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熱點麵對麵·2008》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四、抗震救災 眾(zhong) 誌成城——為(wei) 什麽(me) 說抗震救災鬥爭(zheng) 彰顯了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wei) 補償(chang) 的。”恩格斯的這句名言,在2008年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災戰鬥中,再一次得到了深刻印證。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裏氏8.0級特大地震。麵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災難,在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麵緊急行動、全力以赴,災區廣大幹部群眾(zhong) 不屈不撓、奮起自救,全社會(hui) 奉獻愛心、傾(qing) 力支援,形成了抗擊地震災害的強大力量,迅速打響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抗震救災戰鬥。巨大的自然災難在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悲傷(shang) 的同時,也使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在劇創中迸發、在苦難中升華,鑄造了一座中華民族精神新的曆史豐(feng) 碑。

  抗震救災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光輝形象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巨大優(you) 越性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這是胡錦濤總書(shu) 記站在汶川地震廢墟上發出的鏗鏘有力、飽含深情的宣示,給奮力抗震救災中的全國人民以極大鼓舞,也是眾(zhong) 誌成城抗震救災的真實寫(xie) 照。大災之後,發生在神州大地上的一切無不證明,越是危難時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流砥柱作用越突出,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越性越突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奮鬥的英雄氣概越突出。在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舉(ju) 國上下齊心協力,生死營救氣吞山河,各界援助感天動地,無私奉獻愛心潮湧,譜寫(xie) 了一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共克時艱的壯麗(li) 凱歌。

  人民安危牽動著中南海。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胡錦濤總書(shu) 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hui) 議和政治局會(hui) 議,全麵部署抗震救災工作,號召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共同奪取抗震救災鬥爭(zheng) 的勝利。國務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不顧餘(yu) 震危險,親(qin) 臨(lin) 一線指揮,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和衷共濟、共渡難關(guan) 。在抗震救災的危急時刻,胡錦濤總書(shu) 記的身影出現在四川、陝西、甘肅地震災區最前線,察看災情,慰問群眾(zhong) ,指導工作;溫家寶總理在地震當天趕赴災區之後,於(yu) 5月22日和6月5日再赴災區;中央其他領導同誌也都出現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央各部門和各地政府緊急行動起來,把抗震救災作為(wei) 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全麵展開抗震救災工作。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解放軍(jun) 和武警部隊迅速組成緊急救援隊,空降兵從(cong) 天而下,更多的部隊連續幾十個(ge) 小時急行軍(jun) ,披荊斬棘,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創下了短期內(nei) 運兵逾10萬(wan) 的紀錄。人民子弟兵不畏艱險,不怕疲勞,在災情複雜的廢墟前,與(yu) 時間和死神賽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xie) 了一首首悲壯感人的生命之歌,充分發揮了突擊隊和生力軍(jun) 的作用。在條件最艱苦、環境最險惡、人民群眾(zhong) 最需要的地方,人民子弟兵無不衝(chong) 鋒在前、吃苦在先,用堅韌、用毅力、用忠誠詮釋著“最可愛的人”的時代內(nei) 涵,再一次成為(wei) 感動中國的英雄群體(ti) 。

  慘烈的地震展現給世人的不隻是悲痛哀傷(shang) ,更有時時閃現、處處湧動的英雄壯舉(ju) 和奉獻精神。人們(men) 不會(hui) 忘記,父母張開雙臂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老師俯首彎身為(wei) 學生撐起生命的港灣,這些大愛無垠、舍己獻身的事跡令人熱淚盈眶。人們(men) 更不會(hui) 忘記,當地震襲來時,災區的各級黨(dang) 委、政府堅強有力,黨(dang) 員幹部奮不顧身,關(guan) 鍵時刻站得出來,生死關(guan) 頭豁得出去。四川省組建各類黨(dang) 員搶險隊、黨(dang) 員突擊隊1.82萬(wan) 多個(ge) ,參與(yu) 黨(dang) 員達118.3萬(wan) 餘(yu) 人。許多黨(dang) 員幹部剛剛從(cong) 廢墟中爬出來,顧不上尋找自己的親(qin) 人,就去搶救身邊的人;有的同誌雖然失去愛人、父母、孩子,但很快擦幹眼淚投入救災工作,這一切充分見證了他們(men) 對人民群眾(zhong) 的無限忠誠。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火速行動起來,在危急之際,紛紛奉獻愛心,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各地各部門一支支救援隊伍、一批批救災物資以最快速度源源不斷地抵達災區,一批批社會(hui) 誌願者們(men) 也奔赴抗震救災最前線。白衣天使們(men) 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悉心的照料,托起了災區一個(ge) 又一個(ge) 生命的希望。社會(hui) 各界和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華僑(qiao) 華人都奉獻愛心、傾(qing) 力支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排起長隊無償(chang) 獻血,慷慨解囊捐錢捐物,心手相牽,同舟共濟。

