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處方的大影響——怎麽(me) 看看病難
從(cong) 醫25年,她開處方平均單張不超過80元,最小的一張隻有2毛7分錢;她的看、觸、問、聽等微笑服務,治好了無數疑難雜症。她,就是武漢漢口金橋社區醫生王爭(zheng) 豔。2009年9月25日,經過3萬(wan) 多市民無記名投票,她從(cong) 兩(liang) 萬(wan) 多名醫生中勝出,當選為(wei) 武漢市“我心目中的好醫生”。王爭(zheng) 豔的事跡在社會(hui) 上引起強烈反響,數百家報紙、網站先後報道、轉載,數以萬(wan) 計的網民跟帖熱議。她被群眾(zhong) 愛稱為(wei) “小處方醫生”。
健康是人全麵發展的基礎,關(guan) 係千家萬(wan) 戶幸福。人們(men) 對王爭(zheng) 豔的讚揚,不僅(jin) 是對她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敬佩,更反映了對進一步解決(jue) 看病難問題的熱切盼望。
● 看病難難在哪裏?
2009年7月,北京市衛生局組織了一次特殊的體(ti) 驗活動,請19家著名大醫院的院長分別到其他大醫院“當一天患者”,親(qin) 身感受普通群眾(zhong) 是怎麽(me) 看病的。其中一位院長從(cong) 排隊掛號到離開醫院共用了近7個(ge) 小時,但真正看病不過20分鍾,排隊等候占整個(ge) 就診時間的95.1%。院長“看病”的經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看病難的現實情況。
黨(dang) 和國家曆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ye) 取得顯著成就。尤其是近年來,覆蓋城鄉(xiang) 的疾病預防控製和應急醫療救治體(ti) 係基本建成,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建設持續推進,城鄉(xiang)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ti) 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藥品生產(chan) 、流通、監管體(ti) 係不斷完善。目前,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已達73歲,遠高於(yu) 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63歲),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75歲),孕產(chan) 婦死亡率、嬰幼兒(er) 死亡率等多項居民健康指標也居於(yu) 發展中國家前列。
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民群眾(zhong) 對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新型健康問題不斷出現,群眾(zhong) 對看病難的反映仍然比較強烈。據2008年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有41.2%的居民對門診服務不滿意,44.2%的居民對住院服務不滿意。看病難,就是人們(men) 對看病就醫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不滿意之處的概括,仔細分析,主要“難”在以下四個(ge) 方麵:
到大醫院看病難。一進大醫院,最直觀的感受是“三長兩(liang) 短”——掛號、候診、拿藥時間長;醫生問診、檢查時間短。許多患者反映,到大醫院看一次病,很難統計出要排多少次隊,交多少次費。看一次病折騰大半天的時間,可真正用來看病的時間隻有十來分鍾。這不僅(jin) 讓普通患者感到身心疲憊,對於(yu) 老人、孩子、殘疾人、孕婦等患者來說,更是苦不堪言。
掛專(zhuan) 家號更難。由於(yu) 對醫生的具體(ti) 情況不了解,不少人一生病,無論大病小病,總覺得找個(ge) 專(zhuan) 家看看,心裏更踏實。而大醫院的大專(zhuan) 家人數又非常有限,因此造成了專(zhuan) 家號一“號”難求的局麵。為(wei) 了掛上一個(ge) 專(zhuan) 家號,有的患者全家總動員、輪流排隊掛號,有的則徹夜排隊,更有患者發動一切資源找關(guan) 係掛號。再加上由“號源”緊張引發的號販子問題一直沒能徹底解決(jue) ,使得一些熱門專(zhuan) 家號被炒到了數百元甚至上千元。
醫藥費用負擔重。2009年,我國醫院門診病人次均醫藥費用為(wei) 160元,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5952元。一次住院費相當於(yu) 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農(nong) 民年人均收入的1.12倍!2008年全國醫院次均門診和住院費用分別為(wei) 1991年的12.5倍和10.1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wei) 16.0%和14.5%,比居民消費品價(jia) 格指數增長率高10多個(ge) 百分點。至於(yu) 經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醫藥費用負擔不僅(jin) 壓得他們(men) 喘不過氣,還連累到整個(ge) 家庭。那些沒有參加醫保的群眾(zhong) ,更是倍感負擔沉重。
而在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中,農(nong) 村居民看病最難。廣大農(nong) 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不僅(jin) 醫療資源不足、技術薄弱,而且看病就醫極不方便。很多農(nong) 民為(wei) 了看病要跋山涉水,走上十幾公裏、幾十公裏路。一些得了疑難雜症的農(nong) 民為(wei) 了確診病情或者尋找希望,要到縣外、省外,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醫院就醫,這不僅(jin) 增加了就醫難度,更加重了經濟負擔。
上麵列舉(ju) 的隻是看病難的一些突出表現。應該看到,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men) 現在遇到的看病難,已經和改革開放初期有所不同,在醫療資源總量已經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目前的看病難更多地表現為(wei) 接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難,高科技藥品、稀缺藥品和高精尖設備檢查費用高,許多費用是醫療資源結構不合理、配置效率不高、浪費和不合理使用帶來的。經過努力,這些問題應該也是能夠解決(jue) 的。
● 看病難的原因何在?
