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影像拍攝於(yu) 20世紀60年代。畫麵裏的人,身上綁著粗重的繩索,利用蕩秋千的方法,在懸崖峭壁間飛來飛去,如果稍有閃失,身體(ti) 與(yu) 崖壁撞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些人是誰?他們(men) 冒著極大的風險在懸崖上做什麽(me) ?
河南省林州市,原名林縣,曆史上嚴(yan) 重缺水,是一個(ge) 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貧窮山區。每逢幹旱,不僅(jin) 顆粒無收,連飲用水都成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黨(dang) 和國家對農(nong) 田水利極為(wei) 重視,帶領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改建、維修、新建了許多重要的水利工程。
1959年,為(wei) 了徹底解決(jue) 缺水問題,林縣做了一個(ge) 大膽的規劃——“引漳入林”:劈山導河、逼水上山,在太行山上修建一條引水渠,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的分水嶺,徹底解決(jue) 林縣水源不足的問題。
1960年“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紅旗渠工程正式動工。當時,正趕上國家最為(wei) 困難的時期,物資十分匱乏,機械化程度也很低。僅(jin) 憑高昂的鬥誌和簡陋的工具,要想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寬8米、深4.3米的總幹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me) 簡單。
在黨(dang) 中央的號召下,沒有水泥、石灰、炸藥,那就選拔人才,自己建水泥廠、石灰廠、炸藥廠;沒有機械設備,那就靠肩扛手推、鐵錘鋼釺;沒有精密的測量儀(yi) 器,就用臉盆盛水自製簡陋的水平儀(yi) 來代替。就這樣,幾萬(wan) 人在太行山上日夜奮戰。
圖為(wei) 任羊成
任羊成,94歲的老黨(dang) 員,當年是紅旗渠除險突擊隊隊長,曾先後四次身負重傷(shang) ,九死一生。開篇的影像拍攝的正是他當年工作的場景。
為(wei) 了防止風化的山體(ti) 滾落石頭影響施工安全,任羊成腰係繩索,懸掛在峭壁之上,通過不斷地搖晃,用特製的鐵鉤清除險石,如果不留神,很容易被落石砸到,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有一次他被滾落的石頭砸到失去知覺,昏厥在半空中,在半空中蕩了一陣子才恢複意識。清醒以後,想到山下還在等他完工後才能上工的民工,任羊成又堅持工作了六個(ge) 小時,才從(cong) 懸崖上下來。
正是靠著這份堅定的信念,勤勞勇敢的林縣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苦戰十個(ge) 春秋,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斬斷了264座山崖,鑿通了211個(ge) 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
紅旗渠總幹渠長70.6公裏,加上各支渠,總長度達1500公裏。紅旗渠修成之後,解決(jue) 了林縣60多萬(wan) 人口、54萬(wan) 畝(mu) 耕地和40萬(wan) 頭大牲畜的用水問題。紅旗渠也被林州人民稱為(wei) “生命渠”、“幸福渠”。
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在黨(dang) 和國家的領導下,新中國治水工程取得了決(jue) 定性勝利,水利建設的預定目標如期實現。這一時期建成的大型樞紐骨幹工程和各類水庫,不僅(jin) 在當時發揮了作用,而且在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nei) 繼續發揮著效益。
在紅旗渠工程建設中,共有81名幹部和民工獻出了生命,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隻有17歲。“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留傳(chuan) 了下來,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