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發布了一份長達數千字的訓令。
訓令指出,“正確的反對敵人的戰鬥與(yu) 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剿’,必須使紅軍(jun) 主力突破敵人的封鎖。”
這份被認為(wei) 是中央紅軍(jun) 長征最早的軍(jun) 事和政治命令,清晰地傳(chuan) 達出一個(ge) 訊號,在當時的形勢下,紅軍(jun) 主力不得不選擇離開中央蘇區,實施突圍轉移。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麵臨(lin) 了什麽(me) 樣的問題?中央紅軍(jun) 為(wei) 什麽(me) 一定要轉移?
1933年下半年,中央蘇區的上空硝煙彌漫、氣氛緊張。
經曆了四次“圍剿”失敗的蔣介石,開始發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他自任總司令,首先調集50萬(wan) 兵力,分三路圍攻中央蘇區。
毛澤東(dong) 此時已經離開紅軍(jun) 的領導崗位,臨(lin) 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將軍(jun) 事指揮大權交給完全不了解中國實際情況的共產(chan) 國際軍(jun) 事顧問李德。李德拒絕采納毛澤東(dong) 等人的正確意見,放棄過去行之有效的運動戰,而是同裝備精良的國民黨(dang) 軍(jun) 打陣地戰拚消耗。
中央蘇區在國民黨(dang) 軍(jun) 的“圍剿”中,日益縮小。
毛澤東(dong) 後來回憶道,當時“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
為(wei) 了調動和牽製敵人,減輕國民黨(dang) 軍(jun) 對中央根據地的壓力,並準備實施戰略轉移,中央先後派遣紅七軍(jun) 團北上,紅六軍(jun) 團西進。9月17日,博古致電共產(chan) 國際,報告紅軍(jun) 主力準備實施戰略轉移。9月30日,共產(chan) 國際複電同意。
1934年10月7日,在中央紅軍(jun) 實施戰略大轉移的前夜,蔣介石“圍剿”中央蘇區的“鐵桶計劃”被中共情報人員送到周恩來手中。
轉移,迫在眉睫。
麵對萬(wan) 分凶險的形勢,中革軍(jun) 委於(yu) 1934年10月9日發布了一份“行動日程表”。在這份手工繪製填寫(xie) 的表格中,周密地安排了10月10日至20日,隊伍集結轉移、休整補充的計劃。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紅軍(jun) 開始實施戰略轉移。10月16日,各部隊在於(yu) 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毛澤東(dong) ,在出發前夕與(yu) 賀子珍商量把兒(er) 子毛毛留在蘇區。才滿兩(liang) 歲的毛毛,正牙牙學語,討人喜歡,可行軍(jun) 路上無法帶上孩子,不得不忍痛分離。誰曾想,毛澤東(dong) 、賀子珍從(cong) 此再也沒有見到毛毛。
時任少共中央局宣傳(chuan) 部部長的陸定一,因為(wei) 妻子唐義(yi) 貞懷孕在身,行動不便,無法一起轉移。陸定一沒有想到,這次分離,竟是永訣。他在得知唐義(yi) 貞犧牲的消息後,寫(xie) 道:“失眠半個(ge) 多月,從(cong) 此,無論是大喜事或大悲事,我都流不出眼淚來了。”
時任中華蘇維埃政府教育委員徐特立,特地趕到30裏外的地方,和留守中央蘇區的老友瞿秋白道別。患有嚴(yan) 重肺病的瞿秋白,要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zheng) 。他特意將自己的馬匹和強壯的馬夫都換給徐特立。兩(liang) 人分別八個(ge) 月後,瞿秋白英勇就義(yi) 。
1934年10月17日晚開始,中共中央、中革軍(jun) 委率中央紅軍(jun) 主力8.6萬(wan) 餘(yu) 人,伴隨著於(yu) 都河濺起的水花,開始踏上戰略轉移的征程。
“一送紅軍(jun) 下了山,秋風細雨秋風寒……”
夜色中,中央蘇區百姓滿懷不舍和期盼,十裏相送。
不知道中央紅軍(jun) 這一走,要走多遠、走多久。
大多數紅軍(jun) 戰士離開家鄉(xiang) 後,再也沒有回來。
這是一次悲壯的行軍(jun) ,一路槍林彈雨,幾近山窮水盡,但紅軍(jun) 戰士胸中不滅的理想信念,如黑夜裏熊熊燃燒的火把,指引著漫漫征途。
“長征是宣言書(shu) ,長征是宣傳(chuan) 隊,長征是播種機”。它宣告了國民黨(dang) 圍追堵截的破產(chan) ,實現了紅軍(jun) 的戰略大轉移。長征後保存下來的紅軍(jun) 人數雖然不多,但這是黨(dang) 的極為(wei) 寶貴的精華,構成以後領導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的骨幹。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