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這封來自美國的求救信,避開了美國特工篩查,被輾轉送到周恩來手中。寫(xie) 信的,是錢學森。此時的他,已被美國政府拘留長達五年之久。原因是,這位已名滿美國的火箭專(zhuan) 家、空氣動力學家,一心希望歸國參加偉(wei) 大建設。他在信中寫(xie) 道,包括郭永懷在內(nei) 的許多海外同胞,“欲歸不得”,他們(men) “心急如火,唯恐錯過機會(hui) 。”
科學家們(men) 的歸國之路為(wei) 何如此艱辛?他們(men) 唯恐錯過的機會(hui) 又是什麽(me) 呢?
新中國成立後,屢屢受到核威脅、核訛詐。嚴(yan) 峻的國際形勢下,研製核武器迫在眉睫。1955年1月,中共中央、毛澤東(dong) 做出發展原子能事業(ye) 、研製原子彈的決(jue) 定。毛澤東(dong) 強調:我們(men) 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men) 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ge) 東(dong) 西。中央成立以周恩來為(wei) 首的15人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負責組織和領導“兩(liang) 彈一星”,也就是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
錢學森在周恩來的直接幫助下,終於(yu) 回國。錢三強、鄧稼先、郭永懷等許許多多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科學家,也都衝(chong) 破重重阻礙,放棄個(ge) 人學術成就的機會(hui) ,因一個(ge) 共同的目的,匯聚到一起。
郭永懷和眾(zhong) 多科研工作者,秘密來到青海金銀灘。在這個(ge) 一度從(cong) 地圖上消失的“禁區”裏,開始了為(wei) 中國核武器研究隱姓埋名的曆史。氣候惡劣、蘇聯專(zhuan) 家撤出、經濟困難、糧食短缺,數十萬(wan) 人共同的決(jue) 心,卻未被動搖分毫。
1961年7月,郭永懷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他一人橫跨“兩(liang) 彈一星”三個(ge) 領域,工作異常繁重,常常徹夜不眠。警衛員要為(wei) 他鋪褥子,他卻堅持隻睡鋼絲(si) 床,因為(wei) 這樣一翻身就能疼醒,不至於(yu) 讓自己睡得太久。
一切都在靜謐而高速地運轉著。
“五、四、三、二、一,起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見證了曆史的人們(men) 歡呼、相擁。人群中,我們(men) 發現了郭永懷。這短短六分之一秒的鏡頭,是我們(men) 能找到的、他在試驗現場僅(jin) 有的活動影像。後來人們(men) 才知道,此時的他已率先投入導彈的研製工作。
有一年,年幼的女兒(er) 過生日,問郭永懷要禮物。這位忙碌的父親(qin) 滿心歉意,隻能指著天空說,那裏以後會(hui) 多一顆星星,那就是爸爸送給你的禮物。
但,郭永懷卻沒能等到再和女兒(er) 一起仰望星空的時候。
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帶著一組熱核導彈的重要數據,登上了飛北京的夜航班機。第二天淩晨,意外發生了……
在飛機失事現場,人們(men) 找到了兩(liang) 具燒焦的、緊貼在一起的遺體(ti) ,是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東(dong) 。兩(liang) 人緊緊抱住的,就是那份絕密數據。這份用血肉之軀守護的資料,安然無恙。
郭永懷犧牲22天後,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郭永懷參與(yu) 研製的“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他許諾給女兒(er) 的禮物,終於(yu) 出現在了天空裏。
璀璨的星河,見證了科學家們(men) 一片赤誠、以身許國的精神。
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負責人鄧稼先被確診癌症晚期。他對妻子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e) ,選擇你。
中國航天事業(ye) 奠基人錢學森說:我本人隻是滄海之一粟,真正偉(wei) 大的是中國人民,是黨(dang) ,是國家!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數不盡的閃亮的名字,把人們(men) 仰望的天空點亮。
鄧小平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dong) 西反映一個(ge) 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標誌。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