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一本英文雜誌出現在上海的外國僑(qiao) 民手中。這本中文譯名為(wei) 《直言評論》的雜誌,連續四期刊載了中共領袖毛澤東(dong) 所寫(xie) 的一篇文章的英譯版。
究竟是什麽(me) 樣的文章,能夠引起這本雜誌出版者的格外重視,以這樣不多見的多期連載方式向海外傳(chuan) 播?
1937年日本侵略軍(jun) 發動七七事變,由此開始了全麵侵華戰爭(zhe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共合作抗日,一麵積極配合國民黨(dang) 軍(jun) 隊作戰,一麵依托太行山向敵後實施戰略展開,精心部署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zheng) 。
1938年5月,抗戰局勢異常嚴(yan) 峻。徐州失守,武漢告急,日軍(jun) 的鐵蹄踏破大半個(ge) 中國。中國抗戰的前途究竟在哪裏?有人持悲觀論調,認為(wei) 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再戰必亡。也有人抱盲目樂(le) 觀思想,對戰爭(zheng) 的長期性、艱苦性缺乏精神準備。
此時,在延安鳳凰山下一個(ge) 普通的窯洞裏,毛澤東(dong) 陷入深深的思考。針對人們(men) 對於(yu) 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迷茫,以毛澤東(dong) 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決(jue) 定全麵、係統、深刻地論述這一問題。
據毛澤東(dong) 的警衛員回憶,當時,毛澤東(dong) 廢寢忘食地在窯洞裏寫(xie) 作,經常通宵達旦地坐在油燈前奮筆疾書(shu) 。有時實在太困了,他就讓警衛員打盆涼水洗洗臉,然後坐下來繼續寫(xie) 。有一次他寫(xie) 得太入神,炭火盆把鞋子烤焦了都渾然不覺。
1938年5、6月間,毛澤東(dong) 以《論持久戰》為(wei) 題發表了激情洋溢的長篇演講。
毛澤東(dong) 指出:中日戰爭(zheng)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yi) 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ge) 決(jue) 死的戰爭(zheng) ”,日本是一個(ge) 強的帝國主義(yi) 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zheng) 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zheng) 是進步的、正義(yi) 的;日本是一個(ge) 小國,經不起長期的戰爭(zheng) ,中國是一個(ge) 大國,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zheng) ;日本的非正義(yi) 戰爭(zheng) 失道寡助,中國的正義(yi) 戰爭(zheng) 得道多助。毛澤東(dong) 明確地說:“中國會(hui) 亡嗎?答複:不會(hui) 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複:不能速勝,抗日戰爭(zheng) 是持久戰。”
《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zheng) 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ge) 階段,還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隻要動員全國老百姓,就會(hui) 陷敵於(yu) 如滅頂之災般的汪洋大海,彌補武器等缺陷,造成克服一切戰爭(zheng) 困難的前提。
演講結束後,《論持久戰》講稿很快被整理出來,油印成冊(ce) ,並很快在延安《解放》雜誌正式刊出,出版單行本。為(wei) 了讓海外人民更了解中國抗戰,中共中央指示把《論持久戰》譯成了英文,在熱愛和平的人士中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不久以後,就有了由中外翻譯家翻譯的若幹版本的《論持久戰》英譯本相繼出版。
周恩來把《論持久戰》基本精神向時任國民黨(dang) 軍(jun) 事委員會(hui) 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wei) 讚賞,認為(wei) 這是克敵製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讚成,並支持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積小勝為(wei) 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兩(liang) 句話,作為(wei) 抗日戰爭(zheng) 中的戰略指導思想。共產(chan) 國際總書(shu) 記季米特洛夫也對《論持久戰》給予了很高的評價(jia) ,說它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
事實證明,《論持久戰》的問世,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取得偉(wei) 大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