  生命高於(yu) 一切!這是抗震救災中最讓人感動的地方。“搶救人民群眾(zhong) 生命是首要任務”;“隻要有一線希望,隻要有一點生還可能,我們(men) 就要作出百倍努力”,黨(dang) 和政府始終把確保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堅定信念,支撐著神凝情牽的舉(ju) 國大救援。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爭(zheng) 分奪秒搶救生命,盡全力醫治受傷(shang) 群眾(zhong) ,在共和國曆史上第一次為(wei) 自然災害中的遇難者設立全國哀悼日,降半旗向遇難同胞誌哀……這一切,都真切體(ti) 現了對人民生命的尊重,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以人為(wei) 本、執政為(wei) 民的理念和關(guan) 愛生命、心憂百姓的博大情懷。在那三天全國哀悼日裏,山川同悲、萬(wan) 民齊哀的國殤氣氛,是如此莊嚴(yan) 、凝重、悲壯,感染著每個(ge) 中國人;億(yi) 萬(wan) 人民在同一時刻的肅立默哀,更是讓我們(men) 彼此聽到了心音:送別逝者,擦幹眼淚,挺直脊梁,奮力前進!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經過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抗震救災鬥爭(zheng) 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堅強領導核心。麵對特大地震災害,我們(men) 黨(dang) 堅強領導、果斷決(jue) 策,最廣泛地凝聚起人民群眾(zhong) 的共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蘊藏在人民群眾(zhong) 中的偉(wei) 大力量,從(cong) 容應對最嚴(yan) 峻的挑戰,顯示出有效駕馭複雜局麵的卓越能力,受到人民群眾(zhong) 的衷心愛戴,贏得了國際社會(hui) 的普遍讚譽。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製度保證。麵對特大地震災害,我們(men) 能夠迅速舉(ju) 全國之力投入抗震救災,形成一切為(wei) 了災區、一切支援災區的生動局麵,救援速度最快,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顯示出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巨大優(you) 越性。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人民軍(jun) 隊是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實捍衛者,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戰鬥先鋒。麵對特大地震災害,在人民生命安危的關(guan) 鍵時刻,強大的人民軍(jun) 隊挺身而出,不負黨(dang) 和人民的重托,以高度的政治覺悟、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頑強的戰鬥作風,堅決(jue) 完成黨(dang) 和人民交給的任務。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重要條件。抗震救災是對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的全麵檢驗。沒有改革開放30年一心一意謀發展鑄就的強大實力,就難以提供抗震救災的技術保障和物質支持;沒有改革開放30年全麵推進的體(ti) 製改革和製度創新,就難以形成高效的應急救援體(ti) 係和國家管理能力。抗震救災的每一個(ge) 進展,都同強大的國力支撐分不開。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動力。地震發生後,地動天不塌,大災有大愛。在共和國960萬(wan) 平方公裏的大地上,到處洋溢著愛的暖流,凝聚著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這是舉(ju) 世罕見的一個(ge) 民族以整體(ti) 的力量與(yu) 巨大的自然災害相抗爭(zheng) 的壯舉(ju) ,充分展現了13億(yi) 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所表現的強烈愛國之心、濃濃同胞之情、團結奮進之力,展現了中華民族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

  抗震救災精神譜寫(xie) 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嶄新篇章

  一個(ge) 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民族精神,是一個(ge) 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在該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逐步發展,為(wei) 該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意識、價(jia) 值取向、道德規範、品格風範和文化傳(chuan) 統的總和。它是一個(ge) 民族的靈魂,能夠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奮,使一個(ge) 民族成為(wei) 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尤其在當今世界,民族精神已成為(wei) 衡量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ti) 現,是維護一個(ge) 民族穩定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延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何以曆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嚐艱辛而鬥誌更強,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呢?其奧秘就是有博大精深、底蘊無窮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撐。中華民族優(you) 秀兒(er) 女在創造輝煌曆史的進程中,依托曆史悠久、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傳(chuan) 統,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wei) 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ti) 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往今來千千萬(wan) 萬(wan) 中國人奮發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是我們(men) 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精神既是源遠流長的,又是與(yu) 時俱進的,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內(nei) 涵,使民族精神不斷吸納時代精神,使時代精神不斷融入民族精神,實現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有機統一。這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我們(men) 黨(dang)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wei) 大實踐中,既珍惜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發揚中華民族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hui) 的發展要求,培育了井岡(gang) 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liang) 彈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抗雪災精神等等。它們(men) 都是對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的繼承和升華,進一步豐(feng) 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nei) 容,對於(yu) 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中的一個(ge) 又一個(ge) 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構成了我們(men)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巨大精神動力。

