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一塊木製的“生死牌”,牌子上寫(xie) 著“誓與(yu) 大堤共存亡”以及16個(ge) 鮮紅的簽名,時間落款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這樣一塊年代並不久遠的普通手製木板,為(wei) 什麽(me) 能夠成為(wei) 國家博物館的一級文物藏品呢?

  1998年夏天,中國遭遇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長江、嫩江、鬆花江發生超曆史記錄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閩江也一度發生大洪水,受災人口達2.3億(yi) 。武漢告急!長江告急!中國告急!

  麵對洶湧而至的洪峰,看守武漢市江漢區龍王廟閘口的黃義(yi) 成、唐仁清、李建強等16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以“人在堤在”決(jue) 勝氣概簽下了“誓與(yu) 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誓用生命守護一城安瀾。

  危急關(guan) 頭,30多萬(wan) 人民解放軍(jun) 和武警部隊官兵參加抗洪鬥爭(zheng) ,用血肉之軀築起了衝(chong) 不垮的堅強大堤。

  黨(dang) 中央高度關(guan) 注災區群眾(zhong) 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親(qin) 臨(lin) 抗洪一線指揮,各級領導幹部紛紛奔赴現場,同廣大軍(jun) 民一道頑強奮戰、抵禦洪災。

  江澤民:“我們(men) 要堅決(jue) 地堅持到底,堅持奮戰,堅持再堅持,我們(men) 就一定能夠最後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同洪水的搏鬥中,黨(dang) 和人民鑄就了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拚搏,堅韌不拔、敢於(yu) 勝利的偉(wei) 大抗洪精神。

  然而,世紀之交的中國,麵臨(lin) 的危機遠不止滔天洪水,還要應對世界政治與(yu) 經濟風雲(yun) 詭譎的挑戰。

  1997年7月,亞(ya) 洲金融風暴便已如黑雲(yun) 壓城,毗鄰之地的泰國,一場巨大的災難正在醞釀。很快,馬來西亞(ya) 、菲律賓、韓國、印尼等東(dong) 南亞(ya) 國家均遭受金融重創,貨幣貶值,股市、匯市紛紛跳水。

  麵對金融危機衝(chong) 擊,黨(dang) 中央果斷采取擴大國內(nei) 需求的措施,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中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改善人民生活;采取提高出口退稅率、打擊走私等措施,千方百計增加出口,從(cong) 多方麵拉動經濟增長。這些對策、措施很快見效。

  剛剛回歸祖國的香港也成為(wei) 了國際投機資本狙擊的目標,很快,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係匯率製。

  麵對危機,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果斷決(jue) 策,入市幹預。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穩定匯率市場,經過數周反複較量,國際炒家損失慘重,落荒而逃,香港經濟轉危為(wei) 安。

  香港金融保衛戰是一場經濟實力的較量,這場戰役的勝利,離不開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在許多國家出現經濟衰退、貨幣大幅度貶值的危急情況下,中國兌(dui) 現了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在克服亞(ya) 洲金融危機中發揮了定海神針的關(guan) 鍵作用,為(wei) 緩解這場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作出了貢獻。

  在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的過程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成就。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各項事業(ye) 全麵進步,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到2000年,我國成功實現由計劃經濟體(ti) 製向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轉變,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體(ti) 製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應對亞(ya) 洲金融危機和一係列重大鬥爭(zheng) 的勝利,充分顯示出黨(dang) 中央駕馭全局、應對挑戰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彰顯了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黨(dang) 和人民在前進的道路上更加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