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習(xi) 近平主席訪問法國。短短三天行程中,習(xi) 主席先後兩(liang) 次提到了一位法國醫生的名字,他說:“我們(men) 不會(hui) 忘記,無數法國友人為(wei) 中國各項事業(ye) 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men) 中有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葉。”那麽(me) 貝熙葉到底是什麽(me) 人呢?

  1895年,25歲的貝熙葉獲得法國波爾多海軍(jun) 醫學院醫科博士學位。1913年,他離開家鄉(xiang) ,在法國駐天津總領事館任醫官,後來進京擔任法國公使館醫官、北京聖米歇爾醫院院長,還先後兼任北京大學校醫、震旦大學醫學院院長,由於(yu) 醫術高明,他還給袁世凱、梅蘭(lan) 芳等很多大人物瞧過病。1915年,他買(mai) 下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16號一處四合院。1923年,因為(wei) 他的女兒(er) 身弱多病,需要一處空氣清新的地方養(yang) 病,他又在海澱陽台山,修建了一座別墅,人稱“貝家花園”。

  全民族抗戰爆發後,貝熙葉非常同情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zheng) 。當冀中八路軍(jun) 地工組、新街口教堂黃浩黃長老找到他,詢問是否願意幫忙往“山那邊”運送藥品時,貝熙葉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於(yu) 是,他經常開著雪鐵龍牌小汽車,載著藥品和醫療器械,出西直門,運往“貝家花園”,最後再運往抗日根據地。過城門和哨卡時,日偽(wei) 軍(jun) 遠遠地看著插著法國國旗的貝大夫小汽車,也不難為(wei) 他,快快放行。

  1941年太平洋戰爭(zheng) 爆發後,石油成為(wei) 緊俏的戰略物資,就連貝大夫的小汽車也常常因為(wei) 缺少汽油,開不了了。怎麽(me) 辦呢?正如這張照片所顯示的這樣,為(wei) 了保住通往根據地的生命線,貝大夫開始騎自行車運送藥品。從(cong) 大甜水井胡同出發,經西直門城樓,再到海澱溫泉,溫泉這裏不分白天黑夜,過往人車都要接受盤查。幾十公裏的土路和坑窪不平的山間小道,對於(yu) 一位年近70的老人,還要馱著幾十斤重的藥品來說,困難和危險可想而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和盟軍(jun) 開辟了一條飛躍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航線”。當年貝熙葉用自行車運送藥品的這段路程,被人們(men) 讚為(wei) 自行車“駝峰航線”,再恰當不過了。

  1954年,84歲高齡的貝熙葉回到家鄉(xiang) 法國。4年以後病逝。“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國人民永遠懷念像貝熙葉那樣為(wei) 中國解放事業(ye) 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外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