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wei) 什麽(me) 要建設生態文明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裏四季春常在……”這首人們(men) 熟悉的優(you) 美歌曲,唱出了人們(men) 對海南優(you) 美環境的讚歎。從(cong) 2000年9月開始,海南省推動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wei) 主題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態村7774個(ge) ,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33.4%。當地農(nong) 村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農(nong) 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瓊島處處盛開生態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一發展的突出優(you) 勢和長期依托,堅持生態立省,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首要位置,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黨(dang) 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wei)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提了出來,強調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hui) 牢固樹立,反映了黨(dang) 和政府對於(yu) 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分享生態文明的迫切願望,必將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產(chan) 生重大影響。
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生態問題是人類社會(hui) 必須高度關(guan) 注的一個(ge) 重大戰略問題。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到經濟社會(hui) 的和諧發展,既影響著發展的全局,也決(jue) 定著發展的可持續;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到人類的命運,既影響著人類的現在,也決(jue) 定著人類的未來。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men) 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you) 化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在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製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製度方麵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wei) 基礎、以自然規律為(wei) 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wei) 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men)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輝煌的中華文明與(yu) 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狀況息息相關(guan) ,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環境則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們(men) 也不會(hui) 忘記,曾經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lun) 文明等等所經曆的由繁榮走向衰敗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這些地區人與(yu) 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使得文明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中。前車之鑒,要時刻牢記。當代世界的發達國家,在其工業(ye) 化初期和中期階段,無不走過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傳(chuan) 統工業(ye) 化發展道路。如今的倫(lun) 敦環境優(you) 美,但它曾經被人們(men) 稱為(wei) “霧都”。19世紀50年代,倫(lun) 敦是一個(ge) 被各種工廠包圍的城市,煙塵籠罩在城市的上空,工業(ye) 汙染嚴(yan) 重,集中體(ti) 現了資本主義(yi) 工業(ye) 化的特征。長期以來,特別是工業(ye) 革命以來,在人類物質生產(chan) 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費為(wei) 特征的工業(ye) 文明,對地球資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範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yan) 重的破壞。從(cong) 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對自身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反思和認識日益深刻。1972年,聯合國發表《人類環境宣言》鄭重宣示,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的同時,也承擔著維護自然的義(yi) 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裏約熱內(nei) 盧環境與(yu) 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綱領性文件先後問世,標誌著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步成為(wei) 世界共識。
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代中國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在經過了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13億(yi) 中國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們(men) 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同時,我們(men) 也要看到,我國的生態形勢仍然十分嚴(yan) 峻。一方麵,我國人均資源緊張,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jin) 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也明顯低於(yu) 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沙化土地麵積為(wei) 173.97萬(wan) 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總麵積已達356萬(wan) 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37.1%;平均每年農(nong) 田受旱麵積近4億(yi) 畝(mu) ,受澇耕地麵積1.5億(yi) 畝(mu) ,損失糧食100億(yi) 公斤左右。另一方麵,由於(yu) 長期實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承受著傳(chuan) 統發展模式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在大多數經濟指標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十五”計劃規定的環境指標沒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間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涉及資源環境的規劃指標,任務十分艱巨。
曆史與(yu) 現實都警示我們(men) ,必須超越傳(chuan) 統工業(ye) 文明的發展模式,擺脫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經濟社會(hui) 高速發展的同時給老百姓一個(ge) 美好的生活家園,讓天更藍、水更清,給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實現經濟社會(hui) 永續發展。
麵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2007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從(cong) 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nei) 禁止生產(chan) 、銷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同時,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chang) 使用製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禁令一出,牽動人心。曾幾何時,塑料袋以其方便廉價(jia) 的特點,大大方便了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然而它也越來越成為(wei) “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在環境問題日益嚴(yan) 峻的今天,是繼續依賴塑料袋的便利性而無視其危害,還是鄭重地為(wei) 環保作出新的抉擇?“禁塑令”的實施充分展示了我國政府在保護環境問題上的堅定立場和決(jue) 心,也有助於(yu) 進一步在全社會(hui) 樹立起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
