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軟實力也是硬道理 ——為(wei) 什麽(me) 要推進文化創新和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
2007年12月21日,遼寧出版傳(chuan) 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首發A股大獲成功。截至2008年3月,全國有11家文化企業(ye) 在A股市場上市、2家文化企業(ye) 在H股市場上市;組建全國性出版物連鎖總部26家、連鎖網吧10家、連鎖演出票務公司6家,區域性出版物連鎖總部49家、連鎖網吧近百家、連鎖演出票務公司23家,電影院線36條。近年來賀歲片連連打響,全國平均每天生產(chan) 電視劇40集左右,觀眾(zhong) 數以億(yi) 計,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三電影生產(chan) 大國和第一電視劇生產(chan) 大國。2007年年底已建成“農(nong) 家書(shu) 屋”2萬(wan) 個(ge)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解決(jue) 了近億(yi) 農(nong) 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如今落戶全球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已達200多所。
這一連串令人鼓舞的數據,生動地反映了近些年來我國加大文化創新,積極推進文化體(ti) 製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可喜成果。
新世紀新階段的戰略之舉(ju)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黨(dang) 的十七大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yu) “硬實力”而言的。一般來說,“硬實力”指經濟、科技、軍(jun) 事等有形力量,“軟實力”指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ge) 國家或地區基於(yu) 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chuan) 播力,以及由此而產(chan) 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文化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它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就像電腦的軟件與(yu) 硬件同等重要一樣。
發展是硬道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也是硬道理。人類社會(hui) 的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鐫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一個(ge) 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ge) 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人類文明進步的曆史充分表明,沒有文化軟實力的積極引領,沒有精神世界的極大豐(feng) 富,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是不可能長期自立於(yu) 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ge) 民族對世界、對生命的曆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澱著這個(ge) 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wei) 準則。古往今來,每一個(ge) 偉(wei) 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個(ge) 現代國家都把文化作為(wei) 推動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條特殊紐帶,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xing)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導社會(hui) 進步的羅盤,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文化對思想解放起著引領作用,對經濟發展起著先導作用,對社會(hui) 和諧起著滋潤作用,對人的進步起著催化作用。哪裏有文化,哪裏就有文明的足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chuan) 承的精神紐帶,是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重要標誌和推動力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波瀾壯闊,改革開放實踐多姿多彩。隻有把人民群眾(zhong) 中蘊藏的文化創造熱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凝聚起來,不斷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才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zheng) 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遞給世界的名片,人們(men) 記住意大利、希臘和埃及,首先是因為(wei) 它們(men) 曾經有過的文化輝煌;而長城、兵馬俑、中國文化年等,讓世界知道了一個(ge) 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中國。當今世界,文化與(yu) 經濟相互交融,經濟發展與(yu) 文化進步相輔相成。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wei) 國與(yu) 國之間競爭(zheng) 的利器。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製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贏得主動、占得先機。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為(wei) 世界各國所認識和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ti) 實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現在,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輪文化軟實力博弈的積極推動者。文化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主導美國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它的媒體(ti) 娛樂(le) 業(ye) 年出口額達900億(yi) 美元。中國要在新的國際競爭(zheng) 中立於(yu) 不敗之地,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須繼續弘揚文化創造精神,發揮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努力形成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you) 勢。
