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熱點麵對麵·2008》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相關(guan) 專(zhuan) 題:

讀書(shu) 視界NO2:《辯證看 務實辦——理論熱點麵對麵·2012》 

 

基本信息:

書(shu) 名:《理論熱點麵對麵·2008》

編著: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理論局

出版社: 學習(xi) 出版社

出版時間:第1版 (2008年1月1日)

平裝: 245頁

語種: 簡體(ti) 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01166814, 7801166817

內(nei) 容簡介:

《理論熱點麵對麵》(2008)充分體(ti) 現黨(dang) 的十七大精神,堅持理論與(yu) 實際相結合,緊扣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普遍關(guan) 心的熱點問題,用黨(dang) 的最新理論成果分析重大問題,用最新素材和鮮活事例說明深刻道理,觀點準確、說理透徹、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是組織廣大幹部群眾(zhong) 、青年學生進行理論學習(xi) 和形勢政策教育的重要輔助材料。

 

目錄:

1 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下——為(wei) 什麽(me) 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在神州大地高高飄揚

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

2 最新理論成果重大戰略思想——為(wei) 什麽(me) 要深八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最新成果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3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必由之路——為(wei) 什麽(me) 說改革開放是決(jue) 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guan) 鍵抉擇

黨(dang)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wei) 大革命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強大動力

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推向前進

4 抗震救災眾(zhong) 誌成城——為(wei) 什麽(me) 說抗震救災鬥爭(zheng) 彰顯了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

抗震救災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光輝形象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巨大優(you) 越性

抗震救災精神譜寫(xie) 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嶄新篇章

讓中華民族精神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5 堅持好字優(you) 先促進科學發展——為(wei) 什麽(me) 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必須堅持好字優(you) 先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guan) 鍵在於(yu) 實現“三個(ge) 轉變”

6 物價(jia) 上漲的腳步能否慢下來——為(wei) 什麽(me) 要防止明顯通貨膨脹

物價(jia) 上漲有緣由

價(jia) 格上漲壓力

通貨膨脹要嚴(yan) 防

多管齊下穩物價(jia)

7 理性看待股市的波動——為(wei) 什麽(me) 要促進股市健康穩定發展

股票市場有起有落

中國股市長期向好

積極推動股市良性運行

8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wei) 什麽(me) 要建設生態文明

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麵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全社會(hui) 的共識與(yu) 行動

9 人民民主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生命——為(wei) 什麽(me)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具有鮮明特點與(yu) 巨大優(you) 勢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的廣闊前景

10 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為(wei) 什麽(me) 要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是人民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創造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大廈的重要支柱

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

11 “大部製”吹出清新之風——為(wei) 什麽(me) 要加快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

30年來的第六次改革

大部門體(ti) 製的內(nei) 在優(you) 勢

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管理體(ti) 製

12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為(wei) 什麽(me) 要完善權力製約和監督機製

權力是柄“雙刃劍”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陽光普照天地寬

13 奧運之年話契機——為(wei) 什麽(me) 說北京奧運會(hui) 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的盛會(hui)

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提升百姓健康素質與(yu) 生活質量

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

延伸“後奧運”的繁榮與(yu) 進步

14 軟實力也是硬道理——為(wei) 什麽(me) 要推進文化創新和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

新世紀新階段的戰略之舉(ju)

提高文化軟實力呼喚文化創新

提高文化軟實力需要體(ti) 製機製作保障

15 道德模範評選的啟示——為(wei) 什麽(me) 要在全體(ti) 人民中樹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

以主導的價(jia) 值引領社會(hui)

以科學的理論指引航向

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

以崇高的精神鼓舞鬥誌

以優(you) 秀的道德培育風尚

16 透視湖北省博物館“爆棚”現象——為(wei) 什麽(me) 要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

文化權益是人民群眾(zhong) 應當享有的基本權益

人民群眾(zhong) 的公共文化消費水平亟須提升

讓人民群眾(zhong) 更好地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17 西藏的明天更美好——為(wei) 什麽(me) 維護祖國統一是西藏穩定發展的政治前提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雪域高原的變遷翻天覆地

堅決(jue) 維護西藏繁榮穩定

18 由人民共事發展成果——為(wei) 什麽(me) 要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重大任務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取得新成就

進一步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19 實施《勞動合同法》的思考——為(wei) 什麽(me) 要著力建設和諧勞動關(guan) 係

勞動關(guan) 係的和諧是社會(hui) 和諧的基礎

《勞動合同法》是促進勞動關(guan) 係諧的重要保證

把發展和諧勞動關(guan) 係落到實處

20 從(cong) 7.3億(yi) 農(nong) 民參加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談起——為(wei) 什麽(me) 要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重要體(ti) 現

撐起護衛人民健康的保護傘(san)

把全民健柬提升到更高水平

21 中國的貢獻世界的機遇——為(wei) 什麽(me) 說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建設性作用

推動世界和平與(yu) 發展的重要力量

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yu) 者

努力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22 不斷為(wei) 黨(dang) 的肌體(ti) 注入新的活力——為(wei) 什麽(me) 要積極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

黨(dang) 內(nei) 民主是黨(dang) 的活力之源

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的新進展

以改革創新精神積極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

後記

 

一、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下——為(wei) 什麽(me) 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黨(dang) 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guan) 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hui) 議。這次大會(hui) 最重要的曆史貢獻和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進一步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這一黨(dang) 在新時期的理論主題和實踐主題,高高舉(ju) 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

  在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上,黨(dang) 的十七大不僅(jin) 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要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將其載入黨(dang) 章,而且第一次高度概括了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的根本要求,明確提出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這就向世人鄭重宣示了我們(men) 黨(dang)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決(jue) 心和信心,充分體(ti) 現了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誌和願望。

  偉(wei) 大旗幟在神州大地高高飄揚

  放眼全球,風雲(yun) 變幻,時代潮流滾滾向前,中華大地風光無限美好。如果說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運動仍然處於(yu) 低潮,那麽(me) ,一個(ge) 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則巍然屹立在世界東(dong) 方,創造了舉(ju) 世矚目的人間奇跡,越來越顯示出蓬勃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30年,彈指一揮間,中華民族卻滄桑巨變,擺脫了貧困,告別了落後,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迎來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明前景。到底是什麽(me) 推動了中國的騰飛?歸結起來,就是我們(men) 黨(dang) 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把億(yi) 萬(wan) 人民凝聚在這一旗幟下,開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men) 黨(dang) 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探索都是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來展開、來深化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作為(wei) 新時期以來我們(men) 黨(dang)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偉(wei) 大曆史性創造,體(ti) 現在實踐上,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體(ti) 現在理論上,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體(ti) 現在政治上,就是要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在黨(dang) 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同誌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這個(ge) 重大命題,強調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那時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就成為(wei) 黨(dang) 的曆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的“主題詞”。黨(dang) 的十三大係統闡述了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確立了黨(dang) 的“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dang) 的十四大係統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的主要內(nei) 容,明確了我國經濟體(ti) 製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黨(dang) 的十五大明確提出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概念,確立鄧小平理論為(wei) 黨(dang) 的指導思想並寫(xie) 入黨(dang) 章。黨(dang) 的十六大科學闡述了“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並將這一重大理論成果作為(wei) 黨(dang) 的指導思想寫(xie) 入黨(dang) 章。黨(dang) 的十七大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全麵闡述了科學發展觀,並把改革開放以來黨(dang) 的理論創新成果統一概括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內(nei) 涵作出了更加完整、更加係統的概括,把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識提升到一個(ge) 新的高度。

  胡錦濤同誌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在當代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旗幟而不是別的什麽(me) 旗幟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不動搖,是集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近60年的曆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基本經驗而得出的根本結論,是進一步開創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新局麵的根本保證。

  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找到一條既適合自己國情、又符合時代要求的發展道路。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大國的發展,大都是通過對內(nei) 剝削、對外掠奪乃至發動侵略戰爭(zheng) 來實現的。這顯然不是我們(men) 要走的現代化道路。20世紀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同時出現了貧富懸殊、社會(hui) 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大量問題,這種有增長、無發展、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現代化成果的模式,我們(men) 顯然也不會(hui) 效仿。在中國這樣落後的東(dong) 方大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是馬克思主義(yi) 發展史上的新課題,必須從(cong) 我們(men) 的基本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

  社會(hui) 主義(yi) 在中國,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由於(yu) 我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的基礎上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yi) 到社會(hui) 主義(yi) 的過渡,這就決(jue) 定了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將是一個(ge) 長期而艱辛的曆史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後,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帶領黨(dang) 和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開始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積累了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重要經驗,但也走過一些彎路。以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為(wei) 轉折點,我們(men) 黨(dang) 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我國國情,在把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同我國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過程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在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

  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作了明確的界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鞏固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這個(ge) 界定,包括黨(dang) 的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四位一體(ti) 的總體(ti) 布局和我國發展的奮鬥目標等內(nei) 容。其中,基本路線是總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根本遵循;總體(ti) 布局是基本內(nei) 容,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具體(ti) 展開;發展目標是宏偉(wei) 藍圖,是我們(men)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努力方向。它們(men) 相互聯係、相輔相成,是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整體(ti) 。這是對我們(men) 黨(dang) 改革開放以來實踐創新成果的科學總結,是中國特色的集中體(ti) 現,是一條實現中國繁榮富強和中國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確道路。

  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guan) 鍵在於(yu) 我們(men) 既堅持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及其成功的奧秘。我們(men) 黨(dang) 在新時期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其理論基礎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的科學繼承,其時代背景是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的科學把握,其曆史根據是對國內(nei) 外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正反兩(liang) 方麵經驗的科學總結,其現實依據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實踐、對最廣大人民共同願望的科學認識。這條道路就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偉(wei) 大產(chan) 物,是紮根於(yu) 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願望、適應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在當代中國,隻有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什麽(me) 道路能夠解決(jue) 中國發展進步的問題。我們(men) 決(jue) 不能走被實踐證明是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jue) 不能走那種改旗易幟、放棄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放棄社會(hui) 主義(yi) 的邪路,隻能堅決(jue) 地走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新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則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為(wei) 理論基石,以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為(wei) 最高理想,以工人階級政黨(dang) 為(wei) 領導核心,以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的根本任務,以生產(chan) 資料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經濟基礎,以人民當家作主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的靈魂,堅持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堅持改革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和體(ti) 製機製,等等。

  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

  偉(wei) 大的實踐產(chan) 生偉(wei) 大的理論,偉(wei) 大的理論引領偉(wei) 大的實踐。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實現了兩(liang) 次曆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形成了毛澤東(dong) 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nei) 的科學理論體(ti) 係。這個(ge) 理論體(ti) 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dang) 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在這裏,不僅(jin) 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重大命題,完整闡述了這一理論體(ti) 係的科學內(nei) 涵,而且準確揭示了這一理論體(ti) 係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曆史地位。這是對新時期我們(men) 黨(dang) 理論創新成果的最精辟概括,是黨(dang) 的十七大在理論上的一個(ge) 重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是我們(men) 黨(dang) 在和平與(yu) 發展成為(wei) 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偉(wei) 大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正反兩(liang) 方麵曆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新鮮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興(xing) 衰成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新時期,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創立了“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它們(men) 既一脈相承而又與(yu) 時俱進,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這個(ge) 理論體(ti) 係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yu) 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始終圍繞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什麽(me) 樣的黨(dang) 、怎樣建設黨(dang) ,實現什麽(me) 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而展開、而深化,不斷豐(feng) 富和完善。這一理論體(ti) 係用一係列獨創性的重大理論觀點,係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ge) 十幾億(yi) 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係列重大問題,深化了對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規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認識,開辟了馬克思主義(yi) 發展的新境界,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實踐中已經成為(wei) 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的參天大樹。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不斷發展進步,最根本的就在於(yu) 它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又注重結合中國實際,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及其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國社會(hui) 進步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zhong) 的新期待,有著鮮明的實踐特色;深深地紮根中國土壤,把馬克思主義(yi) 真理的力量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要求,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這一理論體(ti) 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是與(yu) 中國國情相結合、與(yu) 時代發展同進步、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共命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而不是別的什麽(me) “主義(yi) ”能夠凝聚黨(dang) 心民心、引領中國發展進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yi) 。

  網友提問

  網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為(wei) 什麽(me) 不包括毛澤東(dong) 思想?

  答:毛澤東(dong)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都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其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創立與(yu) 發展,是從(cong) 改革開放開始的,是對新時期我們(men) 黨(dang) 理論創新成果的概括,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同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與(yu) 毛澤東(dong) 思想又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也是對毛澤東(dong) 同誌艱辛探索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它們(men) 具有一脈相承而又與(yu) 時俱進的辯證關(guan) 係。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yu) 挑戰。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men) 要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新勝利,關(guan) 鍵在於(yu) 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同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又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ti) 係,我們(men) 既要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指導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又要在偉(wei) 大實踐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yu) 時俱進,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既做到“生活之樹常青”,又做到“理論之果常新”,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旗幟問題至關(guan) 緊要。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隻要我們(men) 毫不動搖地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始終不渝地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hui) 和諧,就一定能夠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新勝利。

 

二、最新理論成果  重大戰略思想——為(wei) 什麽(me) 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在全黨(dang) 開展深入學習(xi) 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dang) 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黨(dang) 中央對開展這項活動高度重視,決(jue) 定先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後再自上而下分批展開。當前,試點工作已經開始,正在紮實推進。開展這項活動,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必將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最新成果

  一個(ge) 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yi) 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wei) 大的理論,是推動社會(hui) 進步、實現人類解放最銳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與(yu) 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之初,就鄭重地把馬克思主義(yi) 寫(xie) 在自己的旗幟上,在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過程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先後創立了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這一係列理論成果中,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dang) 的十七大把它們(men) 概括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這是繼毛澤東(dong) 思想之後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又一次曆史性飛躍。

  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中,鄧小平理論是開創之作,“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這一理論體(ti) 係的重要創新成果。它們(men) 既相互貫通又層層遞進,體(ti) 現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men) 黨(dang) 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性體(ti) 係和階段性成果的內(nei) 在統一。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dang) 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ti) 關(guan) 於(yu) 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ti) 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yu) 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這一重要論述,對科學發展觀作出了明確而科學的評價(jia) ,深刻地揭示出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和黨(dang) 的事業(ye) 發展全局中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yi) 。

  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生產(chan) 力發展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最終決(jue) 定力量,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社會(hui) 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必須正確處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一步豐(feng) 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發展觀。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ti) ,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提出了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人民內(nei) 部矛盾等重要觀點,初步探索了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的基本規律。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從(cong)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作出把黨(dang) 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jue) 策,揭示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確立黨(dang) 的基本路線,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道路,使我們(men) 黨(dang) 的發展觀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黨(dang) 的十三屆四中全會(hui) 後,以江澤民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強調發展是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guan) 係,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實施依法治國、科教興(xing) 國等重大戰略,確立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奮鬥目標,使我們(men) 黨(dang) 的發展觀得到進一步豐(feng) 富發展。正是在繼承和發展黨(dang) 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ti) 關(guan) 於(yu) 發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黨(dang) 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偉(wei) 大實踐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

  胡錦濤同誌在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中全麵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曆史地位、科學內(nei) 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他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yi) 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wei) 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句話是對科學發展觀科學內(nei) 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既高度概括了科學發展觀四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又深刻闡述了每一個(ge) 方麵所包含的豐(feng) 富思想內(nei) 涵,進一步揭示出它們(men) 之間相互聯係、有機統一的辯證關(guan) 係,明確指出我們(men) 的發展就是堅持以人為(wei) 本、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hui) 又好又快發展。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用一係列相互聯係、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係統地回答了什麽(me) 是發展、為(wei) 什麽(me) 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目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以及發展布局、發展戰略、發展道路的認識,賦予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nei) 涵,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增添了新的內(nei) 容,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方麵達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度。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心血和艱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國近60年來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曆史經驗,是與(yu) 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yi) 發展觀,為(wei) 我們(men) 實現經濟社會(hui) 又好又快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發展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最好實踐。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一經提出,很快得到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廣泛認同,日益顯示出巨大指導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hui) 的又好又快發展。近年來,從(cong) 沿海到內(nei) 地,從(cong) 塞外到江南,從(cong) 城市到鄉(xiang) 村,舉(ju) 國上下處處湧動著科學發展的春潮,展現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美好前景。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如此“神奇”,根本原因就在於(yu) 它是立足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是我們(men) 黨(dang) 在深刻發展變化著的國際國內(nei) 大背景下,順應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在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完成新任務的偉(wei) 大實踐中應運而生的,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強大思想武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cong) 生產(chan) 力到生產(chan) 關(guan) 係、從(cong) 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yi) 深遠的重大變化。同時,我國仍處於(yu) 並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hui) 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hui) 主要矛盾沒有變。隨著經濟體(ti) 製深刻變革、社會(hui) 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的發展既蘊涵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也承受著來自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麵約束的巨大壓力。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guan) 鍵階段,經濟社會(hui) 發展出現了一些過去未曾凸顯的階段性特征,這些新的階段性特征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ti) 表現。實現什麽(me) 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突出地擺在了我們(men) 麵前。科學發展觀正是為(wei) 了解決(jue) 新問題提出來的,它針對我國發展過程中一些領域和方麵出現的發展不夠平衡問題,著眼於(yu) 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進一步提出了解決(jue) 城鄉(xiang) 、區域、經濟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進入關(guan) 鍵時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開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更為(wei) 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把科學發展觀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

  我國發展的新的階段性特征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係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chan) 力水平總體(ti) 上還不高;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障礙依然存在;人民生活總體(ti) 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縮小城鄉(xiang) 、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同時民主法製建設與(yu) 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men) 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hui) 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hui) 建設和管理麵臨(lin) 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麵臨(lin) 的國際競爭(zheng) 日趨激烈,統籌國內(nei) 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在當代中國,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使命是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我們(men) 黨(dang) 不斷思考和研究這一事業(ye) 所包含的各方麵的目標、任務,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總體(ti) 布局。黨(dang) 的十二屆六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總體(ti) 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ti) 製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ti) 製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ge) 方麵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黨(dang) 的十五大、十六大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全麵發展的目標和政策,深化了對總體(ti) 布局的認識。黨(dang) 的十六大以後,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men) 黨(dang) 提出了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的重大戰略任務,進一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四位一體(ti) ”的總體(ti) 布局,豐(feng) 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因此,科學發展觀對於(yu)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yi)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高度重視理論建設,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yi) 指導新的實踐,是我們(men) 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的基本經驗。“黨(dang) 的理論創新每推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科學發展觀是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實踐中形成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對於(yu) 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的發展來說,當前和今後很長時期內(nei) 最關(guan) 鍵的是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謀劃發展、解決(jue) 問題、推動工作。隻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解決(jue) 麵臨(lin) 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越走越寬廣,才能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領會(hui) 科學發展觀,全麵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nei) 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從(cong) 多方麵作出不懈努力。一是要始終堅持黨(dang) 的“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深刻認識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是興(xing) 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要把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統一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為(wei) 科學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二是要積極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yi) 、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不斷促進社會(hui) 和諧,努力形成全體(ti) 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為(wei) 科學發展創造良好社會(hui) 環境。三是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ge) 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推進各方麵體(ti) 製改革創新。既要加快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又要提高改革決(jue) 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為(wei) 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ti) 製保障。四是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dang) 的建設。把提高黨(dang) 的執政能力、保持黨(dang) 的先進性體(ti) 現到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hui) 和諧上來,落實到引領社會(hui) 發展進步、更好地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使黨(dang) 的思想、組織、作風、製度和反腐倡廉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wei) 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人民網網友關(guan) 於(yu) 科學發展觀的留言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來自於(yu) 實踐的呼喚、現實的要求,同時也是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深化。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可挖掘的深刻內(nei) 涵與(yu) 重大意義(yi) 遠遠沒有窮盡。

  ★要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到實處,說一千道一萬(wan) ,必須建立起有利於(yu) 科學發展的體(ti) 製機製。

  ★一個(ge) 國家堅持什麽(me) 樣的發展觀,對這個(ge) 國家的發展會(hui) 產(chan) 生重大影響。堅持科學發展觀,符民意、順民心,必將引領中國這輛和諧號列車又好又快地昂首前行,造福華夏世世代代。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在落實。在開展深入學習(xi) 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要始終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風,緊緊圍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奮鬥目標,圍繞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基本要求,科學分析我國全麵參與(yu) 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麵認識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麵臨(lin) 的新課題新矛盾,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jue) 影響和製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yu) 科學發展的體(ti) 製機製,把全社會(hui) 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個(ge) 方麵。要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自覺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wei) 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做到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努力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成為(we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的偉(wei) 大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成為(wei) 新的曆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過程,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hui) 又好又快發展。

 

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必由之路——為(wei) 什麽(me) 說改革開放是決(jue) 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guan) 鍵抉擇

“2008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們(men) 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這是2008年新年鍾聲即將敲響之際,胡錦濤同誌發表新年賀詞時說的話,充分表達了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1978年,我們(men) 黨(dang) 召開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yi)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從(cong) 那時以來,改革開放成為(wei) 當代中國的主旋律,曆史性地改變了當代中國的麵貌。今天,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回顧偉(wei) 大進程,展示巨大成就,總結成功經驗,必將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高地舉(ju) 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yu) 科學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進一步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譜寫(xie) 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黨(dang)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wei) 大革命

  1978年12月的一個(ge) 冬夜,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21個(ge) 農(nong) 民在一起立下了一份生死文書(shu) :我們(men) 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men) 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men) 的小孩養(yang) 活到18歲。這一“離經叛道”的行為(wei) 如石破天驚,成為(wei) 引發中國改革的先聲。

  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的建立,是中國社會(hui) 進步的曆史飛躍。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ge) 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dong) 方大國如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是一個(ge) 全新的課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我們(men) 主要借鑒蘇聯模式,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它對於(yu) 在較短的時間內(nei) 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工業(ye) 體(ti) 係和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基礎,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後來,這套計劃經濟體(ti) 製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同時,從(cong) 1958年“大躍進”開始,黨(dang) 內(nei) 又出現了“左”的錯誤,直到被林彪、“四人幫”所利用,最終釀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內(nei) 亂(luan) ,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百業(ye) 待舉(ju) 。但是,“兩(liang) 個(ge) 凡是”的錯誤方針使黨(dang) 和國家的工作在前進中出現徘徊的局麵。在重大曆史關(guan) 頭,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清醒地認識到,隻有通過撥亂(luan) 反正,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同時正確評價(jia) 毛澤東(dong) 同誌的曆史地位並堅持毛澤東(dong) 思想,才能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內(nei) 亂(luan) ”的困境;要解決(jue) 我國舊體(ti) 製的問題和弊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就必須下決(jue) 心進行改革;要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也必須實行改革開放。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範圍內(nei) 蓬勃興(xing) 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麵臨(lin) 著巨大的國際競爭(zheng) 壓力。因此,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衝(chong) 破“兩(liang) 個(ge) 凡是”的禁錮,果敢地麵對現實,總結經驗,糾正錯誤,重新奮起,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以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為(wei) 起點開辟的。在鄧小平同誌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高度評價(jia) 關(guan) 於(yu)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毅然拋棄“以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的錯誤方針,把全黨(dang) 全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上來,果斷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jue) 策。黨(dang) 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麵撥亂(luan) 反正,是從(cong) 這次全會(hui) 開始的。偉(wei) 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hui) 拉開序幕的。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實現了具有深遠曆史意義(yi) 的偉(wei) 大轉折,成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曆史上一座重要的裏程碑而載入史冊(ce) 。

  我國仍處於(yu) 並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實行改革開放,既是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wei) 了掃除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既從(cong) 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chan) 力發展的經濟體(ti) 製,又涉及政治、文化、科教、社會(hui) 等領域,是一場全麵改革。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dang)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wei) 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xing) 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hui) 主義(yi) 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dang) 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dang) 的先進性,確保黨(dang) 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因此,這場改革是在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對生產(chan) 關(guan) 係和上層建築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麵和環節進行革命性的變革,進一步從(cong) 體(ti) 製機製上煥發出社會(hui) 主義(yi) 的生命力和優(you) 越性。如果說,我們(men) 黨(dang) 領導的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和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偉(wei) 大勝利,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曆史新紀元,那麽(me) ,我們(men) 黨(dang) 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wei) 大革命,則開辟了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自我完善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

  鄧小平關(guan) 於(yu) 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men) 的現代化事業(ye) 和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就會(hui) 被葬送。”

  “不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強大動力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以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為(wei) 標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曆史新時期。從(cong) 那時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xie) 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li) 史詩,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市、從(cong) 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ge) 領域,全麵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cong) 沿海到沿江沿邊,從(cong) 東(dong) 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jue) 然地打開了。這場曆史上從(cong) 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yi) 萬(wan) 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cong)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從(cong) 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wei) 大曆史轉折。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改革開放30年,不過是人類曆史的一瞬間。然而,中華民族的進取卻彪炳千古。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大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cong) 一度瀕於(yu) 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chu) 備居世界第一位,國內(nei) 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到2007年的5%以上,人民生活從(cong) 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ti) 小康,農(nong) 村貧困人口從(cong) 2.5億(yi) 多減少到1000多萬(wan) 。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表明:近25年來,全人類取得的扶貧事業(ye) 成就中,67%的成就應歸功於(yu) 中國。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了,各項事業(ye) 蓬勃發展了。中國的發展,不僅(jin) 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誌是與(yu) 時俱進。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實踐的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路線,自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什麽(me) 樣的黨(dang) 、怎樣建設黨(dang) ,實現什麽(me) 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使社會(hui) 主義(yi) 和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可以說,改革開放每一步發展都呼喚著理論創新,黨(dang) 的理論每一次創新都推動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ge) 新的天地。一部改革開放的曆史,就是黨(dang) 在新時期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曆史,就是用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成果推動中國社會(hui) 改革發展的曆史,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創立形成發展的曆史。

  一位網民的激情留言

  從(cong) 神舟五號、六號載人飛船圓滿升空,到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從(cong) 西氣東(dong) 輸全線貫通,到青藏鐵路躍上世界屋脊;從(cong) 抗擊非典疫情,到抗震救災鬥爭(zheng) 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偉(wei) 大祖國正日益強盛!作為(wei) 一名中國人,我的自豪感日益強烈!

  實踐充分表明,改革開放是決(jue) 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guan) 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必由之路。這些年來,我們(men) 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風雲(yun) 變幻中站穩腳跟,之所以能夠經受住國內(nei) 政治風波、經濟風險以及嚴(yan) 重自然災害等方麵的嚴(yan) 峻考驗,使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就是因為(wei) 進行了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同改革開放相伴相生、相融相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yu) 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hui) 主義(yi) ;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於(yu) 它是有利於(yu)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改革開放。隻有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馬克思主義(yi) 。

  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推向前進

  在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這樣一個(ge) 重要曆史時刻,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對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作了大跨度的回顧總結,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為(wei) 我們(men) 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繼續推向前進指明了方向。

  新時期我國改革和建設的巨大成就

  從(cong) 1978年到2007年,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3645.2億(yi) 元增長到246619億(yi) 元,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0%,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四位;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和工業(ye) 品產(chan) 量居世界首位;進出口貿易總額從(cong) 206.4億(yi) 美元提高到21738億(yi) 美元,成為(wei) 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chu) 備由1.67億(yi) 美元增加到15282億(yi) 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3786元;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4140元。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也取得舉(ju) 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ge) 新的發展階段。

  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已初步建立,但還不成熟、不完善,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也不斷產(chan) 生新問題新矛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的發展仍然要依賴於(yu) 體(ti) 製的改革與(yu) 創新。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作為(wei) 一場新的偉(wei) 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dang) 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因此,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men) 不能因改革開放的偉(wei) 大成就而看不到前進中麵臨(lin) 的困難和問題,也不能因前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而動搖改革開放的決(jue) 心和信心,而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ge) 環節,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衝(chong) 破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科學發展的做法和條條框框,革除一切影響科學發展的體(ti) 製機製的弊端,不斷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推進各方麵體(ti) 製改革創新,為(wei)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提供強大動力和體(ti) 製保障。

  我們(men) 在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的同時,要著力提高改革決(jue) 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存在著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滯後等問題。麵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改革的難度越來越大,改革的麵越來越寬,牽扯的利益矛盾越來越複雜,群眾(zhong) 要求共享改革成果的期望越來越強烈,對各項改革措施協調配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men) 把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與(yu)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機地統一起來,善於(yu) 從(cong)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整體(ti) 格局進行思考和展開,作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改革決(jue) 策,努力使經濟體(ti) 製改革與(yu) 政治體(ti) 製改革、文化體(ti) 製改革、社會(hui) 體(ti) 製改革相互銜接,形成合力。

  “十個(ge) 結合”: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我們(men) 黨(dang) 把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dang) 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hui) 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yu) 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hui) 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同推進黨(dang) 的建設新的偉(wei) 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十幾億(yi) 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的寶貴經驗。

  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改革開放未來前景,催人奮進。在回顧曆史、展望未來的時候,我們(men) 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是在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偉(wei) 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是以江澤民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繼承、發展並成功推向21世紀的。黨(dang) 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繼續推向前進。隻要我們(men) 更高地舉(ju) 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社會(hui) 和諧上見到新成效,就一定能夠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新勝利,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百年夢想必將成為(wei) 光輝的現實。

 

  四、抗震救災 眾(zhong) 誌成城——為(wei) 什麽(me) 說抗震救災鬥爭(zheng) 彰顯了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wei) 補償(chang) 的。”恩格斯的這句名言,在2008年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災戰鬥中,再一次得到了深刻印證。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裏氏8.0級特大地震。麵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災難,在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麵緊急行動、全力以赴,災區廣大幹部群眾(zhong) 不屈不撓、奮起自救,全社會(hui) 奉獻愛心、傾(qing) 力支援,形成了抗擊地震災害的強大力量,迅速打響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抗震救災戰鬥。巨大的自然災難在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悲傷(shang) 的同時,也使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在劇創中迸發、在苦難中升華,鑄造了一座中華民族精神新的曆史豐(feng) 碑。

  抗震救災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光輝形象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巨大優(you) 越性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這是胡錦濤總書(shu) 記站在汶川地震廢墟上發出的鏗鏘有力、飽含深情的宣示,給奮力抗震救災中的全國人民以極大鼓舞,也是眾(zhong) 誌成城抗震救災的真實寫(xie) 照。大災之後,發生在神州大地上的一切無不證明,越是危難時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流砥柱作用越突出,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越性越突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奮鬥的英雄氣概越突出。在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舉(ju) 國上下齊心協力,生死營救氣吞山河,各界援助感天動地,無私奉獻愛心潮湧,譜寫(xie) 了一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共克時艱的壯麗(li) 凱歌。

  人民安危牽動著中南海。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胡錦濤總書(shu) 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hui) 議和政治局會(hui) 議,全麵部署抗震救災工作,號召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共同奪取抗震救災鬥爭(zheng) 的勝利。國務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不顧餘(yu) 震危險,親(qin) 臨(lin) 一線指揮,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和衷共濟、共渡難關(guan) 。在抗震救災的危急時刻,胡錦濤總書(shu) 記的身影出現在四川、陝西、甘肅地震災區最前線,察看災情,慰問群眾(zhong) ,指導工作;溫家寶總理在地震當天趕赴災區之後,於(yu) 5月22日和6月5日再赴災區;中央其他領導同誌也都出現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央各部門和各地政府緊急行動起來,把抗震救災作為(wei) 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全麵展開抗震救災工作。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解放軍(jun) 和武警部隊迅速組成緊急救援隊,空降兵從(cong) 天而下,更多的部隊連續幾十個(ge) 小時急行軍(jun) ,披荊斬棘,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創下了短期內(nei) 運兵逾10萬(wan) 的紀錄。人民子弟兵不畏艱險,不怕疲勞,在災情複雜的廢墟前,與(yu) 時間和死神賽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xie) 了一首首悲壯感人的生命之歌,充分發揮了突擊隊和生力軍(jun) 的作用。在條件最艱苦、環境最險惡、人民群眾(zhong) 最需要的地方,人民子弟兵無不衝(chong) 鋒在前、吃苦在先,用堅韌、用毅力、用忠誠詮釋著“最可愛的人”的時代內(nei) 涵,再一次成為(wei) 感動中國的英雄群體(ti) 。

