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原名雷正興(xing) ,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個(ge) 貧苦農(nong) 家。不滿七歲時他成了一名孤兒(er) ,飽受舊社會(hui) 的苦難。

  新中國成立,九歲的雷鋒迎來了新的生活。人民政府給他分了地,送他上學,雷鋒在1956年順利畢業(ye) 。

  1958年,雷鋒響應黨(dang) 和國家的號召,來到鞍山鋼鐵廠,成為(wei) 一名鋼鐵工人。兩(liang) 年後,雷鋒在沈陽軍(jun) 區入伍,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解放軍(jun) 戰士。

  1960年,遼陽發生水災,每個(ge) 月津貼隻有六元錢的雷鋒,捐出了一百元的積蓄。

  雷鋒無私奉獻、樂(le) 於(yu) 助人的事跡被媒體(ti) 報道,讓雷鋒家喻戶曉,成為(wei) 好人好事的代名詞。

  雷鋒在日記裏寫(xie) 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si) 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1962年8月15日,雷鋒在指揮連隊車輛倒車的時候,被車輛撞倒的晾衣杆擊中太陽穴,搶救無效犧牲,生命停留在22歲。麵帶笑容的雷鋒成為(wei) 人們(men) 心目中永遠的記憶。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dong) 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xi) ”在《人民日報》發表,從(cong) 此,3月5日成為(wei) 社會(hui) 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年的學雷鋒活動日。一個(ge) 國家為(wei) 一位普通的戰士設立專(zhuan) 門學習(xi) 日,是史無前例的。

  一個(ge) 隻有22年短暫生命的普通共產(chan) 黨(dang) 員,贏得了億(yi) 萬(wan) 人民崇高和長久的敬意,激勵了幾代人的成長。“向雷鋒學習(xi) ”這個(ge) 群眾(zhong) 性的活動,在幾十年曆史進程中延續不斷,引領了社會(hui) 風尚。

  雷鋒已經離開我們(men) 半個(ge) 多世紀了,但雷鋒精神是永恒的。

  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藝術家用翰墨丹青向雷鋒致敬。1963年,版畫家吳強年創作了版畫《雷鋒》。

  木刻版畫是一種刀刻藝術,它具有鋒利剛勁的特點,更突出雷鋒戰士形象的挺拔與(yu) 剛毅。

  這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張照片:手握鋼槍的雷鋒,濃眉大眼,炯炯有神。吳強年就是以這張照片為(wei) 原型進行創作的。

  作品雖然是一幅刀刻版畫,但在人物細節的處理上,吳強年的刀法依然不失細膩。無論是雷鋒的帽簷邊還是他臉部的線條,都盡顯圓潤、柔軟。

  作品用帽子大麵積的黑來反襯臉部的白,這種對比惟妙惟肖地表現出雷鋒個(ge) 人形象的樸實與(yu) 可愛。

  在版畫中,吳強年對槍體(ti) 本身進行了藝術處理,通過直線造型給人一種剛強感和穿透感。

  畫家對槍身的直線條和槍體(ti) 上五個(ge) 長方形的刻畫,更加突顯了雷鋒剛毅不屈的戰士形象。——美術評論家徐裏

  另外,吳強年還以群山作為(wei) 畫作背景,左側(ce) 的山峰頂天立地,右側(ce) 的山峰一前一後、一高一低,宛如銅牆鐵壁。

  這樣的呈現方式加強了紀念碑式的莊重感,體(ti) 現出雷鋒精神如同民族的脊梁,屹立千秋。

  1963年5月,時年25歲的吳強年懷著對雷鋒無比崇敬的心情,拿起刻刀開始雕刻《雷鋒》版畫。

  到底用什麽(me) 方式來定格雷鋒的形象呢?作為(wei) 版畫家,吳強年選擇了單純有力、黑白對比強烈的木刻版畫。他精心雕琢刻板的細節,他要刻下永遠青春飛揚的笑容,留下永遠明朗、單純、樸實的雷鋒。

  如今,吳強年依然珍藏著58年前那塊木刻原版,刀鋒所過,定格了青春雷鋒,更讓戰士雷鋒的形象銘刻在億(yi) 萬(wan) 國人的心上。

  偉(wei) 大的時代,孕育偉(wei) 大的精神;偉(wei) 大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

  幾十年來,“學習(xi) 雷鋒”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風,雷鋒精神薪火相傳(chuan)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品格已深深融入人們(men) 的內(nei) 心。

  當代中國人都是雷鋒精神的傳(chuan) 承者。麵對危急時刻,千萬(wan) 個(ge) 平凡人休戚與(yu) 共、血脈相連,或向險而行,或默默堅守,和衷共濟,風雨同舟,以實際行動書(shu) 寫(xie) 了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雷鋒,早已化身千萬(wan) ;雷鋒,就在我們(men) 身邊。這是幾代中國人共同參與(yu) 、跨越半個(ge) 多世紀寫(xie) 就的精神史詩。

  為(wei) 何說雷鋒精神是永恒的?版畫《雷鋒》創作過程中還有哪些故事?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盧勇、美術評論家徐裏一起,了解《雷鋒》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