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熱點麵對麵·2007》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一、咬定青山不放鬆——如何理解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總書(shu) 記在中央黨(dang) 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這篇重要講話,科學分析了當前我國麵臨(lin) 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回答了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工作全局的若幹重大問題,為(wei) 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新局麵,指明了前進方向。現在,奮進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征程上的億(yi) 萬(wan) 中國人民,正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揚的鬥誌,創造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的新輝煌。

  怎樣看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取得的輝煌成就?

  誰曾想,29年前,數億(yi) 中國人還在為(wei) 溫飽問題而發愁,如今13億(yi) 多人民的生活已經總體(ti) 上達到了小康;誰曾想,29年前,擁有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曾是許多人的追求,如今新“三大件”已幾經升級,電腦、汽車、商品房等對越來越多的百姓來說早已夢想成真。是什麽(me) 改變了我們(men) 的生活?是什麽(me) 推動了中國的騰飛?歸根到底,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29年,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長河中並不長,但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曆史命運。這29年,在中國大地上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恢弘樂(le) 章。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麵貌。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和發展,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長,2006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邁上20萬(wan) 億(yi) 元的大台階,扣除價(jia) 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財政收入接近4萬(wan) 億(yi) 元,一大批重要工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產(chan) 量躍居世界首位,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我們(men) 辦成了許多以前想辦而辦不了的事:三峽大壩、青藏鐵路、西氣東(dong) 輸、西電東(dong) 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捷報頻傳(chuan) ,廣播電視“村村通”惠及廣大農(nong) 村,機場、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區域之間、城鄉(xiang) 之間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神州大地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賦予中國這條“巨龍”以強大動力。29年來,我們(men) 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從(cong) 農(nong) 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cong) 國有企業(ye) 改革到宏觀管理體(ti) 製改革,從(cong) 所有製結構改革到分配製度改革,從(cong)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改革目標的確立到在實踐中的深入推進,從(cong) 經濟領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會(hui) 領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wei) 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進出口額達17607億(yi) 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國外匯儲(chu) 備僅(jin) 有1.67億(yi) 美元,2006年突破1萬(wan) 億(yi) 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與(yu) 此同時,中國企業(ye) “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對外投資不斷擴大。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顯著提升了中國社會(hui) 的文明程度。29年來,民主法製建設不斷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初步形成,依法治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深入推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深入人心,以神舟飛船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後湧現,在許多前沿領域實現突破;教育改革和發展成就顯著,基本普及九年義(yi) 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如期實現,高等教育進入大眾(zhong) 化階段;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文化體(ti) 製改革揚帆起航,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日益繁榮。人們(men) 的精神麵貌發生深刻變化,競爭(zheng) 意識、創新意識、效率意識不斷增強。我國社會(hui) 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蓬勃的朝氣和創造的活力。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29年,人們(men) 切身感受著黨(dang) 的富民政策帶來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著改革發展的成果。從(cong) 1978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343元增加到11759元,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從(cong) 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價(jia) 格因素,年均都增長6.7%。城鎮和農(nong) 村居民人均住房麵積分別從(cong) 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居住條件大為(wei) 改善。我們(men) 告別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種票證,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實現了從(cong) 溫飽到小康的曆史性跨越。同時,社會(hui) 保障的“安全網”越織越寬,醫療、就業(ye) 等民生問題在逐步解決(jue) ,更多的百姓解除了後顧之憂。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深刻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聲望源於(yu) 成就,魅力緣自實力。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發展經驗、發展模式引起了國際上許多人的興(xing) 趣,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越來越多的話題圍繞中國展開。我們(men) 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在國際事務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cong) 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hui) 談到積極救助印度洋海嘯受災國,從(cong) 參與(yu) 國際維和行動到推動在反恐、環保、禁毒、重大疾病預防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yu) 合作……中國向國際社會(hui) 展示了一個(ge) 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29年彈指一揮間,中華大地滄桑巨變。事實雄辯地證明,29年來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於(yu) 我們(men) 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正確道路。在當代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符合中國國情,順乎黨(dang) 心民心,最能激發億(yi) 萬(wan) 人民建設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熱情和幹勁。

  怎樣理解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認識的不斷深化?

