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越秀區的廣州起義(yi) 路旁,有幾棟黃色的小樓,這幾棟建築在近代中國的革命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1927年,中國的第一個(ge) 城市蘇維埃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正是在這裏成立的。這棟建築見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三大起義(yi) 之一——廣州起義(yi) 。

  震碎舊世界的驚雷

  1927年,國民黨(dang) 反動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革命群眾(zhong) 舉(ju) 起了血腥的屠刀,中國革命處於(yu) 命懸一線的緊要關(guan) 頭。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沒有屈服,南昌起義(yi) 和秋收起義(yi) 相繼爆發。作為(wei) 第一次大革命策源地的廣州,一場起義(yi) 也一直在秘密籌備中。

  1927年12月11日,在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下,起義(yi) 軍(jun) 分數路向廣州市重要地點發起突然襲擊,廣州起義(yi) 爆發。廣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農(nong) 民也加入了起義(yi) 的隊伍。

  經過幾個(ge) 小時的激戰,起義(yi) 軍(jun) 占領廣州的絕大部分市區,並成立了廣州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立的第一個(ge) 城市蘇維埃政權,也是中國第一個(ge) 城市工農(nong) 民主政權。

  隨後,蘇維埃政府在這裏舉(ju) 行了首次會(hui) 議,通過了蘇維埃政府的政綱:8小時工作,增加工資,工人監督工廠,政府撫恤失業(ye) 工人,恢複罷工工人原有的利益;

  沒收一切土地給農(nong) 民、士兵;增加一切雇員的薪金;

  消滅軍(jun) 閥戰爭(zheng) ,建立工農(nong) 兵代表會(hui) 議;聯合蘇俄反對帝國主義(yi) 。

  起義(yi) 軍(jun) 在城內(nei) 同國民黨(dang) 地方軍(jun) 閥進行了頑強的戰鬥,但終因寡不敵眾(zhong) ,在起義(yi) 的第三天遭到嚴(yan) 重損失,許多起義(yi) 者英勇犧牲。

  起義(yi) 的主要領導者張太雷是黨(dang) 的早期領導人之一。在這次起義(yi) 中,張太雷在指揮起義(yi) 的戰鬥中突遭敵人伏擊,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jin) 29歲。

  張太雷是第一位在戰鬥一線犧牲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他用自己的熱血實踐了年少時立下的誓言:“願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

  危急時刻,起義(yi) 軍(jun) 總指揮部為(wei) 保存革命力量,於(yu) 1927年12月12日夜下達了撤出廣州的命令。

  起義(yi) 軍(jun) 撤出廣州後,一部分加入了廣東(dong) 東(dong) 江地區的革命鬥爭(zheng) ;一部分轉移到廣西右江地區,參加了鄧小平、張雲(yun) 逸領導的百色起義(yi) ;少數人員撤往廣東(dong) 北部地區,加入朱德等率領的南昌起義(yi) 軍(jun) ,後來上了江西井岡(gang) 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中的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都曾參加或領導過廣州起義(yi) 。

  “廣州起義(yi) 雖然失敗了,但是革命的火種並沒有熄滅。 ”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 江英

  廣州起義(yi) 連同南昌起義(yi) 、秋收起義(yi) 以及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yi) ,標誌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獨立領導革命戰爭(zheng) 、創建人民軍(jun) 隊的開端,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

  1962年畫家何孔德、鄭洪流一起創作了油畫《廣州起義(yi) 》。

南國驚雷 革命力量不可動搖

  《廣州起義(yi) 》再現了1927年起義(yi) 軍(jun) 隊伍占領廣州市公安局的場景。

  畫作左邊的殘破磚瓦,代表著舊勢力和腐朽政權的覆滅。

  畫作右邊街道上籠罩的硝煙還未完全散去,讓人聯想到戰鬥的激烈場麵。

  隨風飄蕩的紅旗下是密集的人群,有身穿製服的革命軍(jun) 戰士,還有人數眾(zhong) 多的工人和群眾(zhong) ,他們(men) 在城市中飽受壓迫,是起義(yi) 的主體(ti) 。

