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6日英國《衛報》刊登該報記者的長篇報道:《橫跨世界屋脊的鐵路》。文中提到:“西藏根本沒法修鐵路。那裏有5000米高的山脈要攀越,12公裏寬的河穀要架橋,還有綿延上千公裏、根本不可能支撐鐵軌和火車的冰雪和軟泥。怎麽(me) 可能有人在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中開鑿隧道,或者在這個(ge) 稍一用力就需要氧氣瓶的地方架橋鋪軌呢?”

  這是一位英國記者在乘坐青藏線火車後發出的感歎。中國是如何讓這個(ge) 被許多人覺得不可能實現的工程成為(wei) 可能的呢?

  修建青藏鐵路是中國人的夢想。1979年青藏鐵路一期西寧到格爾木段就已經建設完成,然而直到2001年格爾木到拉薩段才開始開工建設。20多年的準備,就是為(wei) 了克服工程建設麵臨(lin) 的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等三大世界性工程技術難題。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中國科學院北麓河凍土站,是中國為(wei) 研究如何在凍土上修建公路、鐵路而設立的。至今為(wei) 青藏鐵路的建設與(yu) 安全運營提供著彌足珍貴的技術支持。

  在中國凍土科研工作者40年的不懈努力下,終於(yu) 成功破解了青藏鐵路修建中凍土如何“保冷”的世界級難題。

  2001年3月,青藏鐵路建設項目正式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個(ge) 五年計劃綱要。

  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開工。總投資330.9億(yi) 元人民幣,建設資金全部由國家出資,“天路”工程再次啟動。

  青藏鐵路要穿越連續多年凍土區550公裏,中國采取了以橋代路、片石通風路基、通風管路基、碎石和片石護坡、熱棒、保溫板、綜合防排水體(ti) 係等措施,解決(jue) 多年凍土所帶來的難題。

  青藏高原上含氧量隻有平原地區的50%到60%。高寒缺氧,築路工人們(men) 隨時麵臨(lin) 著生命危險。為(wei) 此,全線共設置了144間醫院、500多張床位,無數醫護人員走上高原。

  為(wei) 了保護高原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動物,青藏鐵路建設中環保投入就達20多億(yi) 元,是當時中國政府環保投入最多的鐵路建設項目。首次為(wei) 野生動物開辟遷徙通道,位於(yu) 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清水河特大橋,就是專(zhuan) 門為(wei) 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遷徙而建設。

  2006年7月1日,全長1956公裏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曆史,有力推動了雪域高原的跨越式發展和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善,成為(wei) 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輸氧線”。

  像青藏鐵路這樣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大型工程,需要在堅定的國家意誌、長遠的戰略規劃、超強的資源調配能力下才能完成。黨(dang) 的領導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為(wei) 顯著製度優(you) 勢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最大優(you) 勢。

  “十五”計劃期間,青藏鐵路、西氣東(dong) 輸、西電東(dong) 送、南水北調等一大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建設。

  南水北調,世界上最大的輸水工程,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輸送的水量已經讓超過1億(yi) 人受益。西電東(dong) 送,中國人寫(xie) 下了壯美的鐵塔史詩,總長3.8萬(wan) 公裏,全國三縱三橫特高壓骨幹電網已經初步建成。西氣東(dong) 輸,總長4萬(wan) 公裏的西氣東(dong) 輸工程,讓1億(yi) 中國百姓用上了清潔能源。

  這都是集中力量高效完成的惠及民生的大事,都是為(wei) 人民能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這一時期,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

  一項項刷新紀錄的重點工程充分展現了中國基建工程的雄厚實力,充分體(ti) 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充分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you) 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