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收入怎麽(me) 提高
勞動是財富之父,勞動創造世界。隻有尊重勞動、尊重勞動創造的價(jia) 值,使人們(men) 勞有所得、幹有所值,社會(hui) 發展進步才有不竭的動力。目前我國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ge) 突出表現,就在於(yu) 作為(wei) 社會(hui) 主體(ti) 的廣大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
近些年來,在收入分配過程中,資本、管理、技術的收益越來越得到較為(wei) 充分的體(ti) 現,相比之下,勞動報酬占比卻持續下降。據統計,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從(cong) 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盡管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推動分配的天平向勞動傾(qing) 斜,勞動報酬占比有所提升,但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長緩慢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
黨(dang) 的十七大強調,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兩(liang) 個(ge) 同步”的目標,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同步。這都體(ti) 現了尊重勞動、提高普通勞動者收入的鮮明政策導向。
增加居民收入。應理順政府、企業(ye) 、居民之間的分配關(guan) 係,把“蛋糕”更多地切給居民。為(wei) 此,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加法”就是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務投入,讓公共財政惠及於(yu) 民。2012年中央財政民生支出安排達13848億(yi) 元,比上年增長近20%。“減法”就是要給居民和企業(ye) 減負。如2011年提高個(ge) 稅起征點,實行結構性減稅政策支持小微企業(ye) 發展,都是國家讓利於(yu) 民的重要舉(ju) 措。
提高勞動報酬。這幾年,職工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ye) 利潤增長是一個(ge) 普遍現象。應該形成合理的工資決(jue) 定機製和正常增長機製,工資水平既要隨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而“水漲船高”,也不能脫離實際而盲目上漲。嚴(yan) 格執行最低工資製度,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2012年,北京、天津、陝西等地再次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幅度大都在20%左右。“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將達13%以上。
政策傳(chuan) 真
加大對小微企業(ye) 的財稅支持力度
1.提高增值稅和營業(ye) 稅起征點,將小型微利企業(ye) 減半征收企業(ye) 所得稅政策,延長到2015年年底並擴大範圍。
2.完善財政資金支持政策。2012年中小企業(ye) 專(zhuan) 項資金為(wei) 141.7億(yi) 元,以後逐年增加。
3.依法設立國家中小企業(ye) 發展基金。中央財政安排資金150億(yi) 元,分5年到位。
4.政府采購支持小型微型企業(ye) 發展,份額不低於(yu) 年度政府采購項目預算總額18%。
5.繼續減免部分涉企收費並清理取消各種不合規收費。
——摘自《國務院關(guan) 於(yu) 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ye) 健康發展的意見》
推進集體(ti) 協商。我國普通勞動者特別是在中小企業(ye) 就業(ye) 的進城務工人員,流動性大、組織化程度低,在工資議價(jia) 中處於(yu) 弱勢地位。集體(ti) 協商有助於(yu) 增加職工發言權,改變工資由企業(ye) 單方決(jue) 定的狀況。目前,全國工資集體(ti) 合同覆蓋職工已超過1億(yi) 人,下一步將通過經濟、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行政手段,積極穩妥擴大覆蓋範圍,解決(jue) 職工“不會(hui) 談”和企業(ye) “不願談”的問題,促進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全國總工會(hui) 提出,2013年集體(ti) 協商覆蓋率將達到80%。
促進農(nong) 民增收。雖然近幾年農(nong) 民收入較快增加,但增收的基礎還不穩固。應繼續完善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提高農(nong) 業(ye) 補貼和糧食收購價(jia) ,加強農(nong) 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提高農(nong) 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增加農(nong) 民務農(nong) 收入。同時,努力增加農(nong) 民非農(nong) 收入,引導富餘(yu) 勞動力轉移就業(ye) ,把在城鎮穩定就業(ye) 和居住的農(nong) 民工有序轉變為(wei) 城鎮居民,逐步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農(nong) 民工。
政策傳(chuan) 真
全國總工會(hui) 3年規劃力推工資集體(ti) 協商
——2011年年底,已建工會(hui) 組織的企業(ye) 工資集體(ti) 協商建製率達到60%,其中世界500強在華企業(ye) 工資集體(ti) 協商建製率達到80%以上。