  畫麵左側(ce) 人力車的周邊,有一群年輕力壯的小夥(huo) 正與(yu) 革命軍(jun) 一道分配槍支、搬運戰利品。

  畫麵右側(ce) ,一名女大學生正與(yu) 懷抱宣傳(chuan) 單的女戰士攀談,一前一後簇擁著兩(liang) 名少年,準備張貼告示。

  畫作中部幾麵色彩鮮豔的旗幟點明了畫作的主題。由於(yu) 剛剛經曆起義(yi) 戰火的洗禮,旗幟並不完整,但在革命戰士的舞動下,它們(men) 迎風而起,象征著鬥爭(zheng) 的慘烈和勝利的來之不易。

  在紅旗的映襯下,革命戰士們(men) 舉(ju) 起廣州蘇維埃的牌匾。托舉(ju) 牌匾和攀牆舞旗的幾個(ge) 戰士在構圖中構成了一個(ge) 金字塔三角形。

  正中一麵筆直挺立、還未展開的旗幟,形成了一個(ge) 固定靜止的中心,使畫麵節奏動靜平衡,也象征著革命力量的不可動搖。

  《廣州起義(yi) 》是何孔德和鄭洪流兩(liang) 位畫家共同創作的作品。何孔德1950年1月參軍(jun) ,1951年入朝作戰,多年軍(jun) 旅生涯為(wei) 他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鄭洪流擅長油畫、中國畫,曾任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創作員、一級美術師。

  油畫《廣州起義(yi) 》中描繪了經曆革命戰鬥後的廣州街頭,生動地再現了廣州起義(yi) 中的曆史片段。

  畫作之所以能夠形象地再現革命戰鬥場景,與(yu) 兩(liang) 位創作者的軍(jun) 旅生涯密不可分。

  朝鮮戰爭(zheng) 時,何孔德被派往前線,在此期間,他寫(xie) 了十幾本日記、創作大量繪畫,以一個(ge) 獨特的視角記錄了朝鮮戰爭(zheng) 。

  在戰地日記裏,何孔德留下了許多作品。低矮的馬廄、勞動的婦女、站崗的士兵,都在他筆下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

  與(yu) 何孔德一樣,鄭洪流也曾親(qin) 赴朝鮮戰場並進行了大量創作:朝鮮青年、誌願軍(jun) 戰士、朝鮮的村莊。實地寫(xie) 生使畫家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戰鬥中的人物形象。

  在何孔德為(wei) 廣州起義(yi) 創作的這張草圖中,不僅(jin) 呈現了緊張激烈的戰鬥氛圍,更令人讚歎的是他們(men) 塑造了眾(zhong) 多形象各異、生動鮮活的人物。

  兩(liang) 位畫家的精心創作最終成就了這幅經典的畫作——《廣州起義(yi) 》。畫作中的這棟曾見證曆史的黃色小樓也被永遠定格。

  廣州 不斷書(shu) 寫(xie) 新的輝煌

  九十多年過去了,這棟曾經作為(wei) 起義(yi) 部隊指揮部的黃色小樓,如今已經成為(wei) 了廣州起義(yi) 紀念館,它見證了百年來的滄桑巨變。

  當年參加廣州起義(yi) 的人員有工人、農(nong) 民、士兵,來自於(yu) 各行各業(ye) 。由於(yu) 沒有統一的服裝,他們(men) 就把紅色的布帶佩戴在脖子或者手臂上,用來辨別身份。

  廣州起義(yi) 發動的時候天降大雨,紅布帶遇水褪色,在佩戴者的脖子上留下了紅色的印記,同時也在人們(men) 的心中留下了傳(chuan) 承至今的紅色印記。

  距離那場轟轟烈烈的起義(yi) 已經過去九十多年。九十多年的奮鬥篳路藍縷,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九十多年的征途風雨兼程,長風破浪會(hui) 有時。

  當年革命誌士們(men) 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如今已成為(wei) 繁華的現代都市。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廣州正不斷書(shu) 寫(xie) 新的輝煌。2020年廣州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突破2.5萬(wan) 億(yi) 元,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達到高收入經濟體(ti) 水平。

  廣州已成為(wei) 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粵港澳大灣區的樞紐城市,正在譜寫(xie)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的壯麗(li) 篇章。

  廣州起義(yi) 過程中還有哪些鮮為(wei) 人知的細節故事?畫作《廣州起義(yi) 》還有哪些寓意深遠的細節?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江英、美術評論家徐裏一起,了解《廣州起義(yi) 》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