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必由之路——為(wei) 什麽(me) 說改革開放是決(jue) 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guan) 鍵抉擇
“2008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們(men) 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這是2008年新年鍾聲即將敲響之際,胡錦濤同誌發表新年賀詞時說的話,充分表達了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1978年,我們(men) 黨(dang) 召開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yi)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從(cong) 那時以來,改革開放成為(wei) 當代中國的主旋律,曆史性地改變了當代中國的麵貌。今天,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回顧偉(wei) 大進程,展示巨大成就,總結成功經驗,必將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高地舉(ju) 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yu) 科學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進一步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譜寫(xie) 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黨(dang)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wei) 大革命
1978年12月的一個(ge) 冬夜,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21個(ge) 農(nong) 民在一起立下了一份生死文書(shu) :我們(men) 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men) 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men) 的小孩養(yang) 活到18歲。這一“離經叛道”的行為(wei) 如石破天驚,成為(wei) 引發中國改革的先聲。
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的建立,是中國社會(hui) 進步的曆史飛躍。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ge) 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dong) 方大國如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是一個(ge) 全新的課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我們(men) 主要借鑒蘇聯模式,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它對於(yu) 在較短的時間內(nei) 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工業(ye) 體(ti) 係和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基礎,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後來,這套計劃經濟體(ti) 製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同時,從(cong) 1958年“大躍進”開始,黨(dang) 內(nei) 又出現了“左”的錯誤,直到被林彪、“四人幫”所利用,最終釀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內(nei) 亂(luan) ,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百業(ye) 待舉(ju) 。但是,“兩(liang) 個(ge) 凡是”的錯誤方針使黨(dang) 和國家的工作在前進中出現徘徊的局麵。在重大曆史關(guan) 頭,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清醒地認識到,隻有通過撥亂(luan) 反正,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同時正確評價(jia) 毛澤東(dong) 同誌的曆史地位並堅持毛澤東(dong) 思想,才能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內(nei) 亂(luan) ”的困境;要解決(jue) 我國舊體(ti) 製的問題和弊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就必須下決(jue) 心進行改革;要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也必須實行改革開放。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範圍內(nei) 蓬勃興(xing) 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麵臨(lin) 著巨大的國際競爭(zheng) 壓力。因此,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衝(chong) 破“兩(liang) 個(ge) 凡是”的禁錮,果敢地麵對現實,總結經驗,糾正錯誤,重新奮起,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以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為(wei) 起點開辟的。在鄧小平同誌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高度評價(jia) 關(guan) 於(yu)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毅然拋棄“以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的錯誤方針,把全黨(dang) 全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上來,果斷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jue) 策。黨(dang) 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麵撥亂(luan) 反正,是從(cong) 這次全會(hui) 開始的。偉(wei) 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hui) 拉開序幕的。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實現了具有深遠曆史意義(yi) 的偉(wei) 大轉折,成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曆史上一座重要的裏程碑而載入史冊(ce) 。
我國仍處於(yu) 並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實行改革開放,既是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wei) 了掃除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既從(cong) 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chan) 力發展的經濟體(ti) 製,又涉及政治、文化、科教、社會(hui) 等領域,是一場全麵改革。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dang)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wei) 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xing) 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hui) 主義(yi) 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dang) 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dang) 的先進性,確保黨(dang) 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因此,這場改革是在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對生產(chan) 關(guan) 係和上層建築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麵和環節進行革命性的變革,進一步從(cong) 體(ti) 製機製上煥發出社會(hui) 主義(yi) 的生命力和優(you) 越性。如果說,我們(men) 黨(dang) 領導的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和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偉(wei) 大勝利,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曆史新紀元,那麽(me) ,我們(men) 黨(dang) 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wei) 大革命,則開辟了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自我完善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
鄧小平關(guan) 於(yu) 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men) 的現代化事業(ye) 和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就會(hui) 被葬送。”
“不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強大動力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以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為(wei) 標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曆史新時期。從(cong) 那時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xie) 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li) 史詩,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市、從(cong) 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ge) 領域,全麵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cong) 沿海到沿江沿邊,從(cong) 東(dong) 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jue) 然地打開了。這場曆史上從(cong) 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yi) 萬(wan) 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cong)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從(cong) 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wei) 大曆史轉折。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改革開放30年,不過是人類曆史的一瞬間。然而,中華民族的進取卻彪炳千古。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大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cong) 一度瀕於(yu) 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chu) 備居世界第一位,國內(nei) 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到2007年的5%以上,人民生活從(cong) 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ti) 小康,農(nong) 村貧困人口從(cong) 2.5億(yi) 多減少到1000多萬(wan) 。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表明:近25年來,全人類取得的扶貧事業(ye) 成就中,67%的成就應歸功於(yu) 中國。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了,各項事業(ye) 蓬勃發展了。中國的發展,不僅(jin) 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誌是與(yu) 時俱進。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實踐的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路線,自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什麽(me) 樣的黨(dang) 、怎樣建設黨(dang) ,實現什麽(me) 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使社會(hui) 主義(yi) 和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可以說,改革開放每一步發展都呼喚著理論創新,黨(dang) 的理論每一次創新都推動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ge) 新的天地。一部改革開放的曆史,就是黨(dang) 在新時期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曆史,就是用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成果推動中國社會(hui) 改革發展的曆史,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創立形成發展的曆史。
一位網民的激情留言
從(cong) 神舟五號、六號載人飛船圓滿升空,到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從(cong) 西氣東(dong) 輸全線貫通,到青藏鐵路躍上世界屋脊;從(cong) 抗擊非典疫情,到抗震救災鬥爭(zheng) 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偉(wei) 大祖國正日益強盛!作為(wei) 一名中國人,我的自豪感日益強烈!
