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優(you) 先戰略保民生 ——怎麽(me) 解決(jue) 就業(ye) 難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對於(yu) 擁有13億(yi) 多人口的我國來說,就業(ye) 難是一個(ge) 長期存在的問題。然而,2011年春節前後,招工難現象卻再度發生。在不少地方,曾經熙熙攘攘的勞務市場,如今卻顯得有些冷清;曾經是農(nong) 民工“一崗難求”,如今卻是招聘企業(ye) “一工難求”。麵對缺工困境,不僅(jin) 東(dong) 南沿海很多企業(ye) 奔赴中西部地區上門“請工”,當地企業(ye) 也紛紛開出優(you) 惠條件家門口“留工”。一時間,招工難成為(wei) 社會(hui) 關(guan) 注焦點。
冷熱兩(liang) 重天:就業(ye) 難與(yu) 招工難
2011年春節前後,勞動力市場上再度出現就業(ye) 難與(yu) 招工難兩(liang) 難並存局麵。
一麵是年複一年的就業(ye) 難,一麵是再度出現的招工難,看似相互矛盾,卻又“兩(liang) 難”並存。麵對這種情況,很多人不禁疑惑:當前的就業(ye) 形勢到底應該怎麽(me) 看?
◇ 解析“兩(liang) 難”局麵:招工難難掩就業(ye) 難
就業(ye) 難和招工難並存的現象,引發了人們(men) 的熱議。有人認為(wei) ,招工難表明農(nong) 民工就業(ye) 難問題已經“逆轉”;也有人表示,招工難隻是特定時期的暫時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要認清當前的“兩(liang) 難”局麵,必須透過表象,深入分析,把準就業(ye) 形勢的“脈”。
先看招工難。據對16個(ge) 用工大省的調查,招工難,主要難在用工需求較大的東(dong) 部沿海地區,難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難在薪酬待遇較低的企業(ye) 和崗位,尤其在春節前後的特定時間段表現得更加明顯。可見,招工難具有區域性、行業(ye) 性、季節性等特點, 而不是全局性、普遍性的難。
隨著中西部地區的加快發展,其農(nong) 民工薪酬與(yu) 東(dong) 部地區農(nong) 民工薪酬的差距逐漸縮小。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的調研顯示,東(dong) 部地區打工者月收入為(wei) 1455元,中部為(wei) 1389元,西部為(wei) 1382元。東(dong) 部比西部僅(jin) 高5%,而5年前為(wei) 15%。
權威聲音
就業(ye) 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於(yu) 求
尹蔚民(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部長):“十二五”時期,中國的就業(ye) 形勢依然嚴(yan) 峻,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於(yu) 求。最近幾年中國一些地區出現的招工難,主要發生在製造業(ye) 、服務業(ye) 的一線,這主要是結構性矛盾造成的。“人口紅利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ei) 不會(hui) 結束。
出現這一現象,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比如,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用工需求普遍增加;中西部地區就業(ye) 機會(hui) 增多,吸引了一批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ye) ;隨著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的完善和落實,不少勞動力返鄉(xiang) 務農(nong) ;部分企業(ye) 薪酬待遇低、工作環境差、權益沒保障,拴不住心,留不住人;新生代農(nong) 民工就業(ye) 預期提高,對工作比較“挑剔”;一些農(nong) 民工自身條件、技能與(yu) 崗位需求不相符;等等。
實際上,招工難反映的是勞動力需求與(yu) 供給之間在某些方麵的“不匹配”,而不是勞動力總體(ti) 上的短缺,更不意味著就業(ye) 形勢已根本好轉。總的來看,當前我國就業(ye) 壓力依然很大,就業(ye) 形勢依然嚴(yan) 峻。
崗位缺口大。據預測,“十二五”時期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曆史最高峰,為(wei) 9.97億(yi) 。城鎮平均每年需就業(ye) 勞動力約為(wei) 2500萬(wan) 人,崗位缺口每年將在1300萬(wan) 以上。此外,還有1億(yi) 多農(nong) 村富餘(yu) 勞動力,每年需轉移就業(ye) 約800萬(wan) —900萬(wan) 人,可以說就業(ye) 壓力是長期存在的。
供需有錯位。我國勞動力市場不僅(jin) 總量供大於(yu) 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對接的矛盾。一邊是有人沒事幹,一邊是有事沒人幹;一邊是有事不會(hui) 做,一邊是有事不願做。比如,不少大學畢業(ye) 生寧願蝸居大城市當“蟻族”,千軍(jun) 萬(wan) 馬擠獨木橋,也不願到有“用武之地”的廣大中小城市和基層施展才華。
服務不完善。目前我國人力資源市場還不發達,中介組織不規範,信息渠道不通暢,一方麵很多崗位“虛席以待”,另一方麵很多勞動者“求職無門”。就業(ye) 指導和培訓不到位,使勞動者求職能力和職業(ye) 技能難以提升,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政策不健全。由於(yu) 戶籍、社保等方麵的政策壁壘還沒完全打破,導致就業(ye) 機會(hui) 不平等。各種不合理的“土政策”、潛在的就業(ye) 歧視、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抬高了就業(ye) 門檻,限製了勞動者在城鄉(xiang) 之間、地區之間流動,造成部分勞動者難以就業(ye) 。
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就業(ye) 形勢,黨(dang) 和政府始終把擴大就業(ye) 擺在突出位置。“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堅持把促進充分就業(ye) 作為(wei)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必須下更大的決(jue) 心,用更大的力氣,想方設法解決(jue) 好這個(ge) 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深度解讀
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明確提出,就業(ye) 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ye) 是安國之策。“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堅持把促進就業(ye) 放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優(you) 先位置,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ye) 、市場調節就業(ye) 、政府促進就業(ye) 相結合的機製,創造平等就業(ye) 機會(hui) ,提高就業(ye) 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ye) 。
高校畢業(ye) 生“三支一扶”工作
從(cong) 2006年開始,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等7部委選派高校畢業(ye) 生到農(nong) 村基層從(cong) 事2—3年的支教、支農(nong) 、支醫和扶貧服務。5年來,全國已選派14.3萬(wan) 名高校畢業(ye) 生從(cong) 事“三支一扶”服務。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