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熱點麵對麵·2007》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十三、本科畢業(ye) 為(wei) 何到技校“回爐”——如何看待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難問題

    2006年8月,27歲的小張從(cong) 北京一所名校本科畢業(ye) 3年後,又回到校園裏讀書(shu) 。不過這次他不是攻讀研究生,而是花兩(liang) 年時間讀技校,專(zhuan) 門學習(xi) 一門技術。拿著本科文憑“回爐”讀技校,在10年前,這事聽起來肯定不可思議,如今卻已並不新鮮了。在當前供大於(yu) 求的就業(ye) 市場上,技校生成了很多用人單位的“香餑餑”。與(yu) 此相對,大學畢業(ye) 生一次就業(ye) 率卻呈下降趨勢。大學畢業(ye) 生和技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反差,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出當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麵臨(lin) 比較嚴(yan) 峻的形勢。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大學畢業(ye) 生的就業(ye) 問題不僅(jin) 是一件關(guan) 乎千家萬(wan) 戶切身利益的大事,更關(guan) 係到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穩定。那麽(me) 到底怎樣看待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難這個(ge) 社會(hui) 性問題呢?

  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大,原因何在?

  “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一個(ge) 招聘人數不多的崗位,前來應聘的常常有上百個(ge) 研究生或是上千個(ge) 本科生。”這是一位女大學生對某大城市招聘會(hui) 現場的描述,當今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近幾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規模持續大幅度增長,因而有人就認為(wei) 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大是高校擴招惹的禍,仔細分析,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前幾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快的發展,這是在長期堅持內(nei) 涵發展基礎上實現的,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從(cong) 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對國家、對民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和深遠的曆史意義(yi) 。21世紀的競爭(zheng) 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zheng) ,各國都在努力培養(yang) 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來的國際競爭(zheng) 中占據製高點。對於(yu) 我們(men) 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人才資源是我們(men) 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來競爭(zheng) 中立於(yu) 不敗之地的本錢。但是,中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僅(jin) 占總人口的5%左右,遠遠落後於(yu) 發達國家,如美國是35%,日本是23%。同時,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熱切企盼,他們(men) 知道,知識就是力量,教育改變命運。不上大學也是要就業(ye) 的,對於(yu) 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如果沒有經過高等教育階段的文化、技能培養(yang) ,在今後,他們(men) 的就業(ye) 將麵臨(lin) 更加嚴(yan) 峻的困難。

  事實上,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難度的增加,是受社會(hui) 的整體(ti) 就業(ye) 環境影響的。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加大的這幾年,恰好是我國總體(ti) 就業(ye) 矛盾加劇的幾年,新生勞動力就業(ye) 與(yu) 下崗失業(ye) 人員再就業(ye) 相互交織,勞動力供大於(yu) 求的矛盾十分尖銳。來自勞動和社會(hui) 保障部的統計數字表明:雖然2006年城鎮安排就業(ye) 人數創紀錄地突破1000萬(wan) 人,但依然還有1400萬(wan) 人待業(ye) 。2007年可提供的就業(ye) 崗位總計也隻有約1200萬(wan) 個(ge) ,但新增就業(ye) 人數達到2400萬(wan) 人。這樣一來,勞動力供給嚴(yan) 重大於(yu) 崗位需求,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空間也必然受到擠壓,適合他們(men) 的崗位也就麵臨(lin) 著激烈的競爭(zheng) 。

