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jun) 隊第一麵軍(jun) 旗在此升起
在江西省修水縣,有一棟簡樸的建築。1927年9月的一天晚上,就在這所房子裏,幾個(ge) 人正在連夜秘密趕製一麵軍(jun) 旗。
1927年9月9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高高舉(ju) 起了這麵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的旗幟。毛澤東(dong) 在江西修水、銅鼓、安源等地組織發動了著名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這是繼南昌起義(yi) 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yi) 。毛澤東(dong) 為(wei) 什麽(me) 要組織發動這場起義(yi) 呢?
1927年,國民黨(dang) 反動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革命群眾(zhong) 舉(ju) 起了血腥的屠刀。一時間,神州大地籠罩在血雨腥風之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麵臨(lin) 被趕盡殺絕的嚴(yan) 重危險,中國革命處於(yu) 命懸一線的重要關(guan) 頭。
1927年8月7日,黨(dang) 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hui) 議,即著名的“八七會(hui) 議”。會(hui) 上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yi) 的方針。在會(hui) 上,毛澤東(dong) 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這一著名論斷。
會(hui) 議後,毛澤東(dong) 回到湖南,準備組織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起義(yi) 前夕,毛澤東(dong) 向中共中央建議:“我們(men) 不應再打國民黨(dang) 的旗子了,我們(men) 應高高打出共產(chan) 黨(dang) 的旗子”。在毛澤東(dong) 的領導下,起義(yi) 部隊設計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第一麵軍(jun) 旗。
為(wei) 什麽(me) 毛澤東(dong) 對旗幟問題如此看重呢?
“南昌起義(yi)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dang) 反動派的第一槍,但是用的是國民黨(dang) 左派的名義(yi) 。毛澤東(dong) 回到湖南以後,通過調研,他發現人民群眾(zhong) 對國民黨(dang) 的看法已經有了根本改變,他說‘國民黨(dang) 的旗子已經成為(wei) 軍(jun) 閥的旗子,隻有共產(chan) 黨(dang) 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所以他力主要在起義(yi) 中‘高高打出共產(chan) 黨(dang) 的旗子’。 ”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 盧勇
這麵軍(jun) 旗旗幅為(wei) 紅色,象征著革命;旗幟的中央一顆大的五角星,象征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五角星內(nei) 的鐮刀和斧頭,象征著工農(nong) 大眾(zhong) 緊密團結;在靠近旗杆的一側(ce) ,用繁體(ti) 書(shu) 寫(xie) 著“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第一軍(jun) 第一師”。整個(ge) 旗幟既威武又美觀。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爆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革命軍(jun) 隊的旗幟,第一次飄揚在了中國的大地上。
起義(yi) 之後,毛澤東(dong) 激情滿懷,寫(xie) 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yi) 》:軍(jun) 叫工農(nong) 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nong) 民個(ge) 個(ge) 同仇,秋收時節暮雲(yun) 沉,霹靂一聲暴動。
起義(yi) 軍(jun) 占領了湖南瀏陽、醴陵縣城和一些集鎮。然而,當時全國革命形勢已走向低潮,湘贛邊界的群眾(zhong) 沒有充分發動起來,同時起義(yi) 部隊還遭到遠比自己強大的反革命軍(jun) 隊的抵抗,部隊由5000餘(yu) 人銳減到1500多人,秋收起義(yi) 遭到嚴(yan) 重挫折。
危急時刻,毛澤東(dong) 當機立斷,命令起義(yi) 軍(jun) 向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集中。在這裏,經過激烈的爭(zheng) 論,起義(yi) 部隊決(jue) 定放棄原定的進攻長沙的計劃,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nong) 村進軍(jun) ,最終走上了井岡(gang) 山。
“有了這一個(ge) 起點,才有後來農(nong) 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開辟,才有中國革命戰爭(zheng) 的偉(wei) 大勝利。”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 盧勇
