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黃河下遊屢屢決(jue) 口改道,泛濫成災。人們(men) 一直尋求治理黃河水患的方法。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即把治理黃河列入治國理政的重要議程。
1952年的深秋,毛澤東(dong) 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出京巡視就選擇了黃河,並且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wei) 大號召。
1954年6月,一個(ge) 由120餘(yu) 人組成的專(zhuan) 家工作組,沿著黃河入海口溯遊而上,考察了三千多千米的河道。
當專(zhuan) 家工作組來到位於(yu) 豫晉陝三省交界處的一處峽穀,並勘測了當地的地質和水文數據後,他們(men) 感到興(xing) 奮不已,因為(wei) 他們(men) 在這裏找到了一處修建水利樞紐工程的絕佳位置。後來,名震遐邇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在此建成。
當年參加考察的專(zhuan) 家組一致認為(wei) ,在三門峽建立一座水利樞紐工程,不但可以擔負黃河下遊防洪、防淩的重任,對保護河北、河南、山東(dong) 、安徽和江蘇五省人民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還可以發展航運、開發水利發電。
1957年4月13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成千上萬(wan) 的工程物資從(cong) 全國各地運抵此處,來自祖國四麵八方的建設者們(men) 在這裏安營紮寨。
不論嚴(yan) 寒酷暑,工人們(men) 都抱著“比、學、趕、幫、超”的信念,卯足了幹勁兒(er) 奮戰在工程建設的第一線。
1958年12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截流成功;1960年9月,三門峽水庫實現蓄水。三門峽大壩僅(jin) 僅(jin) 用了三年多時間就宣告竣工,它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liang) 決(jue) 口”的漫長苦難曆史。
作為(wei) 黃河下遊防洪工程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wei) 世界多泥沙河流綜合治理與(yu) 開發貢獻了中國方案。
1956年,畫家吳作人根據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的景象,創作了油畫作品《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
《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畫麵縱向由上到下,可分為(wei) 天空、山巒、河水三部分。
橫向可分為(wei) 左岸的峭壁、中間的河中沙洲以及右岸的河灘三部分,構圖非常均衡,使作品觀感沉穩大氣。
畫麵左側(ce) 深褐色的峭壁呈現出一種森森的壓迫之感,畫家在岩石上做出刮擦的肌理,更加劇了險峻逼人的氣勢。
左岸的山腳下,有幾頂簡易的帳篷房屋,是勘測人員的工作場所。而帳篷前支起的木架,是臨(lin) 時架設電路的電線杆。
畫麵的中心是河心三島,傳(chuan) 說這是大禹治水時的“劍劈三門”,在黃河激流中就形成了“人門”“神門”和“鬼門”。
右岸的河灘之上,聚集了眾(zhong) 多工作人員,他們(men) 正在執行一項地質勘探的爆破任務,而在不遠處的山石後的炸藥已經引爆,山體(ti) 炸裂,飛石四濺,就像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的衝(chong) 鋒號角。
畫家吳作人巧妙地以畫刀推撚顏料,形成了暗流湧動的回漩態勢,表現出水流的速度感,也突出了河道的險勢。
畫作中激流翻滾的白浪是用調色刀勾畫的,它加強了水麵反光的效果,使流水更加生動有致。
吳作人對民族油畫的理解正體(ti) 現在水墨筆意和刀筆相糅的渾然相融的手法之上。
1955年12月1日,當吳作人前往三門峽進行采風時發現:站在不同的地點去觀看三門峽,會(hui) 呈現出不同的景觀。
經過仔細比較和觀察,吳作人發現站在山頂看三門峽,能展現出轟轟烈烈建設場麵的全景。
當時他對他看到的這個(ge) 場景非常感動,充滿了創作激情,就決(jue) 定一定要把這樣的一幅場景畫下來。——吳寧(吳作人的外孫女)
懷著這份創作激情,憑借紮實的繪畫功底,吳作人回到北京後僅(jin) 僅(jin) 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完成了《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的創作。這幅作品成為(wei) 了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
三門峽水利樞紐與(yu) 後來的許多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規模並不算大。但是,它在新中國水利史上的地位卻是無可替代的,它是新中國興(xing) 修水利造福人民的開始。
伴隨著三門峽大壩的建設而興(xing) 起的新興(xing) 城市三門峽,經過60多年的持續建設和發展,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鄭西高鐵、連霍高速公路橫貫東(dong) 西;以科學技術作支撐的林下種植及森林景觀悄然興(xing) 起,成為(wei) 三門峽市新的發展業(ye) 態。
位於(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的三門峽,將在黃河國家戰略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雙重戰略曆史機遇下,再創輝煌!
修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過程中工人們(men) 克服了哪些困難?畫家吳作人創作這幅畫時在色調的運用上又有哪些巧思?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江英、美術評論家於(yu) 洋一起,了解《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