  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大,原因還在於(yu) 區域發展差距以及城鄉(xiang) 二元結構而導致的結構性矛盾。它表現為(wei) “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事兒(er) 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崗位少”等等現象。一方麵,由於(yu) 區域和城鄉(xiang) 之間的鴻溝,大學畢業(ye) 生在擇業(ye) 時更多地考慮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眾(zhong) 多的畢業(ye) 生競爭(zheng) 有限的崗位,千軍(jun) 萬(wan) 馬擠“獨木橋”。國家人事部公布的數據表明,2005年僅(jin) 北京、廣州、上海、深圳4個(ge) 城市就接收了15個(ge) 省市10.9%的大學生。另一方麵,廣大欠發達地區和基層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於(yu) 分配製度、用人製度、戶籍政策、保障製度、編製數量、經費困難等方麵的影響,畢業(ye) 生即使想到這些地方去就業(ye) 也往往難以落實。這就在客觀上造成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就業(ye) 的空間狹小、渠道不暢,也加劇了畢業(ye) 生就業(ye) 的困難。

  同時,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大也與(yu)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ang) 有一定關(guan) 係。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銳地感知社會(hui) 需求的變化,從(cong) 而相應地調整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設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擴招後投入跟不上,辦學條件相對落後;一些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ang) 重視不夠,人才培養(yang) 不能完全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等等。

  另外,社會(hui) 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的觀念更新滯後。許多人認為(wei) 上了大學就是“鯉魚跳龍門”,身份改變了,一定要找個(ge) 好工作才算就業(ye) ;很多家長認為(wei) ,大學畢業(ye) 生幹具體(ti) 工作就不算體(ti) 麵就業(ye) 等。導致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預期較高,不能適應就業(ye) 市場的需要。許多大學畢業(ye) 生寧肯“漂”在大城市,也不願到地方、到基層、到中小城市就業(ye) 。就高不就低的結果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壓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麵的共同努力之下,上述問題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如何幫助大學畢業(ye) 生跨過就業(ye) 這道“坎”?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市今年有近2萬(wan) 名高校畢業(ye) 生報名競爭(zheng) 3000個(ge) “村官”名額,畢業(ye) 生可自願報名到京郊農(nong) 村擔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助理、村委會(hui) 主任助理。山西省今年也招募了8000名“大學生村官”,報名的大學畢業(ye) 生達到8萬(wan) 人。這是各地根據中央印發的《關(guan) 於(yu)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ye) 生麵向基層就業(ye) 的意見》出台的鼓勵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的重要舉(ju) 措,也架起了大學畢業(ye) 生走向基層廣闊天地的橋梁。

  近年來,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問題,已經引起了黨(dang) 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wei) 幫助大學畢業(ye) 生順利就業(ye) 、邁好走向社會(hui) 的“第一步”,從(cong) 中央到地方,從(cong) 有關(guan) 部門到社會(hui) 各方,都在齊心協力,想方設法促進就業(ye) 。國家和有關(guan) 部門先後出台實施一係列政策措施,打破了計劃經濟體(ti) 製下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的諸多限製和束縛,著重建立起允許並鼓勵大學畢業(ye) 生合理流動就業(ye) 的製度環境,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ye) 生到基層、到西部建功立業(ye) ,加快完善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服務的體(ti) 係。如近年來實施的“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崗計劃”、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見習(xi) 製度、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網絡聯盟、零就業(ye) 家庭畢業(ye) 生保底就業(ye) 等政策措施,實實在在地拓寬了畢業(ye) 生就業(ye) 的空間。

  盡管如此,還要看到,當前形勢下,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還麵臨(lin) 著很多新的困難和問題。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是一個(ge) 牽涉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等各領域的複雜的社會(hui) 工程,跨過就業(ye) 這道“坎”,需要政府、學校以及整個(ge) 社會(hui) 的積極促進、大力配合,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多措並舉(ju) 、多管齊下。