——2012年年底,實現已建工會(hui) 組織的企業(ye) 工資集體(ti) 協商建製率達到70%,其中世界500強在華企業(ye) 工資集體(ti) 協商建製率達到90%以上。
——2013年年底,實現已建工會(hui) 組織的企業(ye) 工資集體(ti) 協商建製率達到80%,其中世界500強在華企業(ye) 全部建立工資集體(ti) 協商製度。
◎ 中等收入群體(ti) 怎麽(me) 擴大
國內(nei) 外的發展經驗表明,中等收入群體(ti) 是社會(hui) 的“穩定器”。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應該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兩(liang) 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一個(ge) 重要目標就是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黨(dang) 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要求。
對於(yu) “中等收入者”,目前還沒有明確界定標準。按世界銀行的標準換算,國家統計局將年收入在6萬(wan) 元—50萬(wan) 元之間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範疇。據一些學者測算,目前我國中等收入者比重較低,距離占多數的目標還有不小距離。為(wei) 此,要從(cong) 多方麵給力。
提升勞動者技能。一般來講,複雜勞動收入高於(yu) 簡單勞動,創造性勞動收入高於(yu) 重複性勞動。目前,我國大量勞動者從(cong) 事的是知識和技術含量較低的簡單勞動、重複勞動。必須通過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增加勞動的知識含量和創造性,使勞動者增加收入,步入中等收入者行列。特別是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加強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使低技能“藍領”成為(wei) 高技能人才。
專(zhuan) 家點評
中等收入者越多社會(hui) 越穩定
陸學藝(中國社會(hui) 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社會(hui) 學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體(ti) 在政治上趨於(yu) 理性,是支持政府的重要力量,在經濟上是經濟主體(ti) 和穩定的消費群體(ti) ,在文化上則是文化的投入者、消費者和創造者。因此,中等收入者在一個(ge) 國家所占比重越大,這個(ge) 國家和社會(hui) 就越穩定。
鼓勵自主創業(ye) 。創業(ye) 是創造和積累財富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先富起來的人,很多都是創業(ye) 者。但總的看,我國目前自主創業(ye) 人數少、比例偏低。應鼓勵人們(men) 勤勞創業(ye) 、實業(ye) 致富,完善稅收優(you) 惠、擔保貸款、場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改善創業(ye) 環境,使更多勞動者成為(wei) 創業(ye) 者。
完善社會(hui) 保障。有人說,“一套房子壓垮一個(ge) 中產(chan) ”。當前,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yang) 老等生活成本越來越高,使工薪階層背負巨大生活壓力,製約了中等收入群體(ti) 的增長。應切實加強房價(jia) 調控,深化教育、醫藥改革,完善社會(hui) 保障,使人們(men) 從(cong) “住房難”、“看病貴”等困境中解脫出來。
增加財產(chan) 性收入。財產(chan) 性收入是衡量國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標。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中,財產(chan) 性收入比重不到3%,主要是利息、出租房屋收入、股息與(yu) 紅利收入所得。應規範和發展資本市場,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公民財產(chan) 權的保護,特別是在拆遷、征地等過程中確保財產(chan) 權利不受侵犯。
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大創業(ye) 扶持力度。2011年9月15日,浙江寧波鎮海區大學生創業(ye) 園校地合作共助創業(ye) 簽約暨第二批創業(ye) 扶持資金頒發儀(yi) 式舉(ju) 行,21名創業(ye) 大學生共獲得75萬(wan) 元的創業(ye) 扶持資金。
此外,還應暢通社會(hui) 流動渠道。對於(yu)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來說,促進合理、充分的社會(hui) 流動,比經濟方麵的支持更加重要。應該深化戶籍改革、打破身份壁壘,促進教育、就業(ye) 公平,使低收入群體(ti) 有平等的機會(hui) 實現向上攀升的夢想。
百姓心聲
無論技術進步和知識更新達到什麽(me) 程度,勞動始終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源泉,勞動者的創造始終是曆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我們(men) 的社會(hui) ,應該為(wei) 奮鬥者提供公平的舞台,為(wei) 夢想者提供抵達的路徑。
中等收入群體(ti) 不僅(jin) 是內(nei) 需的主要創造者,更是社會(hui) 的主要穩定器。
如果說做大社會(hui) 財富這個(ge) “蛋糕”是政府的重大責任,那麽(me) 分好社會(hui) 財富這個(ge) “蛋糕”是政府更大的責任。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