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保障怎麽(me) 完善
“好心人”救人免責、鼓勵為(wei) “好心人”作證、被救助人誣陷敲詐或被刑拘……2011年11月28日,深圳發布了《公民救助行為(wei) 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這部被稱為(wei) 全國首部為(wei) 善意助人者提供保護的法規,成為(wei) 從(cong) 製度層麵推動道德風氣提升的一種嚐試。
一提到“道德”,人們(men) 往往想到的是循循善誘的教化、春風化雨的熏陶,好像並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強製力量。然而,“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現實生活當中,如果缺乏強有力的製度規範維護道德行為(wei) 、懲戒失德行為(wei) ,人們(men) 的行善願望就可能被遏製、甚至逆轉,就可能導致好人“流血又流淚、傷(shang) 身又傷(shang) 心”的現象。
人們(men) 常說,“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這也說明,在抑惡揚善上,道德與(yu) 製度、與(yu) 法律是根本一致的。提升社會(hui) 道德風氣,既要靠良知、靠教育,也要靠製度來“保駕護航”。通過完善法製、強化監督、懲治敗德等一係列製度手段發出強烈信號,讓善者無後憂、讓惡者不敢惡。
定底線,明規則。一些人言行舉(ju) 止越過道德底線,喪(sang) 失最基本的榮辱感,人們(men) 對此反映最為(wei) 強烈、深惡痛絕。道德管不了的,必須依靠強有力的製度來管。應完善健全相關(guan) 法律法規,明確宣示任何失德行為(wei) 都將產(chan) 生不利後果,尤其是觸及製度“紅線”的嚴(yan) 重行為(wei) ,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加強道德立法,推動一些基本的道德規範上升為(wei) 法律規範,對言行越過底線的人給予規約和製裁。
彰善舉(ju) ,懲惡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人們(men) 最樸素的道德信條。但現實中,卻往往出現好人吃虧(kui) 、壞人得利的情況。應完善相關(guan) 政策製度,對模範道德行為(wei) 給予獎勵保護,為(wei) 好人化解道德風險,使其權益得到法律保護。目前,我國已有29個(ge) 省區市相繼製定了對見義(yi) 勇為(wei) 獎勵和保護的政策措施。同時,應建立對失德違法行為(wei) 的懲戒機製,形成震懾失德者的強大力量。
強監管,抓執行。製度的生命力在於(yu) 執行力。必須下決(jue) 心狠抓執行力,切實維護司法的公平和公正,扶正祛邪、懲惡揚善,使行善者不必畏首畏尾,讓失德者時時誠惶誠恐,推動形成健康的道德環境。
政策傳(chuan) 真
深圳《公民救助行為(wei) 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主要內(nei) 容
舉(ju) 證規則。被救助人主張遭遇的人身傷(shang) 害是救助人造成,要求救助人承擔賠償(chang) 責任的,應當提供證據證明。
鼓勵作證。因救助行為(wei) 被起訴的,司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為(wei) 其提供法律谘詢;為(wei) 救助人作證的證人提供的證據經查證屬實的,應予以物質獎勵。
懲戒措施。被救助人明知其提出的主張沒有事實依據或者隱瞞歪曲事實真相,要求救助人承擔責任的,有關(guan) 機關(guan) 可以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公開賠禮道歉;涉嫌詐騙的,由公安機關(guan) 予以罰款或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guan) 依法處理。
百姓心聲
●生活中並不缺乏溫暖與(yu) 善意,隻要我們(men) 用心汲取,終將匯成改變你我的溫暖洪流。
●有法律製度做後盾,道德才有攀登更高山峰的信心和力量。
●隻有保護好見義(yi) 勇為(wei) 者,見死不救者才會(hui) 越來越少。
●每一次“痛心”與(yu) “焦慮”的背後,恰恰說明,如潮的向善之心從(cong) 未泯滅和走遠。
誠信體(ti) 係怎麽(me) 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對每個(ge) 人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同時也是一種經濟道德、社會(hui) 公德。“誠招天下客,譽從(cong) 信中來”,誠信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是企業(ye) 寶貴的無形資產(chan) 。誠信也是社會(hui) 和諧的紐帶,如果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誠信意識,人與(yu) 人就難以融洽相處,整個(ge) 社會(hui) 就難以安定有序。