  從(cong) 政府來講,要采取更加積極的促進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的政策。政府要通過宏觀調控這隻“手”,為(wei) 畢業(ye) 生就業(ye) 營造良好的製度性、政策性環境,出台更加積極的促進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的政策,大力深化戶籍、人事和用工製度的改革,切實加強政策之間的協調性和配套性;要通過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hui) 事業(ye) 增加就業(ye) 崗位,積極開發和創造適合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的公益性崗位;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杠杆”,使各類企業(ye) 尤其是中小企業(ye) 、民營企業(ye) 成為(wei) 吸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的“蓄水池”;要通過創業(ye) 教育、政策扶持和項目指導,激活大學畢業(ye) 生的創業(ye) 熱情和創業(ye) 才智;要通過完善畢業(ye) 生就業(ye) 服務體(ti) 係,為(wei) 大學畢業(ye) 生求職就業(ye) 提供更加熱情、周到、高效的就業(ye) 服務和幫助。

  從(cong) 高校來說,要把促進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擺到學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體(ti) 製改革,明確不同層次高校的辦學宗旨和目標,高校要主動適應社會(hui) 需求和就業(ye) 市場的變化,加大學科和專(zhuan) 業(ye) 結構調整力度,堅持年度招生計劃與(yu) 畢業(ye) 生就業(ye) 率適度掛鉤,逐步實現由人才供給導向型向就業(ye) 需求導向型的轉化。進一步整合和優(you) 化教育資源,著力培養(yang) 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同時,全麵落實就業(ye) 的“一把手”工程,確保就業(ye) 指導服務在機構、人員、經費上的“三到位”,健全就業(ye) 工作體(ti) 係;要普遍開設就業(ye) 指導課程,對學生提供個(ge) 性化的就業(ye) 指導,提高就業(ye) 指導的“全程化、全員化、專(zhuan) 業(ye) 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學畢業(ye) 生的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和社會(hui) 適應力。

  此外,從(cong) 用人單位和社會(hui) 各方麵來看,也有責任為(wei) 大學畢業(ye) 生營造良好的就業(ye) 環境。目前,人才市場上很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有工作經驗者優(you) 先,明確表示不考慮應屆畢業(ye) 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單位存在的這種錯誤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因此,用人單位應該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消除性別、學曆等偏見,完善用人機製。此外,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hui) 各方也要正確看待當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形勢,更新就業(ye) 觀念,幫助大學畢業(ye) 生合理確定就業(ye) 期望。新聞媒體(ti) 也要通過開展主題突出、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宣傳(chuan) 報道活動,為(wei) 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不要盲目炒作,製造“就業(ye) 恐慌”,以免加重大學畢業(ye) 生的心理負擔。

  當代大學生應樹立什麽(me) 樣的擇業(ye) 觀?

  小劉是遼寧省某重點高校的畢業(ye) 生,三年前大學畢業(ye) 後,一心想留在大城市,結果在連續考研失利、求職碰壁後,最終回到自己家鄉(xiang) 的小縣城,在一家事業(ye) 單位找到了一份工作。因為(wei) 英語好,計算機熟練,沒多長時間,小劉就在工作中挑起了大梁,工作自信而快樂(le) 。觀念一變天地寬。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ye) 生像小劉一樣,在基層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台。

  擇業(ye) 觀是職業(ye) 價(jia) 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擇業(ye) 行為(wei) 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前,隨著家庭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資日漸增大,對子女就業(ye) 的期望值也相應提高。但是很多大學生對人才市場用人標準和自身條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擇業(ye) 觀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隻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幹什麽(me) ”,而不考慮“我能幹什麽(me) ”,導致在求職時四處碰壁。因此,解決(jue) 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難題,也要求大學畢業(ye) 生自身樹立正確的擇業(ye) 觀。

  要把正確的職業(ye) 理想與(yu) 務實的就業(ye) 定位結合起來。每個(ge) 大學畢業(ye) 生都有自己的職業(ye) 理想,希望找一個(ge) 滿意的職業(ye) ,作為(wei) 實現自己人生價(jia) 值的平台。對此,我們(men) 應予以充分的肯定。但這種職業(ye) 理想應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如果像有些畢業(ye) 生堅持“非高薪不幹,非大企業(ye) 不進,非省會(hui) 城市不去”的擇業(ye) 觀念,那恐怕在現實中往往會(hui) 碰壁。無數的事例說明,隻有把自己的理想與(yu) 國家、社會(hui) 的需要統一起來,把個(ge) 人的就業(ye) 選擇同現實的條件結合起來,職業(ye) 發展才有現實的基點,理想的實現才有可靠的平台。