豐(feng) 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文化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社會(hui) 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誌。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men) 在精神文化方麵的需求日趨旺盛,求知求樂(le) 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殷實富足的小康生活,離不開文化的滋養(yang) 和支撐。健康的文化產(chan) 品和豐(feng) 富的精神享受,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可以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舒緩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腦袋”,“口袋”“腦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ti) 水平還不高,文化產(chan) 品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隻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讓百姓享受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體(ti) 現發展文化軟實力這個(ge) 硬道理。
提高文化軟實力呼喚文化創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中國的一句傳(chuan) 世格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發展壯大,靠的就是吐故納新的能力和求變圖強的精神。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機與(yu) 活力的不竭動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努力體(ti) 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yu) 創造性。離開創新,文化就難以延續傳(chuan) 承,更難以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ti) 製環境和社會(hui) 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yi) 再次凸顯出來。隻有不斷進行內(nei) 容、形式和傳(chuan) 播手段的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積極推動內(nei) 容創新。內(nei) 容創新是文化創新的核心,也是文化發展的根本。近年來我國演藝市場帶給人們(men) 的一連串驚喜,凝聚著編演人員對文化內(nei) 容創新的執著追求。國內(nei) 首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以漓江水域和12座背景山峰為(wei) 舞台,將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巧借春夏秋冬自然景觀,配以變幻絢麗(li) 的燈光,在漓江山水間描繪出一幕幕原生態藝術畫麵。這一創新升華了山歌藝術的內(nei) 涵,成功詮釋了人與(yu) 自然和諧的宏大主題,給人以視覺的震撼和心靈的共鳴。演出不僅(jin) 獲得了巨額回報,還帶動了當地旅遊、餐飲、文化事業(ye) 的發展。話劇《立秋》經演不衰,被專(zhuan) 家學者譽為(wei) “具有新世紀中國話劇裏程碑式的意義(yi) ”。這些作品的火爆,說明無論是曆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的文化產(chan) 品,都要在繼承民族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優(you) 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以新的內(nei) 涵來提升其藝術品格,注重內(nei) 容的原創性和獨創性,使之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要通過創造出大批經得起實踐檢驗、人民檢驗、曆史檢驗的優(you) 秀文化產(chan) 品,充分展現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中國特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競爭(zheng) 力。
要積極推動形式創新。沒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優(you) 秀的文化都不能生存、傳(chuan) 播和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今天,當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排山倒海般向我們(men) 湧來時,好酒也怕巷子深了。通過一定的形式把優(you) 秀的文化推向市場,介紹給人民,不僅(jin) 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湖南三辰卡通集團通過“藍貓”卡通形象走上國際舞台,已先後向韓國、美國、印度尼西亞(ya) 等15個(ge) 國家和地區輸出了藍貓係列品牌版權。四川阿壩州以《神奇的九寨》為(wei) 代表的係列作品一誕生就走向市場,直接與(yu) 遊客“對話”,實現了文化與(yu) 旅遊的相融互動。這表明,文化形式隻有貼近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既生產(chan) “陽春白雪”,又推出“下裏巴人”,才能滿足不同群體(ti) 、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口味。推進文化形式創新,還要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的有益經驗,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催生新的文化品種和藝術樣式,使我們(men) 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要積極推動傳(chuan) 播手段創新。傳(chuan) 播決(jue) 定影響。有人說,“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憑借其古老而價(jia) 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隻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隻有傳(chuan) 播才有影響力。”文化的影響不僅(jin) 取決(jue) 於(yu) 內(nei) 容和形式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jue) 於(yu) 傳(chuan) 播能力的強弱。隻有推動傳(chuan) 播手段不斷創新,才能使文化理念和價(jia) 值觀念廣為(wei) 流傳(chuan) ,掌握影響人心的話語權。今天,以數字化、網絡化為(wei) 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了傳(chuan) 播方式的巨大變革。數字衛星電視、IPTV、移動電視、手機電視迅猛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方興(xing) 未艾。互聯網已成為(wei) 覆蓋廣泛、快捷高效、影響巨大、發展勢頭強勁的大眾(zhong) 傳(chuan) 媒,深刻影響著人們(men) 的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要學會(hui) 運用先進技術建設和傳(chuan) 播先進文化。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現代高新技術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在文化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方麵蘊藏著巨大潛能。要加強對互聯網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拓展文化傳(chuan) 播渠道,豐(feng) 富文化傳(chuan) 播手段,提高文化傳(chuan) 播效率,催生新的文化業(ye) 態,提高我國文化傳(chuan) 播能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提高文化軟實力需要體(ti) 製機製作保障
原汁原味的古城,雅風猶存的納西古樂(le) ,被稱為(wei) 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的東(dong) 巴文,這是雲(yun) 南麗(li) 江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60人的隊伍,靠財政發工資,每年政府要掏80多萬(wan) 元,這是昨天的麗(li) 江歌舞團;觀眾(zhong) 300萬(wan) ,產(chan) 值過億(yi) 元,這是今天的麗(li) 江歌舞團……這些變化,源於(yu) 文化體(ti) 製改革。麗(li) 江市依托豐(feng) 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推動文化事業(ye) 單位與(yu) 市場接軌,打造了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同步增長的強大文化產(chan) 業(ye) 。
