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1948年2月25日出版的《人民畫報》。《人民畫報》是晉冀魯豫軍(jun) 區政治部出版的以攝影圖片的方式報道國內(nei) 外重要新聞事件的刊物,新中國成立後成為(wei) 國家畫報。
與(yu) 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期《人民畫報》出的是特大號——劉鄧大軍(jun) 挺進大別山。
這張照片中的兩(liang) 位正是指揮這次行動的晉冀魯豫野戰軍(jun) 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拍攝這張照片的1947年,劉伯承55歲,鄧小平43歲,兩(liang) 人的年紀正好差一輪,都屬龍。
毛澤東(dong) 要的就是一支可以翻江倒海的軍(jun) 隊。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jun) 一舉(ju) 突破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6萬(wan) 餘(yu) 人。魯西南戰役剛剛結束,毛澤東(dong) 就把目光投向戰略價(jia) 值更為(wei) 重要的大別山。
大別山,不僅(jin) 牽製國民黨(dang) 軍(jun) 的長江沿線,更對其指揮中樞造成直接壓力。
1947年8月7日,根據毛澤東(dong) 的部署,劉鄧大軍(jun) 以銳不可當之勢,提前開始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壯舉(ju) 。
從(cong) 魯西南到大別山,相隔千裏,關(guan) 隘重重,擺在劉鄧大軍(jun) 麵前的第一道難關(guan) ,就是號稱“死亡區”的黃泛區。
黃泛區遍地積水和淤泥,步兵、騎兵尚能涉水渡過黃泛區,但炮兵就困難了,能像這樣人拉馬馱蹚過去的重武器極少,大部分榴彈炮和卡車被就地炸毀。等部隊渡過黃泛區,清理裝備時才發現,多少年積攢下來的家當已經所剩無幾。
蔣介石曾錯誤地認為(wei) 劉鄧大軍(jun) 是“北渡不成而南竄”,等劉鄧闖過黃泛區,繼而向汝河進軍(jun) 時,蔣介石才如夢方醒,他緊急調來軍(jun) 隊駐守汝河南岸,阻擊劉鄧大軍(jun) 。
劉伯承就是在此時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他命令部隊片刻不停,強渡汝河。所有的步槍都安上刺刀,每顆手榴彈都揭開蓋,看到敵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不到24小時,劉鄧大軍(jun) 共有4萬(wan) 多人渡過了汝河。
過了汝河還有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劉鄧大軍(jun) 缺少渡船,被阻北岸。鄧小平後來回憶說:“過淮河,劉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剛剛可以過人。這就是機會(hui) 呀!我們(men) 剛過完,水就漲了,就差那麽(me) 一點點時間,運氣好呀。真是天助我也!”
8月27日,劉鄧大軍(jun) 經過20天的千裏挺進,終於(yu) 走到了大別山。
“劉鄧大軍(jun) 真勇敢,渡河反攻魯西南大捷,殲敵六七萬(wan) ,蔣介石正在手忙腳又亂(luan) ,我們(men) 又挺進了大別山。”
這首軍(jun) 歌就是創作於(yu) 這20天的行軍(jun) 路上。當時,一個(ge) 電影拍攝小組也一路跟隨劉鄧大軍(jun) ,留下了為(wei) 數不多卻彌足珍貴的鏡頭。
消息傳(chuan) 到陝北,毛澤東(dong) 欣喜地說:“20多年來,革命一直處於(yu) 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men) 的革命戰爭(zheng) ,才在曆史上第一次轉為(wei) 戰略進攻!”
在中央統一部署之下,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dong) 野戰軍(jun) 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劉鄧大軍(jun) 紮根大別山,在黃河與(yu) 長江之間形成“品”字形。加上西北野戰軍(jun) 在陝北戰場、華東(dong) 野戰軍(jun) 東(dong) 線兵團在山東(dong) 戰場兩(liang) 翼鉗製,整個(ge) 戰爭(zheng) 格局從(cong) 此發生根本轉變。
很多年後,當有人問起這段經曆,鄧小平說:“這是一個(ge) 了不起的戰略行動,這是毛主席定下的,二野挑的是重擔,種種艱難我們(men) 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務,還是那句老話,叫做合格。”
這張照片正好拍下了當時一個(ge) 站崗的場景,1947年冬季的大別山,氣溫都在零度以下,這兩(liang) 個(ge) 解放軍(jun) 戰士還穿著單衣,為(wei) 了禦寒,他們(men) 一人披了一條被子,被子裹不到腿,於(yu) 是下半身取暖的任務就隻能交給稻草了。
誰能料想,正是這樣一支連棉衣都沒有的部隊,僅(jin) 僅(jin) 兩(liang) 年以後,就在舉(ju) 世矚目的淮海戰場,取得決(jue) 戰的勝利。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