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潮起潮落話股市——如何正確看待當前股市投資熱
2006年以來我國股市行情回暖,吸引了大量投資者踴躍入市。特別是2007年1月至5月,滬深股市新開戶數屢創曆史新高。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8000萬(wan) 戶,9000萬(wan) 戶,1億(yi) 戶大關(guan) 連連被突破。從(cong) 公司白領到普通工人,從(cong) 退休老人到家庭主婦……“談股論金”成為(wei) 街頭巷尾最熱絡的話題。不少人見麵第一句話就是:“股票漲了沒有?”有的全家老小齊上陣,有的賣房借錢去炒股……不少人驚呼:“這是一個(ge) 全民炒股的時代!”那麽(me) ,什麽(me) 是股市,如何看待股市的風險,怎樣才能利用股市理好財,在風雲(yun) 變幻的股市中做一個(ge) 理性的投資者呢?
什麽(me) 是股市?
1986年11月,在北京舉(ju) 行了一次中美金融研討會(hui) 。當時,鄧小平同誌會(hui) 見了出席會(hui) 議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範爾霖。範爾霖帶來了兩(liang) 件特殊的禮物:紐約證交所證章和證券樣本。讓範爾霖大感意外的是,鄧小平同誌回贈了一件更為(wei) 特殊的禮物:剛剛上市的中國首張股票——上海飛樂(le) 音響公司股票。一時間,外電紛紛報道:“中國與(yu) 股市握手!”
2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對股票、股市早已不再陌生。投資股市成為(wei) 很多人理財的重要渠道,每天有數以億(yi) 計的人注視著股市的起起伏伏,每天有幾百上千億(yi) 元的資金在股市流動。
所謂股市,也就是進行股票發行和交易的市場。要了解股市,還要從(cong) 股份製度的產(chan) 生與(yu) 發展說起。
隨著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的發展,無論是生產(chan) 者自身的資本積累,還是有限的借貸資本,都難以滿足企業(ye) 發展的巨額資金需求。於(yu) 是出現了通過發行股票來籌措資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辦法,這也就是股份製。一個(ge) 人購買(mai) 了某個(ge) 公司的股票,就成為(wei) 這個(ge) 公司的股東(dong) ,就以出資額為(wei) 限對公司負有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股票具有流通性,如果股票持有人急用現金或想轉化成其他證券,可將股票出售,這就出現了股票交易行為(wei) 。股票交易的需要自然催生了股票交易市場的產(chan) 生。
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lan) 的阿姆斯特丹買(mai) 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1773年,在倫(lun) 敦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個(ge) 證券交易所。1792年,紐約證券交易所誕生。20世紀以後,世界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的股票市場發展迅速,在經濟生活中產(chan) 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股票在中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洋務運動時期。當時中國出現了一批官辦與(yu) 官商合辦的股份製企業(ye) 。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中國最早的股票。1914年,中國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到抗日戰爭(zheng) 前,上市股票已達百餘(yu) 種。但後來幾經挫折,股市始終沒有發展起來。
新中國成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一直把股份製作為(wei) 資本主義(yi) 獨有的東(dong) 西予以排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深入,我們(men) 對股份製的性質和作用又有了新的認識,開始衝(chong) 破那種認定股份製隻姓“資”不姓“社”的思想禁錮,股票市場再次應運而生。
1984年7月20日,全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拉開了企業(ye) 股份製改造的大幕。1986年9月26日,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掛牌代理買(mai) 賣飛樂(le) 音響公司和延中實業(ye) 公司股票。這是上海第一家經營證券櫃台交易業(ye) 務的場所,也是新中國首次開辦股票交易。1990年11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開業(ye) 。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3日正式營業(ye) 。這兩(liang) 個(ge) 交易所的成立和開業(ye) ,標誌著新中國的證券市場脫離了銀行體(ti) 係獨立發展。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成立,中國的股票交易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製化的軌道。
