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曬工資”現象的冷思考——如何認識收入差距擴大問題
前一段時期,網上曾經流行“曬工資”現象,很多網民競相把自己的工資條貼在網上進行比較。從(cong) 網民的帖子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出於(yu) 好奇去了解同行或其他行業(ye) 的工資情況,但從(cong) 比較中也看出了不同行業(ye) 、不同區域的收入差距。“曬工資”現象“曬”出了人們(men) 對收入差距擴大的關(guan) 注,反映了人們(men) 對解決(jue) 收入差距擴大問題的呼聲。
的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是這些年來人們(men) 一直十分關(guan) 注的熱門話題。盡管黨(dang) 和政府采取了一係列調控措施,但城鄉(xiang) 之間、區域之間、行業(ye) 之間、群體(ti) 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未得到根本扭轉。對此,我們(men) 應該怎樣看?到底怎樣才能逐步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呢?
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原因何在?
2007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05年,各地區的“城鄉(xiang) 收入差”比上一年擴大500元以上,全國農(nong) 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東(dong) 部地區與(yu) 中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462元,東(dong) 部地區與(yu) 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拉大545元。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間,城鎮居民中10%最高收入組與(yu) 10%最低收入組的收入之比從(cong) 4.6倍上升到9.2倍,擴大了一倍。最近,中國勞動學會(hui) 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至2006年,全國在崗職工工資連續4年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但不同行業(ye) 、不同群體(ti) 之間收入差距不盡合理,部分行業(ye) 及企業(ye) 普通職工工資增長緩慢。其中行業(ye) 工資差距問題尤為(wei) 突出。2000年,行業(ye) 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行業(ye) 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這些數據所反映的,正如人們(men) 普遍所感到的那樣,城鄉(xiang) 之間、區域之間、行業(ye) 之間、群體(ti) 之間的收入差距仍在進一步擴大。那麽(me)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
收入差距擴大與(yu)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有關(guan)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計劃經濟體(ti) 製下“平均主義(yi) ”、“大鍋飯”的分配製度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wei) 主體(ti)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這對於(yu) 調動人們(men) 的勞動積極性、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yu) 此同時,人們(men) 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也就自然產(chan) 生了。特別是允許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chan) 要素按貢獻參與(yu) 分配,由於(yu) 社會(hui) 成員所擁有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chan) 要素的質和量的差異,必然導致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尤其是近幾年,勞動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chan) 要素所占比重明顯上升,進一步擴大了普通勞動者與(yu) 投資者、管理者的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調控政策不完善、作用發揮不充分,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主要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它不可能自發調節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政府在二次分配中進行調控幹預,以保證分配公平。近年來,黨(dang) 和政府采取了一係列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 如通過實施“三減免、三補貼”等惠農(nong) 政策促進農(nong) 民增收,多次提高企業(ye) 離退休人員基本養(yang) 老金標準,積極落實優(you) 撫對象生活、醫療待遇政策,大力促進下崗失業(ye) 人員再就業(ye) ,完善最低工資製度,提高個(ge) 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等等。但目前這方麵的製度還不完善、不配套,特別是執行力度不夠。比如,對過高收入的稅收調節還不是很有效。2005年,全國征收的個(ge) 人所得稅占各項稅收的比例隻有7.3%,占居民總收入的比例隻有2.5%。另一方麵,對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夠,保障製度不健全、覆蓋麵窄、保障水平低。對某些“灰色”和非法收入缺乏有效約束監管,導致一些行業(ye) 或個(ge) 人獲得高額收入,擴大了與(yu) 其他社會(hui) 成員的收入差距。還應注意到,一些企業(ye) 特別是私營企業(ye) 和外資企業(ye) ,不執行國家最低工資標準,不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製,甚至隨意壓低、克扣、拖欠工人工資,使部分勞動者收入持續偏低。
收入差距擴大,還與(yu) 發展不平衡有關(guan) 。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xiang) 、區域發展整體(ti) 推進的過程中,由於(yu) 地域優(you) 勢差異、政策傾(qing) 斜等原因,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愈加明顯。近年來,黨(dang) 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xing) 東(dong) 北地區等老工業(ye) 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實施工業(ye) 反哺農(nong) 業(ye) 、城市支持農(nong) 村的方針,推動區域、城鄉(xiang) 協調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農(nong) 村經濟也得到長足發展。但是由於(yu) 中西部和農(nong) 村地區發展基礎薄弱、發展基數低,盡管從(cong) 長期看發展差距將逐步縮小,但短期內(nei) 絕對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
另外,還要看到,收入差距擴大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收入差距擴大,看起來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實際上它是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問題,隻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更加顯現出來而已。比如,城鄉(xiang) 二元結構就是導致城鄉(xiang) 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重要原因。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們(men) 可能感覺收入差距不大,這主要是因為(wei) 城市居民之間、農(nong) 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小,但如果城鄉(xiang) 居民之間比較,收入差距是很大的。改革開放後,雖然農(nong) 村經濟獲得蓬勃發展,但由於(yu) 長期城鄉(xiang) 二元結構造成的發展起點的不平等,使得城鄉(xiang) 收入差距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jue) 的。
由此可見,當前收入差距擴大,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執行不力的原因,問題錯綜複雜,涉及麵廣,解決(jue) 難度大,對此我們(men) 應有清醒的認識。
收入差距擴大是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jia) 嗎?
