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0日,教育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在北京聯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nong) 教育會(hui) 議,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把工農(nong) 教育提到國家議事日程上來。
會(hui) 議提出“推行識字教育,逐漸減少文盲”的口號。隨即,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中華大地展開了。
為(wei) 什麽(me) 新中國在成立之初,要開展掃盲運動呢?
推行識字教育 逐漸減少文盲
在舊中國,由於(yu) 封建統治、軍(jun) 閥割據、常年戰亂(luan) 等原因,大多數勞動人民基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hui) 。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來重視人民的教育工作。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陝甘寧邊區政府就在根據地迅速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設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學和識字組。
1945年,毛澤東(dong) 在《論聯合政府》中明確地指出,從(cong) 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各行各業(ye) 急需有文化的人才。但新中國麵臨(lin) 的嚴(yan) 峻現實是,全國5.4億(yi) 人口中有4億(yi) 多都是文盲,許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hui) 寫(xie) 。提高全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已迫在眉睫。
於(yu) 是,一場規模龐大的掃盲運動迅速在中華大地上開展起來。
在掃盲運動的推進中大家逐漸意識到,快速認識漢字是掃盲工作的重點。
為(wei) 了盡快提高群眾(zhong) 的識字水平,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西南軍(jun) 區文化教員祁建華創造了“速成識字法”,這是一種借助注音字母的輔助作用來提高識字速度的方法。
祁建華在授課
195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guan) 於(yu) 掃除文盲的決(jue) 定》。到1957年上半年,全國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萬(wan) 人脫盲,廣大的工人和農(nong) 民學習(xi) 文化後,在生活和生產(chan) 方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掃盲運動的開展提升了一個(ge) 時代的素質,帶來了民族的進步。”
——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馬沈
與(yu) 全國掃盲運動並駕齊驅,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和製定、推行漢語拚音方案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不久之後,國務院發布《關(guan) 於(yu) 推廣普通話的指示》。1958年2月11日,《漢語拚音方案》通過。
從(cong) 解放初期到1964年,約1億(yi) 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為(wei) 新中國建設以及各項事業(ye) 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6年,畫家陸儼(yan) 少根據席卷全國的掃盲運動,創作了中國畫《教媽媽識字》,成為(wei) 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
鄉(xiang) 間小院溫馨一隅 設色清雅張弛有度
陸儼(yan) 少先生的《教媽媽識字》這幅作品,創作於(yu) 1956年,描繪了在一個(ge) 農(nong) 家小院兒(er) 裏,一個(ge) 戴著紅領巾的小女孩兒(er) 正在教媽媽識字的場景。
畫作中,玉米、老樹、農(nong) 舍等景物的設置,近大遠小,依次將畫麵劃分為(wei) 前景、中景、遠景,增強了縱深的空間感。
畫家將畫麵的重點及人物放置在一個(ge) 由瓜架、藤蔓、樹幹和樹冠圍成的取景框中,位置聚焦,顯得尤為(wei) 別致、溫馨。
木桌旁的小姑娘側(ce) 身扭頭,一副專(zhuan) 注的神態,正指著書(shu) 本教媽媽識字。
人物麵部敷淡彩,身體(ti) 基本采用白描的畫法,烘托得紅領巾格外鮮亮醒目。
媽媽端坐桌前,表情嚴(yan) 肅認真,一絲(si) 不苟地跟隨女兒(er) 學習(xi) ,手中抱著的小娃掉了玩具,著急伸手去夠。但無論是作為(wei) 老師的女兒(er) ,還是作為(wei) 學生的媽媽,都對此毫無察覺,沉浸在學習(xi) 中。
畫作用心展現尋常家庭中的細節描繪。人物身後半啟的柴門上貼著“春風吹綠柳,麗(li) 日展紅旗”的對聯,在不經意處點明主題,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後舊貌換新顏,人民心中的喜悅。
屋簷下的瓜架上掛著的沉甸甸的碩大的瓜,代表著豐(feng) 衣足食。
牆根立著掃把和籮筐,小院兒(er) 收拾得整齊利落,看得出畫中的媽媽平日勤勞,是操持家務的能手。
中景處的老樹,樹幹斜逸,勾皴結合畫出的枝幹蒼勁有力。葉片采用潑墨畫法,同時大樹為(wei) 畫麵提供了支撐感,更象征祖國博大的懷抱。
傳(chuan) 統技法表現嶄新生活 刊登封麵引發熱烈反響
1956年,陸儼(yan) 少先生與(yu) 幾位畫家應邀到安徽考察。
畫家陸儼(yan) 少
他們(men) 在寫(xie) 生時看到了新中國的發展和安徽人民的建設熱情,深受感動,創作了一批反映現實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教媽媽識字》。
陸儼(yan) 少在創作《教媽媽識字》時,他思索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用自己擅長的古典山水技法來表現新中國百姓的生活。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陸儼(yan) 少完全改變了自己以往的創作習(xi) 慣。
在深入生活的調研寫(xie) 生中,憑借紮實的古典中國畫功底,陸儼(yan) 少完成了《教媽媽識字》這幅作品。
1956年,《美術》雜誌七月刊的封麵刊登了這幅作品,在當時引起了熱烈反響。後來,這幅畫作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完善終身教育體(ti) 係 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讓約一億(yi) 中國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創造了人類曆史上的奇跡,也印證了一個(ge) 奮進、致遠的民族永不停歇的腳步。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在完善終身教育體(ti) 係、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方麵取得重大進展。
國家啟動了一係列發展和加強繼續教育和培訓的相關(guan) 計劃與(yu) 工程,為(wei) 數以億(yi) 計從(cong) 業(ye) 勞動者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職業(ye) 技能培訓。
在城市,新型社區教育和學習(xi) 型組織遍地開花;圖書(shu) 館、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場館,樣態豐(feng) 富的“學習(xi) 開放日”“主題活動日”為(wei) 人們(men) 提供著各種各樣的知識養(yang) 分。
在廣袤的農(nong) 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nong) 家書(shu) 屋、農(nong) 技推廣站把各類知識送進了千家萬(wan) 戶。
所有這些,構成了今天中國人終身學習(xi) 的“立交橋”,也擘畫出新時代發展澎湃激蕩的壯闊圖景!
在掃盲運動中還有哪些鮮為(wei) 人知的故事?畫作《教媽媽識字》在創作中還有哪些巧思?
讓我們(men) 跟隨中共黨(dang) 史專(zhuan) 家馬沈、美術評論家於(yu) 洋一起,了解《教媽媽識字》背後的故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