  在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zhong) 化”的今天,大學畢業(ye) 生不能有盲目的優(you) 越感,一定要有務實的就業(ye) 定位,切忌自設“藩籬”,隻盯著大城市、大機關(guan) 、大企業(ye) 不放,要積極到祖國最需要的基層、西部去,在這片孕育著無限生機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鍛煉、增長才幹、實現理想、成就事業(ye) 。

  要有科學的職業(ye) 規劃。根據社會(hui) 需要和自身條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職業(ye) 規劃,增強就業(ye) 和創業(ye) 能力,對於(yu) 大學生將來能否順利就業(ye) 非常重要。對很多畢業(ye) 生而言,與(yu) 其說是“就業(ye) 困難”,不如說是“就業(ye) 迷惘”,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缺乏科學規劃,這往往也成為(wei) 他們(men) 麵對就業(ye) 壓力時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ge) 重要原因。一次調查顯示,62.2%的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職業(ye) 生涯沒有規劃,32.8%的不明確,隻有4.9%的有明確的設計。俗話說,機會(hui) 總是垂青於(yu) 那些有準備的人。大學生將來要找到理想職業(ye) ,首先要未雨綢繆,及早明確職業(ye) 目標,提前做好職業(ye) 規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儲(chu) 備和社會(hui) 實踐;同時,要通過科學的認知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興(xing) 趣、氣質、性格和能力等進行全麵正確分析,認識自己的優(you) 勢與(yu) 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長板”更長,把“短板”補長。此外,“有誌者事竟成”,隻要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懈地沿著目標前進,就必然會(hui) 獲得成功。

  要有良好的就業(ye) 心態。就業(ye) 本身就是一種競爭(zheng) 。由於(yu) 大學畢業(ye) 生年輕,往往有急於(yu) 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業(ye) 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誌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業(ye) 心態,對於(yu) 大學畢業(ye) 生順利就業(ye) 也很重要。麵對嚴(yan) 峻的就業(ye) 形勢,大學畢業(ye) 生要充滿自信,勇敢地去麵對競爭(zheng) ,既不能妄自菲薄,縮手縮腳,不敢“推銷”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對單位挑三揀四,最終“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認識到,求職遇到的困難、挫折、委屈是暫時的、在所難免的,一味的抱怨解決(jue) 不了問題,關(guan) 鍵是對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擺正位置,調整心態,變壓力為(wei) 動力,使自己能從(cong) 容、冷靜地麵對就業(ye) 這一人生重大課題,並作出正確、理智的選擇。

  此外,還要有創業(ye) 的精神和準備。目前,發達國家大學畢業(ye) 生創業(ye) 率在20%至30%,而我國僅(jin) 為(wei) 1%至2%。勇於(yu) 創業(ye) ,既是就業(ye) 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實現大學畢業(ye) 生人生理想的一條捷徑。要進一步完善鼓勵大學畢業(ye) 生創業(ye) 的法律和政策,加強對大學畢業(ye) 生的創業(ye) 指導和技能培訓,努力給大學畢業(ye) 生創業(ye) 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有句話說得好:“理想的翅膀應插在現實的身上,離開了現實的軀體(ti) ,理想隻是一堆零亂(luan) 的羽毛。”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識到,“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ye) ,勞動最光榮”。麵對激烈的就業(ye) 競爭(zheng) ,隻要我們(men) 大學畢業(ye) 生能夠轉換思維,改變觀念,就業(ye) 之路一定會(hui) 越走越寬廣,我們(men) 的理想也一定會(hui) 飛得更加高遠!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30日 11:06 來源: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編輯:朱子豔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