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才好對症下藥。解決(jue) 看病難問題,同樣如此。隻有認真分析看病難問題的形成原因,才能“對症下藥”。那麽(me) ,看病難的“病根”究竟在哪裏?
政府投入相對不足。盡管近幾年政府加大了對醫療衛生事業(ye) 的投入,但總體(ti) 上仍然不足。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0%,但衛生總費用僅(jin) 占世界總額的3%。2009年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投入占24.7%,不僅(jin) 遠低於(yu) 發達國家水平(平均為(wei) 75%左右),也低於(yu) 很多發展中國家水平(平均為(wei) 55%左右)。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醫療衛生費用主要由家庭承擔,醫療費用缺乏分擔機製;這也在客觀上形成了醫院“自勞自吃”的收入結構,形成了藥品、檢查收入與(yu) 醫生收入掛鉤的機製,對費用的升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目前我國總體(ti) 衛生資源不足,配置還不合理,本應為(wei) “金字塔”結構的醫療衛生體(ti) 係,在我國卻呈現為(wei) “倒金字塔”型:70%左右的衛生資源在城市,高新技術、優(you) 秀衛生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廣大農(nong) 村隻擁有30%左右的衛生資源。一些大醫院過度發展,而農(nong) 村和城市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僅(jin) 設備和條件差,而且普遍缺乏合格的全科醫師,導致群眾(zhong) 患病後往往不信任基層醫療機構,紛紛湧向大城市大醫院。
公立醫院趨利化。目前,我國71%的醫院都是公立醫院,承擔的服務量占全國醫院服務量的80%以上。由於(yu) 政府長期投入不足,公立醫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藥補醫”的模式,導致醫院和醫務人員忽視基本藥物和適宜技術的應用,傾(qing) 向於(yu) 開大處方,爭(zheng) 相使用大型設備,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費用,致使醫療費用大幅攀升,還嚴(yan) 重損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國剖腹產(chan) 比例遠高於(yu) 正常水平,抗生素濫用情況十分嚴(yan) 重,就是這種機製帶來的後果。加之一些醫院就醫流程缺乏人性化設計,少數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存在“冷、硬、頂、拖、推”等現象,醫院之間的檢查結果不能共享,惡化了患者的就醫體(ti) 驗,強化了患者對看病難的感受。
醫保保障水平低。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製度等已經覆蓋了12億(yi) 多人口,但仍有1億(yi) 多人沒有任何形式的基本醫保。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個(ge) 人自付比例仍占總費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國城鄉(xiang) 醫療救助製度和商業(ye) 醫療保險起步較晚,覆蓋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眾(zhong) 仍然需要自費就醫,承受著生理、心理和經濟三重壓力。
藥品價(jia) 格虛高。我國藥企數量多、規模小,群眾(zhong) 戲稱“賣藥的比吃藥的還多”。由於(yu) 市場競爭(zheng) 激烈,加之監管不到位,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產(chan) 流通秩序混亂(luan) ,部分廠商利欲熏心,采用違規手段虛報成本、肆意加價(jia) 等現象嚴(yan) 重。再加上醫院主動控製藥物成本的動力不足,許多藥企采取紅包回扣等不正當的競爭(zheng) 手段進入醫院。近年來國家雖然連續20多次降低藥價(jia) ,但許多企業(ye) 采取換名、換包裝、換成分比例、重新審批等辦法避開國家的降價(jia) 約束,群眾(zhong) 仍然感到沒有得到應有的實惠。
此外,由於(yu) 醫藥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新藥、新技術不斷出現,加上人口老齡化、疾病模式的轉變等因素的影響,衛生服務成本增長很快;部分群眾(zhong) 缺乏對基本醫療和健康知識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醫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動要求醫生提供大檢查、多開貴重藥品,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難問題。
知識點
“以藥補醫”
長期以來,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比例逐漸減少,為(wei) 了維持其正常運轉,解決(jue) 醫務人員的工資獎金等問題,便允許公立醫院銷售藥品時加成15%—20%作為(wei) 補償(chang) ,這就是“以藥補醫”的由來。作為(wei) 一項補償(chang) 政策,“以藥補醫”模式曾經對促進醫療衛生服務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鼓勵醫院創收,實行收入歸己,自行支配,客觀上助長了醫院的趨利性,帶來了很多問題。據2008年統計,上海某大醫院收入的三種來源中,藥品加成收入占57.3%。為(wei) 了實現這麽(me) 高比例的藥費收入,醫院和醫生自然會(hui) 傾(qing) 向於(yu) 給患者開大處方、用高價(jia) 藥、多做檢查等。“以藥補醫”已成為(wei) 造成看病難、藥費貴的重要因素。目前,醫改方案提出要進行公立醫院改革,逐步改變“以藥補醫”模式。
為(wei) 解決(jue) 醫藥衛生領域一些深層次的體(ti) 製性、機製性和結構性問題,2009年3月,中央作出了深化醫藥衛生體(ti) 製改革的重大決(jue) 策,明確了建立覆蓋城鄉(xiang) 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的目標和任務,為(wei) 有效緩解群眾(zhong) 看病難指明了方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