十幾年來,滬深股市牽動著千千萬(wan) 萬(wan) 人的心。1990年深交所試營業(ye) 時,僅(jin) 僅(jin) 有一隻股票掛牌交易,第二年也隻有6隻。而到2007年7月,在上交所掛牌的股票達950多隻,在深交所掛牌的股票達590多隻。1991年深交所全年的成交金額隻有35億(yi) 元,而2007年5月30日,滬深兩(liang) 市成交量創下4163.37億(yi) 元的曆史紀錄。當年知道股票市場的人很少,參與(yu) 股市投資的人更少,到2007年6月底,滬深股市賬戶總數達10705.64萬(wan) 。中國股市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經曆風風雨雨,正逐步發展和成熟起來。
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men) 越來越認識到,股票市場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籌集資金的“吸鐵石”。企業(ye) 通過發行股票,把分散在社會(hui) 上的閑置資金集中起來,形成巨額的、可供長期使用的資本,用於(yu) 支持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和大規模經營。股票市場的籌資規模和速度是企業(ye) 依靠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所無法比擬的。
二是企業(ye) 轉換機製的“推動器”。發展股票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有利於(yu) 建立真正意義(yi) 上的產(chan) 權製度,實現投資主體(ti) 多元化,形成重大決(jue) 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有效的監督機製,也有利於(yu)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現代企業(ye) 製度的形成。
三是優(you) 化資本配置的“調節器”。通過市場可以發現公司投資價(jia) 值,投資者通常選擇成長性好、盈利潛力大的股票進行投資,拋棄業(ye) 績滑坡、收益差的股票,這就使資金逐漸流向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企業(ye) ,從(cong) 而實現資本的合理配置。
四是維護金融安全的“緩衝(chong) 閥”。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十分健全,直接融資滯後於(yu) 間接融資的發展,過分依賴銀行的現象還很嚴(yan) 重。一旦銀行出現問題,往往導致很大的係統性風險。大力發展股票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有利於(yu) 降低間接融資在全社會(hui) 融資中的比重,使整個(ge) 金融體(ti) 係的運行更富有彈性和活力,有效防範和分散金融風險。
五是觀察經濟狀況的“晴雨表”。通過分析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情況,可以了解整個(ge) 行業(ye) 的發展趨勢,可以透視出整個(ge) 經濟的運行狀況。
可見,發展股票市場,對於(yu) 優(you) 化資源配置、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對於(yu) 促進企業(ye) 深化改革、提高競爭(zheng) 力,對於(yu) 深化金融改革、維護金融安全,對於(yu) 個(ge) 人合理理財、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為(wei) 什麽(me) 說股市有風險?
前些時候,有些觀點在股民中流傳(chuan) 很廣,說什麽(me) 中國股市將迎來“黃金十年”、滬指將突破10000點等等。同時,種種炒股輕鬆賺錢的“財富故事”也到處流傳(chuan) 。這些給人們(men) 一個(ge) “炒股就是賺錢”、“未來隻漲不跌”印象,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湧入了股市,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股票似乎就是印鈔機,買(mai) 了就能賺,永遠不會(hui) 賠。他們(men) 並沒有真正了解股票市場其實是一個(ge) 充滿風險的市場。
首先,風險來自你購買(mai) 股票的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變化。由於(yu) 普通股民往往並非專(zhuan) 業(ye) 人士,再加上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所以有時很難了解一個(ge) 公司的真實經營情況,就算買(mai) 了績優(you) 公司的股票,也不意味著從(cong) 此萬(wan) 事大吉。業(ye) 績的好壞隻能代表公司的過去,在瞬息萬(wan) 變的商海中,看好的公司隨時要迎接來自各個(ge) 方麵的挑戰。激烈的行業(ye) 競爭(zheng) ,變化的市場環境,不同的經營策略……都會(hui) 給公司的未來帶來很多不確定性,一旦業(ye) 績下滑,則股價(jia) 也會(hui) 隨之跌落,股民就要蒙受損失;如果公司倒閉,則股民的資金就會(hui) 全部化為(wei) 烏(wu) 有。
其次,整個(ge) 股票市場的潮漲潮落也蘊涵著風險。一般來說,判斷市場狀況有一個(ge) 指標——市盈率。市盈率是反映市場中個(ge) 股價(jia) 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一般認為(wei) ,市盈率大約在10至20倍的區間內(nei) 波動是比較正常的,此時市場風險較小。市盈率越大,則意味著股市出現泡沫的可能性增大,市場風險隨之加大。數據顯示,目前美國、英國、中國香港等股市的市盈率大約在10至20倍的區間內(nei) 波動,日本和印度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則在23至25倍的區間內(nei) 。我國目前滬深股市平均市盈率已超過40倍,風險可想而知。而2007年前幾個(ge) 月遭到爆炒的某些個(ge) 股,其市盈率甚至達到了上千倍!