  慘烈的地震展現給世人的不隻是悲痛哀傷(shang) ,更有時時閃現、處處湧動的英雄壯舉(ju) 和奉獻精神。人們(men) 不會(hui) 忘記,父母張開雙臂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老師俯首彎身為(wei) 學生撐起生命的港灣,這些大愛無垠、舍己獻身的事跡令人熱淚盈眶。人們(men) 更不會(hui) 忘記,當地震襲來時,災區的各級黨(dang) 委、政府堅強有力,黨(dang) 員幹部奮不顧身,關(guan) 鍵時刻站得出來,生死關(guan) 頭豁得出去。四川省組建各類黨(dang) 員搶險隊、黨(dang) 員突擊隊1.82萬(wan) 多個(ge) ,參與(yu) 黨(dang) 員達118.3萬(wan) 餘(yu) 人。許多黨(dang) 員幹部剛剛從(cong) 廢墟中爬出來,顧不上尋找自己的親(qin) 人,就去搶救身邊的人;有的同誌雖然失去愛人、父母、孩子,但很快擦幹眼淚投入救災工作,這一切充分見證了他們(men) 對人民群眾(zhong) 的無限忠誠。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火速行動起來,在危急之際,紛紛奉獻愛心,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各地各部門一支支救援隊伍、一批批救災物資以最快速度源源不斷地抵達災區,一批批社會(hui) 誌願者們(men) 也奔赴抗震救災最前線。白衣天使們(men) 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悉心的照料,托起了災區一個(ge) 又一個(ge) 生命的希望。社會(hui) 各界和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華僑(qiao) 華人都奉獻愛心、傾(qing) 力支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排起長隊無償(chang) 獻血,慷慨解囊捐錢捐物,心手相牽,同舟共濟。

  生命高於(yu) 一切!這是抗震救災中最讓人感動的地方。“搶救人民群眾(zhong) 生命是首要任務”;“隻要有一線希望,隻要有一點生還可能,我們(men) 就要作出百倍努力”,黨(dang) 和政府始終把確保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堅定信念,支撐著神凝情牽的舉(ju) 國大救援。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爭(zheng) 分奪秒搶救生命,盡全力醫治受傷(shang) 群眾(zhong) ,在共和國曆史上第一次為(wei) 自然災害中的遇難者設立全國哀悼日,降半旗向遇難同胞誌哀……這一切,都真切體(ti) 現了對人民生命的尊重,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以人為(wei) 本、執政為(wei) 民的理念和關(guan) 愛生命、心憂百姓的博大情懷。在那三天全國哀悼日裏,山川同悲、萬(wan) 民齊哀的國殤氣氛,是如此莊嚴(yan) 、凝重、悲壯,感染著每個(ge) 中國人;億(yi) 萬(wan) 人民在同一時刻的肅立默哀,更是讓我們(men) 彼此聽到了心音:送別逝者,擦幹眼淚,挺直脊梁,奮力前進!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經過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抗震救災鬥爭(zheng) 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堅強領導核心。麵對特大地震災害,我們(men) 黨(dang) 堅強領導、果斷決(jue) 策,最廣泛地凝聚起人民群眾(zhong) 的共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蘊藏在人民群眾(zhong) 中的偉(wei) 大力量,從(cong) 容應對最嚴(yan) 峻的挑戰,顯示出有效駕馭複雜局麵的卓越能力,受到人民群眾(zhong) 的衷心愛戴,贏得了國際社會(hui) 的普遍讚譽。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製度保證。麵對特大地震災害,我們(men) 能夠迅速舉(ju) 全國之力投入抗震救災,形成一切為(wei) 了災區、一切支援災區的生動局麵,救援速度最快,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顯示出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巨大優(you) 越性。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人民軍(jun) 隊是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實捍衛者,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戰鬥先鋒。麵對特大地震災害,在人民生命安危的關(guan) 鍵時刻,強大的人民軍(jun) 隊挺身而出,不負黨(dang) 和人民的重托,以高度的政治覺悟、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頑強的戰鬥作風,堅決(jue) 完成黨(dang) 和人民交給的任務。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重要條件。抗震救災是對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的全麵檢驗。沒有改革開放30年一心一意謀發展鑄就的強大實力,就難以提供抗震救災的技術保障和物質支持;沒有改革開放30年全麵推進的體(ti) 製改革和製度創新,就難以形成高效的應急救援體(ti) 係和國家管理能力。抗震救災的每一個(ge) 進展,都同強大的國力支撐分不開。這場鬥爭(zheng) 充分表明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動力。地震發生後,地動天不塌,大災有大愛。在共和國960萬(wan) 平方公裏的大地上,到處洋溢著愛的暖流,凝聚著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這是舉(ju) 世罕見的一個(ge) 民族以整體(ti) 的力量與(yu) 巨大的自然災害相抗爭(zheng) 的壯舉(ju) ,充分展現了13億(yi) 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所表現的強烈愛國之心、濃濃同胞之情、團結奮進之力,展現了中華民族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

  抗震救災精神譜寫(xie) 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嶄新篇章

  一個(ge) 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民族精神,是一個(ge) 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在該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逐步發展,為(wei) 該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意識、價(jia) 值取向、道德規範、品格風範和文化傳(chuan) 統的總和。它是一個(ge) 民族的靈魂,能夠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奮,使一個(ge) 民族成為(wei) 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尤其在當今世界,民族精神已成為(wei) 衡量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ti) 現,是維護一個(ge) 民族穩定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延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何以曆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嚐艱辛而鬥誌更強,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呢?其奧秘就是有博大精深、底蘊無窮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撐。中華民族優(you) 秀兒(er) 女在創造輝煌曆史的進程中,依托曆史悠久、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傳(chuan) 統,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wei) 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ti) 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往今來千千萬(wan) 萬(wan) 中國人奮發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是我們(men) 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精神既是源遠流長的,又是與(yu) 時俱進的,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內(nei) 涵,使民族精神不斷吸納時代精神,使時代精神不斷融入民族精神,實現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有機統一。這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我們(men) 黨(dang)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wei) 大實踐中,既珍惜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發揚中華民族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hui) 的發展要求,培育了井岡(gang) 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liang) 彈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抗雪災精神等等。它們(men) 都是對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的繼承和升華,進一步豐(feng) 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nei) 容,對於(yu) 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中的一個(ge) 又一個(ge) 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構成了我們(men)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巨大精神動力。

  壓力與(yu) 磨難催生偉(wei) 大的精神,考驗和挑戰錘煉民族的品格。我國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又一次升華了中華民族精神,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筆新的寶貴財富。在特大地震災害麵前,中華兒(er) 女同舟共濟、生死與(yu) 共,凝聚成一個(ge) 休戚相依的命運共同體(ti) ,表現出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和衷共濟的民族團結意識,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民族奉獻精神,以人為(wei) 本、對人負責、珍愛生命的民族價(jia) 值取向,臨(lin) 危不懼、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民族英雄氣概,忠於(yu) 職守、顧全大局、公而忘私的民族高尚情操,在挫折中拚搏、在逆境中奮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民族自強品格,形成了凝聚人心、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支柱,成為(wei) 新世紀新階段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的又一次生動實踐。偉(wei) 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再一次讓全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看到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巨大進步,看到了我們(men) 黨(dang) 和政府民主、開放、文明、進步和負責任的良好形象,看到了當代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的嶄新麵貌。

  讓中華民族精神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偉(wei) 大的事業(ye) 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動著偉(wei) 大的事業(ye)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共同願望和莊嚴(yan) 使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項緊迫任務。我們(men) 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重要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著力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

  當前抗震救災鬥爭(zheng) 有力證明,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是激勵人們(men) 戰勝困難、發憤進取的精神動力;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植根於(yu) 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是我們(men) 黨(dang) 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拓前進的精神旗幟。我們(men) 要以宣傳(chuan) 抗震救災精神為(wei) 契機,廣泛開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宣傳(chuan) 教育,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chan) 品,各類主題宣傳(chuan) 教育、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宣傳(chuan)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yi) ,宣傳(chuan) 民族精神的科學內(nei) 涵,宣傳(chuan)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曆史長河中形成和發展民族精神的奮鬥曆程,宣傳(chuan) 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民族精神的曆史性貢獻,更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zhong) 認識到,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中華民族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責任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注重樹立先進典型,充分發揮英雄模範人物的帶動、示範作用,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men) 在新的實踐中要善於(yu) 發現和推廣先進典型,大力宣傳(chuan)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使人們(men) 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世紀新階段的生動體(ti) 現,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豐(feng) 富了新時期思想道德建設的內(nei) 涵,為(wei)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我們(men) 要及時總結和宣傳(chuan) 抗震救災精神,大力宣傳(chuan) 這次抗震救災鬥爭(zheng) 中湧現出來的模範人物和先進事跡,進一步使抗震救災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把抗震救災煥發出的民族精神轉化為(wei) 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強大力量。

  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men) 在抗震救災中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動力,也是我們(men) 重建美好家園的力量源泉。當前,抗震救災形勢依然嚴(yan) 峻,仍處在刻不容緩的緊要關(guan) 頭。同時,保持國民經濟平穩發展麵臨(lin) 許多新挑戰,北京奧運會(hui) 也日漸臨(lin) 近。麵對十分繁重和艱巨的任務,我們(men) 要大力宣傳(chuan) 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抗震救災工作的一係列決(jue) 策和部署,大力宣傳(chuan) 災區黨(dang) 委政府全力以赴解決(jue) 受災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困難的實際行動,大力宣傳(chuan) 災區人民自救自立、恢複生產(chan) 重建家園的奮鬥精神,大力宣傳(chuan) 全國各地各部門和社會(hui) 各界向災區人民送溫暖、獻愛心的社會(hui) 主義(yi) 協作精神,進一步發揚抗震救災精神。要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hui) 發展。一方麵,在繼續做好被困群眾(zhong) 搜救工作的同時,把安置受災群眾(zhong) 、恢複生產(chan) 、災後重建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頑強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動、更加密切的配合,全力以赴支援災區,紮紮實實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另一方麵,切實把本地區本部門的事情辦好,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hui) 和諧穩定,確保北京奧運會(hui) 順利舉(ju) 辦。我們(men) 堅信,有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有災區人民的頑強拚搏,我們(men) 一定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打贏抗震救災和促進經濟社會(hui) 又好又快發展這兩(liang) 場硬仗。

  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對於(yu) 曆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個(ge) 悲壯的過去,更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開始。經過這場抗震救災鬥爭(zheng) 的洗禮,人們(men) 進一步體(ti) 會(hui) 到了精神力量的巨大威力,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極端重要性。讓我們(men) 以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為(wei) 契機,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增強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豐(feng) 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進一步激勵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於(yu)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奮鬥目標,使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永遠立於(yu) 不敗之地。

 

五、堅持好字優(you) 先 促進科學發展——為(wei) 什麽(me) 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內(nei) 蒙古西南部的鄂爾多斯,曾經是“老、少、邊、貧”的典型地區,風大沙多,幹旱少雨,溝壑縱橫,現如今卻是一個(ge) 工業(ye) 大市、綠色大市、畜牧業(ye) 大市和文化大市。2007年該市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達到1200億(yi) 元人民幣,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達1萬(wan) 美元,城鎮化率達到61%以上,植被覆蓋率達到75%以上,在中國社科院2008年《城市競爭(zheng) 力藍皮書(shu) 》中增長競爭(zheng) 力排名第一、效益競爭(zheng) 力名列第三。鄂爾多斯已成為(wei) 塞北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鄂爾多斯發生巨變的奧秘,就在於(yu) 以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堅持好字優(you) 先,促進經濟結構優(you) 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發展速度與(yu) 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形成了生產(chan) 發展、生活改善和生態良好的多贏局麵。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必須堅持好字優(you) 先

  黨(dang) 的十七大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nei) 涵和精神實質,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強調要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把堅持好字優(you) 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wei) 實現經濟社會(hui) 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從(cong) 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從(cong) 快字當頭到好字優(you) 先,深化了對於(yu) 發展規律的認識,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與(yu) 轉變。

  “堅持好字優(you) 先”提出的過程

  2006年10月,黨(dang) 的十六屆六中全會(hui) 指出,要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00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必須深刻認識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2007年6月,胡錦濤同誌在中央黨(dang) 校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007年10月,黨(dang) 的十七大從(cong)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戰略布局的高度,全麵闡述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問題。

  200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必須堅持好字優(you) 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好字優(you) 先,有著很強的現實性。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增長9.7%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運行中一些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jue) ,同時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盡合理,資源環境生態代價(jia) 過大,農(nong) 業(ye) 基礎依然薄弱,節能減排形勢相當嚴(yan) 峻,一些涉及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和風險,切實解決(jue) 好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我們(men)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持好字優(you) 先,推動科學發展。

  堅持好字優(you) 先,就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好”與(yu) “快”的關(guan) 係,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相協調。衡量經濟發展的狀況,一個(ge) 指標是速度即增長率,另一個(ge) 指標是質量和效益。速度是顯性的,質量和效益則是內(nei) 在的。把“好”放在“快”前,就是要在“好”中求“快”,把質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顯著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又要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積極擴大經濟的數量和規模。

  堅持好字優(you) 先,就要把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隨著中央一係列支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措施的實施,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建設取得新進展,糧食生產(chan) 能力明顯增強,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長。但我國農(nong) 業(ye) 基礎依然薄弱。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脆弱、科技水平低、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繼續存在,農(nong) 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同時,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已從(cong) 2003年的3.23∶1,擴大到2007年的3.32∶1。這是影響和製約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好字優(you) 先,就是要堅持城鄉(xiang) 統籌,堅持走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現代化道路,加快改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麵貌,形成城鄉(xia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一體(ti) 化新格局。

  新世紀以來五個(ge) 中央一號文件促進農(nong) 業(ye) 發展

  新世紀以來,黨(dang) 和政府先後發布五個(ge) 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促進農(nong) 民增加收入若幹政策的意見》(200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農(nong) 村工作 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若幹政策的意見》(200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建設的若幹意見》(200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積極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紮實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建設的若幹意見》(200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切實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建設 進一步促進農(nong) 業(ye) 發展農(nong) 民增收的若幹意見》(2008),有力促進了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提高了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開創了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建設的新局麵,也給農(nong) 業(ye) 健康發展、農(nong) 民持續增收和農(nong) 村長期穩定帶來強勁的動力。

  堅持好字優(you) 先,就要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xing) 東(dong) 北地區等老工業(ye) 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dong) 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ti) 戰略以來,各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據統計,從(cong) 2000年到2007年,東(dong) 部地區江蘇省的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8554億(yi) 元增加到25560億(yi) 元,西部地區青海省從(cong) 264億(yi) 元增加到760億(yi) 元。雖然東(dong) 部、西部的發展都很快,但差距明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因地製宜,充分發揮比較優(you) 勢、後發優(you) 勢,加快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e) 化道路;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chan) 要素合理流動,在努力提高不同區域經濟總量的同時,不斷提高不同區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堅持好字優(you) 先,就要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當前,我國消耗高、汙染多的行業(ye) 和企業(ye) 所占比重依然過高,重要能源資源消耗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都居世界前列。2005年,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約為(wei) 2.26萬(wan) 億(yi) 美元,占世界生產(chan) 總值的5%左右。但同期我國消費石油、原煤、粗鋼、水泥和氧化鋁分別約為(wei) 世界消費總量的7.8%、39.6%、31.8%、47.7%和24.4%。我國經濟增長付出的能源、資源代價(jia) 過大,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加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推進現代化與(yu) 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已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迫切要求。當前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要堅持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同步,堅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jue) 環境問題。

  堅持好字優(you) 先,就要高度重視改善民生,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的切身利益問題。科學發展是以人為(wei) 本的發展,是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發展。人民群眾(zhong) 的主體(ti) 地位要得到高度尊重,人民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要得到充分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各項權益要得到切實保障。當前,要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的收入水平,提供更多的物質文化產(chan) 品和公共服務,真正做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長期實踐得出的重要結論,是黨(dang) 的十六大以來我們(men)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經驗,是根據我國現階段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黨(dang) 的十四屆五中全會(hui) 通過的關(guan) 於(yu) “九五”計劃的建議中,把經濟增長方式從(cong) 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作為(wei) 具有全局意義(yi) 的兩(liang) 個(ge) 根本性轉變之一,強調要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wei) 經濟工作的中心,向結構優(you) 化、規模經濟、科技進步、科學管理要效益。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明顯進步,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但由於(yu) 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差距較大,並且由於(yu) 受經濟發展階段的製約,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科學分析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涵蓋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全部內(nei) 容,同時還對經濟發展理念、目的、戰略、途徑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經濟發展理念的新變化、經濟發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對於(yu) 國際環境認識的新提升。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經濟發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質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還是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是粗放型的增長、低質量的增長,不是好的經濟發展。二是看經濟增長是否建立在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和升級的基礎上。如果伴隨著經濟增長不能同時實現產(chan) 業(ye) 結構的優(you) 化和升級,經濟增長隻能是在低層次、低水平上重複,經濟效益難以有實質性的提高,這樣的經濟發展不是好的發展。三是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還是由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難以擴大人民的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於(yu) 改善民生,這樣的經濟發展也不是好的發展。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與(yu)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間具有內(nei) 在聯係,前者是後者的目的,後者是前者的基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發展,其中就包含著必須要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呈現的規律,就是社會(hui) 總需求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要素結構隨經濟增長而不斷優(you) 化和升級,這些結構的優(you) 化和升級過程,也就是不斷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離開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沒有需求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要素結構的優(you) 化和升級,經濟發展既好不起來,也快不起來。因此,我們(men) 要努力適應國際環境的新變化,適應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在較長時期內(nei) 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guan) 鍵在於(yu) 實現“三個(ge) 轉變”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07年,東(dong) 部地區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長17.09%,增幅比上年提高1.9個(ge) 百分點,而投資、出口增幅均有下降。消費驅動快速發力,經濟發展“三駕馬車”協同帶動,自主創新支撐作用凸顯,東(dong) 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呈現出新氣象。東(dong) 部地區新變化印證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舉(ju) 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大力推動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片麵追求經濟增長向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關(guan) 鍵在於(yu) 實現“三個(ge) 轉變”。

  一是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其中國內(nei) 需求的貢獻率曾高達91%以上。從(cong) 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增長並不慢,但投資和出口增長更快,出現了投資比重過高、貿易順差過大、消費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資與(yu) 消費的關(guan) 係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而同步提高,導致生產(chan) 能力相對過剩。內(nei) 需不足,又加劇了經濟增長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性。而外貿順差過大,引發諸多貿易摩擦,造成國內(nei) 資金流動性過剩,反過來又助長了投資的高增長。要保持持久穩定的增長,必須擴大國內(nei) 需求,鼓勵合理消費,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續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把消費作為(wei) 經濟增長主要拉動力的條件已經具備。擴大消費需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當前,要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ti) 收入,多渠道增加農(nong) 民收入,大力開拓農(nong) 村市場特別是農(nong) 村消費市場,從(cong) 而切實擴大消費、改善民生。

  二是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chan) 業(ye) 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chan) 業(ye) 協同帶動轉變。要鞏固第一產(chan) 業(ye) ,提升第二產(chan) 業(ye) ,做大第三產(chan) 業(ye) 。近些年來,我國第一、二、三產(chan) 業(ye) 都有了很大發展,但仍存在農(nong) 業(ye) 基礎薄弱、工業(ye) 素質不高、服務業(ye) 發展滯後等問題。從(cong) 最近幾年我國各次產(chan) 業(ye) 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變化情況看,第一產(chan) 業(ye) 隨著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處於(yu) 較低水平;第二產(chan) 業(ye)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是影響國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第三產(chan) 業(ye)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現上升趨勢。

  當前要大力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e) 化道路,促進信息化與(yu) 工業(ye) 化融合,發展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把實現經濟增長貢獻率轉變的著力點放在加快第三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上,通過持續實現第三產(chan) 業(ye) 的高增長和提高其貢獻率,相對降低第二產(chan) 業(ye) 的貢獻率。這既是實現經濟增長貢獻率轉變的基本思路,也是從(cong) 實際出發的現實選擇。

  三是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經濟增長要素結構的不同,實質上反映了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充分發揮低成本優(you) 勢,迅速擴大生產(chan) 能力,許多產(chan) 品產(chan) 量躍居世界前列,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但由於(yu)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產(chan) 品不多。比如,由於(yu) 缺乏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chan) 權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國企業(ye) 不得不將每部手機售價(jia) 的20%、計算機售價(jia) 的30%、數控機床售價(jia) 的20%—40%,支付給國外專(zhuan) 利持有者。

  實現我國經濟向更高水平躍升,不斷提高國際競爭(zheng) 力和抗風險能力,必須更加注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努力塑造新的國家競爭(zheng) 優(you) 勢。我們(men) 要加快形成有利於(yu) 自主創新的體(ti) 製機製和社會(hui) 氛圍,加快培育創新型科技人才,充分運用後發優(you) 勢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為(wei)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術支撐,加快從(cong) 產(chan) 業(ye) 大國向工業(ye) 強國轉變的曆史進程。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將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贏得先機。隻要我們(men) 正確處理好和快的關(guan) 係,堅持好字優(you) 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就能夠不斷開創我國經濟社會(hui) 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麵。

 

  六、物價(jia) 上漲的腳步能否慢下來——為(wei) 什麽(me) 要防止明顯通貨膨脹

     當前,物價(jia) 問題成為(wei) 人們(men) 普遍關(guan) 注的熱點。2007年5月以來,我國物價(jia) 總水平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態勢,特別是從(cong) 2007年8月份起,CPI漲幅連續5個(ge) 月達到6%以上,2008年以來漲幅又有所升高。一季度CPI同比上漲8%,比上年同期升高5.3個(ge) 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升高3.2個(ge) 百分點。在物價(jia) 的持續上漲過程中,人們(men) 感到東(dong) 西貴了,鈔票縮水了,資產(chan) 貶值了。物價(jia) 問題牽動千家萬(wan) 戶。近一年來的物價(jia) 上漲給老百姓特別是部分低收入群眾(zhong) 生活帶來不小的壓力。人們(men) 希望政府能采取有力措施,把物價(jia) 穩定下來,別再讓CPI往上“躥”了。如何看待這一輪的物價(jia) 上漲,怎樣才能緩解國內(nei) 通貨膨脹的壓力呢?

  物價(jia) 上漲有緣由

  “從(cong) 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一瓶酸奶漲了5毛錢,一斤肉漲了4塊錢。”北京市一位退休教師感覺到“菜籃子”的負擔越來越重。人們(men) 普遍感到,農(nong) 副產(chan) 品漲價(jia) 推動的食品價(jia) 格漲幅明顯,成為(wei) 物價(jia) 上漲的主導因素。在2007年CPI上漲的4.8%中,食品價(jia) 格上漲占了4個(ge) 百分點,居住類價(jia) 格上漲占了0.6個(ge) 百分點,其他如服裝、日用工業(ye) 品等六類商品價(jia) 格上漲隻占0.2個(ge) 百分點。2008年一季度,食品價(jia) 格上漲21.0%,拉動價(jia) 格總水平上漲6.8個(ge) 百分點;居住價(jia) 格上漲6.6%,拉動價(jia) 格總水平上漲1個(ge) 百分點;其餘(yu) 各類商品價(jia) 格則分別略有漲跌。可以說,2007年以來的這一輪價(jia) 格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jia) 格上漲帶動的,仍然是結構性上漲而不是全局性上漲。

  食品價(jia) 格上漲有其必然性。國內(nei)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多年在低位運行,價(jia) 格上漲帶有恢複性。糧食和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達到峰值以後,一直持續走低。拿糧食來說,三種主要糧食:小麥、稻穀、玉米,平均收購價(jia) 格1997年是每公斤1.5元,現在是每公斤1.58元,10年漲了8分錢,漲了5.3%。豬肉價(jia) 格也是這樣,1997年時,精瘦肉每公斤已經接近20元錢,後來一度降到12元錢,2007年五六月份才開始恢複到20元錢,現在又逐步漲到28元左右。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講,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適度上漲是相對於(yu) 非農(nong) 產(chan) 品的比價(jia) 關(guan) 係調整的。雖然我國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近些年來一直處在較低水平,但化肥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價(jia) 格卻有較大幅度上升,近5年來尿素、柴油、農(nong) 膜價(jia) 格分別上漲26.6%、64.4%和60%。同時,農(nong) 民外出務工增多,非農(nong) 收入大幅度增長,種植業(ye) 和養(yang) 殖業(ye) 比較效益下降。因此,糧食、食品和豬肉價(jia) 格適度提高,也可看做是市場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成本提高的補償(chang) ,是農(nong) 產(chan) 品相對於(yu) 非農(nong) 產(chan) 品的價(jia) 格上調,有利於(yu) 形成合理的比價(jia) 關(guan) 係,也有利於(yu) 提高農(nong) 民種糧和養(yang) 豬的積極性,保障糧食和農(nong) 產(chan) 品供需平衡。

  食品價(jia) 格和其他商品價(jia) 格的上漲已經給人們(men) 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果任由物價(jia) 上漲,就有可能引起全麵的、持續的、輪番的價(jia) 格上漲,進而引發明顯的通貨膨脹,這將給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造成嚴(yan) 重影響。但從(cong) 總水平上看,目前我國尚不足以構成明顯的通貨膨脹。當前我國總供給與(yu) 總需求基本平衡。雖然投資增幅依然在高位,消費出現明顯回升,出口持續較快增長,國內(nei) 需求比較旺盛,但總供給擴張仍然強勁,總需求對價(jia) 格總水平的推動作用比較有限。從(cong) 供給能力擴張來看,近年來我國企業(ye) 的勞動生產(chan) 率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技術升級換代加快,企業(ye) 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能力不斷加強。這些因素都保障了我國供給能力的持續較快增長。目前,我國商品市場70%以上的工業(ye) 品和80%以上的消費品供過於(yu) 求,其他商品供求基本平衡,僅(jin) 有極個(ge) 別商品供給相對不足。豬肉、食用植物油、糧食和食品的價(jia) 格漲幅雖然較高,但隻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增加市場供給,消除價(jia) 格上漲的短期性因素,價(jia) 格漲幅就會(hui) 在一段時間後穩定下來並有所回落。

  價(jia) 格上漲壓力大

  “今年CPI的控製目標又是4.8%,剛好與(yu) 去年CPI的實際漲幅持平。雖然這個(ge) 數字看起來很熟悉,但很可能預示著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這是首都某報對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CPI控製目標而抒發的一段議論。防止價(jia) 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是2008年宏觀調控的重大任務。由於(yu) 推動價(jia) 格上漲的國際國內(nei) 多方麵因素還將存在,2008年價(jia) 格上漲的壓力仍然很大。

  那麽(me) ,物價(jia) 上漲的壓力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糧食和部分農(nong) 產(chan) 品供求仍處於(yu) 緊平衡狀態,存在較大的價(jia) 格上漲壓力。到2007年,我國糧食連續四年實現增產(chan) ,糧食庫存充裕,有利於(yu) 糧食市場的穩定。但是,由於(yu) 國內(nei) 土地價(jia) 格、勞動力成本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價(jia) 格不斷上漲,以及11月份成品油價(jia) 格上調的影響,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成本在不斷上升。2008年年初嚴(yan) 重的雨雪冰凍天氣,使1.78億(yi) 畝(mu) 農(nong) 作物受災,還有大量的牲畜家禽和魚類被凍死,損失之重為(wei) 曆史罕見,這將對2008年農(nong) 產(chan) 品的供給產(chan) 生影響。此外,保障農(nong) 民增收、鼓勵農(nong) 民增產(chan) ,也要保持農(nong) 產(chan) 品尤其是糧食價(jia) 格穩中有升的勢頭。這些都是使得2008年的糧食和部分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仍將在高位運行的重要因素。

  流動性過剩問題短期內(nei) 還難以消除。流動性過剩,就是流通領域的貨幣過多,貨幣過多就會(hui) 導致通貨膨脹。多年來,我國由於(yu) 投資增長過快,消費增長明顯不足,大量產(chan) 品隻有對外出口,導致貿易順差激增,且增幅過大;加上人民幣幣值低估,新的國際分工和產(chan) 業(ye) 結構轉移,大量外資湧入,外匯儲(chu) 備急劇增長,導致由於(yu) 外匯占款而投放的基礎貨幣迅速擴張。從(cong) 發展趨勢看,這些因素在短期內(nei) 不會(hui) 有大的變化,流動性過剩也難以得到根本性緩解。

  成本上升的推動作用。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繼續保持在高位上運行,將使生活消費品生產(chan) 成本上升;生活費用提高、工資提高、福利增加以及社會(hui) 保障的完善等,都將推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隨著市場化的推進、經濟的發展,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價(jia) 格以及能源、資源類產(chan) 品價(jia) 格都將趨於(yu) 上升;實行節能減排,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也會(hui) 增加生產(chan) 成本。這些因素都在表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高成本的時期,成本上升將成為(wei) 推動物價(jia) 上漲的主要力量。

  來自國際市場價(jia) 格上漲的壓力也在增大。目前,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原油、鐵礦石和糧食等的消費大國,這些初級產(chan) 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jia) 格上漲成為(wei) 我國物價(jia) 上漲的重要外部原因。國際能源資源價(jia) 格近年來持續大幅走高。2007年,國際原油價(jia) 格猛漲近60%,為(wei) 過去10年中漲幅最大。鐵礦石等資源類商品的價(jia) 格變化同樣引人注目。自2004年我國正式參加鐵礦石價(jia) 格談判以來,國際鐵礦石價(jia) 格已連續4年上漲,2008年度其基準價(jia) 再次上漲65%。石油、鐵礦石等能源資源價(jia) 格的成倍上漲,將給相關(guan) 行業(ye) 生產(chan) 成本帶來巨大壓力。國際市場糧食價(jia) 格不斷上漲。2008年4月上旬,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B級大米報價(jia) 達到每噸780—800美元,隨後更是突破1000美元大關(guan) ,創20多年來新高。一些糧食主產(chan) 國因幹旱連續兩(liang) 年減產(chan) ,全球穀物庫存將下降至35年來的最低水平;受石油價(jia) 格上漲的影響,對於(yu) 可用來製造生物燃料的玉米和大豆的需求增長很快;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消費升級,對糧食的需求增加……這些都導致了糧食等農(nong) 產(chan) 品的供給緊張和價(jia) 格上漲。雖然目前我國糧食的對外依存度很低,糧食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國際市場初級產(chan) 品價(jia) 格大幅上升,也會(hui) 影響國內(nei) 糧食價(jia) 格上漲。

  應當清醒地認識到,2007年價(jia) 格上漲對2008年價(jia) 格的翹尾影響較大,推動價(jia) 格上漲的因素較多,這些因素造成的壓力在短期內(nei) 還難以減輕,控製物價(jia) 上漲的難度加大,由結構性物價(jia) 上漲演變成明顯通貨膨脹的風險相當大。對此必須高度重視,絕不能掉以輕心。

  通貨膨脹要嚴(yan) 防

  2006年以來,針對經濟增長中出現的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等問題, 黨(dang) 中央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措施,保證經濟的平穩發展。2007年以來,為(wei) 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wei) 過熱、價(jia) 格由結構性上漲轉為(wei) 全麵上漲,黨(dang) 中央審時度勢,將實行多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wei) “適度從(cong) 緊”的貨幣政策,一係列宏觀調控措施相繼出台。2007年年末舉(ju) 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把“防止價(jia) 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wei) 明顯通貨膨脹”,作為(wei) 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之一。那麽(me)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如此重視通貨膨脹問題呢?為(wei) 什麽(me) 要把防止明顯的通貨膨脹作為(wei) 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呢?