  實踐的沃土孕育出理論創新的累累碩果,科學的理論指引著實踐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既是實踐發展的過程,也是理論探索的過程。在實踐的發展中不斷深化理論認識,理論認識的深化又推動著實踐的發展。

  改革開放29年來,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新局麵的過程中,我們(men) 黨(dang) 圍繞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這個(ge) 基本問題進行了不懈探索,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這兩(liang) 大理論成果,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正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不斷從(cong) 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探索,始於(yu) 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代表的黨(dang) 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ti) 。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建立,揭開了中國曆史嶄新的一頁。毛澤東(dong) 同誌領導黨(dang) 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道路。提出要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路,著眼於(yu) 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各方麵的矛盾和問題等一係列重要思想,為(wei) 以後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礎。

  “東(dong) 方風來滿眼春。”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深刻總結正反兩(liang) 方麵的曆史經驗,鮮明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成為(wei) 新時期中國發展的主旋律。鄧小平同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出並科學揭示了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作出我國正處於(yu) 並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明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根本任務,製定了“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和“一國兩(liang) 製”的戰略構想,等等,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它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係列基本問題。

  曆史的接力棒傳(chuan) 遞到以江澤民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ti) 手中。江澤民同誌領導全黨(dang) 深刻洞察國際國內(nei) 形勢發生的重大變化,科學把握黨(dang) 的曆史方位,係統總結治黨(dang) 治國治軍(jun) 的新鮮經驗,形成了“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麽(me) 樣的黨(dang) 、怎樣建設黨(dang) 的問題。它關(guan) 於(yu)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思想,關(guan) 於(yu) 發展是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的思想,關(guan) 於(yu) 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文明的思想,關(guan) 於(yu) 依法治國與(yu) 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關(guan) 於(yu) 黨(dang) 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的思想,關(guan) 於(yu)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思想,等等,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規律的認識。

  黨(dang) 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科學審視國際形勢變化的新趨勢,認真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入總結我國及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提出了以人為(wei) 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加強黨(dang) 的先進性建設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的一係列重大問題。

  艱辛孕育著發展,探索推動著創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guan) 鍵就在於(yu) 既堅持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men) 必須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越走越寬廣。

  怎樣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

  一個(ge) 國家要發展,必須有一條正確的道路;一個(ge) 民族要振興(xing) ,必須有一個(ge) 共同的理想。

  自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以來的160多年,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誌士為(wei) 救亡圖存和實現民族複興(xing) 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曆史;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經過無數浴血奮戰,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曆史;是黨(dang) 和人民通過長期的艱辛探索,走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道路,把一個(ge) 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ge) 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的新中國的曆史。從(cong) 曆史的比較和現實的變化中,我們(men) 必然得出這樣一個(ge) 結論:隻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而沒有其他任何道路,能夠實現我國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xing) 。

  正因為(wei) 如此,胡錦濤總書(shu) 記“6?25”重要講話發表後,在廣大幹部群眾(zhong) 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人們(men) 更加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實現民族振興(xing) 、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hui) 和諧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勝利之路,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在今天新的曆史條件下,要順利完成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曆史任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百年夢想,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首先要堅定信心與(yu) 決(jue) 心。當前要認真學習(xi) 貫徹好胡錦濤總書(shu) 記“6?25”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把思想認識統一到講話精神上來,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確道路,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社會(hui) 和諧,堅定不移地為(wei)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而奮鬥。

  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立足中國國情。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們(men) 有了很大發展,但我國正處於(yu) 並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變。要清醒認識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實現我國基本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增強聚精會(hui) 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堅定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jue) 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要充分認識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我國全麵參與(yu) 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工業(ye) 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形勢下我國各項事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新課題新矛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地促進科學發展,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更為(wei) 廣闊的發展前景。

  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始終堅持“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毫不動搖地堅持黨(dang) 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我們(men) 的事業(ye) 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要堅持把一個(ge) 中心和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統一於(yu)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jue) 不能動搖。

  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不斷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建設全麵發展。要認真落實中央關(guan) 於(yu)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的一係列重大部署,紮紮實實做好各方麵工作。努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方麵取得重大新進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ti) 製改革,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不斷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權益。把社會(hui) 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決(jue) 人民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wei) 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ti) 現到改善民生上。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領導核心。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關(guan) 鍵是抓好黨(dang) 的自身建設。必須堅持黨(dang) 要管黨(dang) 、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的方針,繼續推進黨(dang) 的建設新的偉(wei) 大工程。全麵加強黨(dang) 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建設,努力造就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幹部隊伍和黨(dang) 員隊伍。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教育、製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ti) 係。引導廣大黨(dang) 員幹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鬥,一定要加強學習(xi) 、勤奮工作,一定要加強團結、顧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終清醒、政治上始終堅定、作風上始終務實。

  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dong) 西南北風。在前進的征途上,必定還會(hui) 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隻要我們(men) 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hui) 和諧,就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經受各種風險考驗,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新勝利,不斷譜寫(xie)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新篇章。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30日 11:06 來源: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編輯:朱子豔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