再次,“追漲殺跌”的不理智行為(wei) 帶來的風險也不小。有不少新入市的股民,對股市行情缺乏掌握,對於(yu) 股票及上市公司的情況也不了解,有時隻聽從(cong) 親(qin) 戚朋友的所謂“經驗”,或者打聽各種“小道消息”,據此來購買(mai) 股票,結果極易造成損失;有時又隨大流盲目地“追漲殺跌”,結果往往在股價(jia) 最高點接手被套,或者匆忙“割肉”賠錢。這些不理智的行為(wei) 可以說是自製風險、自討苦吃。
此外,市場外的不可預測因素也會(hui) 造成股市動蕩,引發風險。比如國際國內(nei) 經濟形勢變化、國家金融和產(chan) 業(ye) 政策調整、天災人禍等等,就極有可能導致股市的突然震蕩。
所以說,股市決(jue) 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樣毫無風險,能夠隻賺不賠、輕鬆收益。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這就是“財富神話”外表下股市真實的本質,我們(men) 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為(wei) 什麽(me) 說投資股市要抱著理財而不是發財的心態?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hui) 財富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老百姓的腰包也越來越鼓。“手裏有了閑錢,該怎麽(me) 辦?怎樣能讓這些錢保值增值?”這是許多富了的老百姓經常要考慮的問題。人們(men) 常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即使是對普通百姓來說,理財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有1萬(wan) 元錢,如果放在家裏,1年後還是1萬(wan) 塊錢,但隨著物價(jia) 上漲,它的實際購買(mai) 力降低了。但如果正確理財的話,不僅(jin) 能夠讓錢保值,而且還能增值。
從(cong) 我國的實際情況看,過去人們(men) 理財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是依靠銀行儲(chu) 蓄來理財。截至2007年3月底,我國城鄉(xiang) 居民儲(chu) 蓄存款已達17.5萬(wan) 億(yi) 元,人均儲(chu) 蓄存款超過1.3萬(wan) 元。
要看到,居民儲(chu) 蓄存款的高速增長,一方麵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來源,但另一方麵,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從(cong) 國家來看,銀行儲(chu) 蓄存款的高增長,將會(hui) 導致間接融資比例過大,加大銀行的壓力,極易形成和加劇銀行的係統性風險。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在當前物價(jia) 上漲快、銀行利率低的情況下,把錢存到銀行,利息收益很小,是一種不劃算的理財方式。
國內(nei) 外經驗表明,投資股市也是理財的一個(ge) 重要渠道。股市理財的特點是,風險比較高,收益也比較高。但隻要樹立正常的理財心態,選取業(ye) 績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分散投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ge) 籃子裏”,把風險控製在一定範圍內(nei) ,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收益。近年來,隨著我國股市的持續上漲,不少股民嚐到了通過股市理財的甜頭。從(cong) 2007年上半年來看,不到5個(ge) 月的時間中,滬深總市值從(cong) 8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16萬(wan) 億(yi) 元,增長了一倍。最近,滬深股市總市值突破20萬(wan) 億(yi) 元,許多股民手中持有的股票價(jia) 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應該說,老百姓投資股市應予以鼓勵。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一段時期,一些股民不是抱著正常的心態投資股市,而是抱著“撈一把”、“賺一筆”的心態,把股市當成賭場,試圖在股市上實現“一夜暴富”。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他們(men) 往往傾(qing) 其所有,有的甚至押上房產(chan) 、舉(ju) 債(zhai) 貸款進入股市。一旦遭遇投資失利,將給這些股民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國外幾百年股市發展曆史,以及我國十幾年的股市發展曆史,都充分證明,從(cong) 長期來看,人人都想通過股市投資“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不可否認,在現實中,的確有極少數人在股市上短時間內(nei) 獲得了較高收益,但是對於(yu) 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都想在股市上賺得金玉滿缽、一夜之內(nei) “發財致富”是不大可能的。比如,2007年上半年,一些投資者正是抱著這種不正常的心態,瘋狂炒作垃圾股,把一些沒有任何業(ye) 績支撐、市盈率高達上百倍的垃圾股炒得翻了好幾倍,等炒作狂潮退卻之後,這些股票連續下跌,許多人被深度套牢,損失慘重。
從(cong) 現實來看,如果抱著這種非正常的心態購買(mai) 股票,風險很高,容易造成心理扭曲,行為(wei) 失去理智,把投資變成投機,最終往往不是發財了,而是賠得血本無歸。股市就像一個(ge) 放大鏡,容易把人性的貪婪放大,從(cong) 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資行為(wei) 。早在17世紀,著名的科學家牛頓投資證券失敗以後,他頗有感慨地說:“我可以計算天體(ti) 運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牛頓的這番話給了我們(men) 很大的啟示:隻有樹立正常的投資心態,把股市作為(wei) 長期的理財方式才是正確的選擇。
如何做一個(ge) 理性的股民?