  防止明顯的通貨膨脹有利於(yu) 推動經濟社會(hui) 又好又快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價(jia) 格能夠有效地對資源進行配置,但當市場物價(jia) 發生持續大幅上漲時,就會(hui) 向人們(men) 提供一種錯誤的信號,引導投資需求猛漲,資源供應緊張,反過來推動整個(ge) 市場物價(jia) 更加猛烈地上漲,如此惡性循環,最終會(hui) 給整個(ge) 國民經濟帶來嚴(yan) 重的後果。防止明顯的通貨膨脹,就是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防止明顯的通貨膨脹有利於(yu) 促進社會(hui) 穩定。如果任由通貨膨脹的趨勢惡性發展,將會(hui) 導致社會(hui) 經濟環境劇烈動蕩。特別是市場價(jia) 格的信號紊亂(luan) 和供求關(guan) 係失衡,會(hui) 導致流通領域混亂(luan) ,部分企業(ye) 囤積商品,哄抬物價(jia) ,擾亂(luan) 市場秩序,引起人們(men) 對物價(jia) 上漲的恐慌,容易引發搶購等非理性行為(wei) ,造成社會(hui) 動蕩不安。

  防止明顯的通貨膨脹有利於(yu) 改善民生。物價(jia) 與(yu) 民生息息相關(guan) 。通貨膨脹意味著貨幣貶值,工資縮水,實際收入水平下降。尤其是我國居民的消費支出中,食品占有的比重比較大,食品價(jia) 格大幅度上漲,工薪階層、離退休人員和低收入人群將難以承受。越是困難群體(ti) ,越是貧困地區,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如果物價(jia) 連續大幅上漲,就會(hui) 導致部分低收入者返貧,困難群眾(zhong) 增多,社會(hui) 不穩定因素增加。防止明顯的通貨膨脹,就是要確保廣大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jia) 上漲而下降。

  防止明顯通貨膨脹的發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hui) 和諧提出的新要求。隻要把黨(dang) 中央確定的各項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實處,就能實現既定目標,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多管齊下穩物價(jia)

  物價(jia) 問題是國民經濟的綜合反映。黨(dang) 和政府高度重視物價(jia) 問題,把防止價(jia) 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wei) 明顯通貨膨脹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針對導致物價(jia) 上漲的根本原因,已經采取和正在采取一係列控製物價(jia) 過快上漲的措施。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防止價(jia) 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提出了九項措施,概括起來可以叫做:一個(ge) 根本途徑、三個(ge) 關(guan) 鍵環節。

  一個(ge) 根本途徑就是:一手抓增加有效供給,采取綜合的扶持政策,特別是農(nong) 產(chan) 品、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給;一手抓抑製不合理的需求,主要是投資過快增長、貨幣投放過多,繼續實行從(cong) 緊貨幣政策以及抑製一些不合理的“高汙染、高能耗和資源性”產(chan) 品出口,促進社會(hui) 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

  三個(ge) 關(guan) 鍵環節就是:一頭要抓農(nong) 副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和市場供應。黨(dang) 中央、國務院已經采取了一係列扶持糧食、生豬、油料、奶業(ye) 、禽類生產(chan) 的政策,正在落實。“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隻要市場上不脫銷、有東(dong) 西,大局就能穩定。另一頭要采取多種措施安排困難群眾(zhong) 生活,緩解低收入群體(ti) 和離退休人員的生活壓力。要抓好對低收入群體(ti) 的適當補貼,使低收入群體(ti) 不因價(jia) 格上漲而降低生活水平。這頭穩定了,大局也能穩定。中間的流通環節,就是抓市場監管。要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jia) 格、串通漲價(jia) 、散布漲價(jia) 謠言、蠱惑人心等違法行為(wei) ,保持市場的正常秩序。

  控製物價(jia) 、抑製通貨膨脹的任務十分艱巨、複雜,各級黨(dang) 委、政府思想不能麻痹,工作不能放鬆。同時也要看到,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財力、物資都比較雄厚,我們(men) 具備控製物價(jia) 過快上漲的有利條件。隻要認真貫徹中央精神,措施有力,我們(men) 完全有信心能夠控製住物價(jia) 過快上漲的局麵,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七、理性看待股市的波動 ——為(wei) 什麽(me) 要促進股市健康穩定發展

    最近兩(liang) 年,我國股市一掃前幾年的低迷,出現連連上漲行情,股票指數不斷創出新高,股市市值持續增大。上證指數從(cong) 2005年6月的低點998點,一路上漲至2007年10月的6124點,漲幅超過500%。然而,從(cong) 2007年10月開始,A股連續下跌。到2008年6月中旬,股指跌幅超過50%。僅(jin) 2008年第一季度,A股市值就縮水12萬(wan) 億(yi) 元,創下了15年來的新紀錄。股市的劇烈波動,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了很多困惑。那麽(me) ,股市的這種波動是如何產(chan) 生的?麵對股市的劇烈波動,應當如何推動股市的健康穩定發展?

  股票市場有起有落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展總是在周期性的波動中實現的。作為(wei)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股票市場也經常是風雲(yun) 變幻、起伏不定,隨著供求關(guan) 係的變化而上下波動。

  股票市場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與(yu) 一般的商品市場不同,股票市場是一種虛擬經濟。在股票市場上買(mai) 賣的不是普通的具有實際使用價(jia) 值的商品如食品、住房等,而是可以在未來獲得收益的金融資產(chan) 。股票價(jia) 格不僅(jin) 取決(jue) 於(yu) 公司的經營狀況,同時也受利率、匯率、通貨膨脹、國內(nei) 外政治經濟環境、市場買(mai) 賣力量對比、重大自然災害發生以及投資者心理預期的影響而發生波動。股票市場的這種波動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波動相比,往往更為(wei) 劇烈、更為(wei) 頻繁。當股價(jia) 持續上漲時,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吸引進來,這又會(hui) 導致股價(jia) 的進一步上漲,並使得更多的資金進入市場。在牛市樂(le) 觀氣氛的感染下,人們(men) 總是能找到股市不斷上漲的“理論根據”,把所有的利好消息加以放大,直到某一天泡沫破裂,股價(jia) 暴跌。當股價(jia) 持續下跌時,則會(hui) 出現相反的情況,價(jia) 格進一步下跌,資金持續流出,悲觀失望情緒蔓延。

  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在股市的發展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從(cong) 1928年初到1929年8月,美國的道瓊斯指數由200點附近飆升到400點左右,一年的時間裏股指暴漲了一倍。然而不久就爆發了1929—1933年整個(ge) 資本主義(yi) 世界的經濟大蕭條,股票價(jia) 格也隨之一瀉千裏,從(cong) 1929年9月繁榮的頂峰到1932年夏天大蕭條的穀底,道瓊斯指數從(cong) 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1985—1990年日本股市持續大漲,日經225指數由1985年初的11000點漲到38000多點。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股市開始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2年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股指比最高峰時下降了63%。

  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的時間並不太長,但同樣經曆了股市劇烈波動的洗禮。1990年12月19日,中國股市從(cong) 100點起步,到1992年5月26日,上證指數已躍升至1429點。在一年半的時間中,上證指數暴漲1329點,之後迅速暴跌至400點,有些股民損失極其慘重。從(cong) 2006年開始,我國股票市場啟動了新一輪的牛市行情,以股票市場為(wei) 代表的資本市場迅速發展。截至2007年年底,滬、深兩(liang) 個(ge) 市場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萬(wan) 億(yi) 元,相當於(yu)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140%,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xing) 市場第一。然而,世界上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在股市自身運行的規律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下,我國股市自2007年10月中旬以來,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大批股票價(jia) 格被腰斬,大量基金跌破了麵值。在股市的劇烈波動中,許多股民和基民被套,飽受虧(kui) 損之苦。人們(men) 再次深切感受到了投資股市所帶來的風險。

  中國股市長期向好

  股市的波動是有規律的,最基本的規律就是股票價(jia) 格要符合它的內(nei) 在價(jia) 值。一隻股票如果價(jia) 格漲得過高,就會(hui) 超過其內(nei) 在價(jia) 值,需求就會(hui) 減少,價(jia) 格就會(hui) 隨之下降。反過來說,如果價(jia) 格跌到一定程度,就會(hui) 低於(yu) 其內(nei) 在價(jia) 值,需求就會(hui) 增加,價(jia) 格就會(hui) 隨之上漲,直到價(jia) 格和價(jia) 值達到平衡。運用這個(ge) 基本規律來看待當前我國股票市場價(jia) 格的波動現象,就能夠使我們(men) 多一分清醒、多一分理性。

  2007年年底以來,我國股票市場出現的這輪深幅調整有其必然性。一是對前期股市上漲的累積風險的釋放。2006年以來,隨著股票價(jia) 格的飛速上漲,A股市場的市盈率也急劇上升。至2007年6月底,滬、深兩(liang) 市加權市盈率達80多倍,大大高於(yu) 通常認為(wei) 的30—40倍之間的合理市盈率標準。這表明,A股市場的股票價(jia) 格已經大大超出了其內(nei) 在的價(jia) 值。二是受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周邊股市調整的影響。2007年第四季度之後,美國的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對全球金融市場產(chan) 生了強烈的衝(chong) 擊,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裏下跌的幅度都超過20%。美國經濟增長的放慢加劇了人們(men) 對全球經濟發展未來的擔憂,降低了人們(men) 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投資的意願受到了抑製。三是宏觀調控的成效。近年來,為(wei) 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wei) 過熱、防止價(jia) 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wei) 明顯通貨膨脹,黨(dang) 和政府采取了一係列宏觀調控的措施,如多次調整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基準利率,嚴(yan) 把土地、信貸兩(liang) 個(ge) 閘門,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等,使流動性過剩的矛盾逐步緩解,股市的供求關(guan) 係開始趨於(yu) 均衡。同時,2008年年初的雪災、上市公司大量再融資、“大小非”集中解禁等事件性原因,也加劇了投資者的恐慌心理,影響他們(men) 對股市發展的預期。正是上述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2007年年底以來股價(jia) 的大幅回落。

  同樣,我們(men) 也要看到,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基礎性製度建設明顯加強,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高,投資者結構逐步改善,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市場運行機製改革不斷深化。資本市場已經成為(wei) 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活力。2006年以來中國股市的快速發展,有其深刻的原因。一是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持續高增長和低通脹的良好局麵,上市公司的業(ye) 績大幅提升。2006年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長幅度高達46%。2007年上市公司整體(ti) 業(ye) 績增長水平也較高。截至2008年4月7日,已披露年報的880家上市公司2007年實現營業(ye) 收入67321億(yi) 元,同比增長24.61%;實現淨利潤6548.75億(yi) 元,同比增長44.78%。上市公司業(ye) 績的提高,必然會(hui) 帶來股票價(jia) 格的大幅上升。二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正在把世界上成熟市場的經驗與(yu) 中國國情有機結合起來,沿著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方向穩步推進。2005年5月開始實施的股權分置改革,使我國資本市場的基礎性製度建設進一步夯實。股權分置改革之後,大股東(dong) 的利益與(yu) 小股東(dong) 的利益趨於(yu) 一致,很多大股東(dong) 將優(you) 質資產(chan) 注入上市公司,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質量。三是資本市場法律體(ti) 係逐步完善。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修訂的《公司法》和《證券法》,以及與(yu) “兩(liang) 法”配套的法律法規的完善,進一步理順了資本市場的法律關(guan) 係,健全了資本市場運行機製,對全麵提升資本市場法治水平、加快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除此以外,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推動作用也不可忽視。2001年以來美元持續貶值,人民幣持續升值,尤其是2005年7月我國開始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後,人民幣對美元的比價(jia) 升值速度加快。國際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大量進入我國,加劇了我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過剩,推動了股市行情的不斷上漲。

  可以說,我國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深化和資本市場法律體(ti) 係不斷完善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企業(ye) 效益不斷提升的趨勢沒有改變,人民幣升值和流動性過剩的趨勢沒有改變。因此,我國股票市場持續發展的趨勢也不會(hui) 有根本的改變,對此我們(men) 應有充分的信心。有跌有漲,潮落潮起,是股市發展中的必然規律。股票價(jia) 格短期回落,不會(hui) 改變我國股票市場長期向上和不斷發展的大趨勢。

  積極推動股市良性運行

  在市場經濟中,股票價(jia) 格的不斷波動是一種必然現象。沒有股票價(jia) 格的波動,資本市場就不可能有效反映資本的供求狀況,就不可能調節資本的有效配置。當然,說股票價(jia) 格的波動是一種正常現象,並不意味著我們(men) 對於(yu) 股票價(jia) 格發生背離市場規律的劇烈波動可以完全放任自流,聽之任之。

  股市的大幅波動會(hui) 給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帶來嚴(yan) 重危害和風險。股市的持續暴漲會(hui) 吸引更多的人投身股市,使大多數股票背離自身價(jia) 值,形成泡沫。泡沫的膨脹會(hui) 造成一時的繁榮甚至狂熱,但泡沫積聚到一定程度後就會(hui) 破滅,使股市迅速下跌。股市的持續暴跌會(hui) 造成投資者財富大幅縮水,資產(chan) 大幅貶值,從(cong) 而導致人們(men) 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特別是那些將大量積蓄投入股市的普通群眾(zhong) ,財產(chan) 可能會(hui) 在股市暴跌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情況持續到一定程度,就會(hui) 導致股市交易額迅速下降,使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受到破壞,金融業(ye) 也發生動蕩,甚至銀行破產(chan) 、工廠關(guan) 閉、企業(ye) 大量裁員,經濟增長陷入低迷狀態。因此,政府對股市的發展進行宏觀調控就顯得十分重要,維護包括股票市場在內(nei) 的金融市場的穩定是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

  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股票市場建立發育的時間還不長,許多方麵不夠成熟,亟待完善。構建透明高效、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運行安全的股票市場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不斷深化對股票市場發展和運行規律的認識,繼續強化基礎性製度建設和市場監管,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推動股票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推動股市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股票市場的起起落落與(yu) 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密切相關(guan) 的。在經濟繁榮期,企業(ye) 的盈利水平也會(hui) 上升,導致股價(jia) 的上漲。在經濟蕭條期,經濟增長放慢,企業(ye) 盈利下降,股票價(jia) 格也隨之會(hui) 降低。因此,防止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首先要搞好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全麵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推動股票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本。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運行中具有發展優(you) 勢的群體(ti) ,是股市投資價(jia) 值的源泉。事實證明,績效越差的上市公司,其股價(jia) 的波動現象越明顯;而越是優(you) 質的上市公司,其股價(jia) 的走勢越穩定越健康,越能夠為(wei) 投資者帶來穩定可靠的收益。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強化上市公司競爭(zheng) 優(you) 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是夯實資本市場基礎、增強資本市場吸引力和活力、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you) 化資源配置功能的關(guan) 鍵。

  推進多層次股票市場體(ti) 係建設,滿足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是推動股市健康穩定發展的保障。要大力發展主板市場,繼續推進中小企業(ye) 板建設,加快推動創業(ye) 板建設,構建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建立適應不同層次市場的交易製度和轉板機製,完善登記、托管和結算體(ti) 係,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拓寬合法資金入市渠道。建立統一互聯的證券市場,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完善法律和監管體(ti) 係,建設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場,對於(yu) 推動股市健康穩定發展具有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完善法律體(ti) 係,加強監管協調,才能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如果股市投機過度,市場風險就會(hui) 越積越大。近年來,國家對證券違法違規活動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有效遏製了非法證券活動的多發勢頭。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和《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這是資本市場基礎性製度建設的又一重大舉(ju) 措,對於(yu) 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證券交易的正常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對於(yu) 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增強風險意識,提高風險防範能力。風險是股票市場的基本特征,股票市場與(yu) 風險共生共存。我國股票市場處於(yu) “新興(xing) 加轉軌”的發展階段,規範運作程度有待提高,市場不夠成熟、不夠健全,波動性相對更大。近兩(liang) 年尤其是2007年以來,投資者入市總量增加很快,在不長的時間內(nei) ,投資者開戶數從(cong) 6000多萬(wan) 戶增長到2008年年初的1.4億(yi) 多戶,許多中小投資者缺乏市場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增強風險意識極為(wei) 重要。投資者要謹慎入市,理性參與(yu) 投資,入市後要保持良好心態,堅持價(jia) 值投資理念,切實規避風險,保護自身利益。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股市成績斐然。可以預期,中國股市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麵是好的。隻要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集中力量解決(jue) 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一個(ge) 公開、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就一定會(hui) 促進股市平穩健康地發展,從(cong) 而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wei) 什麽(me) 要建設生態文明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裏四季春常在……”這首人們(men) 熟悉的優(you) 美歌曲,唱出了人們(men) 對海南優(you) 美環境的讚歎。從(cong) 2000年9月開始,海南省推動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wei) 主題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態村7774個(ge) ,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33.4%。當地農(nong) 村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農(nong) 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瓊島處處盛開生態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一發展的突出優(you) 勢和長期依托,堅持生態立省,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首要位置,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黨(dang) 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wei)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提了出來,強調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hui) 牢固樹立,反映了黨(dang) 和政府對於(yu) 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分享生態文明的迫切願望,必將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產(chan) 生重大影響。

  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生態問題是人類社會(hui) 必須高度關(guan) 注的一個(ge) 重大戰略問題。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到經濟社會(hui) 的和諧發展,既影響著發展的全局,也決(jue) 定著發展的可持續;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到人類的命運,既影響著人類的現在,也決(jue) 定著人類的未來。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men) 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you) 化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在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製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製度方麵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wei) 基礎、以自然規律為(wei) 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wei) 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men)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輝煌的中華文明與(yu) 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狀況息息相關(guan) ,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環境則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們(men) 也不會(hui) 忘記,曾經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lun) 文明等等所經曆的由繁榮走向衰敗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這些地區人與(yu) 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使得文明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中。前車之鑒,要時刻牢記。當代世界的發達國家,在其工業(ye) 化初期和中期階段,無不走過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傳(chuan) 統工業(ye) 化發展道路。如今的倫(lun) 敦環境優(you) 美,但它曾經被人們(men) 稱為(wei) “霧都”。19世紀50年代,倫(lun) 敦是一個(ge) 被各種工廠包圍的城市,煙塵籠罩在城市的上空,工業(ye) 汙染嚴(yan) 重,集中體(ti) 現了資本主義(yi) 工業(ye) 化的特征。長期以來,特別是工業(ye) 革命以來,在人類物質生產(chan) 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費為(wei) 特征的工業(ye) 文明,對地球資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範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yan) 重的破壞。從(cong) 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對自身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反思和認識日益深刻。1972年,聯合國發表《人類環境宣言》鄭重宣示,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的同時,也承擔著維護自然的義(yi) 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裏約熱內(nei) 盧環境與(yu) 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綱領性文件先後問世,標誌著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步成為(wei) 世界共識。

  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代中國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在經過了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13億(yi) 中國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們(men) 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同時,我們(men) 也要看到,我國的生態形勢仍然十分嚴(yan) 峻。一方麵,我國人均資源緊張,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jin) 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也明顯低於(yu) 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沙化土地麵積為(wei) 173.97萬(wan) 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總麵積已達356萬(wan) 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37.1%;平均每年農(nong) 田受旱麵積近4億(yi) 畝(mu) ,受澇耕地麵積1.5億(yi) 畝(mu) ,損失糧食100億(yi) 公斤左右。另一方麵,由於(yu) 長期實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承受著傳(chuan) 統發展模式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在大多數經濟指標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十五”計劃規定的環境指標沒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間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涉及資源環境的規劃指標,任務十分艱巨。

  曆史與(yu) 現實都警示我們(men) ,必須超越傳(chuan) 統工業(ye) 文明的發展模式,擺脫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經濟社會(hui) 高速發展的同時給老百姓一個(ge) 美好的生活家園,讓天更藍、水更清,給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實現經濟社會(hui) 永續發展。

  麵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2007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從(cong) 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nei) 禁止生產(chan) 、銷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同時,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chang) 使用製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禁令一出,牽動人心。曾幾何時,塑料袋以其方便廉價(jia) 的特點,大大方便了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然而它也越來越成為(wei) “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在環境問題日益嚴(yan) 峻的今天,是繼續依賴塑料袋的便利性而無視其危害,還是鄭重地為(wei) 環保作出新的抉擇?“禁塑令”的實施充分展示了我國政府在保護環境問題上的堅定立場和決(jue) 心,也有助於(yu) 進一步在全社會(hui) 樹立起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

  確立建設生態文明新目標,是我們(men) 黨(dang) 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wei) 大進程中取得的新認識、樹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務。從(cong) 黨(dang) 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men) 把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主體(ti) 內(nei) 容,黨(dang) 的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文明。黨(dang) 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men) 黨(dang) 提出的科學發展與(yu) 和諧發展理念的又一次升華,標誌著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新貢獻。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在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建設惠及十幾億(yi)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hui) ,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解決(jue) 好“低水平”、“不全麵”、“不平衡”問題。如果不改變傳(chuan) 統發展思維和模式,繼續沿襲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走先汙染後治理、邊汙染邊治理的發展道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奮鬥目標就難以實現。當前,我國正處於(yu) 工業(ye) 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資源供應不足、能源嚴(yan) 重緊缺、環境壓力加大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關(guan) 鍵性製約因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已經成為(wei) 實現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men) 要走出一條投入少、產(chan) 出多、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環境汙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發展道路。

  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nei) 在要求。科學發展觀強調把發展、以人為(wei) 本、全麵協調可持續內(nei) 在地統一起來,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建設生態文明體(ti) 現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以及經濟與(yu) 社會(hui) 的協調發展,是協調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落腳點和最終結果。同時,生態文明的實質是科學發展。“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對立統一的關(guan) 係。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金山銀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沒有文明的生態,生產(chan) 力的發展不可能持續;建設生態文明正是為(wei) 了更好地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正確處理快速發展和持續發展的關(guan) 係,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發展道路,建設人與(yu) 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文明,在生機盎然的綠水青山中持續地追求並享有幸福,才能夠真正擁有沉甸甸的“金山銀山”。

  建設生態文明是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基礎和保障。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是人與(yu) 自然交流融通的狀態。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hui) 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生態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hui) 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全社會(hui) 的共識與(yu) 行動

  在五年累計降低供電煤耗22.4克/千瓦時,實現節約標準煤385萬(wan) 噸,節約用電24.3億(yi) 千瓦時,節約燃油38.5萬(wan) 噸,直接實現節能價(jia) 值33.5億(yi) 元的同時,五年內(nei) 規模翻了一番,裝機容量達到6302萬(wan) 千瓦,效益翻兩(liang) 番,主營業(ye) 務收入720億(yi) 元,實現利潤42億(yi) 元。這是中國華電集團通過科學發展,在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中交出的一份驕人答卷。華電集團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節能減排、加快清潔發展的成績說明,隻有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才能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我們(men)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全過程,在全社會(hui)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放在工業(ye) 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chan) 業(ye) 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ti) 公民中強化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yan) 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麵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chan) 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的環保意識。在全社會(hui) 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wei) 13億(yi) 中國人共同的價(jia) 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guan) 鍵。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與(yu) 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e) 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chan) 業(ye) 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的體(ti) 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汙染減排成為(wei) 兩(liang) 根“高壓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汙染企業(ye) ,堅決(jue) 淘汰落後的生產(chan) 力,堅定不移地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實行嚴(yan) 格的製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像控製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yan) 格的環境資源保護製度,嚴(yan) 肅法律製度、環境標準、執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jia) 考核製度,將能耗降低和汙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綜合評價(jia) 體(ti) 係,實行政績督察製和行政問責製,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法紀、嚴(yan) 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jue) 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wei) ,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人民群眾(zhong) 受害、全社會(hui) 買(mai) 單”的情況再出現。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社會(hui) 共同的理念,也是全社會(hui) 共同的責任。當建設生態文明成為(wei) 我們(men) 每一個(ge) 社會(hui) 成員的自覺行動時,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人與(yu) 自然共和諧的美景就一定能夠實現。

 

    九、人民民主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生命——為(wei) 什麽(me)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

    近年來,英國著名思想庫倫(lun) 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的美國高盛公司的長篇研究報告——《北京共識》,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guan) 注。報告認為(wei)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進步,其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yu) 中國創造了一種適合自己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模式。中國以繁榮發展的嶄新麵貌,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製度的成功,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的正確。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

  當今世界,各國由於(yu) 曆史演進和具體(ti) 國情不同,政治發展道路和民主製度模式總是多種多樣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由中國的曆史發展和具體(ti) 國情決(jue) 定的,是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zheng) 中、在長期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作出的正確選擇,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是一個(ge) 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然而,1840年以後,由於(yu) 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逐步淪為(wei)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民族危機空前深重,人民處於(yu) 水深火熱之中。為(wei) 了救亡圖存,許多仁人誌士上下求索、奮力抗爭(zheng) ,各階級、各階層、各種社會(hui) 勢力圍繞在中國建立什麽(me) 樣的政治製度和政權組織形式提出了種種主張,展開了激烈鬥爭(zheng) 。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wei) 大先行者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zhuan) 製製度,為(wei) 中國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xie) 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曆史新篇章。但是,辛亥革命沒有從(cong) 根本上改變舊中國的社會(hui) 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地,建立起來的資產(chan) 階級共和政體(ti) 最終在各種反動勢力的扼殺下夭折。自那以後,舊中國的政治製度,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沒有能根本改變其代表帝國主義(yi) 、封建主義(yi) 、官僚資本主義(yi) 利益的本質,中國人民仍然處於(yu) 被壓迫、被奴役、被剝削的地位。

  中國人民從(cong) 長期的艱難探索和不懈奮爭(zheng) 中逐步認識到,照搬西方資本主義(yi) 政治製度是一條走不通的路。要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必須徹底推翻剝削階級統治,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全新的人民民主製度,真正由人民當家作主。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zhuan) 政的國體(ti) 和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的政體(ti) ,實現了向人民民主的偉(wei) 大跨越,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曆史新紀元。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發展,人民民主的內(nei) 容不斷擴大,人民的各項權益得到越來越切實的政治保障。黨(dang) 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dang) 的十五屆五中全會(hui) 作出了“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yu) ,引導人民群眾(zhong)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大決(jue) 定;黨(dang) 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文明的主張;黨(dang) 的十七大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生命”,第一次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的科學內(nei) 涵,這就是“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不斷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回顧黨(dang) 80多年的奮鬥曆程,我們(men) 可以看到,努力實現人民民主一直是我們(men) 黨(dang) 孜孜不倦的執著追求。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具有鮮明特點與(yu) 巨大優(you) 勢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的核心是通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它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所構成。這些民主製度,不僅(jin) 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實現形式,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的特點與(yu) 優(you) 勢所在。

  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也是黨(dang) 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zhong) 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一方麵,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為(wei) 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組織形式。人民通過普遍的民主選舉(ju) ,產(chan) 生自己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hui)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hui) 都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hui) ,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麵,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為(wei) 國家機構高效運轉提供了有力的製度保障。人民代表大會(hui) 是國家權力機關(guan) ,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國家行政機關(guan) 、審判機關(guan) 、檢察機關(guan) 由人民代表大會(hui) 產(chan) 生,對人民代表大會(hui) 負責,受人民代表大會(hui) 監督。國家機構的這種合理分工,既有利於(yu) 充分發揚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政黨(dang) 製度。執政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參政的民主黨(dang) 派之間不是競爭(zheng) 關(guan) 係,而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yu) 共的團結合作關(guan) 係。政治協商製度的主要功能和優(you) 點是通過充分協商,求同存異,使不同階級階層、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群體(ti) 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社會(hui) 整體(ti) 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我國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權利的重要政治製度。這項製度保證各民族不論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hui) 權利,使各民族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具有了堅實的基礎,進而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民族關(guan) 係。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是指城鄉(xiang) 居民群眾(zhong) 以相關(guan) 法律法規政策為(wei) 依據,在城鄉(xiang) 基層黨(dang) 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範圍內(nei) ,依托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組織,直接行使民主選舉(ju) 、民主決(jue) 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製度。堅持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發展基層民主,不僅(jin) 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而且有利於(yu) 人民群眾(zhong) 受到民主實踐的鍛煉,不斷提高民主意識、民主素質,是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一項基礎性工程。

  判斷一國的民主製度是否具有優(you) 越性,要看它是否立足於(yu) 本國國情,是否有助於(yu) 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是否有助於(yu)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夠適應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基本需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適應了中國曆史與(yu) 國情對政治製度提出的總體(ti) 要求,保持了國家長期穩定發展,提高了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的生產(chan) 力水平,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體(ti) 現出明顯的製度優(you) 勢。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能夠有效整合人民群眾(zhong) 中各個(ge) 階層和群體(ti) 的不同利益。我國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有著廣泛的人民性,不僅(jin) 有工人、農(nong) 民和幹部的代表,也有各民主黨(dang) 派和各社會(hui) 新階層的代表。代表和委員們(men) 在黨(dang) 的統一領導下參政議政,共商國是,從(cong) 而能夠最廣泛地吸納民意,使黨(dang) 能夠根據我國社會(hui) 發展的客觀條件和要求把握大局,根據全民族的整體(ti) 利益、長遠利益、根本利益製定出符合科學規律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實現全社會(hui) 利益的最大化。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能夠在現代化進程中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保持社會(hui) 協調發展。以人民民主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既是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zhong) 的根本願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全社會(hui) 民主法治意識的增強,人民群眾(zhong) 對維護和保障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期待越來越多,對促進和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能夠保障人民群眾(zhong) 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礎上使黨(dang) 和政府正確集中各方意見,協調不同利益,集體(ti) 行使權力,科學作出決(jue) 策,保證人民利益的實現,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能夠保持國家長期穩定發展,有利於(yu) 國家的長治久安。國家政權具有高度穩定性,國家政策具有明顯連續性,這是一個(ge) 國家經濟社會(hui) 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在半個(ge) 多世紀的實踐中不斷完善,能夠集中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資源、力量和智慧用於(yu) 建設和發展,保持社會(hui) 長期穩定,有利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戰略長期實施。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的廣闊前景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從(cong) 我國國情出發,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斷深化和人民政治參與(yu) 積極性不斷提高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深化政治體(ti) 製改革,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建設。我們(men) 已經成功地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這條道路,奮力開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更為(wei) 廣闊的前景。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保證黨(dang) 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在現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完善黨(dang) 的領導製度,對於(yu) 完善整個(ge) 政治體(ti) 製具有全局性的意義(yi) 。要把堅持和完善黨(dang) 的領導建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製度基礎上,使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的完善同黨(dang) 的執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進,保證黨(dang) 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要善於(yu) 把黨(dang) 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誌,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hui) ,使國家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yu) ,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將“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yu) ”列為(wei) 今後一個(ge) 時期政治發展的重要目標。政治參與(yu) 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是人民群眾(zhong) 在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實現當家作主民主權利的重要途徑。要適應經濟發展、社會(hui) 進步和人民群眾(zhong) 政治參與(yu) 積極性不斷提高的要求,通過體(ti) 製創新,健全民主製度,豐(feng) 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cong) 各個(ge) 層次、各個(ge) 領域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yu) ,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yu) 權、表達權、監督權,不斷擴大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不斷增強黨(dang) 和國家的活力。

  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要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不斷完善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利益密切相關(guan)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要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社會(hui) 主義(yi) 法製的統一、尊嚴(yan) 、權威。堅持公民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全麵推進依法行政,規範行政執法行為(wei) ,深化司法體(ti) 製改革。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確保法律正確實施。完善權力製約和監督機製,綜合運用各種監督形式,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積極穩妥地進行政治體(ti) 製改革,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政治體(ti) 製改革要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方向,決(jue) 不能動搖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政治製度。社會(hui) 的基本政治製度是一個(ge) 國家組織社會(hui) 生活的根本方式,對於(yu) 社會(hui) 的存在和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yi) 。要善於(yu) 學習(xi) 和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堅持和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的特點和優(you) 勢,但決(jue) 不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要抓住製度建設這個(ge) 重要環節,努力使我國政治建設適應經濟、文化、社會(hui) 建設,反映時代要求,在製度創新方麵取得新進展,創造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hui) 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e) 的新途徑新形式,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和法製協調發展,從(cong) 製度上保障滿足人民群眾(zhong) 不斷增強的政治參與(yu) 要求。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百折不回,終歸大海。”隻要我們(men) 順應時代潮流,遵從(cong) 人民意願,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就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為(wei) 人類社會(hui) 的民主政治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十、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為(wei) 什麽(me) 要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 

