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7月24 日,蘇共中央機關(guan) 報《真理報》刊登了一篇報道:湖南軍(jun) 閥懸賞五千大洋,捉拿毛澤東(dong) 和朱德。文章還報道了井岡(gang) 山第三次反“會(hui) 剿”的戰鬥情況 ,並且在文中第一次出現了“具有曆史意義(yi) 的井岡(gang) 山”的論斷。

  《真理報》為(wei) 什麽(me) 對井岡(gang) 山會(hui) 有如此高的評價(jia) ?當時的井岡(gang) 山究竟發生了什麽(me) ?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爆發。由於(yu) 敵我力量懸殊,對敵情估計不足,缺乏作戰經驗,起義(yi) 軍(jun) 遭受很大損失。9月14日,毛澤東(dong) 決(jue) 定改變攻打長沙計劃,命令部隊向瀏陽文家市集中。此時,起義(yi) 軍(jun) 由最初的5000餘(yu) 人,隻剩1500餘(yu) 人。

  9月19日,在文家市裏仁學校,經過激烈爭(zheng) 論,通過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hui) 書(shu) 記毛澤東(dong) 的提議,把起義(yi) 軍(jun) 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nong) 村山區,尋找落腳點,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從(cong) 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nong) 村進軍(jun) ,這是中國人民革命發展史上具有決(jue) 定意義(yi) 的新起點。

  9月20日,在學校草坪上,毛澤東(dong) 給起義(yi) 部隊做動員,他說,“我們(men) 現在力量還小,還是一塊小石頭,可是總有一天,能夠打爛蔣介石反動派那口大缸!”

  那天,有個(ge) 12歲的學生與(yu) 夥(huo) 伴們(men) 趴在學校的牆頭上,這一幕讓他終生難忘。這個(ge) 孩子,就是後來擔任過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的胡耀邦。“小石頭要打爛大水缸”的生動比喻,使他從(cong) 小樹立起“革命一定會(hui) 勝利”的堅定信念。

  9月29日,起義(yi) 軍(jun) 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在毛澤東(dong) 領導下起義(yi) 軍(jun) 進行了改編,史稱“三灣改編”,將不足千人的部隊由原一個(ge) 師縮編為(wei) 一個(ge) 團;建立黨(dang) 的各級組織和黨(dang) 代表製度,黨(dang) 的支部建在連上,班排有小組,連以上設黨(dang) 代表,營團設黨(dang) 委;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hui) ,實行民主製度,政治上官兵平等,從(cong) 組織上確立了黨(dang) 對軍(jun) 隊的絕對領導。起義(yi) 軍(jun) 精神麵貌煥然一新。

  一位連長在寫(xie) 給妻子的信中說:“我們(men) 天天行軍(jun) 打仗,錢也沒有,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從(cong) 前過優(you) 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為(wei) 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壓迫;同誌之間亦同心同德,團結一致。”

  10月,秋收起義(yi) 部隊到達井岡(gang) 山,毛澤東(dong) 團結和爭(zheng) 取了農(nong) 民武裝袁文才和王佐,開始創建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yi) 餘(yu) 部和湘南農(nong) 軍(jun) 1萬(wan) 餘(yu) 人,與(yu) 毛澤東(dong) 領導的部隊在寧岡(gang) 礱市勝利會(hui) 師,成立紅四軍(jun) ,朱德任軍(jun) 長,毛澤東(dong) 任黨(dang) 代表。

  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平江起義(yi) 的隊伍也來到了井岡(gang) 山。井岡(gang) 山的隊伍壯大了,根據地鞏固了,並多次挫敗國民黨(dang) 軍(jun) 的進攻。在總結戰鬥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dong) 、朱德概括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對紅軍(jun) 遊擊戰爭(zheng) 起了有效的指導作用。

  1928年底,井岡(gang) 山頒布了《土地法》,廣大貧苦農(nong) 民分得了土地,滿心歡喜,全力支持紅軍(jun) 和根據地發展。

  從(cong) 1929年到1930年,毛澤東(dong) 、朱德率領紅四軍(jun) 主力轉戰贛南、閩西,取得了戰役的勝利,擴大了紅軍(jun) 影響,開辟創建了贛南和閩西根據地,奠定了中央蘇區的基礎。

  在全國革命處於(yu) 低潮的時候,以毛澤東(dong) 為(wei) 代表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創建了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各地武裝起義(yi) 樹立了榜樣,提供了比較完整的經驗,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