自2007年5月30日以來,股票市場經曆了一次大幅震蕩的行情。據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3月以來的新股民入市熱潮有所降溫,截至7月13日,A股日新增開戶數已直線下降至62953戶,創下春節休市後的新低。6月份居民儲(chu) 蓄存款向股市搬家的現象出現了“急刹車”,1678億(yi) 元的資金重新回流到銀行。這一出一進之間,表明股民們(men) 對市場風險認識的逐步加深,盲目投資的行為(wei) 已逐漸減少。
近年來的股市風雲(yun) 變幻,給廣大股民上了生動的一課。但是,中國股市發展、成熟的路還很長,很多股民離真正的理性投資、成熟理財尚有一定的距離。那麽(me) ,我們(men) 應如何做一名理性的股市投資者呢?
首先要理性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投資股票的基本條件。實際上,並不是每個(ge) 人都適合炒股,家庭不富裕的情況下,抗風險能力低,適合將“閑錢”存於(yu) 銀行或購買(mai) 債(zhai) 券。入市前做好投資規劃,堅持量入為(wei) 出的原則,用於(yu) 股市投資的錢最好不要超過經常收入的30%,至於(yu) 那些把養(yang) 老金、撫養(yang) 子女等的支出用來炒股,用抵押房產(chan) 、舉(ju) 債(zhai) 借錢和下崗職工買(mai) 斷工齡的錢炒股的行為(wei) 就更不應該了。
要牢固樹立風險意識。“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這是人人熟知的一句話,但是未必人人都能時刻繃緊這根弦。2007年5月,中國證監會(hui) 專(zhuan) 門就加強投資者教育連續發布通知,要求相關(guan) 單位警示投資者理性管理個(ge) 人財富,買(mai) 者自負,安全第一。然而,很多股民並不在意,結果在隨後的震蕩行情中損失嚴(yan) 重。因此,一定要把風險意識貫穿到投資理財的每一個(ge) 環節,在決(jue) 定入市或投資某種股票時,一定要客觀估價(jia) 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對投資回報有合理的預期,對可能造成的損失也要有思想準備。同時,還要通過理性分析與(yu) 操作,盡可能降低風險。
要有長期投資的意識。風物長宜放眼量。曆史經驗表明,長期投資可以規避風險,還能全額獲得增值收益。比如,在美國,大部分股票投資者20世紀80年代牛市以來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至4年,並且通常不會(hui) 隨短期市場波動而頻繁進出,即使在1997年東(dong) 南亞(ya) 金融危機中,麵對更為(wei) 激烈的市場波動,他們(men) 依然表現鎮定。與(yu) 這些投資者理性的理財觀相比,我們(men) 的股民近4年來的平均持有周期是1至2年,基本上是短線投資。頻繁地買(mai) 進賣出,看似不放過每一個(ge) 機會(hui) ,但實際上,股市風險遠大於(yu) 機遇,操作越頻繁,風險也就越成倍增長,往往是盈虧(kui) 相抵,到頭來落得個(ge) 白辛苦。
要掌握必備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投資股市是專(zhuan) 業(ye) 性很強的行為(wei) 。要想在變幻莫測的股市中少跌跤,就不能打無準備之仗。要學習(xi) 和掌握如證券、財務等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及時了解有關(guan) 信息,通過科學分析作出正確的決(jue) 策,不盲目投資,不隨大流。有的人看到別人買(mai) 股票賺了錢就跟風投資,或者過分注重股票交易的投機性,連上市公司業(ye) 績、股票收益、行情分析等最基本的東(dong) 西都不懂或者不去關(guan) 注,隻憑道聽途說或者自己感覺去選擇股票,這無異於(yu) 把股市當作賭桌,能否盈利全憑運氣,尤不足取。
要想成為(wei) 一名理性、成熟的投資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態。古人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該看到,股市始終處於(yu) 波動之中,這是股市的風險所在,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對此應該有平和的心態。不能把投資股市當成生活的全部內(nei) 容,因股市的波動而茶不思、飯不想,亦不能因股市暴漲而欣喜若狂,因暴跌而垂頭喪(sang) 氣。否則,投資股市就會(hui) 變成沉重的精神負擔。 “不經曆風雨,怎麽(me) 見彩虹?”可以想見,經過一次次股市震蕩的洗禮,千千萬(wan) 萬(wan) 的股民必將不斷在實踐中成熟起來,我國的股市也一定會(hui) 以更加健康的態勢繼續發展,股市的未來必將充滿希望。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