然而,在當前我國經濟加速轉型、社會(hui) 深刻變革的過程中,由於(yu) 一些人誠信意識淡薄、信用監督機製不健全、失信成本過低等原因,誠信缺失問題仍相當突出,商業(ye) 欺詐、製假售假、虛報冒領、學術不端等現象屢禁不止。失信行為(wei) 像“沙塵暴”一樣吞噬著信用的“綠洲”,建立社會(hui) 誠信體(ti) 係,已成為(wei) 道德建設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誠信體(ti) 係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社會(hui) 係統工程,需要從(cong) 教育引導、輿論監督、法律懲戒等多方麵入手。在全社會(hui) 大力倡導誠信為(wei) 本、操守為(wei) 重,加強誠信法製建設,加大對失信行為(wei) 懲戒力度,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當前,要以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hui) 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為(wei) 重點,以建立和完善相關(guan) 法律製度為(wei) 保障,加快建立我國現代社會(hui) 誠信體(ti) 係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製。而其中至關(guan) 重要的,是建立覆蓋全社會(hui) 的征信係統。
所謂征信,就是依法采集個(ge) 人和企業(ye) 的信用信息,為(wei) 每個(ge) 人和企業(ye) 建立一個(ge) 永久相伴的信用檔案。有人形象地把它稱為(wei) “信用身份證”。如果發生了失信行為(wei) ,“信用身份證”將被抹上灰色的一筆,以後在申請貸款、求職、進行商業(ye) 合作時,將麵臨(lin) 更加謹慎和挑剔的目光,甚至被拒之門外。可以說,征信係統就是一個(ge) “緊箍咒”,能有效約束個(ge) 人和企業(ye) 信用行為(wei) ,推動形成良好的社會(hui) 信用環境。
以1860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成立第一家信用局為(wei) 標誌,西方發達國家建立信用製度已有150多年的曆史,形成了較為(wei) 完備的征信係統和信用體(ti) 係。我國的征信係統建設是從(cong) 信貸信用征信起步的。中國人民銀行1997年開始籌建銀行信貸登記谘詢係統,2003年國務院賦予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征信業(ye) ,推動建立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的職責。截至2011年年底,已為(wei) 1800多萬(wan) 戶企業(ye) 和約8億(yi) 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
但總體(ti) 來看,我國的征信係統建設還不成熟,滯後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2011年10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對“十二五”期間征信係統建設作出部署。要求抓緊製定《征信管理條例》,以社會(hui) 成員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和應用為(wei) 重點,建設覆蓋全社會(hui) 的征信係統。
按照這一部署,征信係統建設將進一步加快步伐。有關(guan) 行業(ye) 、部門和地方將依法依規有效采集個(ge) 人、企業(ye) 、事業(ye) 單位及其他社會(hui) 組織的信用信息,並加快信息整合,形成統一平台。在此基礎上,推動信用信息在全國範圍的互聯互通,充分發揮信用信息對失信行為(wei) 的監督和約束作用。
專(zhuan) 家點評
誠實守信是良好道德的基礎
羅國傑(中國倫(lun) 理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誠實守信是社會(hui) 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傳(chuan) 統美德和革命傳(chuan) 統的要求,是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石,是一切職業(ye) 道德的立足點。誠實守信建設,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誠信機製、誠信體(ti) 係、誠信檔案,加強誠信教育。
政策傳(chuan) 真
“十二五”時期我國社會(hui) 征信係統建設主要任務
1.加快征信立法和製度建設,建立異議處理、投訴辦理和侵權責任追究製度。
2.推進行業(ye) 、部門和地方信用建設,對失信行為(wei) 進行協同監管。
3.建設覆蓋全國的征信係統,充分發揮信用資訊對失信行為(wei) 的監督和約束作用。
4.加強監管,完善信用服務市場體(ti) 係。
5.加強政務誠信建設,不斷提升政府部門公信力。
6.培養(yang) 社會(hui) 誠信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和信用文化知識普及。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