     廣西宜州,一個(ge) 在中國版圖上並不引人注目的邊遠古城,卻有兩(liang) 件事足以使當地人備感自豪。其一,宜州是傳(chuan) 說中“歌仙”劉三姐的故鄉(xiang) 。其二,這裏曾開創了中國農(nong) 村村民自治的先河。1980年2月5日,宜州屏南鄉(xiang) 合寨村裏一棵五人合抱的大樟樹下,85戶村民代表分別在一張兩(liang) 指寬的紙條上,以無記名方式投下了自己神聖的一票,選舉(ju) 產(chan) 生了新的管理組織——村民委員會(hui) 。當時的村民們(men) 並沒有意識到,正是他們(men) 布滿老繭的手,拉開了中國農(nong) 村村民自治的曆史序幕!兩(liang) 年之後,農(nong) 村村民委員會(hui) 與(yu) 城市居民委員會(hui) 一道作為(wei) 基層群眾(zhong) 性自治組織正式載入我國憲法。如今,合寨村那塊寫(xie) 有“村民委員會(hui) ”字樣的木牌,已經成為(wei) 中國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曆史見證。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是人民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創造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的直接體(ti) 現,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實現途徑。我們(men) 黨(dang) 在準確把握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把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提升為(wei) 我國政治製度的一項基本內(nei) 容,順應了時代潮流,符合黨(dang) 心民心,必將對中國政治發展進程產(chan) 生深遠的影響。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的典型特征是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人民群眾(zhong) 直接選舉(ju) 居民委員會(hui) 和村民委員會(hui) ,決(jue) 定與(yu) 自身利益相關(guan) 的事務,反映自己的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直接參與(yu) 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e) 的管理。這樣一種深深紮根於(yu) 人民群眾(zhong) 的民主製度,不僅(jin) 可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群眾(zhong) 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而且有利於(yu) 人們(men) 根據本地實際進行政治建設,用民主的方式化解社會(hui) 矛盾,融洽人際關(guan) 係,建設幸福家園,創造美好生活。

  我國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最早發源於(yu) 城市。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天津、武漢等一些城市出現了由群眾(zhong) 自己組織起來的防護隊、居委會(hui) 和居民組等群眾(zhong) 性自治組織。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hui) 成員固定從(cong) 屬於(yu) 某一個(ge) 黨(dang) 政機關(guan) 或企事業(ye) 單位的社會(hui) 組織管理體(ti) 製逐步被打破,原來由“單位”承擔的教育、醫療、衛生和住房保障等職能逐步轉移到社會(hui) ,這些都迫切要求城市基層管理體(ti) 製進行相應變革,以加強社會(hui) 管理和社會(hui) 服務。正是在這樣一種改革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自治組織應運而生,逐步發展成為(wei) 城市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

  在我國廣大農(nong) 村,村民自治更是農(nong) 村經濟政治體(ti) 製改革的直接產(chan) 物,是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創舉(ju)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農(nong) 村改革蓬勃推進,以“大包幹”為(wei) 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取代了“政社合一、集中經營”的人民公社製,並在全國迅速推開。這一偉(wei) 大變革,一方麵使農(nong) 民群眾(zhong) 獲得了生產(chan) 經營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生產(chan) 積極性;另一方麵也催生了農(nong) 民群眾(zhong) 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要求,以改變一些地方出現的基層管理缺位和村莊無序狀況。此後,村民委員會(hui) 等群眾(zhong) 自治組織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在加強農(nong) 村管理、推動農(nong) 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我國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適應了城鄉(xiang) 經濟體(ti) 製改革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求,是人民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創造。通過基層群眾(zhong) 自治,人民群眾(zhong) 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務,這是我國基層社會(hui) 組織與(yu) 治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和創新。

  20多年來,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不斷發展,切實保障了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有力地擴大了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在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與(yu) 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一起,成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黨(dang) 的十七大明確強調,要把發展基層民主“作為(wei) 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大廈的重要支柱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在我國現階段,人民當家作主主要通過兩(liang) 個(ge) 途徑來實現:一方麵,由人民選出代表組成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另一方麵,實行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由人民群眾(zhong) 直接行使民主權利。這兩(liang) 個(ge) 方麵相輔相成,共同支撐起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宏偉(wei) 大廈。可以說,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是這一大廈的重要支柱。基層群眾(zhong) 自治不僅(jin) 是人民群眾(zhong) 直接管理自己事務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在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建設偉(wei) 大征程中,發展基層民主,完善群眾(zhong) 自治,是關(guan) 乎全局的基礎性工程。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體(ti) 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you) 勢。這一民主政治製度,通過以村民自治為(wei) 核心的農(nong) 村基層民主、以居民自治為(wei) 核心的城市基層民主和以職工代表大會(hui) 為(wei) 核心的企事業(ye) 單位的基層民主等形式,將人民民主滲透到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方麵。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把代表製民主與(yu) 直接民主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了兩(liang) 種民主形式各自的功能和整體(ti) 合力,從(cong) 而形成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獨特優(you) 勢,這是我國人民民主製度優(you) 越性的重要體(ti) 現。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拓展了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發展路徑。發展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這就要求從(cong) 整個(ge) 政治體(ti) 製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全局來確定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的地位和功能,將基層群眾(zhong) 自治作為(wei) 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著力點,探索規律,積累經驗,逐步擴展民主規模,提升民主質量,循序漸進地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建設。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增強了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的廣泛性和實效性。在城鄉(xiang) 基層實行群眾(zhong) 自治,讓人民群眾(zhong) 直接參與(yu) 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e) 的管理,充分反映自己的利益訴求,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侵犯,有利於(yu) 增強廣大群眾(zhong) 對民主政治的認同,充分調動人們(men) 參與(yu) 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性。同時,人民群眾(zhong) 在自己生活的區域內(nei) ,直接選舉(ju) 、民主討論、共同決(jue) 策和相互監督,有利於(yu) 增強基層民主的廣泛性和實效性,為(wei) 廣大群眾(zhong) 所喜聞樂(le) 見、易於(yu) 接受。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提升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民主素質。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有利於(yu) 培養(yang) 廣大群眾(zhong) 的公民意識,增強對公民權利和義(yi) 務的認知,鍛煉參與(yu) 民主政治建設的能力。可以說,基層群眾(zhong) 自治是一所低成本、高效益的大學校,人民群眾(zhong) 在親(qin) 身實踐中學習(xi) 民主、認知民主,民主意識得到不斷喚醒,民主素質得到不斷增強,民主能力得到不斷提升。通過千萬(wan) 個(ge) 這樣的民主大學校,億(yi) 萬(wan) 人民將日益走向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廣闊天地,構築起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大廈牢不可摧的根基。

  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城鄉(xiang) 的經濟體(ti) 製、社會(hui) 結構、利益格局發生了巨大變革,與(yu) 此相適應,社會(hui) 成員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人們(men) 政治參與(yu) 的積極性正在不斷提升。適應新的變革和人民日益增長的政治參與(yu) 要求,大力發展基層民主,進一步完善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確保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成為(wei)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完善和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必須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保證各方麵自治活動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進行。群眾(zhong) 自治,關(guan) 鍵在依法。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的過程,是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法治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從(cong) 具體(ti) 進程看,我國基層群眾(zhong) 自治可以說是先嚐試、探索,然後再規範、推廣,因此,相關(guan) 法律和規定不可能一開始就完美無缺,而是需要根據自治實踐的經驗不斷完善。例如正在實施的《村民委員會(hui) 組織法》,還存在某些條文原則化、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如對村委會(hui) 直接選舉(ju) 中賄選的界定、關(guan) 於(yu) 鄉(xiang) —村關(guan) 係的規定還不夠細化等。這些都需要緊密結合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的實踐,在法律法規層麵不斷加以完善。

  完善和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必須適應實踐發展的需求,不斷擴大自治範圍。我國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目前主要集中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領域,涵蓋麵還不夠寬廣,仍需要進一步擴大自治範圍。隨著經濟體(ti) 製的深刻變革和社會(hui) 結構的深刻變化,大量新興(xing) 經濟組織和社會(hui) 組織蓬勃發展,並在基層社會(hui) 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如城市中的業(ye) 主委員會(hui) 、農(nong) 村中的行業(ye) 協會(hui) 和經濟合作組織等等。如何擴大這些新興(xing) 社會(hui) 組織的自主權、自治權和群眾(zhong) 參與(yu) 權,鼓勵人們(men) 積極參與(yu) 這些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日益成為(wei) 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的迫切任務。

  完善和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必須要堅持黨(dang) 的領導,進一步健全基層黨(dang) 組織的領導機製。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是在黨(dang) 的領導支持下,人民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創造。黨(dang) 的領導是基層群眾(zhong) 自治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要不斷完善基層黨(dang) 組織的組織製度和領導方式,進一步理順基層黨(dang) 組織和群眾(zhong) 自治組織的關(guan) 係,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對群眾(zhong) 自治的領導作用和保障作用;要根據本地實際,不斷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ju) 、民主決(jue) 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以及財務管理、村(居)務公開等製度,為(wei) 廣大群眾(zhong) 參與(yu) 公共事務管理、行使民主權利提供日益完善的製度保障。

  完善和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必須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與(yu) 群眾(zhong) 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的運行機製。如何處理好政府行政權力與(yu) 群眾(zhong) 自治權利的關(guan) 係,是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麵臨(lin) 的一大現實問題。例如,一些街道和鄉(xiang) 鎮政府將居委會(hui) 或村委會(hui) 當成自己的行政下屬組織,實行行政化管理,下達種類繁多的指令性任務,使居委會(hui) 和村委會(hui) 很難獨立自主地開展自治活動,嚴(yan) 重影響了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合理劃分政府“政務”與(yu) 基層自治組織“村務”、“居務”的責任範圍和權力邊界,妥善處理鄉(xiang) (鎮)村關(guan) 係、街居關(guan) 係。基層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大力支持和扶持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組織的發展。

  完善和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必須高度關(guan) 注人民群眾(zhong) 的權益,建立健全與(yu)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相適應的利益協調機製、訴求表達機製和權益保障機製。發展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保障好人民群眾(zhong) 的權益。如果廣大群眾(zhong) 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受到損害,就不可能調動起他們(men) 政治參與(yu) 的積極性,基層群眾(zhong) 自治也就會(hui) 成為(wei) 一句空話。因此,必須把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權益放在首位,從(cong) 製度上確保群眾(zhong) 權益不受侵犯。從(cong)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實踐來看,當前應著力保證自治組織在群眾(zhong) 利益訴求、利益表達方麵的獨特地位,增強村委會(hui) 、居委會(hui) 、職代會(hui) 等社會(hui) 組織在擴大群眾(zhong) 參與(yu) 、反映利益訴求方麵的積極作用,使廣大群眾(zhong) 從(cong) 利益實現和權益保障中不斷增強參與(yu) 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性。

 

  十一、“大部製”吹出清新之風——為(wei) 什麽(me) 要加快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

     如果評選2008年度的“流行語”和“新詞匯”,“大部製”一詞將當仁不讓地入選其中。3月15日,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上高票通過,中國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正式拉開帷幕。這個(ge) 被稱為(wei) “大部製”的方案,將轉變政府職能落實到整合機構、科學配置部門職能上,新組建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5個(ge) 部門,不再保留國防科工委等6個(ge) 部門,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15個(ge) ,減少正部級機構4個(ge) 。作為(wei) 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的重中之重,這一方案一經披露,立即引來如潮好評。由它傳(chuan) 遞的轉變職能、權責統一、精簡效能等清新信息,宛如三月春風,迅速吹遍神州大地。

  30年來的第六次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wei) 完善行政管理體(ti) 製,先後於(yu) 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進行過五次機構改革。此次政府機構改革已是30年來的第六次。盡管每次改革的背景與(yu) 任務不同,過程有難易,效果有大小,但曆次改革都適應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階段性需要,政府職能轉變取得重要進展,機構設置和人員編製管理逐步規範,體(ti) 製機製創新取得積極成效,行政效能顯著提高,為(wei) 中國這艘巨輪的破浪前行提供了重要的製度保障。

  機構改革為(wei) 何要不斷進行?各級政府擁有人民賦予的公共權力,掌握和控製著大量的公共資源,作為(wei) 國家事務和社會(hui) 事務的決(jue) 策者、管理者,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地位,它的組織和運轉牽涉到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改革開放以來黨(dang) 的曆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都把行政管理體(ti) 製和機構改革作為(wei) 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一個(ge) 重要舉(ju) 措加以強調。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重大進展,都與(yu) 推進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密切相關(guan) 。

  從(cong) 總體(ti) 上看,我國目前的行政管理體(ti) 製基本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求。但麵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當前行政管理體(ti) 製還存在著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麵: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社會(hui) 管理和公共服務基礎較為(wei) 薄弱,機構設置不盡合理,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效率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有些領域權力仍然過於(yu) 集中,且缺乏有效製約監督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政府全麵正確履行職能,在一定程度上製約經濟社會(hui) 發展,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勢在必行。

  從(cong) 經濟方麵看,政府作為(wei) 經濟事務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那麽(me) ,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會(hui) 遇到阻力,受到製約。大量事實表明,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不解決(jue) ,現代企業(ye) 製度就難以建立;行政壟斷和地區封鎖不打破,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現代市場體(ti) 係就難以形成;政府管理方式不轉變,有效的宏觀調控體(ti) 係就難以健全;政績考評體(ti) 係不科學,單純追求GDP增長速度、粗放增長方式、環境資源矛盾等深層次問題就難以克服。

  從(cong) 政治角度看,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是政治體(ti) 製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一個(ge) 切入點。改革政府機構,有助於(yu) 理順黨(dang) 政機構之間的關(guan) 係,增強黨(dang) 和國家的活力;推行政務公開,建立科學民主決(jue) 策體(ti) 製,有助於(yu) 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yu) ,為(wei) 公民參與(yu) 經濟、文化、社會(hui) 的管理創造條件;將過多包攬的事務回歸社會(hui) ,有助於(yu) 擴大基層群眾(zhong) 的自治範圍和內(nei) 容,發展基層民主;實行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有助於(yu) 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

  從(cong) 社會(hui) 發展看,我國現階段社會(hui) 利益關(guan) 係日益複雜,深層次社會(hui) 矛盾開始顯現,人民群眾(zhong) 對就業(ye) 、教育、衛生、文化、社保、住房、公平分配、安全等方麵的需求日益增強。隻有加快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理順政事關(guan) 係,才能形成與(yu) 社會(hui) 良性互動、共同治理的局麵;隻有轉變政府職能,才能消除經濟社會(hui) 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解決(jue) 好民生問題,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隻有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才能有效化解新的社會(hui) 矛盾,促進社會(hui) 和諧。

  正是著眼於(yu) 這樣的大局,黨(dang) 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ti) 製”的改革思路。黨(dang) 的十七屆二中全會(hui) 又通過了《關(guan) 於(yu) 深化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的意見》,確定了深化行政體(ti) 製改革的總體(ti) 方案。

  大部門體(ti) 製的內(nei) 在優(you) 勢

  “三個(ge) 和尚”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其道理十分簡單:一件事最好由專(zhuan) 人專(zhuan) 管,否則,政出多門,多頭共管,職責不清,反而會(hui) 出現“三個(ge) 和尚沒水喝”的窘境。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並不鮮見。例如,在一些地方,一條河有幾個(ge) 部門管:水利局管農(nong) 村段,環衛局管河流下水道,市政局管河道,國土局管地下水,河水管理辦公室管綜合治理,各管各的,“有利的爭(zheng) 破頭,無利的踢皮球,有責的躲著走,無責的搶著管”。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大部製的探索和實施,這種現象將會(hui) 得到改變。

  所謂 “大部製”,即大部門體(ti) 製,是指將職能相近的部門整合重組為(wei) 一個(ge) 較大部門而形成的政府組織形式,以減少機構重疊、部門職能交叉,增強綜合協調能力,使政府組成部門的數量保持適中精幹。

  實行“大部製”,最核心的目標是轉變政府職能。目前,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越位”和“缺位”現象並存。其主要原因,就在於(yu) 部門職能配置不夠科學、機構設置不盡合理。大部製改革將會(hui) 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yu) 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從(cong) 製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hui) 組織在社會(hui) 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產(chan) 品。

  實行“大部製”,有利於(yu) 優(you) 化組織結構。經驗表明,政府職能與(yu) 機構設置有著內(nei) 在聯係,政府職能變化了,機構設置也要相應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精簡了許多專(zhuan) 業(ye) 經濟管理部門,健全了宏觀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同時逐步增設了環保、社保、信息、能源等新的管理部門。這些逐步健全和增加的機構,是政府履行職能所必需的,但也出現了分工過細、機構擴張的趨向。實行大部門體(ti) 製,將職能相近的部門重組為(wei) 大部門,既可保證政府有效履行各項職能,又能防止機構數量不斷膨脹,形成精幹高效的現代政府組織結構。

  實行“大部製”,另一個(ge) 著眼點是提高政府效能。政府部門職能交叉、權責配置脫節、多頭重複管理的問題比較突出,成為(wei) 影響行政效能的體(ti) 製性障礙。例如在城鄉(xiang) 建設、環境資源、交通運輸、食品藥品管理等領域,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實行“大部製”,從(cong) 體(ti) 製上減少職能交叉現象,理順部門關(guan) 係,明確部門責任,無疑有助於(yu) 提高政府效能。

  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管理體(ti) 製

  黨(dang) 的十七屆二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深化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的總體(ti) 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管理體(ti) 製。屈指算來,現在離2020年已不足12年,時間緊迫,時不我待。要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當前最主要的是實現三個(ge) 重點目標。

  要做好公共服務文章,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現代政府的顯著特征。例如,北京市於(yu) 2007年初推行“公交一卡通”,實施廉價(jia) 公交政策,“廉價(jia) 公交風暴”很快在全國各地得到響應。北京市的“廉價(jia) 公交政策”就是公共服務的典型產(chan) 品。服務型政府的主要標誌是:堅持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把為(wei) 人民服務作為(wei) 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ti) 公務員的基本準則,作為(wei) 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作為(wei) 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機構設置、職能確定、資源配置等方麵,注重和強化公共服務,不斷改善民生,全麵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實現管理與(yu) 服務的有機結合。推行政務公開,簡化辦事程序,寓管理於(yu) 服務之中,在管理中體(ti) 現服務,支持社會(hui) 組織參與(yu) 社會(hui) 管理和公共管理,增強社會(hui) 自治功能。健全公共政策體(ti) 係,維護、促進和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

  要把法治觀念根植於(yu) 心,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要做到組織法定、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捷、誠實守信。政府機構的組織和政府職能的設定,應當有法律、法規的依據,實現機構、職權、責任、編製的法定化。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無法定依據,不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決(jue) 定。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當事人,正確行使行政裁量權。政府的管理和服務,除涉及保密以外,原則上都應當公開。實施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應當嚴(yan) 格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簡化辦事程序,方便當事人。政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麵、準確、真實,具有公信力,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jue) 定。

  群策群力,加速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jue) 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ti) 製。這是現代行政管理係統正確組織和有效運行的重要標誌。權責一致,就是要做到有權必有責,實行權責對等。分工合理,就是要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職責權限,避免職責交叉、政出多門。決(jue) 策科學,就是要健全各級政府決(jue) 策機製,使各項重要決(jue) 策符合客觀規律,符合認識規律,符合施政規律,減少決(jue) 策失誤,從(cong) 製度上保證決(jue) 策內(nei) 容和決(jue) 策程序的科學。執行順暢,就是要保證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在全國範圍內(nei) 的有效執行,消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建立健全決(jue) 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製,提高政府執行力。監督有力,就是要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製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wei) 人民謀利益。

  “製國有常,而利民為(wei) 本;從(cong) 政有經,而令行為(wei) 上。”這是戰國時謀士勸說趙武靈王果斷推行“胡服騎射”改革的一段話,大意是說,治理國家有一定的法則,要以有利人民為(wei) 根本;從(cong) 事政治有一定的原則,要以政令暢通為(wei) 首要。可以預見,盡管這是一項非常艱巨複雜的工作,但隨著以“利民便民”、“政令暢通”為(wei) 依歸的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的深入推進,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十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為(wei) 什麽(me) 要完善權力製約和監督機製

     2007年初冬,一幅被稱為(wei) “史上最牛公章”的圖片被眾(zhong) 多網站廣為(wei) 轉貼,成為(wei) 各界關(guan) 注的熱點新聞。這枚來自貴州偏僻鄉(xiang) 村的印章,刻有“平秋鎮圭葉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字樣,分為(wei) 五瓣,分別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黨(dang) 支部委員保管。該村規定,村裏開銷須經他們(men) 中至少三人同意後,才可將公章合並起來使用。據報道,自從(cong) 有了這枚特殊的公章,圭葉村的賬目理順了,財務透明了,村民們(men) 關(guan) 於(yu) 村委會(hui) 的財務投訴也沒有了。

  對一枚普通公章的熱議,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出人們(men) 對權力有效製約和監督的關(guan) 注與(yu) 期盼。隻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為(wei) 人民謀利益。

  權力是柄“雙刃劍”

  談到對權力的製約和監督,有必要對權力的屬性做一些探討。據《廣雅?釋器》解釋:“錘,謂之權。”“錘”具有衡量判斷輕重的功能。可見,“權”的本義(yi) 是“衡量審度”,引申義(yi) 是“製約別人的能力”。在現代意義(yi) 上,權力一般是指在國家範圍內(nei) 由政權機構統一掌握行使,對社會(hui) 具有普遍約束和強製的影響力或支配力。

  人類社會(hui) 的演進史表明,權力無論是作為(wei) 政治上的強製力量,還是作為(wei) 職權上的支配力量,都是一柄“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它可以為(wei) 人類社會(hui) 進步帶來巨大利益;如果運用不當、對權力的製約和監督缺失,則會(hui) 給社會(hui) 民眾(zhong) 造成深重災難。

  從(cong) 積極角度看,權力的公共性、等級性、整合性、工具性、有限性等,確保了權力能夠維護公共秩序,實現社會(hui) 民眾(zhong) 的公共利益。假如沒有權力存在,人類文明可能長期在黑暗蒙昧中徘徊,人類社會(hui) 也會(hui) 陷入無休止的混亂(luan) 和無序狀態。曆史上曾有人設想過沒有權力存在的社會(hui) 狀態,然而,文明演進的軌跡已經表明,這隻能是一種烏(wu) 托邦式的社會(hui) 空想。隻要人類以群居方式生存與(yu) 發展,權力就不可或缺。正是依靠權力的有效運作,才談得上穩定、安全、有序的公共生活。從(cong) 消極角度看,權力的擴張性、幹預性、支配性、誘惑性、腐蝕性等,又使不受製約和監督的權力極易蛻變為(wei) 少數專(zhuan) 斷者謀取私利、損害公益的工具。清朝的曆史學家在總結明朝的曆史教訓時得出一個(ge) 富有哲理的結論——“賄隨權集”,意思是指賄賂腐敗總是跟隨權力而聚集起來,誰權重勢大,那些“賄者”就會(hui) 蜂擁而至。

  因此,正確認識權力的雙重屬性,通過製約和監督來確保“用權為(wei) 公”,便可以有效維持公共秩序、調配重要資源、協調利益紛爭(zheng) 、實現公平正義(yi) 。反之,任由權力濫用,“以權謀私”,就會(hui) 侵害國家和民眾(zhong) 的根本利益。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陽光具有除菌、消毒的功能,它能增強人體(ti) 免疫力,讓萬(wan) 物充滿勃勃生機,是最好的防腐劑。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意味著權力公開、透明、公正、合理地行使,防止權力行使者滋長貪欲、越軌行權、腐敗變質。

  說到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有一則經典故事。抗戰勝利後,民主人士黃炎培曾在延安與(yu) 毛澤東(dong) 同誌有過一場著名的“窯洞談話”。黃炎培說:“餘(yu) 生六十餘(yu) 年,耳聞的不說,所親(qin) 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xing) 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ti) ,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澤東(dong) 同誌說:“我們(men) 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men) 能跳出這個(ge) 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hui) 人亡政息。”在這裏,毛澤東(dong) 同誌將人民群眾(zhong) 對權力的製約和監督當做避免人亡政息、保持政權生機活力的一副良方。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yu) 人民。憲法和基本法律確立了人民在權力製約和監督機製中的主體(ti) 地位,權力為(wei) 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存在,權力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這就意味著權為(wei) 民所有、權為(wei) 民所授、權為(wei) 民所用、權為(wei) 民所控,接受人民監督是每一位權力行使者必須履行的政治義(yi) 務。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yu) 權、表達權、監督權”等基本政治權利。這些都為(wei) 製約和監督權力、體(ti) 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現實依據和製度基礎。

  製約和監督權力,才能避免權力腐敗。廣大黨(dang) 員、幹部並不是生活在真空裏,在腐敗問題上沒有天然免疫力。隨著我國改革深化,社會(hui) 價(jia) 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傾(qing) 向,利益結構的分化也逐漸加劇,社會(hui) 上形形色色的腐朽落後思想同樣會(hui) 侵蝕一些黨(dang) 員、幹部。如果思想防線不牢、意誌不堅定,就很容易受到腐敗病毒的感染,甚至跌入腐敗的泥坑。大量情況表明,一個(ge) 長期執政的政黨(dang) ,要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經受住各種消極腐敗現象的考驗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十分艱辛的努力。強化權力製約和監督,努力形成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製、反腐倡廉製度體(ti) 係、權力運行監控機製,才能切實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的成效,為(wei)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提供有力政治保證。

  製約和監督權力,也是提升政府效能的有效途徑。在供給公共產(chan) 品的過程中,政府所收集掌握的決(jue) 策信息可能是有限的、不充分的,此時,若政府盲目決(jue) 策便會(hui) 導致決(jue) 策失效、失敗。製約和監督權力,既可為(wei) 政府決(jue) 策提供真實、豐(feng) 富的信息,又可增強政府決(jue) 策的針對性、合理性與(yu) 科學性,還可以有效遏製公職人員的不作為(wei) 和不當作為(wei)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機構堅持科學民主決(jue) 策,不斷完善公眾(zhong) 參與(yu) 、社會(hui) 監督、專(zhuan) 家論證與(yu) 政府決(jue) 定相結合的決(jue) 策機製,凡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重大決(jue) 策,凡是涉及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都認真聽取社會(hui) 各界和專(zhuan) 家學者的意見。許多地方和部門還建立了行政決(jue) 策問責製、社會(hui) 公示和聽證製度。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些製度和機製的實施,有效地避免了行政決(jue) 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預防和減少了決(jue) 策失誤發生,在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陽光普照天地寬

  “市長同誌,您好!我們(men) 小區下水道堵塞,請您過問一下!”2008年3月11日,家住江蘇省南京市某小區的劉先生通過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的“市長信箱”,生平第一次給市長寫(xie) 信,沒想到第二天就有了回信,問題很快得到解決(jue) 。這得益於(yu) 南京市的“權力陽光運行機製”。通過這個(ge) 機製,南京市各級政府的權力實現了“大小有邊界,運行依流程,網上留痕跡,全程受監督”,權力的透明度與(yu) 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南京市的“權力陽光運行機製”,隻是全國各級政府行政公開、透明運作的一個(ge) 縮影。隨著政治體(ti) 製改革的深化,我國現有的權力製約和監督機製仍在不斷完善,它必將對於(yu) 進一步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發揮重要作用。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關(guan) 鍵在於(yu) 建立健全決(jue) 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製。要通過適當分解決(jue) 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使決(jue) 策職能、執行職能、監督職能由不同部門相對獨立行使,努力形成不同性質的權力既相互製約、相互把關(guan) ,又分工負責、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做到決(jue) 策更加科學,執行更加高效,監督更加有力,從(cong) 而保證權力依法運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權力濫用現象的發生。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必須健全法製和程序規則,把不同權力形式通過法律和規章確定下來,納入法製化、程序化軌道,保證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要通過組織立法、程序立法來明確國家機關(guan) 的法定權限和相應的程序規則。要完善各類公開辦事製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必須明確製約和監督的重點所在。要加強對領導機關(guan) 、領導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的製約和監督。各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位高權重,遇到的誘惑和考驗也多。如果領導幹部腐敗變質,會(hui) 給黨(dang) 和人民造成更嚴(yan) 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影響到一個(ge) 地區、一個(ge) 部門的風氣。同時,還要加強對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權力行使的製約和監督,切實加強對幹部選拔任用、財政資金運行、國有資產(chan) 和金融的監督或監管。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必須充分發揮各製約和監督主體(ti) 的積極作用,提高製約和監督的整體(ti) 效能。按製約和監督主體(ti) 劃分,我國權力製約與(yu) 監督機製主要包括黨(dang) 內(nei) 監督、人大監督、政府專(zhuan) 門機關(guan) 監督、司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hui) 監督等六種類型。總體(ti) 看來,這些監督機製彼此取長補短、配合協同,為(wei) 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何體(ti) 現人民群眾(zhong) 在上述六種權力製約和監督機製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製約和監督的整體(ti) 效能,將是今後需要取得新突破的關(guan) 鍵領域。應綜合運用多種製約和監督形式,繼續拓寬監督渠道,把黨(dang) 內(nei) 監督與(yu) 人大監督、政府專(zhuan) 門機關(guan) 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社會(hui) 監督等結合起來,發揮民主黨(dang) 派、社會(hui) 團體(ti) 和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整合監督資源,形成監督合力,大力提高監督的整體(ti) 效能。各級黨(dang) 委政府要加強對權力的授予過程、行使過程和權力運行結果的全程監督,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wei) 人民謀利益。

 

    十三、奧運之年話契機 ——為(wei) 什麽(me) 說北京奧運會(hui) 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的盛會(hui)

    2008年3月24日上午11時,北京奧運會(hui) 聖火采集儀(yi) 式在希臘古奧林匹克遺址隆重舉(ju) 行。美麗(li) 典雅的最高女祭司用聖火火種點燃希臘運動員尼克拉澤斯手中的火炬,尼克拉澤斯手持火炬跑過古奧林匹克競技場,奔向顧拜旦紀念碑,就此拉開了北京奧運會(hui) 火炬接力的序幕。從(cong) 雅典到北京,奧運聖火先後在五大洲、在國內(nei) 外點燃著激情,傳(chuan) 遞著夢想。8月8日晚8時,奧運會(hui) 的火炬將來到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的現場——被稱為(wei) “鳥巢”的國家體(ti) 育場,點燃第29屆奧運會(hui) 的主火炬。

  北京奧運會(hui) 是全世界的體(ti) 育盛事,不僅(jin) 屬於(yu) 中國人民,也屬於(yu) 世界各國人民。舉(ju) 辦一屆成功的奧運會(hui) ,弘揚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推進奧林匹克運動普及和發展,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是中華民族的百年企盼,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在各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中國一定能夠成功舉(ju) 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hui) ,為(wei) 中國和世界體(ti) 育事業(ye) 留下一筆獨特的財富。

  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奧運會(hui) 是全球體(ti) 育競技的大舞台,是全世界體(ti) 育健兒(er) 四年一次的大團聚,是世界各民族之間對話、交流、溝通的盛大節日。在奧運會(hui) 這個(ge) 全球性的大舞台上,所展示和交流的不僅(jin) 僅(jin) 是精彩的體(ti) 育賽事和奧林匹克精神,更是奧運舉(ju) 辦國的國家形象、文化魅力、國民素質、綜合實力和世界各國獨特的曆史風情和文明成果。

  北京奧運會(hui) ,是曆史悠久的奧林匹克運動與(yu)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次偉(wei) 大握手,是世界各國文化與(yu) 中國文化的一次熱烈擁抱,也是東(dong) 方文明與(yu) 西方文明的激情對話。

  2008年,世界的目光將聚焦中國。這既為(wei) 我們(men) 全麵充分展示和提升國家形象提供一次難得的機遇,也為(wei) 國際社會(hui) 全麵了解中國創造了一個(ge) 不可多得的機會(hui) 。據估計,將有來自205個(ge) 國家和地區的1萬(wan) 多名運動員參加北京奧運會(hui) ,如果加上教練員、裁判員、政府官員、新聞記者等相關(guan) 人員,參加本屆奧運會(hui) 的總人數將達7萬(wan) 人左右。奧運會(hui) 期間,通過電視觀看奧運會(hui) 的觀眾(zhong) 人數將超過50億(yi) 人次,通過網絡觀看奧運會(hui) 的人數也將超過30億(yi) 人次,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將超過100萬(wan) 人。我們(men) 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讓不了解中國的人認識中國,讓對中國了解不多的人更全麵深入地了解中國,讓對中國存在這樣那樣誤解的人重新認識中國,更加全麵、客觀、準確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奧運會(hui) 也將使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的聯係更加密切,在加深世界對中國了解的同時,也加深中國對世界的了解。在弘揚奧林匹克文化、促進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我們(men) 將以更加開闊的國際視野、更強的自信和博大的胸懷,學習(xi) 和借鑒世界上一切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不斷增進中國人民與(yu) 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那麽(me) ,通過奧運會(hui) ,我們(men) 要向全世界展示一個(ge) 什麽(me) 樣的中國形象呢?

