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怎麽看”——理論熱點麵對麵·2010》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四、同在藍天下——怎麽(me) 看教育公平

安徽銅陵,一個(ge) 以盛產(chan) 銅礦而得名的城市,近年來因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而廣受關(guan) 注。經過十幾年的改革探索,銅陵市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創造了一個(ge) “學校沒有好壞之分,隻有遠近之別”的“銅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擇校風”,在這裏已經淡出了人們(men) 的視野,孩子們(men) 在公平、寬鬆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教育事關(guan) 民族興(xing) 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教育公平是社會(hui) 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讓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是億(yi) 萬(wan) 家庭的殷切期盼,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讓全體(ti) 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體(ti) 現。
 
     ● 為(wei) 什麽(me) 教育公平問題引起社會(hui) 高度關(guan) 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事業(ye) 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men) 舉(ju) 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體(ti) 係;城鄉(xiang) 免費義(yi) 務教育全麵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職業(ye) 教育快速發展,顯著改善了新增勞動力結構和素質;高等教育規模躍居世界首位,毛入學率達到24.2%,進入大眾(zhong) 化階段;國民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cong) 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發展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受教育的權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為(wei) 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要求和期待還不適應,特別是教育公平問題還很突出。據2009年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56.5%的人認為(wei) 存在教育不公問題。這反映了人們(men) 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高度關(guan) 注。

當前,人們(men) 對教育公平問題反映最強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優(you) 質教育的機會(hui) 、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等方麵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xiang) 之間、校際之間以及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之間。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會(hui) 讓我們(men) 對此有直觀、切身的感受。

比如,“擇校熱”高溫不降。在我國許多城市,中小學擇校非常普遍。為(wei) 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聲譽和質量較好的學校,每年都有成千上萬(wan) 的家長操勞、奔波數月,通常還要支付數額很大的“擇校費”。為(wei) 了增加“擇校”資本,孩子們(men) 不得不參加各種各樣的“占坑班”、補習(xi) 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證書(shu) ,幼兒(er) 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化”傾(qing) 向愈加嚴(yan) 重。這些現象多年來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為(wei) 教育領域的一大“頑症”。

比如,困難群體(ti) 公平受教育機會(hui) 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還在辦學條件不達標的打工子弟學校就學,國家助學體(ti) 係尚沒有覆蓋普通高中教育,沒有做到“應助盡助”,殘疾兒(er) 童教育水平仍落後於(yu) 普通兒(er) 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區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hui) 不公平,部分地區學生入學機會(hui) 偏少。這種現象多年來一直備受爭(zheng) 議,由此引發的“高考移民”問題時有發生。教育寄托著億(yi) 萬(wan) 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解決(jue) 好這些問題直接關(guan) 係群眾(zhong) 切身利益。對個(ge) 人來講,它關(guan) 係每一個(ge) 人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一生;對整個(ge) 社會(hui) 來講,直接影響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影響社會(hui) 和諧穩定。正因為(wei) 如此,教育公平問題才受到群眾(zhong) 廣泛關(guan) 注。

● 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麽(me) ?

“中央給咱辦實惠,農(nong) 民種地不交稅,娃娃上學不交費,真是和諧好社會(hui) 。”這是近年來我國農(nong) 村許多群眾(zhong) 發自內(nei) 心的感慨。可以說,隨著免費義(yi) 務教育等一係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有學上”、“上得起學”已經不是問題了。人民群眾(zhong) 現在對教育問題的意見,對教育公平的呼喚,實際上主要是對“上好學”的期待。

當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公平呢?

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平衡。由於(yu) 自然條件、曆史基礎和具體(ti) 政策等多種原因,我國城鄉(xiang) 、區域發展差距大。而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的製約,區域和城鄉(xiang) 之間發展的差距必然帶來教育發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預算內(nei) 教育事業(ye) 費為(wei) 15473.62元,而貴州省僅(jin) 為(wei) 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說,教育不公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平衡在教育領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窮國辦大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e) 發展的真實寫(xie) 照。雖然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2008年隻達到3.48%,不僅(jin) 低於(yu) 大多數發達國家,而且低於(yu) 部分發展中國家,與(yu) 我國教育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嚴(yan) 重製約著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資源,特別是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擴展。

資源配置不合理。我國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重點學校製度。在教育投入總量小、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集中財力、物力辦好一批中小學,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產(chan) 生積極作用。而重點學校製度也同時導致了學校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近年來,國家取消了重點學校製度,加大了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nong) 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qing) 斜。但是,重點學校本身長期積累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人們(men) 形成的固有觀念很難改變,這些學校依舊能夠吸引大量的社會(hui) 資源和優(you) 秀學生,加劇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區域內(nei) 學校之間兩(liang) 極分化的局麵。

政策製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義(yi) 務教育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zhong) 化之後,我國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但影響和製約教育公平的城鄉(xiang) 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存在。一些已經落後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不合理製度如城鄉(xiang) 分治的戶籍製度加劇了教育不公;省級政府統籌管理推進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發展的機製尚未建立。同時,對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如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接受“初中後教育”等,還沒有可供依據的法律和製度規範。

人民群眾(zhong) 教育需求日益增長。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受教育程度逐漸成為(wei) 影響個(ge) 人職業(ye) 、收入乃至社會(hui) 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為(wei) 一種重要的家庭“投資”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men) 對子女接受教育的關(guan) 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獨生子女普遍化,人們(men) 都希望讓孩子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這必然造成對優(you) 質教育資源需求不斷增長與(yu) 供給短缺的矛盾凸顯,使教育公平問題日益突出。

為(wei) 推動教育事業(ye)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科學發展,中央作出了製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決(jue) 策。從(cong) 2008年8月啟動,《規劃綱要》的製定曆時1年零9個(ge) 月,經過40輪大的修改,兩(liang) 次麵向社會(hui) 各界公開征求意見,2010年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在這個(ge) 描繪中國教育未來10年改革發展路線圖的綱領性文件中,鮮明地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wei) 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貫穿始終。它昭示了黨(dang) 和政府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的態度和決(jue) 心,讓人們(men) 進一步看到了實現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29日 14:32 來源: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編輯:朱子豔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