造廠,列入156個(ge) 重點工程項目。
當時很大一部分拖拉機是“二戰”以後,蘇聯、東(dong) 歐的一些國家贈送給東(dong) 北解放區的,主要留在了東(dong) 北的國營農(nong) 場。
而新生的人民政權財力非常有限,中央政府硬是咬緊牙關(guan) 拿出了4億(yi) 多元,從(cong) 國外進口了兩(liang) 萬(wan) 八千台拖拉機,但是這些對於(yu) 當時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為(wei) 改變現狀,1949到1957年,國家向農(nong) 機工業(ye) 投資了3.24億(yi) 元,建立了一批農(nong) 機製造廠,開始籌劃生產(chan) 拖拉機。
1954年,毛澤東(dong) 主席將新中國的第一個(ge) 拖拉機製造廠的廠址定在河南洛陽。
1955年10月1日,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在河南洛陽破土動工。這一消息很快就傳(chuan) 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一批批滿懷熱情的建設者從(cong) 全國各地匯聚洛陽,支援第一拖拉機製造廠的建設。
雖然當時很多人甚至連拖拉機都沒見過,但是“製造出新中國第一台國產(chan) 拖拉機”的堅定信念卻激發了工人們(men) 攻堅克難的壯誌豪情。
他們(men) 一點點照著圖紙摸索,一次次反複試驗,在經曆了無數個(ge) 不眠之夜,攻克了一個(ge) 個(ge) 技術難關(guan) 後,1958年7月20日,新中國第一台國產(chan) 拖拉機正式下線!
拖拉機生產(chan) 出來之後,毛主席說:“這個(ge) 拖拉機不僅(jin) 要適應我國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名字也不能有洋字。”
經過反複討論,人們(men) 決(jue) 定給新中國第一台拖拉機取名為(wei) “東(dong) 方紅”。
“千百年來,中國農(nong) 民都是扛著鋤頭,迎著太陽;而新中國成立後,他們(men) 很快就要開著拖拉機去迎接朝陽了。 ”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雷琳
一輛輛“東(dong) 方紅”牌拖拉機源源不斷地從(cong) 洛陽出發,駛向各地。
從(cong) 鬆嫩平原到華北大地,從(cong) 黃土高坡到江南水鄉(xiang) ,全國約60%以上機耕地的作業(ye) 基本都由“東(dong) 方紅”牌拖拉機完成,中國農(nong) 民所向往的耕地不用牛的夢想終於(yu) 得以實現!
1950 年,畫家李琦以農(nong) 用拖拉機為(wei) 新中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帶來的巨大轉變為(wei) 題材,創作了國畫作品《農(nong) 民和拖拉機》。
這幅作品一經問世就以其獨特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在當年全國首屆年畫評獎中獲得甲等獎第一名,成為(wei) 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
現代化的春風必將吹遍神州大地!
《農(nong) 民和拖拉機》是畫家李琦先生采用傳(chuan) 統的工筆重彩的線條創作的一幅新年畫。畫麵中被村民們(men) 團團圍住的拖拉機,與(yu) 左後方在黃牛旁扛著犁頭擦汗的農(nong) 民形成了一個(ge) 鮮明的對比,體(ti) 現出落後與(yu) 先進生產(chan) 力之間的差距,同時也預示著艱辛的人力耕作將被現代機械化所替代。
畫麵下方一位老人用一個(ge) 小樹枝戳到土地裏,仿佛是在測量牛耕的地深,還是拖拉機耕的地深,對比說明拖拉機要比老牛拉犁要耕得深、快、效果還好,也體(ti) 現了農(nong) 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
拖拉機手與(yu) 坐在拖拉機上麵手握方向盤的農(nong) 民,他們(men) 之間的肢體(ti) 語言和眼神有一種交流,在畫麵當中也形成了一種呼應的關(guan) 係,成為(wei) 這幅作品的中心點,反映著新時代中國的工農(nong) 關(guan) 係。
在畫麵右上方的背景中,畫家有意安排了一株樹幹,看似簡單的景物設置不僅(jin) 使畫麵構圖更加充盈,還更深層地解釋了現代化的春風吹進農(nong) 村,新農(nong) 業(ye) 的春天即將到來的美好寓意。
畫作中穿著開襠褲向拖拉機揮手的幼兒(er) 、戴著紅領巾的學生、站在拖拉機上威風十足的男孩、拖拉機機頭前向內(nei) 看去的兒(er) 童與(yu) 最右側(ce) 正在張望的嬰兒(er) ,他們(men) 的視線均匯聚到畫作的中心——拖拉機上。
幾個(ge) 兒(er) 童的形象給畫作帶來了活潑靈動之感,展示出農(nong) 民第一次看到拖拉機後的好奇之情。
畫作中的成年人或相互攀談,或認真聽講,他們(men) 各有各的神情,但是都麵帶笑容,展示出農(nong) 民第一次看到拖拉機後的欣喜之情。
靈感來源於(yu) 生活!
“李琦先生的畫作每個(ge) 人物的形象都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他畫出了每個(ge) 時代的縮影。”
——美術評論家劉萬(wan) 鳴
1947年,李琦先生進入了晉察冀邊區華北聯合大學。1950年,他擔任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1949年前後,李琦先生在張家口觀看了一場由當地政府組織的一次拖拉機耕種演習(xi) ,他感到非常震撼,所以當時便以拖拉機作為(wei) 題材創作了一幅年畫。
1949年,全國美術界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新年畫創作運動。在此背景下,李琦決(jue) 心對原先的年畫作品進行再次創作。為(wei) 此,李琦多次深入工廠進行前期調研和創作采風,在這一過程當中他的思路逐漸打開。
“開始工人是站到拖拉機上,一個(ge) 腿在上邊伸著,踩到拖拉機上,像翹著二郎腿一樣,工人和農(nong) 民的距離好像被拉遠了,李琦經過革命的教育,他也知道工農(nong) 關(guan) 係應該是非常好的,非常密切的,因此他把工人請到拖拉機下麵來了。”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
在經過反複調整後,1950年初,李琦憑借前期廣泛的調研和紮實的年畫功底,創作完成了國畫《農(nong) 民和拖拉機》。
從(cong) 1958年第一台國產(chan) 拖拉機正式下線到如今,60多年過去了,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一農(nong) 機生產(chan) 和使用大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實現了從(cong) 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曆史性轉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不斷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正在成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動力引擎。
新農(nong) 機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提升,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進程中,譜寫(xie) 著新時代的嶄新篇章。
新中國第一台國產(chan) 拖拉機的研發背後還有哪些鮮為(wei) 人知的故事?畫家李琦在創作畫作《農(nong) 民和拖拉機》的過程中還有哪些別具匠心的考量?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雷琳、美術評論家劉萬(wan) 鳴一起,了解《農(nong) 民和拖拉機》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