  展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國是一個(ge) 正在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全麵推進,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國家形象不斷改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正處於(yu) 曆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社會(hui) 最穩定的時期,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同時中國仍然是一個(ge) 發展中國家,與(yu) 發達國家在發展水平上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國人民正在為(wei)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魅力。中華文化曆經5000多年而不衰,重視道德建設,強調個(ge) 人的修身養(yang) 性,把“和為(wei) 貴”、“講信修睦”作為(wei) 處理人際關(guan) 係、國際關(guan) 係的基本原則,這些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在今天的世界上仍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價(jia) 值。中華文化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外來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時代日益展現出她的巨大魅力。當代的中華文化,堅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堅持既體(ti) 現民族精神又體(ti) 現時代特征、繼承民族文化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與(yu) 吸收借鑒外來有益文化相結合的原則,在文化創新中不斷繁榮發展。通過奧運會(hui) ,中華文化將迎來與(yu) 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一次全麵的交流和對話,必將使自身煥發出新的活力。

  展示13億(yi) 中國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中華民族具有團結勤勞、熱情友好、積極進取的優(you) 良品格。團結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人心齊,泰山移”、“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古訓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中延續;熱情友好是中國人民的待客之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展現了中華民族的開闊胸懷;積極進取是中國人民的生活哲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伴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迅速發展、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中國人民的整體(ti) 素質得到顯著提高,文明素養(yang) 明顯提升,日益表現出良好的精神狀態,展現出蓬勃向上、堅定自信的精神風貌。

  當然,展示中國民主進步、文明開放的形象,還要通過每個(ge) 人的努力,靠的是我們(men) 紮紮實實的工作:從(cong) 一個(ge) 個(ge) 新建的體(ti) 育場館及配套設施、城市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等物質條件,到完善、高效、全麵的社會(hui) 服務和清新整潔的城市環境,從(cong) 包括你我在內(nei) 的每個(ge) 人的一言一行,到體(ti) 現在北京奧運標識、城市景觀、人們(men) 精神狀態中的濃厚文化底蘊……這意味著,每一個(ge) 中國人都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人。

  民心因奧運而凝聚,精神為(wei) 奧運而振奮。中國人民為(wei) 辦好奧運會(hui) 魂牽夢繞、群策群力,力爭(zheng) 把第29屆奧運會(hui) 辦成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hui) 。“同一個(ge) 世界、同一個(ge) 夢想”,通過奧運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一個(ge) 更加文明、更加開放、更加和諧的中國將展現給世界,奧林匹克精神也將在這片東(dong) 方古老大地上發揚光大。

  提升百姓健康素質與(yu) 生活質量

  奧運會(hui) 在13億(yi) 人口的中國舉(ju) 行,奏響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個(ge) 新樂(le) 章。在北京成功舉(ju) 辦這一體(ti) 育盛會(hui) ,必將進一步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促進奧林匹克競技水平的提高,增進奧林匹克國際大家庭的團結和友誼;同時也將成為(wei) 發展我國體(ti) 育事業(ye) 難得的曆史機遇,對我國群眾(zhong) 體(ti) 育、競技體(ti) 育和體(ti) 育產(chan) 業(ye) 等各項工作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有助於(yu) 讓更多的老百姓擁有健康,享受體(ti) 育帶來的快樂(le) 。

  北京奧運會(hui) 的舉(ju) 辦,將極大地喚起全國各族人民對體(ti) 育運動的熱情和愛好,使奧林匹克精神在人民心中紮根開花,必然進一步推動我國體(ti) 育事業(ye) 的發展。我國的運動員、教練員正在悉心備戰,力爭(zheng) 在本屆奧運會(hui) 上取得好成績,使我國的體(ti) 育競技水平上一個(ge) 新的台階;隨著奧運盛會(hui) 的臨(lin) 近,新一輪的“體(ti) 育熱”也在逐步升溫;體(ti) 育產(chan) 業(ye) 和對外體(ti) 育交流也將搭乘奧運會(hui) 的快車,獲得較快的發展。

  舉(ju) 辦奧運會(hui) ,也是群眾(zhong) 體(ti) 育發展的大好時機。群眾(zhong) 體(ti) 育曆來是奧林匹克運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提倡全民參與(yu) 是奧林匹克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體(ti) 育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ti) 係,始終是籌辦奧運會(hui) 工作的著力點之一。“全民健身與(yu) 奧運同行”、“人文奧運進社區”、“人文奧運神州行”、“強健體(ti) 魄——迎奧運全民健身體(ti) 育活動”等具有較大規模和深遠影響的一係列大型群眾(zhong) 體(ti) 育活動,正在使更多的人參與(yu) 到體(ti) 育健身活動中來,從(cong) 體(ti) 育運動中享受快樂(le) ,通過體(ti) 育健身擁有健康。北京奧運會(hui) 的籌備期和舉(ju) 辦期,同時成了群眾(zhong) 體(ti) 育知識的普及期、全民健身意識的提高期、全民體(ti) 質健康水平的促進期和群眾(zhong) 體(ti) 育事業(ye) 的發展期。

  奧運會(hui) 的舉(ju) 辦,還是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改善城市環境的難得機遇。環境保護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生活環境的好壞,直接關(guan) 係到人們(men) 身體(ti) 健康,關(guan) 係到人們(men) 的生活質量,健康的生命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北京奧運會(hui) 提出綠色奧運的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與(yu) 治理作為(wei) 籌備和舉(ju) 辦奧運會(hui) 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這是奧運精神以人為(wei) 本的具象化。在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的積極推動下,首都北京和全國許多地方的人居環境、空氣質量、交通狀況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可以說,奧運會(hui) 的舉(ju) 辦,使中國的老百姓離“享受體(ti) 育、擁有健康”的目標更近了。

  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

  奧運會(hui) 作為(wei) 當今世界最大規模的國際性、綜合性的大型社會(hui) 活動之一,因其以巨大的綜合社會(hui) 效益推動社會(hui) 發展,被稱為(wei) “當今時代中最偉(wei) 大的社會(hui) 力量之一”。籌備和舉(ju) 辦奧運會(hui) ,需要全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的參與(yu) 和協作,事實上是對舉(ju) 辦國和舉(ju) 辦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方麵的一次大檢閱,從(cong) 而帶動社會(hui) 相關(guan) 部門的發展,產(chan) 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北京奧運會(hui) 對中國經濟建設、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種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創造大量的就業(ye) 機會(hui) ,帶來巨大的旅遊收益,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改造,帶動電子、通信、建築、體(ti) 育用品、服務等部門及行業(ye) 的發展。根據測算,北京籌備和舉(ju) 辦奧運會(hui) 的7年間,平均每年拉動中國GDP增長0.3到0.4個(ge) 百分點,每年對北京經濟增長速度的拉動作用在2個(ge) 百分點以上,創造了180萬(wan) 個(ge) 就業(ye) 機會(hui) 。中國的許多企業(ye) 將借助北京奧運會(hui) 這個(ge) 平台走向世界,外國企業(ye) 也將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借機進入中國,以達到共享奧運會(hui) 這個(ge) “大蛋糕”的目的。同時,奧運會(hui) 部分賽事舉(ju) 辦城市香港、青島、上海、沈陽、秦皇島、天津,都借助奧運的契機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呈現出全麵繁榮的良好態勢。這些都將促使中國經濟繼續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發展。

  北京奧運會(hui) 將加速推動中國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製度創新。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舉(ju) 辦奧運會(hui) ,看似巧合,實則偶然中有必然。沒有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就不可能有舉(ju) 辦奧運會(hui) 的基礎和條件。奧運會(hui) 的籌備和舉(ju) 辦,既是對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成果的集中展示和充分肯定,又是推動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ge) 積極因素。奧運會(hui) 是對舉(ju) 辦國和舉(ju) 辦城市各項工作的一次檢閱和考驗,勢必促進管理體(ti) 製、運行機製等方麵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國的全麵改革隻會(hui) 越來越深化,對外開放的步子隻會(hui) 越來越大、越來越快。

  北京奧運會(hui) 將成為(wei) 提高國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催化劑。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既是奧運成功的保證,又是北京籌辦奧運的目標之一。奧運會(hui) 的舉(ju) 辦將引導舉(ju) 辦國和舉(ju) 辦城市的居民更加遵守基本道德規範,減少語言不文雅、舉(ju) 止不文明、服務不規範的現象,形成良好的禮儀(yi) 習(xi) 慣和文明風尚。隨著“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我參與(yu) 、我奉獻、我快樂(le) ”活動在全國範圍內(nei) 全麵開展,“首都文明從(cong) 我做起”、“排隊推動日”、“文明北京行”、“微笑北京、誌願奧運、共創和諧”等活動得到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響應。中山市在青少年中開展“北京奧運?有你有我”教育實踐活動,普及文明禮儀(yi) ,宣傳(chuan) 奧運知識;寧波市開展“北京奧運  寧波同行”係列誌願活動,社區奧運火炬傳(chuan) 遞、鄉(xiang) 村小小奧運會(hui) ……形成了千家萬(wan) 戶盼奧運、迎奧運、服務奧運的濃厚氛圍。廣大市民在參與(yu) 活動中貢獻力量,在貢獻力量中享受奧運帶來的快樂(le) ,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顯著提升。以北京為(wei) 例,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2008年年初的調查,2007年北京市民公共行為(wei) 文明指數為(wei) 73.38,比2006年提高4.32個(ge) 分值,比2005年提高8.17個(ge) 分值。

  延伸“後奧運”的繁榮與(yu) 進步

  2008年奧運會(hui) 將在經濟、社會(hui) 、文化和體(ti) 育等領域為(wei) 北京、為(wei) 中國留下寶貴的遺產(chan) ,既包括有形的物質遺產(chan) ,也包括無形的精神文化遺產(chan) 。這些遺產(chan) ,是全世界和奧林匹克運動送給中國人民的特殊禮物,將成為(wei) 造福中華民族、惠及子孫後代的寶貴財富。當前,在對後奧運時代的關(guan) 注中,最突出的莫過於(yu) “後奧運經濟”問題了。

  其實,無論是奧運經濟還是“後奧運經濟”,對於(yu) 舉(ju) 辦國和舉(ju) 辦城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有共性也會(hui) 有差異。由於(yu) 舉(ju) 辦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結構和經濟規模不同,因此奧運會(hui) 帶動經濟的程度以及奧運會(hui) 之後所謂的低穀效應也各不相同。同時,在奧運會(hui) 舉(ju) 辦前後,能否統籌規劃、積極應對,也至關(guan) 重要。

  奧運經濟對北京經濟的影響是可觀的,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依然會(hui) 強勁。中國經濟規模仍將繼續快速擴大,經濟設施的投資空間、產(chan) 業(ye) 升級的機會(hui) 仍會(hui) 很多,消費增長和外商投資也仍將維持在高位,因此,奧運會(hui) 後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健康增長的態勢。

  就北京而言,奧運會(hui) 後,北京的經濟不會(hui) 發生衰退,也不會(hui) 出現經濟發展的所謂“拐點”。比如北京的房地產(chan) 目前還繼續保持發展,奧運會(hui) 後這種趨勢短期內(nei) 不會(hui) 有大的改變;北京會(hui) 繼續成為(wei) 旅遊熱點,旅遊、購物、住宿、餐飲服務的市場需求不會(hui) 低落;等等。另外,北京吸取了其他舉(ju) 辦城市的經驗教訓,在奧運場館建設的初期,就從(cong) 整體(ti) 布局、賽後利用、市民需求、社區配套和市場運營等方麵予以充分考慮和統一規劃。

  相對於(yu) “後奧運經濟”而言,我們(men) 更應該關(guan) 注北京奧運會(hui) 對世界奧林匹克運動將會(hui) 貢獻哪些遺產(chan) ?奧運會(hui) 將給我們(men) 留下哪些精神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又將如何用好這筆寶貴的財富?

  可以說,北京奧運會(hui) 貢獻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的最主要遺產(chan) ,是奧林匹克精神與(yu) 奧林匹克文化在13億(yi) 中國人當中的普及和推廣,是人文奧運理念所體(ti) 現的中華文化對奧運精神的獨特理解和豐(feng) 富發展,是全民企盼、全民支持、全民參與(yu) 奧運會(hui) 的巨大熱情。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寶貴財富。

  奧運會(hui) 閉幕之後,給我們(men) 留下的將不僅(jin) 是優(you) 異的比賽成績、現代化的體(ti) 育設施,更重要的是奧林匹克精神和奧林匹克文化的精髓,是通過體(ti) 育比賽所折射出來的人類的智慧和力量、人類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是世界各國體(ti) 育健兒(er) 所帶來的不同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和寶貴經驗,是奧運會(hui) 籌辦和舉(ju) 辦期間中國人民齊心協力、頑強拚搏過程中所迸發出來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我們(men) 收獲的國際視野和進取意識、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這些都是我們(men)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擁有了這筆財富,我們(men) 必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位國際奧委會(hui) 的朋友說,在北京看奧運會(hui) ,除了體(ti) 育比賽,最想看到的就是中國人幸福的笑臉。這是一個(ge) 多麽(me) 令人感動的要求和祝福。那麽(me) ,就讓我們(men) 滿足朋友們(men) 的企盼:讓我們(men) 把中國最燦爛的笑容呈現給世界,讓我們(men) 把北京的美麗(li) 匯入全世界億(yi) 萬(wan) 張笑臉的海洋中吧!

 

  十四、軟實力也是硬道理 ——為(wei) 什麽(me) 要推進文化創新和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

    2007年12月21日,遼寧出版傳(chuan) 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首發A股大獲成功。截至2008年3月,全國有11家文化企業(ye) 在A股市場上市、2家文化企業(ye) 在H股市場上市;組建全國性出版物連鎖總部26家、連鎖網吧10家、連鎖演出票務公司6家,區域性出版物連鎖總部49家、連鎖網吧近百家、連鎖演出票務公司23家,電影院線36條。近年來賀歲片連連打響,全國平均每天生產(chan) 電視劇40集左右,觀眾(zhong) 數以億(yi) 計,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三電影生產(chan) 大國和第一電視劇生產(chan) 大國。2007年年底已建成“農(nong) 家書(shu) 屋”2萬(wan) 個(ge)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解決(jue) 了近億(yi) 農(nong) 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如今落戶全球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已達200多所。

  這一連串令人鼓舞的數據,生動地反映了近些年來我國加大文化創新,積極推進文化體(ti) 製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可喜成果。

  新世紀新階段的戰略之舉(ju)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黨(dang) 的十七大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yu) “硬實力”而言的。一般來說,“硬實力”指經濟、科技、軍(jun) 事等有形力量,“軟實力”指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ge) 國家或地區基於(yu) 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chuan) 播力,以及由此而產(chan) 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文化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它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就像電腦的軟件與(yu) 硬件同等重要一樣。

  發展是硬道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也是硬道理。人類社會(hui) 的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鐫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一個(ge) 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ge) 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人類文明進步的曆史充分表明,沒有文化軟實力的積極引領,沒有精神世界的極大豐(feng) 富,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是不可能長期自立於(yu) 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ge) 民族對世界、對生命的曆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澱著這個(ge) 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wei) 準則。古往今來,每一個(ge) 偉(wei) 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個(ge) 現代國家都把文化作為(wei) 推動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條特殊紐帶,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xing)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導社會(hui) 進步的羅盤,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文化對思想解放起著引領作用,對經濟發展起著先導作用,對社會(hui) 和諧起著滋潤作用,對人的進步起著催化作用。哪裏有文化,哪裏就有文明的足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chuan) 承的精神紐帶,是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重要標誌和推動力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波瀾壯闊,改革開放實踐多姿多彩。隻有把人民群眾(zhong) 中蘊藏的文化創造熱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凝聚起來,不斷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才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zheng) 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遞給世界的名片,人們(men) 記住意大利、希臘和埃及,首先是因為(wei) 它們(men) 曾經有過的文化輝煌;而長城、兵馬俑、中國文化年等,讓世界知道了一個(ge) 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中國。當今世界,文化與(yu) 經濟相互交融,經濟發展與(yu) 文化進步相輔相成。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wei) 國與(yu) 國之間競爭(zheng) 的利器。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製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贏得主動、占得先機。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為(wei) 世界各國所認識和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ti) 實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現在,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輪文化軟實力博弈的積極推動者。文化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主導美國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它的媒體(ti) 娛樂(le) 業(ye) 年出口額達900億(yi) 美元。中國要在新的國際競爭(zheng) 中立於(yu) 不敗之地,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須繼續弘揚文化創造精神,發揮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努力形成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you) 勢。

  豐(feng) 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文化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社會(hui) 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誌。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men) 在精神文化方麵的需求日趨旺盛,求知求樂(le) 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殷實富足的小康生活,離不開文化的滋養(yang) 和支撐。健康的文化產(chan) 品和豐(feng) 富的精神享受,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可以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舒緩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腦袋”,“口袋”“腦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ti) 水平還不高,文化產(chan) 品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隻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讓百姓享受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體(ti) 現發展文化軟實力這個(ge) 硬道理。

  提高文化軟實力呼喚文化創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中國的一句傳(chuan) 世格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發展壯大,靠的就是吐故納新的能力和求變圖強的精神。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機與(yu) 活力的不竭動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努力體(ti) 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yu) 創造性。離開創新,文化就難以延續傳(chuan) 承,更難以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ti) 製環境和社會(hui) 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yi) 再次凸顯出來。隻有不斷進行內(nei) 容、形式和傳(chuan) 播手段的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積極推動內(nei) 容創新。內(nei) 容創新是文化創新的核心,也是文化發展的根本。近年來我國演藝市場帶給人們(men) 的一連串驚喜,凝聚著編演人員對文化內(nei) 容創新的執著追求。國內(nei) 首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以漓江水域和12座背景山峰為(wei) 舞台,將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巧借春夏秋冬自然景觀,配以變幻絢麗(li) 的燈光,在漓江山水間描繪出一幕幕原生態藝術畫麵。這一創新升華了山歌藝術的內(nei) 涵,成功詮釋了人與(yu) 自然和諧的宏大主題,給人以視覺的震撼和心靈的共鳴。演出不僅(jin) 獲得了巨額回報,還帶動了當地旅遊、餐飲、文化事業(ye) 的發展。話劇《立秋》經演不衰,被專(zhuan) 家學者譽為(wei) “具有新世紀中國話劇裏程碑式的意義(yi) ”。這些作品的火爆,說明無論是曆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的文化產(chan) 品,都要在繼承民族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優(you) 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以新的內(nei) 涵來提升其藝術品格,注重內(nei) 容的原創性和獨創性,使之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要通過創造出大批經得起實踐檢驗、人民檢驗、曆史檢驗的優(you) 秀文化產(chan) 品,充分展現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中國特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競爭(zheng) 力。

  要積極推動形式創新。沒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優(you) 秀的文化都不能生存、傳(chuan) 播和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今天,當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排山倒海般向我們(men) 湧來時,好酒也怕巷子深了。通過一定的形式把優(you) 秀的文化推向市場,介紹給人民,不僅(jin) 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湖南三辰卡通集團通過“藍貓”卡通形象走上國際舞台,已先後向韓國、美國、印度尼西亞(ya) 等15個(ge) 國家和地區輸出了藍貓係列品牌版權。四川阿壩州以《神奇的九寨》為(wei) 代表的係列作品一誕生就走向市場,直接與(yu) 遊客“對話”,實現了文化與(yu) 旅遊的相融互動。這表明,文化形式隻有貼近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既生產(chan) “陽春白雪”,又推出“下裏巴人”,才能滿足不同群體(ti) 、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口味。推進文化形式創新,還要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的有益經驗,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催生新的文化品種和藝術樣式,使我們(men) 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要積極推動傳(chuan) 播手段創新。傳(chuan) 播決(jue) 定影響。有人說,“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憑借其古老而價(jia) 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隻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隻有傳(chuan) 播才有影響力。”文化的影響不僅(jin) 取決(jue) 於(yu) 內(nei) 容和形式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jue) 於(yu) 傳(chuan) 播能力的強弱。隻有推動傳(chuan) 播手段不斷創新,才能使文化理念和價(jia) 值觀念廣為(wei) 流傳(chuan) ,掌握影響人心的話語權。今天,以數字化、網絡化為(wei) 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了傳(chuan) 播方式的巨大變革。數字衛星電視、IPTV、移動電視、手機電視迅猛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方興(xing) 未艾。互聯網已成為(wei) 覆蓋廣泛、快捷高效、影響巨大、發展勢頭強勁的大眾(zhong) 傳(chuan) 媒,深刻影響著人們(men) 的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要學會(hui) 運用先進技術建設和傳(chuan) 播先進文化。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現代高新技術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在文化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方麵蘊藏著巨大潛能。要加強對互聯網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拓展文化傳(chuan) 播渠道,豐(feng) 富文化傳(chuan) 播手段,提高文化傳(chuan) 播效率,催生新的文化業(ye) 態,提高我國文化傳(chuan) 播能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提高文化軟實力需要體(ti) 製機製作保障

  原汁原味的古城,雅風猶存的納西古樂(le) ,被稱為(wei) 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的東(dong) 巴文,這是雲(yun) 南麗(li) 江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60人的隊伍,靠財政發工資,每年政府要掏80多萬(wan) 元,這是昨天的麗(li) 江歌舞團;觀眾(zhong) 300萬(wan) ,產(chan) 值過億(yi) 元,這是今天的麗(li) 江歌舞團……這些變化,源於(yu) 文化體(ti) 製改革。麗(li) 江市依托豐(feng) 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推動文化事業(ye) 單位與(yu) 市場接軌,打造了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同步增長的強大文化產(chan) 業(ye) 。

  深化改革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杠杆。我國啟動文化體(ti) 製改革試點工作5年來,各試點地區和單位以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重點,培育市場主體(ti) ,深化內(nei) 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ti) 係,取得顯著成效。全國122家圖書(shu) 出版社、25家音像出版社、27家影視製作單位、32家電影發行放映公司、29家省級和市級文藝院團已完成轉企改製,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ti) 缺失、競爭(zheng) 力不強的狀況初步改變。文化傳(chuan) 播渠道建設速度加快,9個(ge) 省(區、市)實現了全區域廣電傳(chuan) 輸網絡整合,23個(ge) 省(區、市)的國有出版發行集團公司實行了省內(nei) 連鎖。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活力,令我國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麵貌一新。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cong) 文化體(ti) 製改革試點的實踐看,文化行政管理體(ti) 製上的交疊、缺位現象仍然存在,創作機製、經營機製、用人機製、分配機製等亟待改進。破解製約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必須按照黨(dang) 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確要求,著眼於(yu) 激發活力、壯大實力,推動文化體(ti) 製改革在麵上推開、向縱深進展。

  重塑和培育合格市場主體(ti) ,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的中心環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取得主動,最根本的辦法是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強。經營性文化企事業(ye) 單位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通過轉企改製,打造一批有活力、實力和競爭(zheng) 力的文化市場主體(ti) ,做大做強一批大型文化企業(ye) 和企業(ye) 集團。對條件成熟的,進行轉製改革;重複設置、資源分散的,實行整合重組;轉製條件還不成熟的,積極創造條件分步實施。北京兒(er) 童藝術劇院轉製後,理順了內(nei) 部機製,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在文化資源整合、藝術生產(chan) 策劃、市場營銷運作等方麵大膽探索,創排的《迷宮》、《Hi!可愛》和《魔山》等兒(er) 童劇,演一部火一部。

  占領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製高點,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的緊迫任務。麵對國際文化產(chan) 業(ye) 集團陸續進入國內(nei) 市場的現實,我們(men) 如何運用世貿規則進行市場運作,搶占文化產(chan) 業(ye) 高地,是一個(ge) 新課題。未來5至10年,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國家文化產(chan) 業(ye) 政策,改善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環境,進一步壯大國有文化企業(ye) ,保護引導好民營企業(ye) 投資文化產(chan) 業(ye) 的積極性。同時要對文化產(chan) 業(ye) 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施重大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帶動戰略,打造文化產(chan) 業(ye) 戰略投資者,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的規模和效益。

  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圍繞轉變政府職能,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把工作職責轉到定政策、做規劃、抓監管上來,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微觀向管宏觀的轉變。繼續推進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目前已有3個(ge) 直轄市、8個(ge) 副省級城市和37個(ge) 地級市組建了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有效解決(jue) 了職能交叉、多頭執法等問題。2008年這項改革將擴大到新的試點地區,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要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wei) 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wei) 骨幹、以城鄉(xiang) 區域均衡發展為(wei) 基本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基本文化需求為(wei) 主要目標,鼓勵社會(hui) 力量積極參與(yu) ,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產(chan) 品供給能力,保障好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看電視聽廣播、讀書(shu) 看報、公共文化鑒賞、參與(yu) 大眾(zhong) 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公益性文化單位要以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重點,深化內(nei) 部改革,不斷增強活力,以重大文化工程為(wei) 杠杆,努力探索擴大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途徑,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運行機製。

  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是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國際問題專(zhuan) 家。他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對中國近些年來軟實力的提升給予了積極評價(jia) ,並援引英國廣播公司民意測驗結果,指出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但我們(men) 應清醒地看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使我國在21世紀從(cong) 文化大國變為(wei) 文化強國,還任重道遠。改革創新,是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旗幟,也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根本途徑。為(wei) 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勇於(yu) 創新、深化改革。隻要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men) 必將迎來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新高潮!

 

  十五、道德模範評選的啟示 ——為(wei) 什麽(me) 要在全體(ti) 人民中樹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

    “生活了50多年,最使我動容的是9月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308個(ge) 道德模範候選人的事跡。他們(men) 不是大款,不是大官,也不是驚天動地的大英雄,而是生活在我們(men) 老百姓中的平凡人。但是他們(men) 心地善良、品行高尚,從(cong) 他們(men) 身上我看到了我們(men) 民族的希望,看到了和諧社會(hui) 的美好前景。”這是一位讀者給全國道德模範評選組委會(hui) 發來的電子郵件中的感言。2007年下半年,全國道德模範的評選活動迅速成為(wei) 舉(ju) 國關(guan) 注的熱點。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組委會(hui) 辦公室在不到一個(ge) 月的時間內(nei) 收到各地民眾(zhong) 推薦電子郵件和信函36000多封,全國共有3500多萬(wan) 人次參加了投票,參與(yu) 人數之多、影響麵之廣,在各種評選表彰活動中是空前的。

  道德模範的評選,是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重要舉(ju) 措,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生動展示了人們(men) 對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熱切呼喚。

  以主導的價(jia) 值引領社會(hui)

  黨(dang) 的十六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首次提出“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黨(dang) 的十七大又對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增強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為(wei) 什麽(me)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men) 黨(dang) 高度重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呢?