實踐充分表明,改革開放是決(jue) 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guan) 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必由之路。這些年來,我們(men) 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風雲(yun) 變幻中站穩腳跟,之所以能夠經受住國內(nei) 政治風波、經濟風險以及嚴(yan) 重自然災害等方麵的嚴(yan) 峻考驗,使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就是因為(wei) 進行了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同改革開放相伴相生、相融相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yu) 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hui) 主義(yi) ;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於(yu) 它是有利於(yu)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改革開放。隻有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馬克思主義(yi) 。
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推向前進
在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這樣一個(ge) 重要曆史時刻,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對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作了大跨度的回顧總結,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為(wei) 我們(men) 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繼續推向前進指明了方向。
新時期我國改革和建設的巨大成就
從(cong) 1978年到2007年,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3645.2億(yi) 元增長到246619億(yi) 元,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0%,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四位;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和工業(ye) 品產(chan) 量居世界首位;進出口貿易總額從(cong) 206.4億(yi) 美元提高到21738億(yi) 美元,成為(wei) 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chu) 備由1.67億(yi) 美元增加到15282億(yi) 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3786元;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4140元。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也取得舉(ju) 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ge) 新的發展階段。
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已初步建立,但還不成熟、不完善,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也不斷產(chan) 生新問題新矛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的發展仍然要依賴於(yu) 體(ti) 製的改革與(yu) 創新。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作為(wei) 一場新的偉(wei) 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dang) 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因此,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men) 不能因改革開放的偉(wei) 大成就而看不到前進中麵臨(lin) 的困難和問題,也不能因前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而動搖改革開放的決(jue) 心和信心,而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ge) 環節,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衝(chong) 破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科學發展的做法和條條框框,革除一切影響科學發展的體(ti) 製機製的弊端,不斷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推進各方麵體(ti) 製改革創新,為(wei)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提供強大動力和體(ti) 製保障。
我們(men) 在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的同時,要著力提高改革決(jue) 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存在著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滯後等問題。麵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改革的難度越來越大,改革的麵越來越寬,牽扯的利益矛盾越來越複雜,群眾(zhong) 要求共享改革成果的期望越來越強烈,對各項改革措施協調配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men) 把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與(yu)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機地統一起來,善於(yu) 從(cong)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整體(ti) 格局進行思考和展開,作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改革決(jue) 策,努力使經濟體(ti) 製改革與(yu) 政治體(ti) 製改革、文化體(ti) 製改革、社會(hui) 體(ti) 製改革相互銜接,形成合力。
“十個(ge) 結合”: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我們(men) 黨(dang) 把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dang) 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hui) 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yu) 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hui) 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同推進黨(dang) 的建設新的偉(wei) 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十幾億(yi) 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的寶貴經驗。
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改革開放未來前景,催人奮進。在回顧曆史、展望未來的時候,我們(men) 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是在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偉(wei) 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是以江澤民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ti) 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繼承、發展並成功推向21世紀的。黨(dang) 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wei) 大事業(ye) 繼續推向前進。隻要我們(men) 更高地舉(ju) 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社會(hui) 和諧上見到新成效,就一定能夠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新勝利,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百年夢想必將成為(wei) 光輝的現實。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