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國民黨(dang) 華北“剿總”的機關(guan) 報《平明日報》,1949年1月22日報紙上最醒目的消息,就是《關(guan) 於(yu) 北平和平解決(jue) 問題的協議書(shu) 》。

  按照《協議書(shu) 》的規定,這天上午10點,北平城外,國民黨(dang) 華北“剿總”所屬的25個(ge) 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平津前線司令部所屬的攻平部隊,正式休戰。傅作義(yi) 部的101軍(jun) 和騎兵第四師首先開出城外,聽候改編。

  緊接著,國民黨(dang) 其他各部隊陸續出城。截至1月30日,除留守的104軍(jun) 一部和35軍(jun) 暫編第17師擔任城門的警衛外,其餘(yu) 部隊均出城完畢。傅作義(yi) 也帶著他的華北總部,離開中南海,回到了北平西郊的羅道莊總部原駐地。

  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如春雷一般,喚醒了沉睡的古都。街頭巷尾,人們(men) 相互打聽著,解放軍(jun) 哪天進城呀?

  1月31日,正好是農(nong) 曆大年初三。這天中午12點,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給中共中央發去電報,匯報傅作義(yi) 部出城候編的情況。報告裏還說,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41軍(jun) 準備先開一個(ge) 師進城,警備司令部隨後進城維持治安。

  率先接管北平防務的是第41軍(jun) 121師。31日下午一點,隻見整整齊齊的解放軍(jun) 隊伍在一輛敞篷車引導下,由白石橋方向向西直門走來。汽車上,坐的是第41軍(jun) 政委莫文驊。隊伍行進到西直門城樓停了下來,兩(liang) 名戰士聽從(cong) 排長的口令出列換崗,向傅作義(yi) 部隊的兩(liang) 名戰士敬禮。對方回敬軍(jun) 禮,隨後撤走。城門上換成了身著軍(jun) 裝、臂戴“平警”袖章的解放軍(jun) 戰士站崗,鮮豔的解放軍(jun) 軍(jun) 旗開始高高飄揚。

  很快,西直門城門內(nei) 道路兩(liang) 邊擠滿了群眾(zhong) ,大家熱烈歡迎解放軍(jun) 進城。那時北平城內(nei) 還是土路,車走過去會(hui) 揚起漫天的塵土。有些群眾(zhong) 就拿起臉盆兒(er) ,不斷往路上灑水。部隊越往城裏麵走,歡迎的群眾(zhong) 就越多。活潑的女學生在隊列兩(liang) 旁扭起了秧歌,有的學生在衣服上用粉筆寫(xie) 上大字“解放”“解放萬(wan) 歲”。與(yu) 此同時,複興(xing) 門、德勝門也完成了換防任務。

  和平改編的“北平方式”使北平這座曆史文化名城免於(yu) 戰火而完整地保存下來,為(wei) 新中國的定都奠定了基礎。正如傅作義(yi) 在通電中所說:“地方未曾遭受破壞,人民的生命財產(chan) ,沒有遭受損失,文物、古跡、工商、建築也都得到保全。”從(cong) 此,北平的曆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