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讓學生健康快樂(le) 地成長——素質教育如何推進
“作業(ye) 當堂清,書(shu) 包不回家;我們(men) 快樂(le) 學,個(ge) 個(ge) 頂呱呱。”山東(dong) 煙台中小學生中流傳(chuan) 的這段童謠,反映了近些年來當地實施素質教育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的喜人局麵。同時,一項對全球21個(ge) 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數第一,創造力倒數第五,引起了人們(men) 對教育現狀的擔憂和反思。這一正一反的例子說明,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破除應試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發展必須解決(jue) 的重大課題。
今天,我們(men) 正處於(yu) 從(cong) 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進程中,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ang) 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 素質教育為(wei) 何備受關(guan) 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城鄉(xiang) 免費義(yi) 務教育全麵實現,所有適齡兒(er) 童“不花錢,有學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zhong) 化階段,毛入學率達26.9%;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大幅增加,2012年將實現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4%的目標……我們(men) 舉(ju) 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同時,當前教育還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zhong) 新期待,特別是素質教育問題十分突出。不論是學生抱怨課業(ye) 負擔沉重,還是家長感慨為(wei) 子女“擇校”的奔波,不論是人們(men) 詬病各種“補習(xi) 班”的畸形發展,還是老師訴苦在升學率麵前“壓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會(hui) 共同的呼聲——改變應試教育現狀,實施素質教育。
芬蘭(lan) :教育創造競爭(zheng) 力
近幾年全球競爭(zheng) 力排行榜中,北歐小國芬蘭(lan) 一直名列前茅,成為(wei) 最具競爭(zheng) 力的國家之一。究其原因,在於(yu) 完備的教育體(ti) 係和良好的創新環境。芬蘭(lan) 從(cong) 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自始至終貫穿著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yang) 。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培養(yang) 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高中教育把培養(yang) 綜合素質高、有創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夠獨立探求知識的社會(hui) 成員作為(wei) 根本目的。高等教育鼓勵學生創新,被廣泛使用的Linux操作係統,就是赫爾辛基大學的一位學生開發出來的。多年來,大學為(wei) 國家和企業(ye) 培養(yang) 出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成為(wei) 芬蘭(lan) 國家創新體(ti) 係的堅強基石。
為(wei) 什麽(me) 素質教育聚焦了這麽(me) 多人的關(guan) 注,牽動著全社會(hui) 的神經?
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呼喚。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推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日益轉向創新驅動。隻有高度重視和發展素質教育,大力培養(yang) 創新型人才,才能搶占發展主動權和製高點,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立於(yu) 不敗之地。
素質教育決(jue) 定著國家的未來。興(xing) 國必先興(xing) 學,強國必先強教。現在我們(men) 與(yu) 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差距。隻有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升發展的質量,為(wei) 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xing) 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素質教育關(guan) 係億(yi) 萬(wan) 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個(ge) 家庭的中心,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寄托了幾代人的希望。隻有通過素質教育,才能讓青少年成為(wei) 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學有所長的人,每個(ge) 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頭。
素質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教育發展正處在由全麵普及向質量提升跨越的階段,“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jue) ,“上好學”的問題日益凸顯。隻有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推動我國教育在新的起點上向前發展,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
◎ 素質教育為(wei) 何難落實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wei) 了糾正中小學教育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傾(qing) 向,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我國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從(cong) 那時起,素質教育就成為(wei) 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理念。國家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先後推出一係列重大舉(ju) 措,各地也大膽探索,創造出不少有益經驗。
深度解讀
素質教育的提出與(yu) 推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教育體(ti) 製改革的決(jue) 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成為(wei) 素質教育實踐的思想源頭。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發布,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質教育的概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jue) 定》發布,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大中小學都要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新修訂的《義(yi) 務教育法》施行,素質教育進入依法實施階段。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把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確立為(wei)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
但總體(ti) 來看,素質教育仍未真正破題,“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紮紮實實”的局麵還沒有根本扭轉。麵對愈演愈烈的學生“負擔重”、“擇校熱”等問題,人們(men) 不禁感歎,“素質教育,想說愛你不容易”。為(wei) 何素質教育人人叫好,落實起來卻舉(ju) 步維艱呢?
上海市構建義(yi) 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jia) ”體(ti) 係
為(wei) 改變以學科分數作為(wei) 教學質量唯一評價(jia) 標準,形成讓廣大中小學生快樂(le) 學習(xi) 、促進素質教育的更科學全麵的“指揮棒”,上海市構建了義(yi) 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jia) ”體(ti) 係,主要包括十項綠色指標:學生學業(ye) 水平指數;學生學習(xi) 動力指數;學生學業(ye) 負擔指數;師生關(guan) 係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學生社會(hui) 經濟背景對學業(ye) 成績的影響指數;學生品德行為(wei) 指數;學生身心健康指數;跨年度進步指數。
社會(hui) 競爭(zheng) 壓力巨大。當前,我國就業(ye) 等各方麵競爭(zheng) 日趨激烈,行業(ye) 間社會(hui) 地位懸殊、收入差距擴大。同時,社會(hui) 普遍認可的評價(jia) 標準還是學曆、成績、名校,對很多人來講,隻有考個(ge) 好成績、進入好學校,才能找個(ge) 好工作。這種壓力必然驅動考試競爭(zheng) 不斷升級。
優(you) 質教育資源短缺。雖然我國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優(you) 質教育資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狀況沒有根本緩解。而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和獨生子女時代的來臨(lin) ,人們(men) 對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為(wei) 爭(zheng) 取有限的資源,隻能通過考高分拿到進入名校的“通行證”,這無疑助推了應試教育。
2007年5月,國務院決(jue) 定在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2011年,10597名首批免費師範生畢業(ye) ,全部到中小學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學任教,39%到了縣鎮及以下的中小學任教。
教育改革滯後掣肘。我國現有教育體(ti) 製中,還存在一些不利於(yu) 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比如,一些地方還固守“唯升學率”的教育評價(jia) 機製,升學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醜(chou) ”、升學率低就“一無是處”。考試招生製度“唯分是舉(ju) ”,以至於(yu) 一些學校所有的教育活動都圍繞著升學考試轉。另外,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等還不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傳(chuan) 統文化觀念影響。“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ju) 成名天下知。”受上千年傳(chuan) 統文化和科舉(ju) 製度的影響,人們(men) 普遍把升學作為(wei) 成功成才、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把命運的改變、社會(hui) 地位的提升僅(jin) 僅(jin) 寄托於(yu) 上大學、上好大學,這也是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土壤。
專(zhuan) 家點評
義(yi) 務教育本應是素質教育
儲(chu) 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九年義(yi) 務教育本來是國民素質教育,但在一些地方被異化為(wei) 所謂的精英選拔,由此導致的人格教育缺陷令人擔憂。一些學校在教育理念方麵仍然存在“分數壓倒一切”的誤區,甚至發生用“綠領巾”、“紅校服”這種特殊標記來評價(jia) 學生之類的教育歧視事件,嚴(yan) 重損害了一些學生的人格尊嚴(yan) ,忽視了未成年人的權利。
實現從(cong) 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要把以人為(wei) 本、全麵實施素質教育作為(wei) 戰略主題,貫穿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堅持德育為(wei) 先、能力為(wei) 重、全麵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社會(hui) 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wei) 德智體(ti) 美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