深化改革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杠杆。我國啟動文化體(ti) 製改革試點工作5年來,各試點地區和單位以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重點,培育市場主體(ti) ,深化內(nei) 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ti) 係,取得顯著成效。全國122家圖書(shu) 出版社、25家音像出版社、27家影視製作單位、32家電影發行放映公司、29家省級和市級文藝院團已完成轉企改製,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ti) 缺失、競爭(zheng) 力不強的狀況初步改變。文化傳(chuan) 播渠道建設速度加快,9個(ge) 省(區、市)實現了全區域廣電傳(chuan) 輸網絡整合,23個(ge) 省(區、市)的國有出版發行集團公司實行了省內(nei) 連鎖。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活力,令我國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麵貌一新。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cong) 文化體(ti) 製改革試點的實踐看,文化行政管理體(ti) 製上的交疊、缺位現象仍然存在,創作機製、經營機製、用人機製、分配機製等亟待改進。破解製約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必須按照黨(dang) 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確要求,著眼於(yu) 激發活力、壯大實力,推動文化體(ti) 製改革在麵上推開、向縱深進展。
重塑和培育合格市場主體(ti) ,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的中心環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取得主動,最根本的辦法是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強。經營性文化企事業(ye) 單位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通過轉企改製,打造一批有活力、實力和競爭(zheng) 力的文化市場主體(ti) ,做大做強一批大型文化企業(ye) 和企業(ye) 集團。對條件成熟的,進行轉製改革;重複設置、資源分散的,實行整合重組;轉製條件還不成熟的,積極創造條件分步實施。北京兒(er) 童藝術劇院轉製後,理順了內(nei) 部機製,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在文化資源整合、藝術生產(chan) 策劃、市場營銷運作等方麵大膽探索,創排的《迷宮》、《Hi!可愛》和《魔山》等兒(er) 童劇,演一部火一部。
占領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製高點,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的緊迫任務。麵對國際文化產(chan) 業(ye) 集團陸續進入國內(nei) 市場的現實,我們(men) 如何運用世貿規則進行市場運作,搶占文化產(chan) 業(ye) 高地,是一個(ge) 新課題。未來5至10年,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國家文化產(chan) 業(ye) 政策,改善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環境,進一步壯大國有文化企業(ye) ,保護引導好民營企業(ye) 投資文化產(chan) 業(ye) 的積極性。同時要對文化產(chan) 業(ye) 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施重大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帶動戰略,打造文化產(chan) 業(ye) 戰略投資者,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的規模和效益。
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圍繞轉變政府職能,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把工作職責轉到定政策、做規劃、抓監管上來,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微觀向管宏觀的轉變。繼續推進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目前已有3個(ge) 直轄市、8個(ge) 副省級城市和37個(ge) 地級市組建了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有效解決(jue) 了職能交叉、多頭執法等問題。2008年這項改革將擴大到新的試點地區,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是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要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wei) 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wei) 骨幹、以城鄉(xiang) 區域均衡發展為(wei) 基本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基本文化需求為(wei) 主要目標,鼓勵社會(hui) 力量積極參與(yu) ,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產(chan) 品供給能力,保障好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看電視聽廣播、讀書(shu) 看報、公共文化鑒賞、參與(yu) 大眾(zhong) 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公益性文化單位要以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重點,深化內(nei) 部改革,不斷增強活力,以重大文化工程為(wei) 杠杆,努力探索擴大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途徑,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運行機製。
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是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國際問題專(zhuan) 家。他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對中國近些年來軟實力的提升給予了積極評價(jia) ,並援引英國廣播公司民意測驗結果,指出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但我們(men) 應清醒地看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使我國在21世紀從(cong) 文化大國變為(wei) 文化強國,還任重道遠。改革創新,是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旗幟,也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根本途徑。為(wei) 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勇於(yu) 創新、深化改革。隻要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men) 必將迎來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新高潮!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