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任仲平的署名文章《迎戰國際金融危機的“中國答卷”》。大考之年,中國交出了怎樣的答卷?《人民日報》文章開篇引用的是一份外國雜誌封麵報道。這份雜誌封麵用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圖片,一隻大熊貓正在拿著氣筒給癟掉的地球打氣。醒目的標題寫(xie) 著“中國能拯救世界嗎?”

  從(cong)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到2008年演化成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並且迅速由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ti) 經濟領域,由美國擴散到世界主要經濟體(ti) 。當全球經濟深陷衰退時,外媒卻稱“中國幾乎成為(wei) 照耀全球經濟信心的燈塔”。原因是,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實現回升向好,成為(wei) 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引擎。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是中國?

  2008年,世界經濟麵臨(lin) 著二戰結束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麵對經濟急劇下滑的頹勢,很多國家危訊不斷。國際金融權威人士預言:“各國能否有效對付本輪金融危機,關(guan) 鍵在於(yu) 各自的政策效力。”

  中國經濟也遭遇改革開放以來罕有的巨大困難。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衝(chong) 擊迅速加劇,第四季度經濟增速出現急劇下滑勢頭,對外貿易出口困難,就業(ye) 壓力迅速加大。

  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密切關(guan) 注危機的發展態勢,作出三個(ge) 重要判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危機給我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共中央全麵分析、準確判斷、從(cong) 容應對,及時將宏觀調控的著力點轉到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上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形成了包括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實行結構性減稅、大範圍實施十個(ge) 重點產(chan) 業(ye) 調整振興(xing) 規劃等一攬子計劃。

  外貿是國際金融危機“重災區”。中國曾經過於(yu) 依賴出口和投資來增長經濟,金融危機加速了調整的到來。中國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chong) 擊作為(wei) 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契機,以擴大內(nei) 需為(wei) 基本立足點,以結構調整為(wei) 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wei) 強大動力,以科技創新為(wei) 重要支持,以改善民生為(wei) 根本目的。

  高度依賴外貿的廣東(dong) ,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積極實施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上海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ye) 和先進製造業(ye)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天津著力構築高端產(chan) 業(ye) 、自主創新、生態宜居高地,鍛造經濟發展新優(you) 勢。東(dong) 部、中部、西部地區和東(dong) 北老工業(ye) 基地,許多省區市強勁增長、力撐大局。

  經過艱苦努力,2009年年末,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實現回升向好。與(yu) 世界經濟下降0.6%形成鮮明對照,中國全年經濟增長9.2%。將2008年以來中國近七個(ge) 季度的GDP增幅連成一條曲線,是一個(ge) 漂亮的“V型反轉”。

  2010年,中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過40萬(wan) 億(yi) ,經濟總量先後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nong) 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7%和8.9%,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經濟快速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動力,同時又為(wei) 科技進步提供了條件。2007年“嫦娥一號”首次完成繞月探測。一年後,“神舟七號”飛船航天員成功進行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重大跨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想終於(yu) 變成了現實。2008年8月,京津城際高速鐵路開通運營,標誌著中國開始邁入高速時代。一個(ge) 個(ge) 重大工程建設捷報頻傳(chuan) ,充分展現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

  麵對國內(nei) 外環境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dang) 中央緊緊抓住發展這個(ge)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政治優(you) 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速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國家麵貌發生新的曆史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