  每個(ge) 社會(hui) 的有序運行,都需要有明確的價(jia) 值支撐與(yu) 價(jia) 值引導。對於(yu) 每一個(ge) 人來說,價(jia) 值觀是人生的航標。在日常生活中,人們(men) 對某一事物作出“好”、“壞”、“對”、“錯”一類議論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進行著一種價(jia) 值判斷,而影響人們(men) 價(jia) 值判斷和行為(wei) 選擇的便是自己的價(jia) 值觀。由個(ge) 體(ti) 組織起來的社會(hui) ,之所以不再是個(ge) 體(ti) ,也不再是眾(zhong) 多個(ge) 體(ti) 的簡單組合,而成其為(wei) 社會(hui) ,一個(ge) 重要原因便在於(yu) 它擁有將眾(zhong) 多的個(ge) 體(ti) 凝聚起來、規範起來、動員起來的價(jia) 值追求、價(jia) 值準則,也就是我們(men) 所說的價(jia) 值體(ti) 係。而在這種價(jia) 值體(ti) 係中占主導地位、最為(wei) 根本的價(jia) 值觀念,則構成一個(ge) 社會(hui) 的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通過構建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發展主流意識形態,整合社會(hui) 意識,是社會(hui) 係統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途徑。當代世界,許多國家對建設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更加重視、更加自覺。如新加坡甚至以國會(hui) 法案形式確定本國的“共同價(jia) 值觀”,有力促進了社會(hui) 穩定和發展。曆史和現實都表明,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是一個(ge) 社會(hui) 的方向盤,是一個(ge) 國家的穩定器。如果沒有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社會(hui) 就會(hui) 失去前進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hui) 導致人心渙散、社會(hui) 混亂(luan) 。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揭示了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內(nei) 在精神之魂,是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的本質體(ti) 現,反映了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屬性的新認識。馬克思主義(yi) 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hui) 主義(yi) 榮辱觀,構成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基本內(nei) 容。這四個(ge) 方麵相互聯係、相互貫通,把黨(dang) 的主張、國家意誌和人民意願統一起來,把政治與(yu) 倫(lun) 理、理想與(yu) 現實結合起來,是一個(ge) 結構完備、邏輯縝密的科學體(ti) 係。這一體(ti) 係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開放性,其現實目標就是團結動員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為(wei)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建設。在新世紀新階段,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yi) 。伴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體(ti) 製深刻變革、社會(hui) 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社會(hui) 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e) 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guan) 係日趨多樣化,人們(men) 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價(jia) 值觀念的多樣性也更加明顯。這些發展變化,要求我們(men) 必須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並充分發揮其對多樣化價(jia) 值觀念的主導性、引領性作用。特別是在當前,由於(yu) 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hui) 的價(jia) 值觀念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良莠雜陳的現象,需要予以高度警覺和有效規範、引導;世界範圍內(nei) 不同思想文化體(ti) 現的價(jia) 值觀念更加猛烈地相互激蕩,提出了維護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重大課題。可以說,麵對多變的時代、多樣的社會(hui) 、多種的思想、多質的需求、多類的矛盾,隻有確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才能在全黨(dang) 和全國人民中更加鮮明地高揚黨(dang) 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幟,才能審一而定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才能有力抵製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有效引領各種社會(hui) 思潮,從(cong) 而不斷夯實全社會(hui) 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為(wei) 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撐。

  以科學的理論指引航向

  “160年來全球波瀾壯闊的社會(hui) 實踐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yi) 所分析的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與(yu) 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所揭示的人類社會(hui) 不斷地從(cong) 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基本規律,所確立的無產(chan) 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依然沒有過時。實踐還證明,馬克思主義(yi) 所揭示的基本原理隻有與(yu) 各國國情相結合,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才能不斷煥發強大的生命力……”在“2008年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黃皮書(shu) 暨紀念《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發表160周年理論研討會(hui) ”上,與(yu) 會(hui) 的我國專(zhuan) 家學者再次深情而堅定地闡發著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念。

  每個(ge) 社會(hui) 的意識形態,都有它的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而標誌社會(hu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性質和方向的,便是它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yi) 是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men) 所建設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靈魂。

  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從(cong) 19世紀中葉開始,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也曾多次多方麵地向西方學習(xi) ,引進包括改良主義(yi) 、自由主義(yi) 、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無政府主義(yi) 、實用主義(yi) 、基爾特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社會(hui) 主義(yi) 等各種思潮。這些思潮曾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流行一時,但在無數次的失敗和教訓中,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革命的麵貌為(wei) 之一新。

  馬克思主義(yi) 之所以能夠最終為(wei) 中國人民所選擇,成為(wei) 始終高擎的前進旗幟,是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是科學,並且是開放的、發展的、與(yu) 時俱進的科學。馬克思主義(yi) 誕生以來,遭到過許多來自不同方麵的疑問和詰難。但是,曆史的發展卻使越來越多的人們(men) 越來越認識到,在人類思想史上,至今還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像馬克思主義(yi) 那樣,對人類的思想、文化、社會(hui) 發展作出科學的解釋,產(chan) 生如此深遠的影響。80多年來,從(cong) 井岡(gang) 山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門廣場的“風展紅旗如畫”;從(cong) 毛澤東(dong) 思想引領下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奠基,到鄧小平理論指導下中國迎來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開放的春天,再到“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引領中國人民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新時代……無不展示著馬克思主義(yi) 的力量,無不印證著鄧小平同誌那段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我堅信,世界上讚成馬克思主義(yi) 的人會(hui) 多起來的,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是科學。”

  實踐無止境,基於(yu) 實踐的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麵對新的使命,我們(men) 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緊密關(guan) 注當今國際社會(hui) 變化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創造力、吸引力、感召力,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有效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大眾(zhong) 化,更好地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武裝全黨(dang) 、教育人民,讓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越來越多的人們(men) 所掌握,成為(wei) 指導客觀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

  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

  2008年的春節,中國人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祝福。遠在38萬(wan) 公裏之外月球軌道上運行的“嫦娥一號”衛星傳(chuan) 回特殊的語音:“我在月球上向大家拜年了。我要送上一首來自月球的《春節序曲》。”一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春節序曲》隨之悠然響起。

  五千年來,中國人對月球祭之拜之,歌之詠之……

  五十年來,中國人為(wei) “嫦娥”的一飛衝(chong) 天埋首鑽研、奮力攻關(guan) ……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成功發射,圓了中華民族千年夢想。圓夢的背後,是中華民族為(wei) 著理想而自強不息的探求。

  理想是導航的羅盤,理想是不落的風帆。個(ge) 人沒有理想,便沒有明確的方向,也不會(hui) 有高昂的鬥誌;社會(hui) 沒有理想,便不知所進,變成一盤散沙。近代以來,積貧積弱、飽受欺淩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重新走上複興(xing) 之路,一個(ge) 重要原因就在於(yu) 其永不泯滅的複興(xing) 夢想,以及對複興(xing) 之路日趨深刻而明確的認識與(yu) 把握。一句話:她始終為(wei) 美好的社會(hui) 理想所感召、所引領。

  在當代中國,麵對社會(hui) 生活的深刻變化,麵對人們(men) 思想觀念日益多樣化的客觀現實,我們(men) 尤其需要一個(ge) 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wei) 社會(hui) 各個(ge) 階層廣泛認可和接受、能集中各個(ge) 方麵智慧和力量的社會(hui) 理想,以明確我們(men) 的奮鬥目標和發展方向,並協調人們(men) 的步伐、鼓舞人們(men) 的鬥誌、凝聚人們(men) 的力量、感召全社會(hui) 的人們(men) 為(wei) 之奮鬥。這個(ge) 共同的理想,就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這一理想包含著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目標,也指明了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現實道路,即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這一理想向人們(men) 展示,我們(men) 所要建設的是社會(hui) 主義(yi) ,是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消滅剝削、消除兩(liang) 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hui) 主義(yi)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yi) 、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hui) 。這樣的社會(hui) 理想,把黨(dang) 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xing) 與(yu) 人民的幸福緊密聯係在一起,把各個(ge) 階層、各個(ge) 群體(ti) 的共同願望有機結合在一起,因而成為(wei) 融先進性與(yu) 廣泛性於(yu) 一體(ti) 、可以感召和凝聚社會(hui) 各個(ge) 階層的共同理想。

  擺脫貧窮落後、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的真誠夙願,是所有炎黃子孫的不懈追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曆史的結論,是人民的選擇。包含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宏偉(wei) 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道路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已經以活生生的事實,充分展示出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嶄新實踐中,堅定不移地弘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我們(men) 就把握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的主題,我們(men) 就會(hui) 邁出更加堅定有力、協調一致的發展步伐。

  以崇高的精神鼓舞鬥誌

  西方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在其名著《曆史研究》中有這樣的感慨:“如果我們(men) 再研究一下黃河下遊的古代中國文明的起源,我們(men) 發現人類在這裏所要應付的自然環境的挑戰要比兩(liang) 河流域和尼羅河的挑戰嚴(yan) 重得多。人們(men) 把它變成古代中國文明搖籃地方的這一片原野,除了有沼澤、叢(cong) 林和洪水的災難之外,還有更大得多的氣候上的災難,它不斷地在夏季的酷熱和冬季的嚴(yan) 寒之間變換。”然而,在哲學家羅素那裏,卻有這樣的驚歎:“自孔子以來,埃及、巴比倫(lun) 、波斯、馬其頓,包括羅馬的帝國,都消亡了;但是中國卻以持續的進化生存下來了。”

  民族精神是一個(ge) 民族自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不斷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ge) 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尤其在當今國際競爭(zheng) 日趨激烈的曆史條件下,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更成為(wei) 衡量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在5000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所形成的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wei) 大民族精神,是我們(men) 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是永遠飄揚在中華兒(er) 女心中的旗幟。

  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精神始終踏著時代前進的鼓點而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是與(yu) 時代同步、與(yu) 時代精神息息相通並相互融合的。我們(men) 今天所需要、所弘揚的時代精神,核心是改革創新。古往今來,興(xing) 衰更替,雖然原因諸多,形態各樣,進程複雜,但從(cong) 整體(ti) 的與(yu) 曆史的視角看,其中都貫穿著一個(ge) 重要的線索,即改革取代保守,創新取代守舊;守舊者日漸消亡,創新者最終總會(hui) 強大。曆史的車輪,總是為(wei) 創新的力量所驅動。在當代中國,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yu) 進取的思想品格與(yu)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wei) 大成果。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表現出來的進取意誌,在建設國家中煥發出來的創造熱情,在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正是這一時代精神的生動寫(xie) 照。這一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建設的各個(ge) 方麵,成為(wei) 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新局麵的強大精神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滋補養(yang) 育著東(dong) 方巨龍。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大力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我們(men) 就把握住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精髓,就能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以優(you) 秀的道德培育風尚

  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hui) 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榮辱觀是人們(men) 對榮譽和恥辱問題的根本看法,是社會(hui) 道德意識的集中體(ti) 現。一個(ge) 社會(hui) 的大多數成員具有什麽(me) 樣的榮辱觀,反映著這個(ge) 社會(hui) 主流的思想文化選擇和道德意識、道德行為(wei) 取向。在悠悠的曆史長河中,無論曆經多少滄桑巨變,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總是堅守著對真善美的崇高追求,總是有著強烈的榮辱感和鮮明的榮辱觀。

  但也不可否認,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麵對市場經濟給人們(men) 思想和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衝(chong) 擊,我們(men) 的社會(hui) 也出現了一些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在個(ge) 別人的頭腦中,是非、善惡、美醜(chou) 的榮辱界限被模糊甚至被顛倒了。極端個(ge) 人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拜金主義(yi) 等日漸抬頭;背信棄義(yi) 、見利忘義(yi) 、蔑視崇高,對一些醜(chou) 惡現象不以為(wei) 恥、反以為(wei) 榮,嚴(yan) 重敗壞了社會(hui) 風氣。對這些現象和行為(wei) 我們(men) 必須堅決(jue) 抵製。

  以“八榮八恥”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社會(hui) 主義(yi) 榮辱觀,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立足於(yu)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實際,回答了在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裏關(guan) 於(yu) 榮辱問題的一係列根本性問題,反映了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規範的本質要求,體(ti) 現了先進性要求與(yu) 廣泛性要求的有機統一,體(ti) 現了依法治國與(yu) 以德治國相統一的治國方略。社會(hui) 主義(yi) 榮辱觀內(nei) 含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涵蓋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強調以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核心,以集體(ti) 主義(yi) 為(wei) 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基本要求,貫通社會(hui) 公德、職業(ye) 道德、家庭美德,對公民在處理自己與(yu) 國家、社會(hui) 、他人的關(guan) 係時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以及公民自身的道德修養(yang) 等都有明確要求,是新形勢下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針。

  “風俗,天下之大事也。”社會(hui) 風氣是社會(hui) 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hui) 價(jia) 值導向的集中體(ti) 現。良好社會(hui) 風尚的形成,關(guan) 鍵在於(yu) 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榮辱觀的引領作用。我們(men) 要在全社會(hui) 唱響主旋律,以增強社會(hui) 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為(wei) 重點,大力弘揚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加強社會(hui) 公德、職業(ye) 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men) 擺正個(ge) 人、集體(ti) 、國家的關(guan) 係,正確處理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競爭(zheng) 與(yu) 協作、先富與(yu) 共富、經濟效益與(yu) 社會(hui) 效益等關(guan) 係,自覺履行法定義(yi) 務、社會(hui) 責任、家庭責任,堅決(jue) 反對拜金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和極端個(ge) 人主義(yi) ,推動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

  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崇尚道德榜樣的民族。樹立道德典型,充分發揮道德模範人物的帶動、示範作用,對於(yu) 良好社會(hui) 風尚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雷鋒、焦裕祿等模範人物深深感染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改革開放以來,孔繁森、蔣築英等模範人物的先進事跡被廣為(wei) 傳(chuan) 誦,家喻戶曉。2007年開展道德模範評選,樹立了一批來自基層、來自群眾(zhong) 的道德模範,用他們(men) 的先進感人事跡感召群眾(zhong) ,引導廣大群眾(zhong) 見賢思齊、擇善而從(cong) ,這對於(yu) 營造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社會(hui) 風尚,促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十六、透視湖北省博物館“爆棚”現象——為(wei) 什麽(me) 要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

    2007年11月6日,湖北省為(wei) 社會(hui) 公眾(zhong) 擺出一道文化盛宴—擁有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蓋骨等珍貴文物的湖北省博物館永久免費開放。消息發布後,人們(men) 蜂擁而至,博物館門前領票的隊伍排成長龍,參觀人數由兩(liang) 三年前的每天平均六七百人,最高時躍升至1.8萬(wan) 人。免費開放僅(jin) 兩(liang) 個(ge) 月,參觀者超過30萬(wan) 人,相當於(yu) 過去兩(liang) 年的總和。為(wei) 了確保國家文物安全,確保每一位觀眾(zhong) 看得舒心,博物館采取了分時段發放免費參觀券等一係列措施,經過科學測算,控製每天參觀人數不超過5000人。

  湖北省博物館的“爆棚”現象,折射出公眾(zhong) 對文化生活的渴求,對新時期新階段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提供了有益啟示。

  文化權益是人民群眾(zhong) 應當享有的基本權益

  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文化是指人類精神生產(chan) 的能力和產(chan) 品,具有認知、教化、審美、娛樂(le) 、交流、傳(chuan) 承、塑造等功能,對於(yu) 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位哲學家說過,當一個(ge) 人餓肚子時,隻有一個(ge) 煩惱,就是生存的煩惱;一旦吃飽飯後,就會(hui) 生出無數個(ge) 煩惱,這就是發展的煩惱。解決(jue) 生存的煩惱主要靠經濟,解決(jue) 發展的煩惱,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化。當經濟社會(hui) 發展到一定階段,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社會(hui) 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人們(men) 便越來越關(guan) 心如何生活得更好,這種生活不僅(jin) 包括物質生活,更有精神文化生活。今天,人民群眾(zhong) 對於(yu) 豐(feng) 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願望日益強烈,文化權益成為(wei) 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文化權益主要包括人民群眾(zhong) 應當享有的教育、科學、文化等方麵的權益,比如享受文化成果、參與(yu) 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創造、保護文化成果的權益等。應該說,文化權益的彰顯與(yu) 實現,既是社會(hui) 走向文明的必然,也是社會(hui) 進步的動力。

  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是黨(dang) 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領域的具體(ti) 體(ti) 現,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體(ti) 現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社會(hui) 全麵進步、人的全麵發展理想的追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逐步確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建設四位一體(ti) 的現代化建設總體(ti) 布局。我們(men) 黨(dang) 強調要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其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使人們(men) 在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精神生活也獲得豐(feng) 富與(yu) 提升。可以說,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關(guan) 係到千千萬(wan) 萬(wan) 人民群眾(zhong) 的切身利益,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為(wei) 本的發展理念。

  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的必然要求。公平正義(yi) 是實現社會(hui) 和諧的重要基礎,而切實保障包括文化權益在內(nei) 的公民各項基本權益,正是實現公平正義(yi)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如果在文化權益享受上不均衡,將嚴(yan) 重製約社會(hui) 的協調共進。隻有不斷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hui) 成員、社會(hui) 群體(ti) 之間的友好交往與(yu) 和諧相處。黨(dang) 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將人民對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權益的高度,充分說明我們(men) 黨(dang) 對人民群眾(zhong) 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視,拓展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公民權益的內(nei) 涵,體(ti) 現了文化發展中的民生價(jia) 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內(nei) 涵和重要意義(yi) 。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在推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進程中,要像重視經濟發展那樣重視文化建設,像重視維護人民經濟權益那樣重視維護人民文化權益,從(cong) 而使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與(yu) 落實人民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等相協調。

  人民群眾(zhong) 的公共文化消費水平亟須提升

  2007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文化站長》,揭示了9億(yi) 農(nong) 民正在經曆的從(cong) “求生存”到“求文化”的心理曆程轉變。一位農(nong) 民看了這部劇後說,我們(men) 現在兜裏有些閑錢了,住得好、吃得好已經不能滿足了,我們(men) 也需要精神上的享受,就需要像“管文化”一樣的文化站長來“折騰”。 這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基層農(nong) 民的“文化饑渴”,表達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熱情和文化需求。

  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權益,本質上是要用優(you) 秀文化為(wei) 大眾(zhong) 服務,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公共文化消費水平,將文化變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家園。近年來,黨(dang) 和政府對文化建設作出一係列重大部署,全社會(hui) 對文化建設傾(qing) 注極大熱情,文化事業(ye) 不斷繁榮,人民群眾(zhong) 的公共文化生活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家財政對公共文化的投入不斷增加。“八五”期間,國家財政對文化部係統的文化事業(ye) 費撥款為(wei) 55.61億(yi) 元,“十五”期間達到133.82億(yi) 元。加上地方財政的文化事業(ye) 投入,“十五”期間全國文化事業(ye) 經費達到495.22億(yi) 元。國家對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長速度已超過GDP增長速度。

  現在,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有了可喜的重大進展,一係列重大文化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普通百姓,縮短了城鄉(xiang) 文化發展的差距。目前全國2762個(ge) 公共圖書(shu) 館絕大部分分布於(yu) 縣市一級,41588個(ge) 文化館站大多落戶於(yu) 農(nong) 村鄉(xiang) 鎮。正在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總量已達65TB,自建、共建的基層服務網點超過52萬(wan) 個(ge) 。群眾(zhong) 藝術創作活躍,社區文化、廣場文化、節日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豐(feng) 富了基層群眾(zhong) 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產(chan) 品創作力度加大,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統一的優(you) 秀作品不斷湧現。一大批謳歌改革創新時代精神、普及科技發展最新知識的出版物陸續與(yu) 讀者見麵。國家和地方文化部門積極組織開展送書(shu) 下鄉(xiang) 、送戲下鄉(xiang) 等活動,以優(you) 秀文化滋養(yang) 農(nong) 村沃土。送書(shu) 下鄉(xiang) 工程為(wei) 300個(ge) 國家級貧困縣和3614個(ge) 鄉(xiang) 鎮贈書(shu) 137萬(wan) 冊(ce)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基本實現通電行政村和50戶以上自然村廣大農(nong) 民收聽收看的目標;“農(nong) 家書(shu) 屋”工程截至2007年年底,已建成農(nong) 家書(shu) 屋2萬(wan) 個(ge) 、社區書(shu) 屋4萬(wan) 個(ge) 。

  同時應當看到,現在我國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yu) 精神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群眾(zhong) 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強烈,而我們(men) 提供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無論在數量、品種還是質量上都與(yu) 之還不相適應。現實生活中由於(yu) 書(shu) 價(jia) 過高,老百姓買(mai) 本書(shu) 有時還要掂量再三;某些圖書(shu) 館因為(wei) 收費雜多,使讀者望而卻步,結果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藏書(shu) 館”。城鄉(xiang) 之間、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之間,在享有的文化權益上還存在較明顯的差距。長期以來的城鄉(xiang) 二元結構,導致城鄉(xiang) 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農(nong) 村文化建設投入明顯不足。一些農(nong) 村和邊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群眾(zhong) 文化生活相當貧乏,有的地方低俗文化不斷蔓延,農(nong) 民富裕後享受不到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城裏人文化生活雖然比較豐(feng) 富,但也不平衡,一部分高收入者享受著各種高水準的文化消費,而有的低收入家庭、困難家庭幾乎與(yu) 文化生活無緣。進城務工的農(nong) 民們(men) ,其文化需求也很難得到滿足。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men) 把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基本文化權益作為(wei) 一項緊迫任務,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讓人民群眾(zhong) 更好地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從(cong) 2008年起全部陸續免費開放。這不僅(jin) 是對普通公眾(zhong) 迅速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直接回應,也是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基本文化權益的一項重大舉(ju) 措。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zhong) 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e)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新階段,文化建設必須從(cong) 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大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chan) 力,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更好的精神文化產(chan) 品,滿足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使群眾(zhong) 各方麵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當前,要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的若幹意見》,堅持以政府為(wei) 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wei) 骨幹,鼓勵全社會(hui) 積極參與(yu) ,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hui) 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涵蓋文化政策、基礎設施、人才隊伍、技術技能等多方麵內(nei) 容,它的根本性特征是公益性、服務性。隻有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才能更好地滿足大眾(zhong) 的文化需求,讓人民群眾(zhong) 在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中提升自身素質。比如,公共圖書(shu) 館是人民的終身學校,博物館、美術館是培養(yang) 現代公民的重要場所,它們(men) 都不以盈利為(wei) 目的。這些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既解決(jue) 了公共文化資源分享的公平性問題,也提高了公共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

  要繼續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文化事業(ye) 主要是政府投入、政府來辦,通過建設一個(ge) 服務優(you) 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將文化的陽光照耀到每個(ge) 公民身上。當前,資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的瓶頸。要繼續落實對文化建設的扶持政策,使中央和省級財政在這方麵的投入能隨著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加,每年都有更多的增長,從(cong) 而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事業(ye) 單位所需的資金得到穩定的保障。要進一步改進投入方式,采取建立基金、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辦法,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對中西部地區,中央財政要給予更多扶持和傾(qing) 斜。同時,應進一步完善稅收減免等相關(guan) 經濟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ye) 、個(ge) 人捐助或投資興(xing) 辦公共文化實體(ti)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wei) 主、社會(hui) 力量積極參與(yu) 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保障機製。

  要著力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完善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鏈條中,基層和農(nong) 村仍然是相對薄弱的環節。要加大力度改善農(nong) 村、偏遠山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切實解決(jue) 農(nong) 民群眾(zhong) 看書(shu) 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同時,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由國有藝術院團、影劇院承擔,主要麵向低收入居民,每年安排一定場次的低價(jia) 演出或放映,保障和實現殘疾人、老年人和農(nong) 民工等群體(ti) 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並通過完善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方便人們(men) 就近快捷享受文化服務。

  要繼續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鄉(xiang) 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nong) 村電影放映、農(nong) 家書(shu) 屋等重點文化工程,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惠及千家萬(wan) 戶的民心工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的重頭戲。要發揮好這些工程在保障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縮小東(dong) 西部、城鄉(xiang) 之間公共文化服務差距等方麵的重要作用。要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我國已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公益性文化單位要

  充分發揮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骨幹作用,麵向基層、麵向群眾(zhong) ,著力提高生產(chan) 能力和服務水平,多創作符合人民群眾(zhong) 需求、質優(you) 價(jia) 廉的文化產(chan) 品。而要做到這一點,歸根結底要靠深化改革。一方麵,要深入推進文化事業(ye) 單位的內(nei) 部改革,創新用人和收入分配機製,促使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另一方麵,要善於(yu) 借助市場的力量,引入競爭(zheng) 機製,推動重要公共文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重大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合理流動,拓寬選擇公共文化產(chan) 品的視野,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人民群眾(zhong) 是文化建設的主體(ti) ,也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不斷完善,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權益必將得到進一步保障和實現,將會(hui) 享受到越來越多的文化大餐,人們(men) 的文化生活也將越來越豐(feng) 富多彩。

 

  十七、西藏的明天更美好——為(wei) 什麽(me) 維護祖國統一是西藏穩定發展的政治前提

    2008年4月30日,一個(ge) 陽光燦爛的日子,“西藏今昔”大型主題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拉開序幕。160件實物、400餘(yu) 張圖片,珍貴的文物、翔實的史料、大量的數據……使參觀的人們(men) 更加深刻認識到西藏與(yu) 祖國不可分割的悠遠曆史,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今昔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從(cong) 舊西藏封建農(nong) 奴製對人們(men) 的殘酷壓迫到和平解放以來西藏日新月異、舉(ju) 世公認的發展中我們(men) 看到:從(cong) 黑暗走向光明、從(cong) 落後走向進步、從(cong) 貧窮走向富裕、從(cong) 專(zhuan) 製走向民主、從(cong) 封閉走向開放,這就是西藏的發展曆程,是西藏發展史上最為(wei) 壯麗(li) 的篇章。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位於(yu) 中國的西南部。繁衍生息在這裏的藏族先民,遠在公元前就與(yu) 生活在中原的漢族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麵存在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形成了互相交流、互相依存的密切關(guan) 係。從(cong) 那時起,藏族先民就為(wei) 中國曆史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獨有的貢獻。

  經過漫長的歲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眾(zhong) 多部落逐漸以部落聯盟的形式統一起來,進一步發展同中原漢族王朝之間的聯係。到唐朝,藏漢通過王室間的聯姻、會(hui) 盟,在政治上形成了團結友好的親(qin) 誼關(guan) 係,在經濟和文化上建立了密切的聯係,為(wei) 最終建立統一的國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13世紀中葉,西藏正式歸入中國元朝版圖。自此之後,盡管中國經曆了幾代王朝的興(xing) 替,多次更換過中央政權,但西藏一直處於(yu) 中央政權直接行使主權管轄治理之下。1271年,蒙古汗政權定國號為(wei) 元,並於(yu) 1279年統一全中國,建立繼漢、唐王朝之後中國版圖內(nei) 各地區、各民族大統一的中央政權,西藏成為(wei) 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ge) 行政區域。元朝統治者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體(ti) 製,推行各種製度,開啟了管理西藏和其他藏區的新時代。元朝在西藏和其他藏區實施括戶、置驛、征兵、征稅等政策,充分行使了有效管理。

  1368年,明王朝取代元朝掌握中央政權,繼承了對西藏地方直接行使主權管轄治理的權力。在今西藏中部、東(dong) 部和西部阿裏地區設置管理機構,這些機構的負責官員均由中央任命。西藏地方官員犯法,亦由中央懲處。明成祖給西藏各地宗教領袖封以“法王”、“王”、“灌頂國師”等名號。王位的繼承必須經皇帝批準,遣使冊(ce) 封,新王才能即位。1587年明朝中央封賜三世達賴喇嘛以“朵兒(er) 隻唱”(意為(wei) “金剛持”)名號。

  清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治理。清朝皇帝於(yu) 1653年、1713年分別冊(ce) 封五世達賴喇嘛和五世班禪喇嘛,自此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以及他們(men) 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1719年,清政府派軍(jun) 隊進入西藏,驅逐盤踞拉薩三年之久的準噶爾部,著手改訂西藏的行政體(ti) 製。1727年,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監督西藏地方行政。為(wei) 了完善西藏行政機構的職能,1793年,頒布了《欽定藏內(nei) 善後章程》,主要內(nei) 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去世後認定轉世靈童和批準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共29條。到清王朝結束的1911年,清中央政府先後派遣駐藏大臣達百餘(yu) 人。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一如元、明、清三朝,對西藏地方直接行使主權管轄治理。雖然當時外患不已、內(nei) 亂(luan) 頻仍,中央政府孱弱,但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繼續接受中央政府的冊(ce) 封。達賴、班禪等多次表示維護祖國統一,擁護中央政府。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正式頒布命令,批準拉木登珠為(wei) 十四世達賴喇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根據西藏的曆史和現實情況,決(jue) 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針。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權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係列問題達成協議,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受到西藏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讚成和擁護。同年10月24日,十四世達賴喇嘛致電毛澤東(dong) 主席,表示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擁護“十七條協議”。10月26日,人民解放軍(jun) 在西藏人民支持下,順利進駐拉薩。

  1959年西藏發生了封建農(nong) 奴主的武裝叛亂(luan) ,最後被平息,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得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西藏開始了一個(ge) 偉(wei) 大的新時代。

  曆史無可辯駁地表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從(cong) 元朝到現在的700多年來,中國中央政府一直對西藏地方行使著主權,西藏地方從(cong) 未成為(wei) 一個(ge) 獨立國家。記載著700多年來曆史事實的數百萬(wan) 件漢藏文檔案資料仍保存在北京、南京和拉薩的檔案館中。世界上從(cong) 未有任何一個(ge) 國家的政府承認西藏是一個(ge) 獨立的國家。

  雪域高原的變遷翻天覆地

  4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12間房子,幾十頭牛羊,倉(cang) 庫裏堆滿糧食……西藏日喀則地區江孜縣江熱鄉(xiang) 班久倫(lun) 布村米瑪頓珠老人家,這個(ge) 舊西藏帕拉莊園的“朗生”(世代家奴)如今過上了他過去從(cong) 來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米瑪頓珠老人親(qin) 身經曆了舊西藏的貧窮落後、野蠻黑暗和新西藏的幸福美好、發展進步。

  舊西藏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農(nong) 奴主享有一切特權,廣大農(nong) 奴和奴隸連起碼的人身自由也沒有,更談不上有任何形式的民主、自由和人權。直至20世紀中葉,西藏仍然處於(yu) 黑暗的封建農(nong) 奴製社會(hui) ,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農(nong) 奴主控製著占人口95%以上的農(nong) 奴和奴隸的人身自由和絕大多數生產(chan) 資料,過著奢侈腐朽的生活。農(nong) 奴被農(nong) 奴主作為(wei) 財富占有,負擔著沉重的差役租稅,忍受強製性經濟剝削,生活極端貧困。農(nong) 奴及其子女注定終身為(wei) 農(nong) 奴,農(nong) 奴主之間可以隨意將農(nong) 奴及其子女互相轉讓、抵押、贈送或買(mai) 賣。舊西藏實行等級森嚴(yan) 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按血統貴賤、職位高低,將人分成三等九級,以法律形式確認和維護農(nong) 奴主的社會(hui) 地位和特權。舊西藏對有反抗行為(wei) 的農(nong) 奴實行剁足、剜目、割耳、抽筋、割舌、投水、推崖等極為(wei) 野蠻的刑罰,廣大農(nong) 奴連生存都得不到保障。正如一些嚴(yan) 肅的現代西方藏學家所指出的,對1959年以前的西藏“無論想象力有多麽(me) 豐(feng) 富,西藏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決(jue) 不是‘令人羨慕的’”。

  20世紀中葉,三次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改變了西藏的前途命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永遠擺脫了帝國主義(yi) 侵略的羈絆,實現了中華民族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大團結;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開創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命運、實現當家作主的新時代;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在西藏正式確立,西藏社會(hui) 製度實現了曆史性跨越。從(cong) 此,西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社會(hui) 主義(yi) 祖國大家庭中,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等各方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當前,西藏正處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最好時期。

  經濟快速發展,農(nong) 牧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西藏的經濟增長速度多年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2001年以來連續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07年,西藏自治區生產(chan) 總值超過300億(yi) 元,人均達到12000元,農(nong) 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88元。除少數牧區外,西藏所有的家庭都有固定的住房,農(nong) 牧民安居工程已讓11.4萬(wan) 戶、57萬(wan) 多農(nong) 牧民遷入新居。

  交通、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西藏全區已建成117項重點建設項目。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將西藏和祖國各地、和整個(ge) 世界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新藏公路改擴建、巴河雪卡和老虎嘴水電站、林芝電網、“三大灌區”等重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全區有612個(ge) 鄉(xiang) 通公路,所有鄉(xiang) 鎮通電話,70%以上的鄉(xiang) 鎮通郵。

  教育、醫療等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迅速。和平解放時西藏沒有任何現代教育設施。目前西藏全區小學入學率達到98.2%,初中入學率達到90.2%。對農(nong) 牧區小學、初中生實施包吃、包住、包學習(xi) 費用的“三包”政策,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xiang) 免費義(yi) 務教育。西藏人口平均壽命由民主改革前的35.5歲提高到現在的67歲,藏族人口由和平解放時的不到100萬(wan) 增加到現在的250多萬(wan) 。西藏所有農(nong) 牧民都已參加了以免費醫療為(wei) 基礎的農(nong) 牧區合作醫療。

  文化建設成就顯著。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7.8%和88.9%。國家大力保護和弘揚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過去20年裏,已累計投入7億(yi) 多元用於(yu) 西藏的文物保護工程,維修開放了1400多處宗教活動場所;組織藏文《大藏經》對勘出版,搶救整理並出版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chuan) 》。

  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西藏人民享有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選舉(ju) 權和被選舉(ju) 權,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幹部已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幹部的主體(ti) 。西藏人民始終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信教群眾(zhong) 的宗教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西藏的滄桑巨變,揭示了一個(ge) 偉(wei) 大而又平實的真理:隻有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隻有在祖國大家庭的懷抱裏,隻有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堅持民族區域自治製度,西藏才能發展進步,才能徹底改變貧窮落後的麵貌。這是西藏各族人民在實踐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也是今後穩定西藏、建設西藏、發展西藏、繁榮西藏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

  堅決(jue) 維護西藏繁榮穩定

  2008年3月14日上午,“陽光城”拉薩,一場劫難突然降臨(lin) 。11時許,一些不法分子呼喊著“西藏獨立”之類的口號,喪(sang) 心病狂地焚燒過往車輛,追打過路群眾(zhong) ,衝(chong) 擊並燒搶銀行、商場、電信營業(ye) 網點、學校和政府機關(guan) 。此後四川、甘肅、青海藏區的個(ge) 別地方也出現聚集鬧事和打砸搶燒嚴(yan) 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拉薩“3·14”事件中,極少數不法分子打砸搶燒,燒死、砍死無辜群眾(zhong) 18人,致傷(shang) 群眾(zhong) 382人,縱火焚燒學校、醫院、銀行、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建築物30多座和民宅100多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

  暴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砸搶燒,嚴(yan) 重侵犯人權,嚴(yan) 重擾亂(luan) 正常社會(hui) 秩序,給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造成巨大危害。對於(yu) 如此嚴(yan) 重的犯罪行為(wei) ,任何一個(ge) 文明社會(hui) 都不會(hui) 遷就容忍,任何一個(ge) 負責任的政府都不能坐視不管。事件發生後,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及時作出部署,有關(guan) 部門和地方黨(dang) 委政府從(cong) 維護社會(hui) 穩定、國家法製和西藏各族群眾(zhong) 根本利益的大局出發,緊密團結各族群眾(zhong) ,迅速依法采取措施,果斷平息了暴力事件。在整個(ge) 處置過程中,執法人員保持了極大克製,得到了包括西藏各族群眾(zhong) 在內(nei) 的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也得到了國際正義(yi) 力量的理解和支持。

  事實證明,拉薩“3·14”事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由達賴集團有組織、有預謀、精心策劃和煽動的,由境內(nei) 外“藏獨”分裂勢力相互勾結一手製造,其目的是通過挑起事端,向中國政府施壓,幹擾北京奧運會(hui) ,破壞中國的安定和諧。拉薩“3·14”事件並不像達賴集團宣揚的是什麽(me) 為(wei) 爭(zheng) 取“自由”和“人權”進行的“和平示威”、“非暴力”行動,而是赤裸裸的犯罪暴行,其實質不是民族問題,不是宗教問題,也不是人權問題,而是維護祖國統一和分裂祖國的問題,我們(men) 同達賴集團的鬥爭(zheng) 是一場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zheng) 。

  達賴喇嘛是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的總代表。因反對民主改革和解放農(nong) 奴,達賴集團1959年發動叛亂(luan) ,失敗後逃往國外。他們(men) 不甘心失去在舊西藏的封建特權,始終沒有放棄“藏獨”主張,通過成立“流亡政府”,重新組織叛亂(luan) 武裝,挑撥民族關(guan) 係,製造騷亂(luan) 事件等一係列分裂破壞活動,謀求“西藏獨立”。達賴集團打著宗教的幌子,不僅(jin) 在口頭上而且在行動上大力從(cong) 事違背時代潮流的政治活動,妄圖分裂國家,複辟舊的政教合一的封建神權專(zhuan) 製製度。達賴集團2007年曾多次聲稱:“2008年是關(guan) 鍵的一年,奧運會(hui) 也許是藏人的最後機會(hui) 了”,挑唆把“西藏問題”與(yu) 北京奧運會(hui) 聯係起來。拉薩“3·14”事件後,達賴集團通過各種渠道與(yu) 境內(nei) 聯係,頻繁向境內(nei) 發布指令,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zhong) “行動起來”。這再一次證實達賴集團鼓吹的所謂“非暴力”,隻不過是欺世盜名的幌子,難以掩蓋其破壞民族團結、分裂國家的險惡居心。

  達賴集團能夠以從(cong) 事分裂活動為(wei) 生存方式,在於(yu) 他們(men) 與(yu) 國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相互利用。達賴集團在台前,充當“馬前卒”,國外敵對勢力在幕後,給予支持資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拉薩“3·14”事件的報道中,部分西方媒體(ti) 與(yu) 國外敵對勢力相互配合,掀起了一輪反華輿論狂潮。一些西方媒體(ti) 歪曲事實,他們(men) 指鹿為(wei) 馬,把救護車的照片標注為(wei) 中國軍(jun) 車;張冠李戴,把尼泊爾警察驅散遊行者的照片說成是中國警察在鎮壓抗議者;移花接木,把6年前武警戰士參加電影拍攝時的照片說成是“中國軍(jun) 人在假扮僧侶(lv) ”;掐頭去尾,把犯罪分子向警車投擲石塊的照片裁剪後說成是中國軍(jun) 車正在衝(chong) 向西藏平民。他們(men) 肆無忌憚地誣蔑中傷(shang) 、煽動蠱惑,公開支持達賴集團分裂祖國的叛國行徑,個(ge) 別媒體(ti) 肆意侮辱和詆毀中國人民,充分暴露出他們(men) “客觀中立”新聞觀的兩(liang) 麵性與(yu) 虛偽(wei) 性。

  無論是達賴集團分裂祖國的陰險圖謀,還是國外敵對勢力與(yu) 一些西方媒體(ti) 在拉薩“3·14”事件中的造謠誣蔑、沆瀣一氣,不僅(jin) 沒有迷惑和蒙蔽中國人民,反而激起了全球華人的強烈義(yi) 憤,使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年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具體(ti) 的愛國主義(yi) 教育,有力地激發了愛國熱情,極大地凝聚了民族精神。

  人人皆有自己的祖國,祖國永遠是每個(ge) 人的心靈歸依。共有的曆史、相同的信念,讓藏族同胞與(yu) 祖國各族人民榮辱與(yu) 共、彼此相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每一個(ge) 中國人的崇高職責和使命。曆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分裂祖國的圖謀不會(hui) 得逞,也沒有出路,是注定要失敗的。

  在祖國遼闊的晴空下,西藏的明天必將更加和諧美好!