1927年10月27日,毛澤東(dong) 率領秋收起義(yi) 部隊到達井岡(gang) 山茨坪,開始創建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zheng) 。井岡(gang) 山上的星星之火,照亮前進的征途。
秋收起義(yi) 連同南昌起義(yi) 、廣州起義(yi) 以及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yi) ,標誌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獨立領導革命戰爭(zheng) 、創建人民軍(jun) 隊的開端,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
1973年,畫家何孔德、高泉、冀曉秋、陳玉先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為(wei) 主題,創作了油畫《秋收起義(yi) 》。
生花妙筆再現曆史 革命精神曆久彌新
在畫麵中,處於(yu) 顯著位置的是毛澤東(dong) 同誌。他手拿鬥笠,右拳微微緊握,眼神堅毅,闊步向前。
畫家以這種高大挺拔的形象,來體(ti) 現領袖偉(wei) 人的高瞻遠矚。
在毛澤東(dong) 前方,一麵軍(jun) 旗迎風飄揚,鐮刀、斧頭和五角星的符號標誌著黨(dang) 領導的工農(nong) 革命軍(jun) 建立起來了。
整幅畫作用了三個(ge) 三角形,組織起複雜的群眾(zhong) 隊伍和姿態豐(feng) 富的人物造型。
以旗幟為(wei) 頂點、以山路為(wei) 底邊,畫家又將三個(ge) 三角形的人群組合成一個(ge) 大的三角形構圖,使得畫麵不僅(jin) 呈現出牢固穩定的結構關(guan) 係,也突出了工農(nong) 革命隊伍的團結一致、堅不可摧。
畫麵右側(ce) 齊步向前的兩(liang) 名隊員,肩扛土炮,身背大刀,渲染出一往無前的堅定革命信念。
兩(liang) 名隊員身後肩扛梭鏢的少年和身著起義(yi) 軍(jun) 軍(jun) 服的士兵,與(yu) 左下角扛著機槍的兩(liang) 名戰士都望向領袖,景仰之情溢於(yu) 言表。
在畫麵的左右兩(liang) 側(ce) 還刻畫了一些人群,他們(men) 並不是革命戰士,而是普通老百姓。雖然他們(men) 的畫幅不大,但畫家也著意刻畫了他們(men) 的麵部表情。
這些老百姓神情欣喜,熱情地看向大部隊,頗有紛紛響應、奮勇參軍(jun) 之意。畫家用近大遠小、虛實結合的方式,營造出了龐大隊伍的縱深感。
《秋收起義(yi) 》由四位畫家合作完成。其中,何孔德是新中國軍(jun) 事美術創作的代表性畫家之一,曾任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的副主任、藝術指導,代表作有《古田會(hui) 議》《廣州起義(yi) 》。高泉,曾任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的美術創作室主任。冀曉秋,原總政文工團話劇團的舞台美術設計。陳玉先,曾任《解放軍(jun) 報》美術組的組長。
油畫《秋收起義(yi) 》創作於(yu) 1973年,因其出色的造型和色彩表達,成為(wei) 了當時油畫學習(xi) 者學習(xi) 的範本。
“這件作品對我們(men) 影響非常大,毛主席和其他人物的造型和設計非常具有時代感,傳(chuan) 達出一種鼓舞人心的感覺。”
——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 原創作室主任 孫立新
作為(wei) 一幅經典的軍(jun) 事繪畫作品,《秋收起義(yi) 》於(yu) 1975年被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收藏展出。今天,重溫畫作《秋收起義(yi) 》,依然能夠感受到畫家通過畫筆傳(chuan) 達出的希望和力量,穿越時空,曆久彌新。
以史為(wei) 鑒 萬(wan) 水千山不忘來時路
九十多年前,毛澤東(dong) 帶領著秋收起義(yi) 的部隊一路輾轉,在井岡(gang) 山點亮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在秋收起義(yi) 的硝煙中,走出了羅榮桓元帥、譚政大將等20餘(yu) 位開國將領,還有更多的英雄犧牲在了為(wei) 人民求解放、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的征途中。
如今,在秋收起義(yi) 打響第一槍的江西省修水縣,建起了秋收起義(yi) 修水紀念館。當年連夜設計軍(jun) 旗的場景仿佛還曆曆在目,那段光輝歲月也從(cong) 未遠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修水,這座革命名城已經踏上新的征程。通過栽桑養(yang) 蠶、種植茶葉等特色產(chan) 業(ye) 的發展,鄉(xiang) 村麵貌煥然一新,修水縣入選“2021中國最美鄉(xiang) 村百佳縣市”。
萬(wan) 水千山不忘來時路。革命老區是黨(dang) 和人民軍(jun) 隊的根,老區和老區人民為(wei) 中國革命作出的重大犧牲和貢獻,黨(dang) 和人民永遠不會(hui) 忘記。燃起秋收起義(yi) 星火的湘贛革命老區,已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正在民族複興(xing) 的征途上砥礪奮進。
秋收起義(yi) 還有哪些鮮為(wei) 人知的故事?畫作《秋收起義(yi) 》中還有哪些巧妙的構思?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盧勇、美術評論家徐裏一起,了解《秋收起義(yi) 》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