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men) 當時冶金部工作組唯一的一張合影,當時實驗組的人員大部分都是25到30歲,現在都是80、90歲了,我是這個(ge) ,當時我隻有25歲。”
畫麵中的老人叫李身釗,他口中的“冶金部工作組”是1964年,由全國各地的冶金技術骨幹緊急組建的臨(lin) 時實驗組。當時,他們(men) 正在秘密研發一項冶煉技術,這項技術將應用於(yu) 遠在四川大山深處的一項機密工程。
這個(ge) 最初連研發人員都不知道的地方究竟在哪裏?那個(ge) 機密工程又是什麽(me) 呢?
四川省攀枝花市,坐落在這裏的攀鋼集團,就是當年的那個(ge) 機密工程,它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
1964年五六月間,毛澤東(dong) 從(cong) 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考慮,將全國劃分為(wei) 一、二、三線,提出三線建設問題。
所謂三線,是按地區劃分的。一線是東(dong) 北及沿海各省市,三線是指雲(yun) 、貴、川、陝、甘、寧、青、豫、鄂、湘等11省區,其中西南的雲(yun) 、貴、川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大三線。二線是指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區;一、二線地區各自的腹地又俗稱小三線。
毛澤東(dong) 在中央工作會(hui) 議上說,我們(men) 不是帝國主義(yi) 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麽(me) 時候要打仗。我們(men) 把三線的鋼鐵、國防、機械、化工、石油、鐵路基地都搞起來,那時打起仗來就不怕了。
據不完全統計,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線部署的新建、擴建和續建大中型項目有300多個(ge) 。在當年的諸多三線建設項目中,毛澤東(dong) 考慮的重點在四川,而金沙江畔攀枝花鋼鐵工業(ye) 基地的建設又是重中之重。他把攀枝花鋼鐵工業(ye) 基地建設放在第一位,對它寄托著極大的希望。他說攀枝花搞不起來,我睡不著覺。
在黨(dang) 中央的號召下,數以萬(wan) 計的建設者潮水般湧進金沙江畔,和李身釗一樣,一待就是一輩子。
李身釗:“相當艱苦的當時,一排房子有大概十幾戶,拿幾個(ge) 木頭支一個(ge) 房頂,上麵全是油氈紙。兩(liang) 家人家中間就隔一個(ge) 席子,這個(ge) 席子還不到頂,這一家人打燈,那一家人都看得著。”
“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天作羅帳地是床,野菜鹽巴下幹糧。”
“不想爹,不想媽,不想孩子不想家,不出鐵水不回家。”
在沒有城市依托、不通鐵路、氣候惡劣、物資奇缺的艱難條件下,三線建設者們(men) 無私地奉獻著他們(men) 的才華和青春。
攀枝花,鐵礦資源豐(feng) 富,但這種釩鈦磁鐵礦,極難出鐵。李身釗所在的實驗組,經過1200多次試驗,最終攻克了用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
1969年12月,周恩來代表黨(dang) 中央提出“七一出鐵”的希望,極大鼓舞了攀枝花軍(jun) 民。建設者們(men) 克服各種困難,一年內(nei) ,發電廠、選礦廠、焦化廠陸續投產(chan) ,一號高爐全部安裝完畢。
1970年7月1日,攀枝花出爐了第一爐鐵水!
數十萬(wan) 建設者用了五年的時間,硬是依靠人力搬運成千上萬(wan) 噸的大型機械,終於(yu) 在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建起現代化大型企業(ye) ——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
攀枝花,又稱英雄樹。1987年,攀枝花被正式命名為(wei) 這個(ge) 城市的名字。今天的攀枝花,依然是我國重要的工業(ye) 之都。攀枝花開發建設史成為(wei) 中國三線建設史令人矚目的縮影!
三線建設曆經三個(ge) “五年計劃”,在崇山峻嶺中相繼建成成昆、湘黔、襄渝等鐵路幹線,貴州六盤水、四川寶鼎山等大型鐵礦,甘肅劉家峽、湖北丹江口、葛洲壩等大型水電站;甘肅酒泉鋼鐵廠、重慶兵器工業(ye) 基地、成都航空工業(ye) 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業(ye) 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車製造廠等日後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重點項目。三線建設決(jue) 策之快、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乃至整個(ge) 世界工業(ye) 建設史上堪稱奇跡。
三線建設的實施,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對於(yu) 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對於(yu) 改善我國國民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落後地區的社會(hui) 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