 

  十八、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wei) 什麽(me) 要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上學不用交學雜費,每年還有300元生活補貼,我覺得這一切都像在夢中!”這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一個(ge) 初中生的真實心聲,他在2006年輟學後又因免除學雜費政策的施行而得以重返校園。2007年,我國全部免除了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從(cong) 2008年秋季起,又將全麵免除城市義(yi) 務教育階段學雜費。這一項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使得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付不起學雜費而喪(sang) 失接受教育的機會(hui) ,是黨(dang) 和國家致力於(yu)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推動社會(hui) 和諧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重大任務

  公平正義(yi) ,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hui) 的一個(ge) 永恒主題,是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一種價(jia) 值取向。人類自進入階級社會(hui) 以後,由於(yu) 私有製、剝削和壓迫的存在,人與(yu) 人之間產(chan) 生了極大的不平等。從(cong) 此,人們(men) 對未來理想社會(hui) 的期待和設計,始終貫穿著對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向往與(yu) 追求。但是,由於(yu) 曆史和階級的局限,以往思想家們(men) 對公平正義(yi) 的追求隻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馬克思主義(yi) 第一次把公平正義(yi) 的實現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指明社會(hui) 不公的根源在於(yu) 建立在生產(chan) 資料私有製基礎上的剝削製度,隻有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才能真正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馬克思主義(yi) 的公平正義(yi) 觀為(wei) 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論基礎。

  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一貫主張。我們(men) 黨(dang) 的性質和宗旨,決(jue) 定了黨(dang) 從(cong) 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作為(wei) 一項政治主張和奮鬥目標。黨(dang) 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勝利,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為(wei) 了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為(wei) 了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dong) 同誌對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政治製度、文化製度的設計和建設都包含著對公平正義(yi) 的追求。在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鄧小平同誌把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納入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要求之中。黨(dang) 的十三屆四中全會(hui) 以後,江澤民同誌強調要把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問題作為(wei) 涉及全社會(hui) 的重要戰略問題加以解決(jue) 。黨(dang) 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的重大戰略思想,明確把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標,強調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重大任務。

  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本質要求。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的本質是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消滅剝削,消除兩(liang) 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團結進步,這表明公平正義(yi) 是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追求的價(jia) 值目標。對於(yu) 社會(hui) 和諧來說,公平正義(yi) 則是其前提條件。公平正義(yi) 是協調社會(hui) 各個(ge) 階級階層相互關(guan) 係的基本準則,既能促進各方力量的“合”,也能推動長治久安的“和”。公平正義(yi) 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是內(nei) 在統一的。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yi) 是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是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基礎。以人為(wei) 本是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價(jia) 值取向,隻有做到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隻有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好各個(ge) 領域的關(guan) 係、兼顧好各個(ge) 方麵的利益,才能不斷解決(jue) 人民內(nei) 部矛盾,才能不斷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現實途徑。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對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奮鬥目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無論是“擴大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還是“實現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兩(liang) 番”、“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等,這些新要求無不直接或間接地體(ti) 現了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基本原則和價(jia) 值取向。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是當代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迫切需要。隨著我國工業(ye) 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加速,以及社會(hui) 組織形式、就業(ye) 結構、社會(hui) 結構變革的加快,一些突出的社會(hui) 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jue) 。在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利益群體(ti) ,產(chan) 生了多樣化的利益需求,社會(hui) 關(guan) 係更為(wei) 複雜,人民內(nei) 部利益矛盾出現新情況。尤其是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任務艱巨,教育、就業(ye) 、醫療、社會(hui) 保障等成為(wei) 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因此,把逐步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men) 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要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不斷增加社會(hui) 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逐步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不斷激發全社會(hui) 的創造活力、不斷促進社會(hui) 和諧。這兩(liang) 大任務相互聯係、相互促進,是統一的整體(ti) ,貫穿於(yu) 整個(ge)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進程之中。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取得新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六大以來,黨(dang)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經濟社會(hui) 建設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的同時,堅持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各種權利的行使和權益的實現,努力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各項社會(hui) 事業(ye) 迅速發展,民生問題得到高度重視,進一步促進了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

  從(cong) 宏觀發展來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穩步推進,不斷夯實著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基礎。近年來,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xing) 東(dong) 北地區等老工業(ye) 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以及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等重大戰略,區域、城鄉(xiang) 協調發展的勢頭越來越明顯。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不斷完善,服務型政府建設力度繼續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增幅明顯,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享受公共服務的權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來看,這幾年是城鄉(xiang)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之一。從(cong) 2002年至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7703元增加到13786元;農(nong) 民的人均純收入,從(cong) 2476元增加到4140元。老百姓的“錢包”更鼓了,“家財”更多了,打下了邁向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關(guan) 心農(nong) 村的人不難發現,近年來,中央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的政策之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從(cong) 在全國範圍內(nei) 取消農(nong) 業(ye) 稅、結束兩(liang) 千多年農(nong) 民種糧納稅的曆史,到不斷加大對農(nong) 民種糧直接補貼的力度;從(cong) 實施工業(ye) 反哺農(nong) 業(ye) 、城市支持農(nong) 村的方針,到連續五年出台五個(ge) “一號文件”……政策好,實惠多,農(nong) 民的心氣越來越順,勁頭越來越足。農(nong) 業(ye) 發展的喜人變化,說明中央近年來統籌城鄉(xiang) 發展、縮小城鄉(xiang) 差距成效顯著,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程度正不斷提高。

  更讓廣大群眾(zhong) 交口稱讚的是,一些突出的民生熱點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jue) 。隨著積極就業(ye) 政策的實施,城鎮登記失業(ye) 率呈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基本解決(jue) 國有企業(ye) 下崗職工再就業(ye) 問題, 2007年城鎮新增就業(ye) 人員達到創紀錄的1204萬(wan) 人。為(wei) 了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從(cong) 2007年起,在全國城鄉(xiang) 逐步施行全免義(yi) 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政策。加快建立覆蓋城鄉(xiang) 居民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2007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yang) 老保險參保人數突破2億(yi) 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8億(yi) 人;在農(nong) 村全麵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製度,3451.9萬(wan) 農(nong) 村居民被納入保障範圍。針對群眾(zhong) 反映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著力推廣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並探索建立基本醫療衛生製度。針對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住房問題,建立健全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製度……一件件、一樁樁民生措施,使人們(men) 切身感受到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帶來的貼心、溫暖和實惠。

  進一步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我國社會(hui) 正處在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的關(guan) 鍵時期,這一時期既有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有利條件,也存在製約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不利因素,必須重視解決(jue) ,努力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同時,還應認識到,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是一項長期的曆史任務,是一個(ge) 需要長期努力奮鬥的曆史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從(cong)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既盡力而為(wei) ,又量力而行,切實推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

  繼續推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首先要靠發展。發展是促進和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前提,社會(hui) 不公現象的不斷解決(jue) ,公平正義(yi) 程度的不斷提高,最根本的還是取決(jue) 於(yu) 生產(chan) 力的發展水平。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大力發展生產(chan) 力,用發展的辦法解決(jue) 前進中的問題,為(wei) 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hui) 公平的重要體(ti) 現。黨(dang) 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guan) 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既有利於(yu) 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hui) 財富,又有利於(yu)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充分發揮各方麵的積極性。

  加快各項社會(hui) 事業(ye) 建設,積極改善民生。當前,影響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突出矛盾與(yu) 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促進和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關(guan) 鍵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wei) 重點的社會(hui) 建設,讓全體(ti) 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保證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hui) ;促進以創業(ye) 帶動就業(ye) ,使城鄉(xiang) 勞動者能夠平等就業(ye) ;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數;完善社會(hui) 保障製度,建立健全覆蓋城鄉(xiang) 居民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建立基本醫療衛生製度,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努力使全體(ti) 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真正做到使社會(hui) 各方麵的利益關(guan) 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nei) 部矛盾和其他社會(hui) 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hui) 公平和正義(yi) 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建立健全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製度保障體(ti) 係,促進規則公平。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是製度的首要價(jia) 值,製度則是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根本保證。所有促進公平正義(yi) 的具體(ti) 工作和成果隻有通過一定的製度安排和製度運行,才能轉化為(wei) 社會(hui) 成員切實擁有的權利和利益,才能使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得到實質性的推動和促進。製度化的關(guan) 鍵是法製化,製度建設的重點是法製建設。要重點推進法製建設和司法體(ti) 製機製改革,抓緊製定和完善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hui) 安定、促進經濟社會(hui) 全麵進步的法律,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hui) 主義(yi) 司法製度,發揮司法保護人民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重要職能。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chuan) 統中,那種人人平等、生活幸福、社會(hui) 和諧的“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的理想社會(hui) ,一直是人們(men) 永恒的冀望和追求。隻要我們(men) 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堅持不懈地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幾千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社會(hui) ,就會(hui) 真正成為(wei) 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十九、實施《勞動合同法》的思考——為(wei) 什麽(me) 要著力建設和諧勞動關(guan) 係

    2007年6月29日,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28次會(hui) 議上,曆經4次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高票通過。在這部法律的製訂過程中,全國人大曾向全社會(hui) 公開征集意見,一個(ge) 月裏通過網絡、報刊、信件收到的意見共19萬(wan) 多條,其中65%以上都來自普通勞動者。2008年1月1日,這部法律正式實施。2008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勞動合同法》再次成為(wei) 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心的熱門話題。為(wei) 什麽(me) 一部乍聽起來似乎平常的法律,會(hui) 引起人們(men) 如此熱切的關(guan) 注?因為(wei) 這部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建設和諧勞動關(guan) 係為(wei) 宗旨的法律的實施,關(guan) 係到千百萬(wan) 普通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標誌著我國勞動關(guan) 係進入了一個(ge) 新的發展階段。

  勞動關(guan) 係的和諧是社會(hui) 和諧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hui) 中,絕大多數人都要通過找一個(ge) 工作崗位,以自己的勞動換取相應的報酬,來維持基本的生存。這樣,就形成了勞動關(guan) 係。勞動關(guan) 係是社會(hui) 關(guan) 係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關(guan) 係,許多其他方麵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勞動關(guan) 係衍生出來的。

  從(cong) 字麵意義(yi) 上來理解,和諧勞動關(guan) 係是指勞動關(guan) 係雙方一種和諧融洽的良性狀態。比如說,構成勞動關(guan) 係的雙方以良性互動、真誠合作、共謀發展為(wei) 目標;各自的利益訴求能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發展中得到有效實現;在出現利益衝(chong) 突時,能夠通過民主協商的途徑,依法協調彼此的利益矛盾,最終達到互惠互利、共榮共贏。

  黨(dang) 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維護和促進勞動關(guan) 係的穩定和諧。黨(dang) 的十六屆六中全會(hui) 提出“發展和諧勞動關(guan) 係”,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要求“規範和協調勞動關(guan) 係”,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對建設和諧勞動關(guan) 係作出部署。當前為(wei) 什麽(me) 要突出強調建設和諧勞動關(guan) 係?勞動關(guan) 係和諧有什麽(me) 重要意義(yi) ?

  建設和諧勞動關(guan) 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科學發展觀是造福人民的發展觀,它的核心是以人為(wei) 本,就是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要求在發展過程中,切實維護好、實現好和保障好人民的健康權利、安全權利、勞動權利、受教育權利等生存權和發展權。飯碗對老百姓來講,是天大的事情。勞動關(guan) 係和諧健康,經濟發展才能又好又快,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才能實現。

  建設和諧勞動關(guan) 係是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黨(dang) 的十七大強調,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是貫穿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全過程的長期曆史任務。在構建和諧社會(hui) 的總體(ti) 格局中,保持健康、穩定、協調的勞動關(guan) 係至關(guan) 重要。勞動關(guan) 係和諧是社會(hui) 最大的和諧,和諧社會(hui) 一定是廣大勞動者正當利益真正得到實現的社會(hui) ,也一定是勞動關(guan) 係雙方都能夠共贏共榮的社會(hui) 。沒有健康和諧的勞動關(guan) 係,整個(ge) 社會(hui) 的和諧就失去了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建設和諧勞動關(guan) 係是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內(nei) 在要求。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要求建立完備的市場法律法規、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現代企業(ye) 製度,從(cong) 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社會(hui) 各方麵的利益都得到合理的實現和安排。構建和諧勞動關(guan) 係,有助於(yu) 鞏固和健全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要求的勞動用工機製,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增強就業(ye) 穩定性和提高就業(ye) 質量,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落實,對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勞動合同法》是促進勞動關(guan) 係和諧的重要保證

  勞動關(guan) 係是最基本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判斷勞動關(guan) 係的和諧程度,推進和諧勞動關(guan) 係的建設,需要一個(ge) 準則。正如結婚證是婚姻關(guan) 係的憑證一樣,勞動合同是勞動關(guan) 係的載體(ti) ,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權利和義(yi) 務的憑證。完善的勞動合同製度是和諧勞動關(guan) 係的重要體(ti) 現。我國的勞動合同製度是隨著經濟體(ti) 製改革不斷深化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1994年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確立了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相適應的勞動合同製度。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勞動合同製度的確立,對於(yu) 規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guan) 係,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guan) 係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國已初步形成建立方式市場化、權利義(yi) 務契約化、用工形式多樣化、爭(zheng) 議解決(jue) 法製化的勞動關(guan) 係格局。

  近幾年來,隨著工業(ye) 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進程加快,企業(ye) 製度改革不斷深化,企業(ye) 形式和勞動關(guan) 係日趨多樣化,勞動用工製度發生深刻變化,勞動關(guan) 係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在一些地區、行業(ye) 和單位甚至相當嚴(yan) 重,影響了勞動關(guan) 係的和諧穩定。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主要有: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出現勞動爭(zheng) 議時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勞動合同短期化,勞動關(guan) 係不穩定;用人單位利用自己在勞動關(guan) 係中的強勢地位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勞動爭(zheng) 議案件和因勞動糾紛引發的群體(ti) 性事件呈不斷上升趨勢。據資料顯示,1995—2006年勞動爭(zheng) 議案件從(cong) 3.3萬(wan) 件增加到31.7萬(wan) 件,增加了9.6倍。勞動關(guan) 係領域出現的這種不和諧態勢,不僅(jin) 影響著勞動者權益的實現,也影響到企業(ye) 的發展,給社會(hui) 穩定帶來風險和隱患。因此,無論是從(cong) 法律自身完善的角度來看,還是從(cong) 規範和協調現實勞動關(guan) 係的角度來看,都迫切要求在勞動關(guan) 係建立伊始,就從(cong) 源頭上把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納入更嚴(yan) 格規範的法律架構之中,以更大的力度矯正勞動關(guan) 係的失衡失範,從(cong) 根本上促進勞動關(guan) 係的和諧,推動經濟社會(hui) 健康發展。《勞動合同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勞動合同法》旗幟鮮明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具體(ti) 內(nei) 容中加大了對勞動者保護的力度,這在目前勞動者權益還得不到充分尊重的情況下,對於(yu) 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和增強勞動者對黨(dang) 和政府的信任,具有積極的意義(yi) ,為(wei) 構建與(yu) 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guan) 係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勞動合同法》為(wei) 守法企業(ye) 也創造了更為(wei) 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有利於(yu) 促進企業(ye) 長遠健康發展。毋庸諱言,《勞動合同法》對企業(ye) 的經營管理理念、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法製要求,但這恰恰又是一個(ge) 提高我國企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契機,有助於(yu) 企業(ye) 把過去以低勞動成本為(wei) 基本競爭(zheng) 手段的發展模式轉變為(wei) 以構建和諧勞動關(guan) 係、提高創新能力為(wei) 基本手段的發展模式。

  《勞動合同法》頒布之後,各方反應非常積極。據一些媒體(ti) 調查顯示,在了解該法內(nei) 容的民眾(zhong) 當中,有六成以上對該法表示滿意。不少用人單位也在該法頒布的第一時間內(nei) ,迅速表示歡迎與(yu) 支持。理論界、學術界也對這次立法所體(ti) 現的民主協商、凝聚共識的立法精神予以肯定。但是,在從(cong) 《勞動合同法》頒布到實施的半年時間裏,我國勞動力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不時傳(chuan) 出有的企業(ye) 強迫員工“自願”辭職重簽勞動合同的消息,有的用薪資待議、工齡歸零、勞務派遣取代勞動合同等方式來規避即將實施的《勞動合同法》。這些現象的發生,表明一些用人單位出於(yu) 利益考慮,對《勞動合同法》還存在著誤解誤讀或者陽奉陰違的態度。

  比如,有的人認為(wei) 《勞動合同法》過分保護勞動者而有傷(shang) 企業(ye) 經營者權益。其實,這部法律以保護勞動者為(wei) 出發點,目的是構建一個(ge) 和諧、穩定、持續的勞動關(guan) 係,實現企業(ye) 競爭(zheng) 力的不斷提升,使企業(ye) 和員工共同發展。它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也保護了企業(ye) 的長遠利益。

  有的人認為(wei)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無固定期限合同是養(yang) “懶人”的“鐵飯碗”。其實,這是鼓勵和引導用人單位與(yu) 勞動者簽訂長期勞動合同,培養(yang) 企業(ye) 對員工的責任感和員工對企業(ye) 的歸屬感,而不是搞終身製。在許多國家,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已成為(wei) 普遍的合同形式。如果勞動者嚴(yan) 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製度,隻要這些規章製度屬於(yu) 法律認可的範疇,用人單位可以單方麵解除勞動合同。

  還有的人認為(wei) 《勞動合同法》加大了企業(ye) 的用人成本,不利於(yu) 企業(ye) 發展。其實,如果企業(ye) 以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低成本獲益,拿這樣的低成本作為(wei) 競爭(zheng) 優(you) 勢,這樣的企業(ye) 做不大,也做不長。企業(ye) 應依靠管理和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這部法律隻是提高了企業(ye) 的違法成本,而保護了廣大規範用工單位的利益。

  《勞動合同法》雖然頒布實施了,但是對它的宣傳(chuan) 學習(xi) 、貫徹落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法律的生命在於(yu) 深入人心,在於(yu) 得到嚴(yan) 格的執行。《勞動合同法》是一部好法,但是,如果不能正確理解、自覺遵守與(yu) 貫徹這部法律,再好的法也會(hui) 失去意義(yi) 。因此,我們(men) 要從(cong)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的高度,廣泛宣傳(chuan) 、認真學習(xi) 、切實貫徹《勞動合同法》。最近,國務院法製辦頒布了《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草案)》,征求社會(hui) 各界意見。該草案對《勞動合同法》中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經濟補償(chang) 與(yu) 賠償(chang) 金的關(guan) 係、勞務派遣等群眾(zhong) 關(guan) 注的問題作了詳細的規定,對於(yu) 進一步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把發展和諧勞動關(guan) 係落到實處

  促進勞動關(guan) 係和諧,是一個(ge) 不斷發現和化解勞動關(guan) 係中不和諧因素、實現勞動關(guan) 係平衡的動態過程,需要政府、社會(hui) 、企業(ye) 等方方麵麵共同努力。

  加強和完善法製建設。勞動關(guan) 係和諧,必須走法治之路。近年來,我國《勞動合同法》、《就業(ye) 促進法》、《勞動爭(zheng) 議調解仲裁法》相繼出台,《社會(hui) 保險法》、《企業(ye) 工資條例》等正在製訂中。同時,要在法律的執行環節做深入紮實的工作。比如,做好法律法規的配套工作,製訂嚴(yan) 密可行的程序性實施細則;公正司法,讓違法者為(wei) 自己的違法行為(wei) 付出應有的代價(jia) ;有效發揮各級人大監督法律實施的職能,創新提高監督工作水平和質量的機製、手段、方法;通過普法宣傳(chuan) ,增強公民運用法律維權的意識等。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各級政府是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者、集體(ti) 談判與(yu) 民主參與(yu) 的促進者、勞動爭(zheng) 議的調停者、就業(ye) 保障與(yu) 人力資源的規劃者。平衡勞動關(guan) 係中的各方利益,讓更多的人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是各級政府義(yi) 不容辭的責任。要製訂有利於(yu) 擴大就業(ye) 的發展戰略,規範勞動力市場運作,引導和督促各類企業(ye) 同勞動者依法簽訂並履行勞動合同,嚴(yan) 厲打擊各種非法用工行為(wei) ,將勞動就業(ye) 工作導向科學合理、良性發展的軌道。通過確定最低工資、發布工資增長指導線、反就業(ye) 歧視等措施,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nong) 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強勞動保護,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ti) 製和勞動爭(zheng) 議調處仲裁機製。

  引導企業(ye) 履行社會(hui) 責任。形成和諧勞動關(guan) 係是企業(ye) 責任的最好體(ti) 現。企業(ye) 管理者應當認識到,企業(ye) 和員工是共生、共贏、共長的關(guan) 係。企業(ye) 對員工負責,員工才會(hui) 對企業(ye) 負責。因此,企業(ye) 應該保護員工的就業(ye) 穩定,給予其合理的薪酬和福利,為(wei) 其提供增長才幹的機會(hui) ,幫助和促進員工實現個(ge) 人發展。當員工深深感受到企業(ye) 對其工作、生活及未來真誠負責時,就會(hui) 與(yu) 企業(ye) 實現心對心的交換,自覺自願地忠誠於(yu) 企業(ye) 、奉獻於(yu) 企業(ye) 。

  強化工會(hui) 和行業(ye) 組織作用。有人說,資本沒有國籍,工人有國籍。工會(hui) 和行業(ye) 組織是現代勞資矛盾的產(chan) 物,在協調勞動關(guan) 係矛盾中能起到政府起不了的作用。工會(hui) 和行業(ye) 組織依據《勞動合同法》履職維權,求得雙贏。近年來,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廣泛開展“創建勞動關(guan) 係和諧企業(ye) ”活動,成為(wei) 具有社會(hui) 影響力的工會(hui) 維權工作新品牌。各級工會(hui) 積極敦促企業(ye) 解決(jue) 職工反映強烈的“合同不簽、保險不上、工資不漲”等問題,收效明顯。江蘇省九成以上的企業(ye) ,每年開展一次工資協商,推動職工工資在生產(chan) 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在浙江省溫嶺市,一些行業(ye) 的工人工資由工人、老板和行業(ye) 組織公開談判決(jue) 定。據調查,90%以上的國外投資者願意把勞動關(guan) 係和諧企業(ye) 作為(wei) 合作首選對象。

  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勞動者應樹立利益共同體(ti) 觀念,強化責任感,培養(yang) 歸屬感,與(yu) 企業(ye) 共榮辱。要努力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強自身學習(xi) ,提高職業(ye) 素養(yang) ,恪守職業(ye) 道德,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成一行。勞動者還要學法懂法、依法維權,在出現勞動爭(zheng) 議時,積極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黨(dang) 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社會(hui) 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隨著《勞動合同法》的逐步實施,我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將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和諧勞動關(guan) 係建設的環境將會(hui) 有更大的改善,我們(men) 一定能夠創造出公平正義(yi) 、奮發進取和勞有所得、安居樂(le) 業(ye) 的社會(hui) 和諧新局麵。

 

    二十、從(cong) 7.3億(yi) 農(nong) 民參加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談起——為(wei) 什麽(me) 要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近日,隻有小學文化水平的重慶市江津區的徐雲(yun) 貴老人,寫(xie) 下平生第一篇散文,歌頌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原來,老人2007年患腦溢血住院用去1.2萬(wan) 元,卻拿到了1.075萬(wan) 元的報銷款。2007年,全國2448個(ge) 縣(區、市)裏有7.3億(yi) 像徐雲(yun) 貴一樣的農(nong) 村居民參加了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參合率達到86%,累計受益人次接近2億(yi) 。這種合作醫療製度作為(wei) 黨(dang) 和政府推進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舉(ju) 措之一,受到了廣大農(nong) 村居民的熱烈歡迎。目前,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正在與(yu) 其他惠民利民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一起,朝著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穩步推進。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重要體(ti) 現

  “有健康,才有將來。”健康是每個(ge) 人生存與(yu) 發展的基礎,與(yu) 千家萬(wan) 戶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guan) 。然而,在生命的旅程中,每個(ge) 人隨時都有罹患疾病的風險,這時就需要求醫看病以恢複健康。因此,醫療衛生作為(wei) 服務於(yu) 每個(ge) 社會(hui) 成員身心健康的社會(hui) 事業(ye) ,是當今世界各國為(wei) 其國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

  由於(yu) 社會(hui) 製度、發展水平等方麵的差異,不同國家為(wei) 其國民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與(yu) 覆蓋麵相差很大。我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ye) ,提高人民群眾(zhong) 健康水平,一向受到黨(dang) 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並將其作為(wei)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奮鬥目標新要求中的一項具體(ti) 內(nei) 容,還把“病有所醫”列為(wei) 社會(hui) 建設的“五有”目標之一。這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們(men) 黨(dang) 針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醫療衛生事業(ye) 出現的新形勢,為(wei)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全體(ti) 人民健康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亮點在於(yu) “人人享有”。這鮮明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ti) 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wei) 本的精神,貫徹了“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體(ti) 現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的根本要求。馬克思主義(yi) 曆來把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當做自己的理想目標,並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在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就要持續推進、進而在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最終實現的價(jia) 值目標。人的全麵發展,不僅(jin) 需要以發達的生產(chan) 力、累積的社會(hui) 財富為(wei) 現實基礎,更需要以發展的主體(t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自身的健康為(wei) 前提條件。作為(wei) 一個(ge) 人來說,如果沒有健康,就會(hui) 失去一切,更談不上全麵發展了。隻有讓每個(ge) 人都能享受到便捷、價(jia) 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人民群眾(zhong) 的健康才有最基本的保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才有最穩固的基礎,人的全麵發展才有最堅實的支撐。此外,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人的全麵發展提供了製度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設定,確立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ye) 為(wei) 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基本醫療衛生製度逐步向覆蓋全體(ti) 居民發展。這不僅(jin) 有利於(yu) 社會(hui) 全體(ti) 成員共同受益,也有助於(yu) 減少疾病流行,使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得到充分體(ti) 現。

  “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內(nei) 在要求。我們(men)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經濟,也要注重促進公平正義(yi) 。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正是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實現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體(ti) 現。如果不是“人人”,而是隻有一部分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一方麵,這種服務往往會(hui) 成為(wei) 一種“特權”,而不能享受這種權利的常常又是弱勢群體(ti) ,此時反而會(hui) 加大社會(hui) 不公;另一方麵,沒有資格享受這種服務的人也會(hui) 千方百計地利用其他方式來謀取這種權利,形成所謂“綠洲效應”,從(cong) 而導致不公平行為(wei) 的蔓延。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也體(ti) 現了人與(yu) 人之間的共濟互助,有利於(yu) 社會(hui) 和諧。對於(yu) 個(ge) 人來說,將來會(hui) 患什麽(me) 病、需要多少錢等相關(guan) 因素是不可預知的,因而發生疾病風險的不確定性比其他經濟、社會(hui) 風險更大。一旦發生大病,此時僅(jin) 靠單個(ge) 人自身的儲(chu) 蓄積累往往是無法承受的。應對疾病風險,更應該依靠參保群體(ti) 之間的橫向再分配和共濟互助。也就是說,靠大多數不生病的人,用基本上不影響自己生活的少量資金投入醫療保險項目,以幫助少數生病的人渡過難關(guan) ;而不生病的人在投入資金的同時,也享有了在自己生病時獲得幫助的權利,這是一種符合大數定律的“雙贏”,有利於(yu) 人與(yu) 人之間團結友愛、社會(hui) 穩定和諧。

