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23日的北平,有這樣一場隆重而特殊的葬禮。《晨報》報道:“沿路觀者塞途,車輛擁擠,不能通行。”這是誰的葬禮,又為(wei) 何這樣聲勢浩大呢?這要從(cong) 6年前說起。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被北洋政府奉係軍(jun) 閥張作霖殺害,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英勇就義(yi) ,但當時白色恐怖的時局下,一時無法安葬,親(qin) 友們(men) 隻好將他的靈柩暫厝宣武門外的浙寺南院。誰也沒想到,這一放竟長達6年。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後,李大釗的夫人趙紉蘭(lan) 從(cong) 老家來北平,她找到李大釗在北大的生前同仁,懇求大家幫忙讓李大釗入土為(wei) 安。於(yu) 是,北大校長蔣夢麟等人向社會(hui) 各界發起為(wei) 李大釗公葬募捐活動,並為(wei) 李大釗在香山萬(wan) 安公墓購置了墓地。
當時,蔣介石南京政府正在全國範圍內(nei) 鎮壓共產(chan) 黨(dang) ,日軍(jun) 又侵犯長城沿線,國家內(nei) 憂外患。中共北方黨(dang) 組織得知李大釗公葬的消息後,決(jue) 定通過這次公葬,搞一次群眾(zhong) 性的悼念活動,祭奠烈士,伸張正義(yi) ,借此揭露國民黨(dang) 反動當局的殘酷本質。
4月23日9點半,送葬的人們(men) 全體(ti) 肅立,悲壯地唱起《國際歌》,簇擁著李大釗的靈柩緩緩移出浙寺,教育界人士、青年學生、工人群眾(zhong) 等700多人組成的送葬隊伍,舉(ju) 著挽聯、抬著花圈,跟在後邊。其中一副挽聯十分引人注目:
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為(wei) 革命而奮鬥,為(wei) 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
橫聯為(wei) “李大釗先烈精神不死”,落款為(wei) “北平青年恭送李大釗安葬”。
送葬隊伍一路上高呼“李大釗同誌精神不死!”“共產(chan) 黨(dang) 萬(wan) 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yi) ”等口號。沿途不斷有人路祭,擺上八仙桌,宣讀祭文、發放傳(chuan) 單,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揭露蔣介石勾結軍(jun) 閥張作霖聯合反共的真麵目,號召人們(men) 團結抗日,為(wei) 民族興(xing) 亡奮力搏擊。送葬隊伍陸續有群眾(zhong) 加入,越來越龐大,口號越喊越響,送葬儀(yi) 式演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
中午,送葬隊伍到達西四牌樓時,京師警察廳偵(zhen) 緝隊四分隊乘車呼嘯而來,他們(men) 踢翻供桌,毆打群眾(zhong) 。人們(men) 奮起反抗,警察抓去了20多人,送葬隊伍被衝(chong) 散了。警察撤去後,送葬的人又陸續回來,隊伍繼續堅持行進,直到傍晚才抵達萬(wan) 安公墓,李大釗烈士終於(yu) 得以入土為(wei) 安。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