對於(yu) 收入差距問題,長期以來,無論是理論界還是社會(hui) 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wei) ,市場經濟必然導致收入的不平等,無論如何調整,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都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jia) ;也有人說,當前我國收入差距已經達到十分嚴(yan) 重的程度,出現了兩(liang) 極分化,這都是改革造成的,證明改革“失敗了”。對這些觀點,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看呢?
首先應該看到,當前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在絕大多數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礎上的擴大。任何不持偏見的人都應當承認,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城鄉(xiang) 、區域發展速度和程度不同,有的快、有的慢,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ong) 村,無論是東(dong) 部還是西部,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78年到2006年,農(nong) 村居民人均收入從(cong) 134元增加到358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cong) 343元增加到11759元,人們(men) 的衣食住行各個(ge) 方麵今非昔比。因此,我們(men) 不能因為(wei) 目前收入差距的暫時擴大而否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
其次也應看到,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積極作用。現實生活中,收入上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對外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由於(yu) 資源擁有、個(ge) 人素質、社會(hui) 貢獻的不同,不可避免地會(hui) 帶來初次分配上的差距。對此,我們(men) 應該承認和肯定。因為(wei) 隻有讓那些對社會(hui) 貢獻較大的人得到較多的報酬,才能調動社會(hui) 其他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hui) 發展。強求一律,搞平均主義(yi) ,非但不會(hui) 達到真正的公平,還會(hui) 打擊人們(men) 的積極性,阻礙經濟社會(hui) 發展。
同時,萬(wan) 事皆有度。如果任由收入差距無限擴大下去,一旦其超出合理的限度,就會(hui) 產(chan) 生消極作用。
一方麵,會(hui) 阻礙經濟持續發展。收入差距過大會(hui) 導致國內(nei) 需求不足。由於(yu) 高收入者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消費需求增長的空間不大,而低收入者雖有消費需求,但無力增加實際消費支出。結果就會(hui) 出現“有錢的人不想消費,想消費的人沒錢”的局麵,嚴(yan) 重製約消費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同時,也會(hui) 使經濟的激勵機製失效。收入差距長期不斷擴大,會(hui) 使部分低收入者對通過勤奮勞動改善處境失去信心,從(cong) 而喪(sang) 失工作和創造的激情,影響經濟社會(hui) 的長遠發展。
另一方麵,不利於(yu) 社會(hui) 穩定與(yu) 進步。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會(hui) 使部分經濟困難的群體(ti) 產(chan) 生心理失衡和被剝奪感,甚至引發他們(men) 對社會(hui) 的不滿,影響社會(hui) 和諧穩定。特別是收入差距擴大的過程包含許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們(men) 價(jia) 值觀的扭曲和人生觀的庸俗化,甚至會(hui) 導致社會(hui) 道德水準下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長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衛生等保障,他們(men) 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將會(hui) 越來越差,整個(ge) 社會(hui) 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惡性循環。
看待收入差距問題,實際上涉及對公平與(yu) 效率關(guan) 係的認識問題。公平與(yu) 效率正如一個(ge) 硬幣的正反兩(liang) 麵,不可分離。我們(men) 既不能因為(wei) 追求公平而放棄效率,也不能隻顧效率而忽視公平。隻有經濟社會(hui) 發展效率不斷提高,社會(hui) 整體(ti) 財富才能持續穩定增加,為(wei) 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公平奠定物質基礎;但如果忽視社會(hui) 公平,收入差距超過合理的限度,就會(hui) 挫傷(shang) 一部分社會(hui) 成員的積極性,反過來影響發展的效率,甚至使發展的成果毀於(yu) 一旦。因此,要正確處理公平與(yu) 效率的關(guan) 係,在當前收入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更加注重維護社會(hui) 公平,建立健全維護社會(hui) 公平的體(ti) 製機製,切實使全體(ti) 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緩解收入差距擴大應從(cong) 何處入手?