  撐起護衛人民健康的保護傘(san)

  說起醫改,可能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隨著近年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日漸凸顯,與(yu) 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guan) 的醫療衛生體(ti) 製改革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zhong) 的關(guan) 注。醫改的性質、方向以及具體(ti) 方案也引發了全社會(hui) 的大討論,成為(wei) 近兩(liang) 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的一個(ge) 熱點話題。20多年的醫改曆程,恰似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鮮明地反映出新時期醫療衛生事業(ye) 所取得的成就與(yu) 麵臨(lin) 的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黨(dang) 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的健康狀況,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績,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基本上建立起一個(ge) 與(yu) 計劃經濟體(ti) 製和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相適應的,由公費醫療製度、勞保醫療製度和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共同組成的醫療衛生製度體(ti) 係。但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計劃經濟體(ti) 製下醫療衛生模式僵化的弊端不斷顯現,農(nong) 村合作醫療也逐漸難以為(wei) 繼。1985年,我國正式啟動了醫療衛生製度改革。醫改的逐步推進給我國醫療衛生事業(ye) 注入了很大的活力,解決(jue) 了醫療資源嚴(yan) 重短缺的問題,但也帶來了公益性質淡化等一些副作用。與(yu) 此同時,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醫療衛生事業(ye) 麵臨(lin) 的挑戰也非常嚴(yan) 峻:衛生事業(ye) 發展仍滯後於(yu) 經濟和其他社會(hui) 事業(ye) 的發展,醫療衛生服務與(yu) 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不適應的矛盾還相當突出。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看病難看病貴、藥價(jia) 虛高、醫患關(guan) 係不和諧等問題,引起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

  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中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深入分析,果斷決(jue) 策,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ti) 製改革,努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醫療衛生問題。近年來,除了加大農(nong) 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遏製醫療費用過快上漲勢頭等具體(ti) 措施,還重點開展了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試點工作,並逐步推廣到覆蓋全體(ti) 城鄉(xiang) 居民,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歡迎與(yu) 支持。

  2002年,黨(dang) 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農(nong) 村衛生工作的決(jue) 定》,決(jue) 定在農(nong) 村地區推行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其主要做法就是以大病統籌為(wei) 主,適當兼顧小病,農(nong) 民個(ge) 人籌資一小部分,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一大部分。由於(yu) 解決(jue) 了農(nong) 民醫療費用的後顧之憂,廣大農(nong) 民參加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的熱情高漲,各地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建立的速度越來越快。原計劃是2010年達到農(nong) 村地區“全覆蓋”,從(cong) 目前的發展態勢看,2008年就能實現“全覆蓋”。

  2007年,國務院出台了《關(guan) 於(yu) 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針對除城鎮職工以外的非從(cong) 業(ye) 居民(主要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適時推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試點。試點工作已於(yu) 2007年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始啟動,2008年將擴大試點,爭(zheng) 取2009年試點城市達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國全麵推開,逐步覆蓋全體(ti) 城鎮非從(cong) 業(ye) 居民。

  此外,自20世紀末開始的全國範圍內(nei) 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製度改革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覆蓋的人口不斷增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占城鎮就業(ye) 人口的比例,從(cong) 1998年的5%增長到2007年第三季度的64.6%。

  目前,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的參合人數達到7.3億(yi) 人,超過農(nong) 村常住人口的90%以上,若以戶籍人口計算,則達到86%。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製度的參保人數已經達到1.80億(yi) 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0.41億(yi) 人,兩(liang) 者相加為(wei) 2.21億(yi) 人,大約為(wei) 城鎮常住人口的40%,若以戶籍人口計算,則已近50%。

  醫療保障體(ti) 係是整個(ge) 醫療衛生製度的基礎部分,對於(yu) 廣大群眾(zhong) 的身體(ti) 健康、安居樂(le) 業(ye) 具有重要意義(yi) 。目前,新一輪醫改的初步方案已經製定。在方案中,將繼續促進建立覆蓋全民的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與(yu) 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這三項不斷銜接的製度,恰似一座穩定牢固的三角架,高高撐起一把護衛全體(ti) 居民健康的保護傘(san) ,為(wei) 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打下堅實的基礎。

  把全民健康提升到更高水平

  目標是燈塔,指引著航船的方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設定,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對良好的健康素質的需求,為(wei) 當前及今後一個(ge) 時期醫療衛生事業(ye) 的改革與(yu) 發展指明了方向。目標也是藍圖,需要全麵細致的規劃,腳踏實地的建設。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就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七大精神,走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改革發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國情的製度,從(cong) 基礎性框架起步,朝著更加全麵的水平發展;從(cong) 覆蓋麵不夠大,朝著逐漸覆蓋城鄉(xiang) 全體(ti) 居民發展。

  當前,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關(guan) 鍵在於(yu) 深化醫療衛生體(ti) 製改革,建立基本醫療衛生製度。建立好這一製度,首先我們(men) 必須把握“兩(liang) 個(ge) 堅持”的原則。一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公益性是公共醫療衛生機構的本質屬性,為(wei) 人民健康服務是醫療衛生事業(ye) 的生命線。要強化政府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加大衛生投入,堅決(jue) 杜絕那種“醫院大門八字開,有病沒錢莫進來”的現象。二是“堅持預防為(wei) 主、以農(nong) 村為(wei) 重點、中西醫並重”。俗話說,“良醫治未病”。“預防為(wei) 主”,就是著眼於(yu) 人民群眾(zhong) 的切身和長遠利益,重視診治“未病之病”、“欲病之病”。“以農(nong) 村為(wei) 重點”,就是要更加關(guan) 注農(nong) 民健康問題。農(nong) 村一直是我們(men) 醫療衛生事業(ye) 的“短板”,新增衛生投入與(yu) 製定政策要優(you) 先向農(nong) 村傾(qing) 斜,使農(nong) 民最終與(yu) 城鎮居民享有同樣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西醫並重”,就是要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ye) 發展,促進中西醫、中西藥相協調。這兩(liang) 大原則,是醫改以及醫療衛生事業(ye) 的發展方向。

  基本醫療衛生製度是由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醫療服務體(ti) 係、醫療保障體(ti) 係、藥品供應保障體(ti) 係四大體(ti) 係共同組成的。建立好這一基本製度,也就意味著要推進四大體(ti) 係協調發展。

  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重點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計劃免疫、計劃生育技術等服務網絡,特別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ti) 係,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這樣有助於(yu) 抵禦像“非典”那樣的突發性重大傳(chuan) 染病的侵襲。

  建設醫療服務體(ti) 係,重點是加強農(nong) 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ti) 係建設,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hui) 參與(yu) 、依法創辦醫療機構,這樣可以滿足社會(hui) 多層次、多樣性的醫療衛生需求,有助於(yu) 解決(jue) 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建設醫療保障體(ti) 係,重點是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城鄉(xiang) 醫療救助相互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體(ti) 係,以慈善事業(ye) 為(wei) 補充,發展商業(ye) 健康保險,引導群眾(zhong) 合理就醫,這是實現“病有所醫”的基礎性製度保障。

  建設藥品供應保障體(ti) 係,重點是建立國家基本藥物製度,對國家基本藥物實行招標定點生產(chan) 、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保證群眾(zhong) 基本用藥,這樣有助於(yu) 解決(jue) 藥品價(jia) 格虛高問題,從(cong) 根本上減輕群眾(zhong) 藥物費用負擔。

  為(wei) 了保障上述四大體(ti) 係有效規範運轉,還要深化醫藥衛生管理體(ti) 製、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製、經費投入機製、醫療服務與(yu) 醫藥價(jia) 格形成機製、監管體(ti) 製等改革,積極推動醫療衛生事業(ye) 與(yu) 經濟社會(hui) 建設協調發展,把全民健康不斷提升到更高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解決(jue) 了13億(yi) 人口的溫飽問題,創造了一個(ge) 世界奇跡;新世紀新階段,我們(men) 正在從(cong) 事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醫療衛生服務工作。麵對未來,我們(men) 豪情萬(wan) 丈。隻要有黨(dang) 的堅強領導,有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讓13億(yi) 人全部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一更加偉(wei) 大的世界奇跡就一定能夠實現!

 

  二十一、中國的貢獻  世界的機遇——為(wei) 什麽(me) 說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建設性作用

    2007年11月24日,中國首批赴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參加聯合國/非盟“混合行動”的維和工兵先遣分隊135名官兵抵達南達爾富爾首府尼亞(ya) 拉市,這是非洲以外國家向達爾富爾地區派出的第一支維和部隊。他們(men) 在艱難複雜的環境裏,用青春詮釋著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jue) 心,用奉獻澆灌著美麗(li) 的和平之花。

  自2003年2月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爆發武裝衝(chong) 突以來,中國政府和國際社會(hui) 一道為(wei) 化解危機作出了不懈努力。中國是最明確推動聯合國、非盟和蘇丹政府“三方機製”的國家和堅持平衡推動維和行動和政治進程“雙軌戰略”的國家。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發揮的積極建設性作用贏得了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讚譽。

  在當代世界,中國不僅(jin) 率先提出了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理念,而且以積極的、負責任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不爭(zheng) 的事實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知名人士開始熱議 “中國的貢獻”,關(guan) 於(yu) 中國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的話語頻頻出現於(yu) 各類會(hui) 議、論壇和媒體(ti) 中。

  推動世界和平與(yu) 發展的重要力量

  就中國在國際社會(hui) 中所發揮的重要“建設性作用”而言,至少包括兩(liang) 層含義(yi) :一是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致力於(yu) 解決(jue) 現有的矛盾衝(chong) 突和各類爭(zheng) 端,合理、規範地運用國際社會(hui) 公認的製度、規則來發展自己、保護自己,為(wei) 自身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二是著眼長遠,提升自我話語的國際認同,積極參與(yu) 國際各種規則的製訂,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義(yi) 務,以負責任的大國身份參與(yu) 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製度和各種運行機製的工作,推動地區和全球的和平、合作與(yu) 發展,推動構建和諧世界。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hui) 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是基於(yu) 我們(men) 和平發展的寶貴經驗。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進入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加快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我們(men) 的發展不會(hui) 妨礙任何人,也不會(hui) 威脅任何人。中國的繁榮發展是推動人類和平與(yu) 發展事業(ye) 重要的積極因素。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hui) 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緣於(yu) 我們(men) 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發展繁榮帶動了周邊及各貿易夥(huo) 伴國家與(yu) 地區的繁榮複蘇,中國對外貿易的擴大提高了貿易夥(huo) 伴國家和地區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2001年以來,中國為(wei) 相關(guan) 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wan) 個(ge) 就業(ye) 機會(hui) ,已經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強有力引擎。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高,世界最發達的幾個(ge) 國家在對世界經濟貿易、財政金融政策、匯率等領域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製訂有關(guan) 遊戲規則時,都無法忽略中國因素。法國《世界報》2008年1月4日發表題為(wei) 《如果沒有中國,我們(men) 該怎麽(me) 辦》的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活力”。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hui) 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還在於(yu) 中國在聯合國的重要地位。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社會(hui) 文化發展方麵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國際組織或國家集團所無法替代的。中國重視並努力維護聯合國的核心地位和安理會(hui) 的權威。作為(wei) 安理會(hui) 的常任理事國,中國充分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大國際責任。中國積極支持並參加聯合國及其安理會(hui) 根據《聯合國憲章》精神開展的各項工作,在聯合國的各個(ge) 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中國主張從(cong) 《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出發,在民主、公正、客觀、平衡和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對聯合國及安理會(hui) 進行必要合理的改革,以增強其效率和有效性。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hui) 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關(guan) 鍵在於(yu) 始終如一地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從(cong) 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依靠自己的力量,同各國友好相處,不容許任何國家和集團損害我國的尊嚴(yan) 、主權、獨立和安全;堅持從(cong) 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對於(yu) 一切國際事務,都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決(jue) 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屈從(cong) 於(yu) 任何外來壓力;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wei) 指導國家間關(guan) 係的基本準則,不以社會(hui) 製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決(jue) 定國家關(guan) 係的親(qin) 疏。

  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yu) 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高舉(ju) 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加強與(yu) 世界各國的聯係和交往,積極參與(yu) 國際事務,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以實際行動在世界上發揮著重要建設性作用。中國同主要大國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huo) 伴關(guan) 係,已成為(wei) 維護大國關(guan) 係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視大國關(guan) 係為(wei) “關(guan) 鍵”。中美兩(liang) 國關(guan) 係總體(ti) 穩定發展,戰略經濟對話和戰略對話機製取得積極成果,在朝核等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保持有效磋商與(yu) 協調;中俄兩(liang) 國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戰略協作夥(huo) 伴關(guan) 係提高到新水平;中歐相互之間的吸引力增加,全麵合作日益深化;中日雙方近年來就構築“基於(yu) 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guan) 係”達成了共識,致力於(yu) 發展長期穩定、睦鄰友好的雙邊關(guan) 係。中國影響力的增強,不僅(jin) 提高了自己在大國關(guan) 係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已成為(wei) 主要大國借重的對象。

  中國積極推進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yu) 合作,已成為(wei) 周邊國家的好鄰居、好夥(huo) 伴。“遠親(qin) 不如近鄰”。周邊外交在我國外交全局中始終占有重要位置。我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陸地邊界2.2萬(wan) 多公裏,海岸線1.8萬(wan) 多公裏,直接接壤鄰國就有14個(ge) 。中國視周邊外交為(wei) “首要”,本著“與(yu) 鄰為(wei) 善、以鄰為(wei) 伴”的方針,通過亞(ya) 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dong) 盟(10+1)合作、東(dong) 盟與(yu) 中日韓(10+3)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積極推進雙邊和區域合作,共同營造了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促進了共同繁榮。

  中國致力於(yu) 同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化傳(chuan) 統友誼,擴大務實合作,已成為(wei) 發展中國家值得信賴的合作夥(huo) 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yu) 合作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在新形勢下,中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關(guan) 切增多,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方麵有著共同的利益和追求。中國認真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迄今已向120多個(ge) 國家和區域組織提供了2000多個(ge) 援助項目,已累計對49個(ge) 不發達國家免除到期政府債(zhai) 務374筆。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等,成為(wei) 新時期中國加強與(yu) 發展中國家集體(ti) 對話與(yu) 合作的成功嚐試。

  中國積極參與(yu) 多邊事務,承擔相應國際義(yi) 務,已成為(wei) 國際體(ti) 係的積極參與(yu) 者和貢獻者。迄今為(wei) 止,中國已簽署了300多個(ge) 國際公約,參加了130多個(ge) 國際組織,並在軍(jun) 備控製、貿易投資等國際機製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了中國的參與(yu) ,許多國際熱點問題呈現出積極的發展變化態勢。譬如:2007年10月舉(ju) 行的第六輪朝核問題六方會(hui) 談第二階段會(hui) 議取得了重大進展,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的共同文件。朝鮮關(guan) 閉寧邊核設施並對其核設施加以“去功能化”,朝鮮半島向無核化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國積極參與(yu) 維和行動,已成為(wei) 維護國際和平與(yu) 安全的積極力量。迄今為(wei) 止,中國共參與(yu) 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wan) 人次,現正在執行維和任務的有1900多人,是聯合國安理會(hui) 5個(ge) 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自1990年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累計新建、修複道路7300多公裏,橋梁200多座,排除地雷及各類未爆炸物7600多枚,運送人員12萬(wan) 多人次、物資26萬(wan) 多噸,接診病人3.6萬(wan) 多人次。先後有3名軍(jun) 官和5名士兵在執行維和任務中犧牲。中國政府履行義(yi) 務,積極應對全球變暖等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負責任一員。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胡錦濤主席在2007年6月出席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hui) 議及發展中五國領導人會(hui) 晤時,全麵深入地闡述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立場,顯示了中國積極的、建設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中國主張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shu) 》框架內(nei) ,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加強國際協作,努力形成世界各國在協力保護環境中共同發展、在優(you) 化環境中持續繁榮的良好局麵。2007年12月,標誌著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座新裏程碑——“巴厘島路線圖”孕育出台,中國為(wei) 繪成“巴厘島路線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創造性地與(yu) 一些國家互辦 “文化年”、“國家年”活動,成為(wei) 推動世界文化和諧的創造者和建設者。繼2003年至2005年中法互辦“文化年”後,“文化年”、“國家年”已成為(wei) 中國對外交流領域的熱門詞匯,如“俄羅斯年”、“中印友好年”、“意大利年”、“中韓交流年”、“西班牙年”、“中希文化年”等等。這些活動,既為(wei) 中國人近觀外國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機會(hui) ,又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中國紅”更是成為(wei) 對象國的流行元素。“文化年”、“國家年”活動不僅(jin) 涉及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廣播電視、圖書(shu) 出版、青年、體(ti) 育、民族、宗教、建築、環保、旅遊等領域,也與(yu) 政治、經貿等領域緊密相連,為(wei) 提升國家之間的全麵合作關(guan) 係搭建了新平台、增添了新動力。

  努力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在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的世界大勢下,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係在一起。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國人民將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為(wei) 實現人類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中國將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不管國際風雲(yun) 如何變幻,中國都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國際事務中秉持公道、伸張正義(yi) ,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幹涉別國內(nei) 部事務,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yu) 人。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yi) 和強權政治,在國際事務中提倡和貫徹民主原則,共同推進國際關(guan) 係民主化。

  中國將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強相互合作,實現優(you) 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繼續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的發展,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guan) 切;繼續按照通行的國際經貿規則,擴大市場準入,依法保護合作者權益。支持完善國際貿易體(ti) 製,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通過磋商協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決(jue) 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wei) 壑的事情。

  中國將加強中華文明與(yu) 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不斷增進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倡導開放和兼容並蓄的文明觀,尊重和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與(yu) 不同文明和諧共處。既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又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對待他國文化,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優(you) 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通過文化交流帶動世界各國間的全方位合作與(yu) 發展。

  中國將同世界各國進一步加深互信、加強對話與(yu) 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zheng) 手段解決(jue) 國際爭(zheng) 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主張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心態;互相尊重對方的安全利益,實現共同安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ti) 安全機製,以和平方式,通過協商、談判解決(jue) 國際爭(zheng) 端或衝(chong) 突;加強合作,堅決(jue) 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yi) ;繼續與(yu) 相關(guan) 地區、國家務實合作,積極參與(yu) 合作解決(jue) 各類安全問題,致力於(yu) 和平解決(jue) 國際爭(zheng) 端和熱點問題,為(wei) 地區和平、安全和穩定以及世界的發展發揮獨特的建設性作用。

  中國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一個(ge)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中國,一定能夠為(wei) 人類和平與(yu) 發展的崇高事業(ye) 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十二、不斷為(wei) 黨(dang) 的肌體(ti) 注入新的活力——為(wei) 什麽(me) 要積極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

    2008年4月12日,濟南市中區七東(dong) 社區舉(ju) 行黨(dang) 員大會(hui) 。經過公推直選,社區全體(ti) 黨(dang) 員投票選出了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副書(shu) 記及黨(dang) 總支委員,這是近年來各地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實踐的一個(ge) 縮影。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討論黨(dang) 代表大會(hui) 代表任期製暫行條例,強調要建立健全黨(dang) 代表大會(hui) 代表履行職責的製度和機製,保障黨(dang) 代表大會(hui) 代表的各項權利,充分發揮黨(dang) 代表大會(hui) 代表的作用。從(cong) 基層黨(dang) 組織公推直選的民主實踐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建立健全黨(dang) 代表任期製的決(jue) 策,表明了我們(men) 黨(dang) 對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加強黨(dang) 的領導的堅定決(jue) 心和積極探索,必將進一步增強黨(dang) 的創新活力和團結統一,使我們(men) 黨(dang) 永葆先進性。

  黨(dang) 內(nei) 民主是黨(dang) 的活力之源

  一個(ge) 政黨(dang) 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必然要順應潮流、與(yu) 時俱進。作為(wei) 有著7300餘(yu) 萬(wan) 名黨(dang) 員、350多萬(wan) 個(ge) 基層組織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如何讓每一個(ge) 成員的創新活力充分迸發?怎樣才能不斷鞏固黨(dang) 組織的團結統一?黨(dang) 內(nei) 民主是根本保證。黨(dang) 內(nei) 民主,是全體(ti) 黨(dang) 員在黨(dang) 內(nei) 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和政治製度,是指全體(ti) 黨(dang) 員有權平等地直接或間接決(jue) 定和處理黨(dang) 內(nei) 一切事務。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是黨(dang) 的性質所決(jue) 定的,是黨(dang) 的建設的內(nei) 在要求,是黨(dang) 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們(men) 黨(dang) 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這對於(yu) 建設一個(ge) 充滿生機的政黨(dang) ,對於(yu) 發展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民主帶來團結統一。民主意味著平等。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保障黨(dang) 員的平等權利,是防止一言堂和獨斷專(zhuan) 行的最有效途徑。保障黨(dang) 員在黨(dang) 內(nei) 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讓黨(dang) 員廣泛參與(yu) 黨(dang) 內(nei) 決(jue) 策,講真話、講心裏話,在平等討論中求同存異、達成共識,這樣才會(hui) 有自覺的紀律,才能帶來真正的團結統一,才能將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的成果轉化為(wei) 統一的思想、統一的行動,不斷增強黨(dang) 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

  民主帶來創新活力。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黨(dang) 的創新活力,為(wei) 實現黨(dang) 的路線、綱領和目標而團結奮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被曆史證明了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政黨(dang) ,但是這種生命力的保持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如果黨(dang) 不能與(yu) 時俱進,不能充分發揚黨(dang) 內(nei) 民主,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會(hui) 大大降低,黨(dang) 的生命力就會(hui) 受到威脅。黨(dang) 員是黨(dang) 的細胞,隻有細胞活躍,黨(dang) 的肌體(ti) 才有活力。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廣。充分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黨(dang) 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黨(dang) 內(nei) 形成解放思想、暢所欲言、生動活潑、開拓創新、團結奮進的局麵,保證黨(dang) 的事業(ye) 蓬勃發展。

  民主帶來科學決(jue) 策。民主意味著集思廣益。隻有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健全黨(dang) 內(nei) 民主製度和民主決(jue) 策程序,黨(dang) 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幹部才能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決(jue) 策。黨(dang) 內(nei) 民主也是糾正黨(dang) 組織決(jue) 策失誤的有力武器。充分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是保證黨(dang) 不犯錯誤、少犯錯誤最重要的預防機製。有了這種機製,如果決(jue) 策出現偏差和失誤也能夠及時得到糾正。

  民主帶來優(you) 良作風。黨(dang) 的作風,關(guan) 係黨(dang) 的形象,關(guan) 係人心向背,關(guan) 係黨(dang) 的生命。優(you) 良的黨(dang) 風是黨(dang) 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的重要體(ti) 現,是做好黨(dang) 和國家工作的重要保證,是凝聚黨(dang) 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形成良好的黨(dang) 風,必須堅持和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黨(dang) 內(nei) 民主製度的健全和民主氛圍的形成,能夠給黨(dang) 員在黨(dang) 的各項工作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供更為(wei) 廣闊的舞台。

  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的新進展

  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黨(dang) 的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我們(men) 黨(dang) 把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作為(wei) 保持和發展黨(dang) 的先進性的一項根本性任務,堅持從(cong) 實際出發、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改革創新精神積極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一係列新進展。

  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理論取得重要成果。根據黨(dang) 內(nei) 民主發展出現的新情況,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提出:黨(dang) 內(nei) 民主是增強黨(dang) 的創新活力、鞏固黨(dang) 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dang) 內(nei) 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dang) 內(nei) 和諧促進社會(hui) 和諧。尊重黨(dang) 員主體(ti) 地位,保障黨(dang) 員民主權利,推進黨(dang) 務公開,營造黨(dang) 內(nei) 民主討論環境。這一係列新觀點充分反映了加強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的新要求,體(ti) 現了廣大黨(dang) 員幹部對發展黨(dang) 內(nei) 民主的新期盼,為(wei) 加強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指明了方向。

  黨(dang) 內(nei) 民主製度建設有了長足進步。民主需要製度作保障。近年來,黨(dang) 內(nei) 民主不斷完善,日益規範化、製度化。製定施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權利保障條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地方組織選舉(ju) 條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內(nei) 監督條例》,適當擴大黨(dang) 內(nei) 差額選舉(ju) 的比例和範圍。例如,十七大代表選舉(ju) ,差額比例一般都超過了15%,比十六大時增加了5個(ge) 百分點,擴大了選舉(ju) 人的選擇範圍,在推薦提名階段也普遍做到了差額推薦。

  黨(dang) 委決(jue) 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央政治局帶頭執行重大決(jue) 策征求意見製度,在作出重大決(jue) 策之前,廣泛發揚民主,堅持走群眾(zhong) 路線,深入調查研究,聽取各地、各部門和民主黨(dang) 派等各方麵的意見,集體(ti) 討論決(jue) 定。凡涉及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廣泛實行聽證、公示等製度,集思廣益,集中民智,使決(jue) 策既符合客觀實際,又有堅實的群眾(zhong) 基礎。對專(zhuan) 業(ye) 性和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實行專(zhuan) 家論證、技術谘詢、決(jue) 策評估,使決(jue) 策更加科學化。

  幹部選拔任用機製更加完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已經成為(wei) 幹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程序和基礎環節,考察預告、任前公示、試用期和黨(dang) 的地方委員會(hui) 全體(ti) 會(hui) 議無記名投票表決(jue) 重要幹部等製度全麵推行,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比以前更加透明,幹部考察更加全麵深入。近年來,江蘇、雲(yun) 南、四川、重慶、吉林等地在幹部選拔上進行了“公推公選”、“公推直選”、“公推差選”、“差額直選”等改革試點,探索了一些積極可行的做法。

  黨(dang) 內(nei) 民主監督的有效性不斷增強。中央把黨(dang) 內(nei) 監督的重點明確為(wei) 黨(dang) 的各級領導機關(guan) 和領導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的主要負責人,為(wei) 開展黨(dang) 內(nei) 民主監督提供了根本依據。近年來,中央和省一級黨(dang) 委陸續建立並實施巡視製度。各級黨(dang) 組織把民主生活會(hui) 作為(wei) 領導班子內(nei) 部監督的重要形式,切實提高民主生活會(hui) 的質量,充分發揮領導班子成員相互監督的作用,自覺接受上級黨(dang) 組織的監督。述職述廉、誡勉談話、黨(dang) 員領導幹部報告個(ge) 人有關(guan) 事項等製度進一步健全,使領導幹部接受組織和群眾(zhong) 監督的領域更加廣泛、重點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體(ti) 。

  以改革創新精神積極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

  我們(men) 黨(dang) 80多年的奮鬥曆史,同時也是不斷探索和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的曆史。黨(dang) 的發展曆程反複證明,黨(dang) 內(nei) 民主是黨(dang) 的生命。什麽(me) 時候黨(dang) 內(nei) 民主得到較好發揚,黨(dang) 的事業(ye) 就興(xing) 旺發達,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及時得到糾正;什麽(me) 時候黨(dang) 內(nei) 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壞,黨(dang) 就會(hui) 走彎路,黨(dang) 的事業(ye) 就會(hui) 遭受挫折。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以改革創新精神積極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意義(yi) 重大,關(guan) 係到黨(dang) 的執政能力的提高、廣大黨(dang) 員積極性的發揮和黨(dang) 群幹群關(guan) 係以及人民民主建設。

  切實保障黨(dang) 員民主權利。黨(dang) 員是黨(dang) 的主體(ti) ,是黨(dang) 內(nei) 的主人,在黨(dang) 內(nei) 當家作主。黨(dang) 員基本權利涉及民主參與(yu) 、民主選舉(ju) 、民主決(jue) 策和民主監督等方麵。隻有這些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調動黨(dang) 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在實際生活中,一些地方黨(dang) 員的這些權利並沒有得到切實維護和保障。因此,必須建立操作性強、完備有效的製度體(ti) 係和運作機製,確保黨(dang) 員各項權利得到真正落實,確保侵犯黨(dang) 員民主權利的行為(wei) 得到有力懲處。

  完善黨(dang) 的代表大會(hui) 製度和黨(dang) 的委員會(hui) 製度。黨(dang) 的代表大會(hui) 是黨(dang) 的最高權力機關(guan) 和監督機關(guan) ,有權討論和決(jue) 定黨(dang) 內(nei) 一切重大問題。要確立黨(dang) 的代表大會(hui) 的權威地位,完善黨(dang) 的代表大會(hui) 製度,實行黨(dang) 的代表大會(hui) 代表任期製,探索黨(dang) 的代表大會(hui) 代表發揮作用的途徑和形式,建立代表提案製度,完善代表大會(hui) 代表的產(chan) 生辦法,完善黨(dang) 的代表大會(hui) 的議事規則。完善黨(dang) 的地方各級全委會(hui) 、常委會(hui) 工作機製,從(cong) 機製上理順和規範全委會(hui) 和常委會(hui) 的關(guan) 係,充分發揮全委會(hui) 對重大問題的決(jue) 策作用。改革和完善黨(dang) 內(nei) 選舉(ju) 製度。黨(dang) 內(nei) 選舉(ju) 製度,是黨(dang) 內(nei) 民主製度的重要內(nei) 容。完善選舉(ju) 製度,首先需要健全選舉(ju) 程序,逐步擴大差額選舉(ju) 的比例和範圍,完善差額選舉(ju) 辦法。同時,有步驟地擴大基層黨(dang) 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ju) 的範圍,加強對選舉(ju) 的監督。改進候選人的提名方式和介紹辦法,使選舉(ju) 人對候選人有更多更切實的了解。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普遍采用“兩(liang) 推一選”和“公推直選”等辦法,效果較好,有進一步完善推廣的空間。

  推進黨(dang) 務公開,增強黨(dang) 組織工作的透明度。除涉及黨(dang) 和國家機密之外的黨(dang) 務工作、黨(dang) 內(nei) 活動,包括黨(dang) 組織的重大決(jue) 策、黨(dang) 內(nei) 事務和組織活動的重要事項,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容易出現以權謀私、濫用權力的腐敗現象的事項等等,都應對黨(dang) 員公開,以保障黨(dang) 員的知情權、選舉(ju) 權、參與(yu) 決(jue) 策權和監督權。當前,要在試點中對黨(dang) 務公開的內(nei) 容、形式、範圍、程序、製度等方麵作進一步探索,逐步建立起符合實際的黨(dang) 務公開的運行機製和製度保障。

  堅持民主和集中相統一的原則。我們(men) 黨(dang) 實行的民主集中製,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製度。民主是正確集中的前提和基礎,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歸宿。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既要充分發揚黨(dang) 內(nei) 民主,使各級黨(dang) 組織和廣大黨(dang) 員的意願得到充分表達,防止個(ge) 人專(zhuan) 斷;又要加強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統一思想認識,保持步調一致,防止出現極端民主化傾(qing) 向。

  改革和完善黨(dang) 內(nei) 監督製度。民主與(yu) 監督緊密相連,沒有有效的黨(dang) 內(nei) 監督,就不可能有健全的黨(dang) 內(nei) 民主。完善的監督製度,也是各種腐敗的天敵和克星。要健全、完善領導幹部個(ge) 人重大事項報告、述職述廉、民主評議、民主生活會(hui) 、信訪處理、巡視和派駐、誡勉談話、經濟責任審計、詢問、質詢和問責、罷免或撤換要求及處理等製度。如何把黨(dang) 內(nei) 監督與(yu) 人大監督、政府專(zhuan) 門機關(guan) 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社會(hui) 監督和輿論監督等結合起來,增強監督的合力和實效等問題,都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取得經驗,不斷完善。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wan) 樹梨花開。”隨著黨(dang) 內(nei) 民主旋律的唱響,黨(dang) 內(nei) 民主春風的勁吹,黨(dang) 的肌體(ti) 活力日益增強,必將更好地把黨(dang) 建設成為(wei) “立黨(dang) 為(wei) 公、執政為(wei) 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yi) 執政黨(dang) ”。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29日 16:10 來源: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編輯:朱子豔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