確立建設生態文明新目標,是我們(men) 黨(dang) 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wei) 大進程中取得的新認識、樹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務。從(cong) 黨(dang) 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men) 把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主體(ti) 內(nei) 容,黨(dang) 的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文明。黨(dang) 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men) 黨(dang) 提出的科學發展與(yu) 和諧發展理念的又一次升華,標誌著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新貢獻。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在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建設惠及十幾億(yi)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hui) ,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解決(jue) 好“低水平”、“不全麵”、“不平衡”問題。如果不改變傳(chuan) 統發展思維和模式,繼續沿襲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走先汙染後治理、邊汙染邊治理的發展道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奮鬥目標就難以實現。當前,我國正處於(yu) 工業(ye) 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資源供應不足、能源嚴(yan) 重緊缺、環境壓力加大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關(guan) 鍵性製約因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已經成為(wei) 實現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men) 要走出一條投入少、產(chan) 出多、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環境汙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發展道路。
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nei) 在要求。科學發展觀強調把發展、以人為(wei) 本、全麵協調可持續內(nei) 在地統一起來,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建設生態文明體(ti) 現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以及經濟與(yu) 社會(hui) 的協調發展,是協調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落腳點和最終結果。同時,生態文明的實質是科學發展。“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對立統一的關(guan) 係。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金山銀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沒有文明的生態,生產(chan) 力的發展不可能持續;建設生態文明正是為(wei) 了更好地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正確處理快速發展和持續發展的關(guan) 係,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發展道路,建設人與(yu) 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文明,在生機盎然的綠水青山中持續地追求並享有幸福,才能夠真正擁有沉甸甸的“金山銀山”。
建設生態文明是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基礎和保障。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是人與(yu) 自然交流融通的狀態。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hui) 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生態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hui) 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全社會(hui) 的共識與(yu) 行動
在五年累計降低供電煤耗22.4克/千瓦時,實現節約標準煤385萬(wan) 噸,節約用電24.3億(yi) 千瓦時,節約燃油38.5萬(wan) 噸,直接實現節能價(jia) 值33.5億(yi) 元的同時,五年內(nei) 規模翻了一番,裝機容量達到6302萬(wan) 千瓦,效益翻兩(liang) 番,主營業(ye) 務收入720億(yi) 元,實現利潤42億(yi) 元。這是中國華電集團通過科學發展,在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中交出的一份驕人答卷。華電集團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節能減排、加快清潔發展的成績說明,隻有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才能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我們(men)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全過程,在全社會(hui)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放在工業(ye) 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chan) 業(ye) 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ti) 公民中強化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yan) 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麵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chan) 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的環保意識。在全社會(hui) 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wei) 13億(yi) 中國人共同的價(jia) 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guan) 鍵。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與(yu) 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e) 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chan) 業(ye) 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的體(ti) 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汙染減排成為(wei) 兩(liang) 根“高壓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汙染企業(ye) ,堅決(jue) 淘汰落後的生產(chan) 力,堅定不移地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實行嚴(yan) 格的製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像控製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yan) 格的環境資源保護製度,嚴(yan) 肅法律製度、環境標準、執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jia) 考核製度,將能耗降低和汙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綜合評價(jia) 體(ti) 係,實行政績督察製和行政問責製,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法紀、嚴(yan) 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jue) 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wei) ,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人民群眾(zhong) 受害、全社會(hui) 買(mai) 單”的情況再出現。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社會(hui) 共同的理念,也是全社會(hui) 共同的責任。當建設生態文明成為(wei) 我們(men) 每一個(ge) 社會(hui) 成員的自覺行動時,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人與(yu) 自然共和諧的美景就一定能夠實現。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