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天的一個(ge) 晚上,在安徽省鳳陽縣的小崗村,十幾個(ge) 社員在生產(chan) 隊長嚴(yan) 俊昌的帶領下經過協商,簽訂了一份包幹合同書(shu) 。
有誰能想到,18位村民簽訂的這份合同書(shu) 成了中國農(nong) 村經濟改革開端的標誌之一,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份合同書(shu) 呢?
保證國家的 留足集體(ti) 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前,我國農(nong) 村實行的人民公社製度存在經營管理過於(yu) 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義(yi) 等弊端,農(nong) 業(ye) 發展和農(nong) 民生活改善比較緩慢。
1978年夏秋之際,安徽省遭遇嚴(yan) 重旱災,秋種遇到困難,省委決(jue) 定把部分土地借給農(nong) 民種糧種菜,所產(chan) 糧菜不征購,不計口糧。這一措施很快調動起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積極性,當年全省超額完成秋種計劃。
從(cong) 借地中得到啟發,小崗村的18戶村民在隊長嚴(yan) 俊昌的帶領下,將生產(chan) 隊的田按責任製承包給各農(nong) 戶進行大包幹,在一張皺巴巴的字據上,按下了他們(men) 鮮紅的手印。
當時在鳳陽有個(ge) 順口溜,“頭遍哨子不買(mai) 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這就是當時農(nong) 民的一個(ge) 狀態。
1978年10月秋種之際,為(wei) 了把麥子種下去,保證來年有飯吃,小崗生產(chan) 隊隊長嚴(yan) 俊昌,副隊長嚴(yan) 宏昌商量後,冒著當時可能因所謂“分田單幹”遭到批判的風險,實行包幹到戶。
1978年11月24日的晚上,時任安徽鳳陽縣小崗生產(chan) 隊隊長的嚴(yan) 俊昌和副隊長嚴(yan) 宏昌、會(hui) 計嚴(yan) 立學召集全隊在家的18戶戶主聚集在嚴(yan) 家的破草屋內(nei) ,商討包幹到戶的辦法。
會(hui) 議一直持續到半夜,最後他們(men) 在微弱的煤油燈光下,冒著風險在包幹合同書(shu) 上按下了手印。
這份合同書(shu) 標誌著小崗村的“大鍋飯”將被徹底打破,它也成為(wei) 中國農(nong) 村改革一個(ge) 重要的曆史見證。那麽(me) ,這份包幹合同書(shu) 為(wei) 小崗村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當地農(nong) 民給“大包幹”編了個(ge) 順口溜“大包幹,大包幹,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ti) 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 雷琳
1979年,小崗村實現了大豐(feng) 收,全隊糧食總產(chan) 6.6萬(wan) 千克,相當於(yu) 1966年到1970年糧食產(chan) 量的總和;油料達到1.75萬(wan) 千克,是過去二十多年的總和。
這個(ge) 自農(nong) 業(ye) 合作化以來沒向國家交過公糧的村,第一次交了公糧,還清了貸款。
從(cong) 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就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問題,連續五年發出中央一號文件,對農(nong) 村改革和農(nong) 業(ye) 發展作出了具體(ti) 部署,進一步完善了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讓中國農(nong) 村煥發出無限生機與(yu) 活力。
上個(ge) 世紀八十年代,這首唱遍大江南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僅(jin) 唱出了廣大農(nong) 民發自內(nei) 心的喜悅,也唱出了祖國大地日新月異的活力。
2004年至2021年,中共中央又連續十八年發出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nong) ”問題“重中之重”的地位。
1999年,畫家王少倫(lun) 根據小崗村實行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的背景,創作完成了油畫《1978年11月24日夜·小崗》。
不懼艱難 敢為(wei) 人先
畫作《1978年11月24日夜·小崗》以暗調主宰畫麵,彰顯著改革前夜特殊曆史時刻激動又充滿張力的氣氛。其中,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以人物為(wei) 主的構圖,作者遵循忠於(yu) 史實的原則,在作品當中刻畫了十多位農(nong) 民的形象。
畫麵正中,站立在桌前按手印的農(nong) 民上了一些年紀,從(cong) 他滿臉的皺紋和厚厚的棉衣的皺褶中,我們(men) 可以察覺到他所經曆的內(nei) 心鬥爭(zheng) 以及下定決(jue) 心的勇氣。
畫麵右側(ce) 一位中年農(nong) 民拿著快燃盡的煙,表情平靜地注視著包幹合同書(shu) ,顯然他是率先簽字畫押的其中一人,表現出了堅定而鎮靜的心態。
桌子的左側(ce) 披著棉衣的年輕人,手指不自覺地放在嘴上,也在專(zhuan) 注地盯著包幹合同書(shu) 。
畫麵左右兩(liang) 側(ce) 各有一位悶頭抽煙的老漢,左邊的人物位置較高,而右側(ce) 的人物周圍空間較大,他們(men) 也都離畫麵的中心較遠,表現出他們(men) 還需要一段心路曆程才能邁出這關(guan) 鍵的一步。
室內(nei) 空間中唯一的光源是木桌上的油燈,位於(yu) 畫麵的黃金分割線上。
作品同時利用光線將畫麵劃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部分,被光線照亮的部分在畫麵的上部構成一個(ge) 倒置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點指向了光線聚焦的那張包幹合同書(shu) 。
另外,畫麵中央站立的農(nong) 民正在按手印的動作,桌子旁三個(ge) 人直接投注的目光,左邊青年伸出的擋住燈光的手,以及前景中老人頭背部的延長線條,都匯聚到包幹合同書(shu) 上,使之成為(wei) 畫麵絕對的視覺中心。
合同書(shu) 上的紅手印依稀可見,這正是改革突破精神的集中體(ti) 現。
曆史時刻的生動再現
1998年,王少倫(lun) 先生來到了安徽鳳陽小崗村,他被當時眼前的情景驚呆了:整個(ge) 村莊的街道幹淨筆直,房子也是整整齊齊的大院,和1978年時相比完全是換了人間的感覺。
我在老家找了18個(ge) 農(nong) 民,在一個(ge) 空曠的房子裏麵,拍拍照片,包括一些具體(ti) 的動作和形象。一幅畫要傳(chuan) 達什麽(me) ?這要靠一個(ge) 人的動作、一個(ge) 眼神來起支持作用。
——畫家王少倫(lun)
美麗(li) 小崗 希望田野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把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作為(wei) 全黨(dang) 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道路。
在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無數個(ge) 鄉(xiang) 村正朝著“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築起了一條創新跨越之路,描繪著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農(nong) 民富裕富足的美好畫卷。
小崗村還有哪些故事?畫作《1978年11月24日夜·小崗》中還蘊含了畫家哪些巧思?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雷琳、美術評論家劉萬(wan) 鳴一起,了解《1978年11月24日夜·小崗》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