2006年以來,黨(dang) 和政府采取一係列政策措施,解決(jue) 收入差距擴大問題。自2006年1月1日起,將個(ge) 人所得稅起征點調至1600元;2006年7月,中央決(jue) 定改革公務員工資製度,改革和完善事業(ye) 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製度,調整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完善機關(guan) 工人工資製度,提高企業(ye) 離退休人員基本養(yang) 老金標準、各類優(you) 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城市低保對象補助水平;自2007年1月1日起,年收入12萬(wan) 元以上的高收入者自行申報繳納個(ge) 人所得稅。這一係列政策的密集推出,充分體(ti) 現了黨(dang) 和政府對解決(jue) 收入差距擴大問題的高度重視。
黨(dang) 的十六屆六中全會(hui) 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最近,胡錦濤總書(shu) 記在“6?25”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我們(men) 要按照十六屆六中全會(hui) 精神和胡錦濤總書(shu) 記“6?25”重要講話的要求,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不斷把“蛋糕”做大的同時,還要加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力度,努力緩解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概括地說,就是十個(ge) 字:“提低、擴中、調高、打非、保困”。
“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這是緩解收入差距擴大的基礎性工作。目前收入差距擴大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城鄉(xiang) 差距拉大。所以要重視解決(jue) 提高廣大農(nong) 民收入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農(nong) 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製,千方百計地增加農(nong) 民收入。同時,在城市也有部分群眾(zhong) 的收入比較低。如我國東(dong) 部某市目前最低工資標準為(wei) 每月810元,但全市人均月工資是2700元。要努力擴大就業(ye) ,健全最低工資製度、完善普通勞動者工資增長機製,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jia) 水平的變化,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並督促企業(ye) 嚴(yan) 格執行,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ti) 的收入水平。
“擴中”,就是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應該是一個(ge) 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兩(liang) 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但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中等收入者數量較少,在全社會(hui) 比重小。應通過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適當提高勞動力成本、加強對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創業(ye) 、加強對公民合法財產(chan) 的保護等多種措施,讓更多的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隊伍。
“調高”,就是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調高”,不是簡單的“抽肥補瘦”,也不是“殺富濟貧”,而是要通過稅收等方式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使其一部分財富通過稅收等形式交給國家,用於(yu) 二次分配。這從(cong) 整體(ti) 上有利於(yu) 社會(hui) 和諧,從(cong) 長期看對高收入者也是有利的。當前,應進一步完善相關(guan) 政策措施,加大稅收征管力度,打擊偷稅、逃稅、漏稅等行為(wei) 。同時,深化電信、電力、石油、民航、金融、鐵路等行業(ye) 改革,進一步引進競爭(zheng) 機製,防止其憑借壟斷地位為(wei) 其從(cong) 業(ye) 人員謀取高工資、高福利。
“打非”,就是堅決(jue) 取締非法收入。廣大群眾(zhong) 對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見,其實並不是對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見,而主要是對通過以權謀私、官商勾結、走私販私、假冒偽(wei) 劣等違規、違法行為(wei) 獲得巨額財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強烈不滿,對這些非法收入要堅決(jue) 取締和打擊。2006年國家以專(zhuan) 項行動的形式,重拳打擊各個(ge) 領域的商業(ye) 賄賂行為(wei) ,取得明顯成效。應進一步加大對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切實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
“保困”,就是保障困難群眾(zhong) 的基本生活。 截至2006年年末,全國農(nong) 村還有絕對貧困人口2148萬(wan) 人,初步解決(jue) 溫飽但還不穩定的低收入人口3550萬(wan) 人。在城市,由於(yu) 失業(ye) 、疾病等各種原因,還有2000多萬(wan) 城市居民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要通過完善社會(hui) 保障製度,擴大社會(hui) 保障覆蓋麵,切實保障這部分困難群眾(zhong) 的基本生活,使他們(men) 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學、看得起病。
同時,還要重視發展慈善事業(ye) 。通過建立相關(guan) 法律,鼓勵先富起來的人承擔更多的社會(hui) 責任。充分發揮社會(hui) 組織在財富分配中的作用,促進民間自願捐贈活動,吸納社會(hui) 資金幫助困難群體(ti) ,緩解貧困,縮小差距,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