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毛澤東(dong) 寫(xie) 於(yu) 土地革命時期的文章——《調查工作》被送到他的案頭。這篇文章因戰爭(zheng) 原因長期散失,毛澤東(dong) 稱它為(wei) “已經30年不見的老文章”,並在上麵批寫(xie) :“看來還有些用處。”為(wei) 什麽(me) 這個(ge) 時候,毛澤東(dong) 會(hui) 格外重視調查研究呢?

  為(wei) 盡快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麵貌,黨(dang) 力圖在探索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上打開一個(ge) 嶄新的局麵。但是,由於(yu) 黨(dang) 對大規模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經驗的不足,由於(yu) 背離了黨(dang) 一向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原則,憑主觀願望和意誌辦事,結果事與(yu) 願違。黨(dang) 和人民麵臨(lin) 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yan) 重的經濟困難。

  1961年1月13日,毛澤東(dong) 在中央工作會(hui) 議上說:“這些年來,我們(men) 的同誌調查研究工作不做了。要是不做調查研究工作,隻憑想象和估計辦事,我們(men) 的工作就沒有基礎。所以,請同誌們(men) 回去後大興(xing) 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沒有把握就不要下決(jue) 心。”

  第二天,黨(dang) 的八屆九中全會(hui) 在北京召開,決(jue) 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毛澤東(dong) 向全黨(dang) 發出了“大興(xing) 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要求1961年成為(wei) 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

  1961年1月,毛澤東(dong) 就組織和領導 3個(ge) 調查組,到浙江、湖南、廣東(dong) 農(nong) 村調查。之後,中央領導人也都身體(ti) 力行,紛紛帶頭下去調查研究,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yun) 、鄧小平分別到湖南、河北、四川等省,和北京、上海的郊區進行調查。

  5月,劉少奇回到了家鄉(xiang) 湖南省寧鄉(xiang) 縣,邀請炭子衝(chong) 的當地農(nong) 民和基層幹部到自己的舊居座談。劉少奇誠懇地向親(qin) 人們(men) 承認了錯誤:“去年遭了旱災,恐怕有一點影響,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工作中犯了錯誤……”他還說:“這次教訓很深刻,要子子孫孫傳(chuan) 下去,以後再也不犯這個(ge) 錯誤了。”

  同樣是5月,周恩來來到了河北武安縣伯延公社調研,他看了生產(chan) 隊的集體(ti) 食堂,走訪了幾十戶農(nong) 民家庭,農(nong) 民張二廷直言不諱地說出了公社食堂的弊端,周恩來很感謝這位敢說真話的農(nong) 民。在調研快結束的時候,周恩來宣布:“伯延解散食堂。”社員們(men) 都沸騰了,紛紛激動地和總理握手。

  6月,陳雲(yun) 回到家鄉(xiang) 上海青浦縣小蒸公社開始調研,他不僅(jin) 親(qin) 自到豬圈查看,田間地頭、農(nong) 舍樹下,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7月12日,陳雲(yun) 給在杭州的毛澤東(dong) 寫(xie) 信,希望當麵報告一些鄉(xiang) 間情況。8月8日,陳雲(yun) 又給鄧小平寫(xie) 信反映小蒸的情況,還就母豬飼養(yang) 等問題寫(xie) 出了三個(ge) 調查報告。鄧小平把這封信和三個(ge) 調查報告發給了正在廬山召開的中央工作會(hui) 議組,對落實調整農(nong) 村政策,調動農(nong) 民積極性,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問題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擴大的有7118人參加的中央工作會(hui) 議,通常稱為(wei) 七千人大會(hui) 。劉少奇代表中央總結了“大躍進”以來經濟建設工作的經驗教訓,分析了產(chan) 生缺點錯誤的原因。

  毛澤東(dong) 在大會(hui) 上作了自我批評,強調在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上,我們(men) 還有很大的盲目性,今後要下苦功夫調查研究,弄清楚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的規律。鄧小平、周恩來分別代表中央書(shu) 記處和國務院在大會(hui) 上作自我批評,並提出了恢複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克服目前困難的主要辦法。

  七千人大會(hui) 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取得了重要成果,增強了黨(dang) 的凝聚力,在動員全黨(dang) 團結奮鬥戰勝困難方麵起了積極作用。

  1964年,《調查工作》這篇文章編入了《毛澤東(dong) 著作選讀(甲種本)》,毛澤東(dong) 將題目改為(wei) 《反對本本主義(yi) 》。這篇文章最主要的觀點就是:“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從(cong) 1963年夏開始,各項建設事業(ye) 呈現明顯的健康發展勢頭。周恩來在1964年底提出實現四個(ge) 現代化的曆史任務。四個(ge) 現代化從(cong) 此成為(wei) 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