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內(nei) ,珍藏著一頂清末民初的瓜皮帽。帽子的主人,是中共一大代表、曾經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的董必武。
從(cong) 前清秀才,到剪掉辮子的革命黨(dang) ,再到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是如何接觸到馬克思主義(yi) ,並走上革命道路的呢?
董必武,1886年出生於(yu) 湖北黃安(今紅安),18歲考取秀才,25歲加入同盟會(hui) ,作為(wei) 湖北革命黨(dang) 的重要成員,董必武先後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法運動。
1917年,他在湖北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遭受挫折後去上海找孫中山想辦法,孫中山除了通電聲討外也拿不出對策。殘酷的現實促使董必武痛心地思考: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道路是否還走得通?中國革命的路究竟在哪裏?
1919年3月,迷茫中的董必武來到上海,在這裏他結識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比他小四歲的湖北同鄉(xiang) 李漢俊。李漢俊向董必武介紹了十月革命和蘇俄的情況,還將一些馬克思主義(yi) 的書(shu) 籍、日本進步雜誌和陳獨秀、李大釗主辦的《每周評論》等推薦給他。這些新思潮讓來滬尋找救國之路的董必武看到了希望。
也是在上海期間,董必武還結識了小他十歲的同鄉(xiang) 陳潭秋。陳潭秋,湖北黃岡(gang) 人,剛剛從(cong) 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畢業(ye) ,是五四運動中湧現的進步青年。
後來董必武曾這樣回憶他與(yu) 陳潭秋的初識:“我第一次見到潭秋是在1919年夏天……由於(yu) 誌同道合,我們(men) 一見如故,相互交流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的心得,暢談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抱負,同時商定回漢後用辦報紙、辦學校的方式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開展革命活動。”
1920年1月28日,武漢《國民新報》登載了一則報道:《私立武漢中學之成立》。這所學校就是今天的武漢中學。它的主要創辦人就是董必武,他擔任校董並兼任兩(liang) 個(ge) 班的國文課老師,新生主要來自黃安(今紅安)、黃岡(gang) 、麻城等地。擔任英文課的教師,就是陳潭秋。
私立武漢中學實行新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報刊、關(guan) 心時事,引導學生逐步樹立革命思想。學校逐步成為(wei) 武漢乃至整個(ge) 湖北地區進行革命宣傳(chuan) 和活動的重要陣地,在後來的革命年代產(chan) 生了36位革命烈士。
私立武漢中學開學後的四個(ge) 月左右,1920年8月,董必武收到李漢俊的來信。信中,李漢俊傳(chuan) 達了上海已經成立共產(chan) 黨(dang) 組織的情況,並提出希望董必武等人在武漢也成立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小組。同時,陳獨秀也派劉伯垂到武漢籌建共產(chan) 黨(dang) 組織。
今天的武昌民主路,100年前叫做撫院街,這個(ge) 97號門牌的所在曾經就是董必武的寓所。1920年8月的一天,劉伯垂、董必武、張國恩、陳潭秋、包惠僧、鄭凱卿、趙子健七人就是在這裏召開武漢黨(dang) 組織成立會(hui) 議。
劉伯垂主持會(hui) 議,在會(hui) 上介紹了上海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組織成立的情況。與(yu) 會(hui) 者傳(chuan) 閱了他帶回來的上海黨(dang) 組織起草的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綱草案,研究武漢黨(dang) 組織日後的工作安排,推舉(ju) 包惠僧為(wei) 書(shu) 記,陳潭秋負責組織工作,正式成立了武漢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組織——共產(chan) 黨(dang) 武漢支部。
幾乎就在同時,革命的火種已經遍地開花。在李大釗、陳獨秀的推動下,上海、北京、長沙、武漢、廣州、濟南、東(dong) 京、巴黎先後建立起八個(ge)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組織,黨(dang) 員發展到50多人。共產(chan) 主義(yi) 的火種在沉沉黑夜中逐漸蔓延開來!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