  壓力與(yu) 磨難催生偉(wei) 大的精神,考驗和挑戰錘煉民族的品格。我國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又一次升華了中華民族精神,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筆新的寶貴財富。在特大地震災害麵前,中華兒(er) 女同舟共濟、生死與(yu) 共,凝聚成一個(ge) 休戚相依的命運共同體(ti) ,表現出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和衷共濟的民族團結意識,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民族奉獻精神,以人為(wei) 本、對人負責、珍愛生命的民族價(jia) 值取向,臨(lin) 危不懼、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民族英雄氣概,忠於(yu) 職守、顧全大局、公而忘私的民族高尚情操,在挫折中拚搏、在逆境中奮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民族自強品格,形成了凝聚人心、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支柱,成為(wei) 新世紀新階段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的又一次生動實踐。偉(wei) 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再一次讓全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看到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巨大進步,看到了我們(men) 黨(dang) 和政府民主、開放、文明、進步和負責任的良好形象,看到了當代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的嶄新麵貌。

  讓中華民族精神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偉(wei) 大的事業(ye) 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動著偉(wei) 大的事業(ye)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共同願望和莊嚴(yan) 使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項緊迫任務。我們(men) 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重要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著力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

  當前抗震救災鬥爭(zheng) 有力證明,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是激勵人們(men) 戰勝困難、發憤進取的精神動力;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植根於(yu) 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是我們(men) 黨(dang) 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拓前進的精神旗幟。我們(men) 要以宣傳(chuan) 抗震救災精神為(wei) 契機,廣泛開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宣傳(chuan) 教育,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chan) 品,各類主題宣傳(chuan) 教育、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宣傳(chuan)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yi) ,宣傳(chuan) 民族精神的科學內(nei) 涵,宣傳(chuan)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曆史長河中形成和發展民族精神的奮鬥曆程,宣傳(chuan) 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民族精神的曆史性貢獻,更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zhong) 認識到,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中華民族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責任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注重樹立先進典型,充分發揮英雄模範人物的帶動、示範作用,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men) 在新的實踐中要善於(yu) 發現和推廣先進典型,大力宣傳(chuan)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使人們(men) 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世紀新階段的生動體(ti) 現,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豐(feng) 富了新時期思想道德建設的內(nei) 涵,為(wei)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我們(men) 要及時總結和宣傳(chuan) 抗震救災精神,大力宣傳(chuan) 這次抗震救災鬥爭(zheng) 中湧現出來的模範人物和先進事跡,進一步使抗震救災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把抗震救災煥發出的民族精神轉化為(wei) 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強大力量。

  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men) 在抗震救災中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動力,也是我們(men) 重建美好家園的力量源泉。當前,抗震救災形勢依然嚴(yan) 峻,仍處在刻不容緩的緊要關(guan) 頭。同時,保持國民經濟平穩發展麵臨(lin) 許多新挑戰,北京奧運會(hui) 也日漸臨(lin) 近。麵對十分繁重和艱巨的任務,我們(men) 要大力宣傳(chuan) 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抗震救災工作的一係列決(jue) 策和部署,大力宣傳(chuan) 災區黨(dang) 委政府全力以赴解決(jue) 受災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困難的實際行動,大力宣傳(chuan) 災區人民自救自立、恢複生產(chan) 重建家園的奮鬥精神,大力宣傳(chuan) 全國各地各部門和社會(hui) 各界向災區人民送溫暖、獻愛心的社會(hui) 主義(yi) 協作精神,進一步發揚抗震救災精神。要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hui) 發展。一方麵,在繼續做好被困群眾(zhong) 搜救工作的同時,把安置受災群眾(zhong) 、恢複生產(chan) 、災後重建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頑強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動、更加密切的配合,全力以赴支援災區,紮紮實實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另一方麵,切實把本地區本部門的事情辦好,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hui) 和諧穩定,確保北京奧運會(hui) 順利舉(ju) 辦。我們(men) 堅信,有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有災區人民的頑強拚搏,我們(men) 一定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打贏抗震救災和促進經濟社會(hui) 又好又快發展這兩(liang) 場硬仗。

  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對於(yu) 曆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個(ge) 悲壯的過去,更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開始。經過這場抗震救災鬥爭(zheng) 的洗禮,人們(men) 進一步體(ti) 會(hui) 到了精神力量的巨大威力,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極端重要性。讓我們(men) 以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為(wei) 契機,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增強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豐(feng) 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進一步激勵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於(yu)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奮鬥目標,使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永遠立於(yu) 不敗之地。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29日 16:10 來源: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編輯:朱子豔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