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怎麽看”——理論熱點麵對麵·2010》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 如何促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

對於(yu) 當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人們(men) 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的,是義(yi) 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義(yi) 務教育作為(wei) 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強製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是最應體(ti) 現教育公平的領域。抓好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抓住了促進教育公平的關(guan) 鍵。

近年來,在推動義(yi) 務教育全麵普及的同時,黨(dang) 和政府積極推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2005年,教育部專(zhuan) 門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要求把義(yi) 務教育工作重心轉到均衡發展上來。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yi) 務教育法》將均衡發展納入法製化軌道,強調各級政府的法定義(yi) 務。《規劃綱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區域內(nei) 義(yi) 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標和一係列具體(ti) 政策措施。

當前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城鄉(xiang) 、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區域內(nei) 校際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優(you) 質教育資源短缺、輻射麵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wei) 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內(nei) 涵發展為(wei) 重點,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把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質量”。在人人都有學上之後,人們(men) 對教育公平的關(guan) 注主要體(ti) 現在教育質量上。促進均衡發展要把提升質量作為(wei) 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內(nei) 涵發展。要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內(nei) 容、課程體(ti) 係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ti) 美全麵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ye) 負擔,讓學生從(cong) 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生動活潑學習(xi) 、健康快樂(le) 成長。

二是“縮差距”。城鄉(xiang) 免費義(yi) 務教育全麵實現後,城鄉(xiang) 、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上升為(wei) 義(yi) 務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進均衡發展,就要大力加強對農(nong) 村和中西部地區義(yi) 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和教師配置等方麵向農(nong) 村傾(qing) 斜,盡快形成城鄉(xiang) 同標準、一體(ti) 化發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對口支援製度,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義(yi) 務教育發展。很多地方為(wei) 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成都積極統籌城鄉(xiang) 教育發展,大力推進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廣東(dong) 省開展“千校扶千校”活動,組織發達地區1000所義(yi) 務教育階段學校對口幫扶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資源是促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陝西吳起縣投入5億(yi) 多元統一全縣建校標準,實現了辦學條件均等化;安徽銅陵市鼓勵教師跨校兼課、兼職,促進了高水平教師資源共享。要從(cong) 硬件、軟件等各方麵促進區域內(nei) 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取消設置重點校和重點班,統一學校公用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標準,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實行區域內(nei) 教師和校長交流製度,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優(you) 質教育資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機製”。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建立長效機製。要打破校際和城鄉(xiang) 之間的分割,形成城鄉(xiang) 和地區義(yi) 務教育共同發展機製。認真總結一些地方探索的學區管理、集團化辦學、農(nong) 村九年一貫製、示範性高中和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經驗,創新教育管理運行機製。強化督導評估,建立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和激勵機製。

還應注意的是,促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穀”搞平均主義(yi) ,更不是一個(ge) 模式辦學,千篇一律、千校一麵。在大力扶助薄弱學校的同時,要鼓勵優(you) 質學校繼續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 如何解決(jue) 農(nong) 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和剩餘(yu) 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進城務工的農(nong) 民工數量逐年增加,農(nong) 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日益凸顯。據統計,2009年我國義(yi) 務教育階段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適齡人數達到997.1萬(wan) 人。如何給這些孩子一張安穩的書(shu) 桌,讓他們(men) 像城市的孩子一樣接受義(yi) 務教育,健康成長,是促進教育公平必須解決(jue) 的重大課題。

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黨(dang) 和政府采取了一係列重要舉(ju) 措。早在2001年,就明確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為(wei) 主、以公辦學校為(wei) 主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yi) 務教育權利的“兩(liang) 為(wei) 主”政策。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多渠道安排農(nong) 民工子女就學,在入學條件等方麵與(yu) 當地學生一視同仁。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yi) 務教育法》規定,把接納非戶籍居住地上學的兒(er) 童納入政府管理的範疇。2009年中央財政下撥20億(yi) 元,專(zhuan) 項用於(yu) 補充接收農(nong) 民工子女的城市義(yi) 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公用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等。各地也紛紛出台政策,保障農(nong) 民工子女接受義(yi) 務教育的權利。

經過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nong) 民工子女就讀難的問題。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農(nong) 民工子女學校教學質量低等問題。而且隨著農(nong) 村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如何進一步解決(jue) 好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的上學問題呢?

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廣大農(nong) 民工為(wei) 流入地城市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流入地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保障農(nong) 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yi) 務教育。將農(nong) 民工子女義(yi) 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指導和督促公辦中小學認真做好接收就學和教育教學工作。建立農(nong) 民工子女接受義(yi) 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將所需經費納入地方財政保障範疇,對接收農(nong) 民工子女人數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製定農(nong) 民工子女接受義(yi) 務教育的收費標準,做到與(yu) 當地學生一視同仁,采取措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農(nong) 民工子女就學。

發揮公辦學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辦中小學潛力,合理調整和完善學校布局,新建、改擴建一批學校,盡可能多地接收農(nong) 民工子女就學。降低入學門檻,簡化入學手續,不得隨意設置入學條件限製。對農(nong) 民工子女接受義(yi) 務教育要與(yu) 當地學生在收費、管理等方麵同等對待,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加收借讀費及其他任何費用。

扶持社會(hui) 力量辦學。農(nong) 民工子女在短時期內(nei) 完全進入公辦學校就讀還不太現實,必須進一步發揮民辦農(nong) 民工子女學校的作用。要將農(nong) 民工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範疇,製定審批辦法和設置標準,在辦學場地、辦學經費、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等方麵給予支持和指導。加強對這類學校的督導工作,規範其辦學行為(wei) ,促進其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推進戶籍製度改革。解決(jue) 農(nong) 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根本上要解決(jue) 農(nong) 民工的“身份”問題。2010年6月,廣東(dong) 省出台有關(guan) 規定,實行農(nong) 民工積分製入戶城鎮政策,隻要積滿60分,農(nong) 民工就可以申請入戶,其隨遷子女就學問題也將得到有效解決(jue) 。應逐步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逐步解決(jue) 符合條件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吸納有條件的農(nong) 民工轉為(wei) 城鎮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隨著很多農(nong) 民工子女開始進入高中階段,他們(men) 接受“初中後教育”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由於(yu) 借讀費用昂貴、戶籍障礙、高考政策限製,以及各地在教材、課程等方麵的差異,使得他們(men) 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難度更大。應研究製定農(nong) 民工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讓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職業(ye) 學校的大門也向他們(men) 敞開。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29日 14:32 來源: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編輯:朱子豔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