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22日清晨,一封絕密電報從(cong) 山西省武鄉(xiang) 縣的八路軍(jun) 總部發往晉察冀軍(jun) 區和第一二〇師、第一二九師,並報中央軍(jun) 委。這就是由八路軍(jun) 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和副參謀長左權共同簽發的《破襲正太路戰役預備命令》。
為(wei) 什麽(me) 在此時,八路軍(jun) 總部要下達這樣一個(ge) 重大的作戰命令?
這是日軍(jun) 攻占廣州、武漢後中國抗日戰爭(zheng) 形勢圖。
從(cong) 圖中可以看出,在華北、華中、華南,八路軍(jun) 、新四軍(jun) 開創的16塊連片抗日根據地與(yu) 日寇控製的大城市和鐵路線呈犬牙交錯的膠著狀態。由於(yu) 戰線過長,日軍(jun) 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戰略進攻,逐漸將主要兵力用於(yu) 打擊敵後戰場的八路軍(jun) 和新四軍(jun) ,對國民政府從(cong) 以軍(jun) 事進攻為(wei) 主、政治誘降為(wei) 輔,轉變為(wei) 以政治誘降為(wei) 主、軍(jun) 事打擊為(wei) 輔的策略,在占領區內(nei) 加緊扶植傀儡政權,建立和發展漢奸組織。
1939年初,日軍(jun) 相繼從(cong) 華中、華南正麵戰場和日本國內(nei) 調集7個(ge) 師團又5個(ge) 獨立混成旅團加強華北方麵軍(jun) ,製定三期《治安肅正大綱》,對華北根據地實行大規模“掃蕩”和“囚籠政策”。日軍(jun) 以鐵路為(wei) 柱,公路為(wei) 鏈,崗樓為(wei) 鎖,企圖困死各抗日根據地。
麵對嚴(yan) 峻的國際形勢和日軍(jun) 的壓力,將抗戰前途寄托於(yu) 國際援助之上的國民政府發生了動搖,妥協空氣彌漫於(yu) 國民黨(dang) 及其政府內(nei) 部。為(wei) 打破日軍(jun) “囚籠政策”,克服國民黨(dang) 及其政府的妥協危險,八路軍(jun) 總部決(jue) 定實施一次大規模攻勢作戰。
1940年8月20日22時,隨著一顆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各路突擊隊猛虎下山般撲向“囚籠”的中心——正太鐵路東(dong) 段沿線的各個(ge) 站點。一時間,日軍(jun) 被打懵了。第二天中午,八路軍(jun) 將士們(men) 驕傲地將旗幟插在了號稱“天下第九關(guan) ”的娘子關(guan) 上,宣告著正太鐵路破襲戰首戰告捷。
此次八路軍(jun) 大規模攻勢,覆蓋了整個(ge) 華北地區的主要交通線。八路軍(jun) 數十萬(wan) 將士在總長5000餘(yu) 裏的破擊線上,拔據點、奪關(guan) 隘、毀交通、炸橋梁,使日本華北占領區的交通、通訊陷入癱瘓。
在這份《戰役預備命令》上,可以看到,八路軍(jun) 最初部署的參戰兵力是22個(ge) 團。但當八路軍(jun) 總部作戰科整理戰況時,發現共有105個(ge) 團20餘(yu) 萬(wan) 人參加了這次戰役。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ge) 團,幹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得知戰役勝利的毛澤東(dong) 發來賀電:“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xing) 奮,像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組織一兩(liang) 次?”
為(wei) 爭(zheng) 取更大的戰果,華北八路軍(jun) 各部繼續奮勇進擊。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在報道中記錄了這樣的情景:“整個(ge) 華北地區都成了戰場。戰鬥日以繼夜,一百團打擊了敵人的整個(ge) 經濟、交通線和封鎖網。”
備受打擊的日軍(jun) ,開始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報複性“掃蕩”。
照片上這位身著皮衣的正是八路軍(jun) 副總司令彭德懷,他所在的位置距離關(guan) 家堖戰場不足500米。當時,日軍(jun) 岡(gang) 崎大隊500餘(yu) 人已經逼近八路軍(jun) 總部,彭德懷衝(chong) 上最前線,指揮八路軍(jun) 血戰兩(liang) 個(ge) 晝夜,日軍(jun) 傷(shang) 亡大半,倉(cang) 皇而逃,八路軍(jun) 也付出重大犧牲。
1940年8月20日開始至12月初,參加百團大戰的八路軍(jun) 共大小作戰1824次,斃傷(shang) 日軍(jun) 20645人、偽(wei) 軍(jun) 5155人,俘虜日軍(jun) 281人,偽(wei) 軍(jun) 1.8萬(wan) 人,破壞鐵路470公裏、公路1500餘(yu) 公裏,摧毀敵人大量碉堡和據點,繳獲大批槍炮和軍(jun) 用物資,沉重打擊了日軍(jun) “囚籠政策”和“以戰養(yang) 戰”陰謀,打出了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敵後抗日軍(jun) 民的聲威。
至1941年1月24日,百團大戰勝利結束。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