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gang) 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gang) 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赴江西考察時曾深刻指出:“井岡(gang) 山鬥爭(zheng) 的偉(wei) 大實踐,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擇、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人民軍(jun) 隊成長具有關(guan) 鍵意義(yi) 。”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挽救革命、尋找革命新道路開始了新的奮鬥曆程。10月,毛澤東(dong) 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的工農(nong) 革命軍(jun) ,開始為(wei) 創建以寧岡(gang) 為(wei) 中心的井岡(gang) 山農(nong) 村革命根據地而鬥爭(zheng) 。在這一過程中,以毛澤東(dong) 為(wei) 主要代表的一大批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經過創建、發展紅軍(jun) 和農(nong) 村革命根據地的實踐,逐步找到了一條推動中國革命走向複興(xing) 、走向新的勝利的道路。這就是井岡(gang) 山鬥爭(zheng) 的“關(guan) 鍵意義(yi) ”所在。

  井岡(gang) 山見證尋求新路的探索勇氣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gang) 山精神的核心。井岡(gang) 山時期,毛澤東(dong) 同誌立足於(yu) 中國革命現實,把馬克思主義(yi) 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ti) 實踐緊密結合,提出了以農(nong) 村為(wei) 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和發展了思想建黨(dang) 、黨(dang) 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建黨(dang) 建軍(jun) 思想,在武裝鬥爭(zheng) 、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成功實踐。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以後,年幼的黨(dang) 在最開始選擇了“以俄為(wei) 師”“以城市為(wei) 中心”的革命道路。經過1927年至1928年的一係列起義(yi) 鬥爭(zheng) ,越來越多的革命者開始認識到:“以城市為(wei) 中心”並不適合現階段的中國國情,隻有到農(nong) 村去,特別是到那些受過大革命風暴影響的農(nong) 村中去,才會(hui) 有革命發展的廣闊天地。1927年9月,三灣改編後,毛澤東(dong) 在率領部隊南下的過程中,經過調查研究,敏銳地發現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gang) 山地區是十分合適的部隊立足點。毛澤東(dong) 認為(wei) ,井岡(gang) 山地區有以下有利條件:黨(dang) 的群眾(zhong) 基礎較好;袁文才、王佐領導的農(nong) 民武裝願意同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結合;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自給自足的農(nong) 業(ye) 經濟,部隊易於(yu) 籌款籌糧;地處湘贛邊界,遠離國民黨(dang) 統治的中心城市,同時湘贛兩(liang) 省軍(jun) 閥存在矛盾。

  1927年10月初,部隊到達江西寧岡(gang) 古城後迅速召開會(hui) 議,研究建立根據地和對井岡(gang) 山地區的農(nong) 民武裝袁文才、王佐采取團結改造方針的問題。會(hui) 後,以毛澤東(dong) 為(wei) 書(shu) 記的前敵委員會(hui) 領導井岡(gang) 山軍(jun) 民,利用國民黨(dang) 新軍(jun) 閥之間發生戰爭(zheng) 、井岡(gang) 山地區敵人兵力空虛的有利時機,采取積極發展的方針,逐步開創工農(nong) 武裝割據的局麵。

  工農(nong) 革命軍(jun) 首先在井岡(gang) 山地區各縣進行打倒土豪劣紳、發動群眾(zhong) 的遊擊暴動,建立縣、區、鄉(xiang) 各級工農(nong) 民主政權。11月,工農(nong) 革命軍(jun) 占領茶陵縣城,湘贛邊界第一個(ge) 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nong) 兵政府正式成立。1928年1月,工農(nong) 革命軍(jun) 攻占遂川縣城;2月上旬,打破江西方麵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的第一次“進剿”。至此,奠定了井岡(gang) 山根據地的基礎。關(guan) 於(yu) 這一探索,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沒有相關(guan) 論述,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沒有現成經驗,黨(dang) 內(nei) “左”傾(qing) 路線和教條主義(yi) 不斷幹擾打壓,殊為(wei) 不易。

  井岡(gang) 山見證無比堅定的必勝信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對馬克思主義(yi) 的堅定信仰,對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的堅定信念,是井岡(gang) 山精神的靈魂,也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立身、處世、幹事的精神支柱。”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所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zheng) 進入最艱苦的年代,革命形勢轉入低潮。當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許多優(you) 秀幹部,群眾(zhong) 運動的傑出領袖,成千上萬(wan) 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共青團員,革命的工人、農(nong) 民、知識分子以及黨(dang) 外革命人士紛紛倒在血泊中,黨(dang) 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中,黨(dang) 的隊伍中的一些人缺乏對時局的正確認識,存在著錯誤的估量,因而對黨(dang) 與(yu) 紅軍(jun) 所處的形勢與(yu) 環境產(chan) 生悲觀的念頭,陷入思想上的混亂(luan) 。他們(men) 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甚至不讚成在軍(jun) 事上先爭(zheng) 取勝利,也不讚成用紅色政權的鞏固與(yu) 擴大去逐漸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dong) 等領導的井岡(gang) 山鬥爭(zheng) 衝(chong) 破反革命的高壓,在黑暗中高舉(ju) 起革命的光輝旗幟。他們(men) 中的許多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共產(chan) 主義(yi) 的信念。他們(men) 用井岡(gang) 山上的紅旗,明白地昭示國人:英勇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會(hui) 被國民黨(dang) 的屠殺政策所嚇倒,隻會(hui) 擦幹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體(ti) ,高舉(ju) 革命大旗,重新揚起理想的風帆,堅定信念,投入到新的戰鬥中去。

  在井岡(gang) 山堅持鬥爭(zheng) 一年多後,跟隨毛澤東(dong) 上井岡(gang) 山的人當中,開始對紅軍(jun) 能不能站住腳持懷疑態度,提出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紅色政權能否長期存在並得到發展?針對這個(ge) 問題,毛澤東(dong) 在總結井岡(gang) 山鬥爭(zheng) 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及時地給出了回答。他在為(wei) 湘贛邊界黨(dang) 的第二次代表大會(hui) 起草的《政治問題和邊界黨(dang) 的任務》的決(jue) 議中,在代表紅四軍(jun) 前委於(yu) 1928年11月25日寫(xie) 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根據中國社會(hui) 和中國革命的特點,論證了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並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提出了工農(nong) 武裝割據的思想。

  毛澤東(dong) 認為(wei) ,這些主客觀條件是:中國是帝國主義(yi) 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國家。半封建的地方性的農(nong) 業(ye) 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yi) 經濟)和帝國主義(yi) 對中國實行劃分勢力範圍的政策,使反動統治階級內(nei) 部繼續不斷地發生分裂和戰爭(zheng) 。這種分裂和戰爭(zheng) 既然總是繼續不斷,小塊區域的紅色政權就能夠利用這種矛盾而發生並長期堅持下來。紅色政權之所以在小塊地區發生,是和大革命運動的影響有密切關(guan) 係的。這樣的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的地方,就是在大革命過程中工農(nong) 群眾(zhong) 曾經發動起來的地方。小塊紅色區域能否長期存在,還取決(jue) 於(yu) 全國革命形勢是否向前發展。中國革命形勢是跟著國內(nei) 買(mai) 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產(chan) 階級的繼續分裂和戰爭(zheng) 而必然繼續向前發展的,所以紅色政權不但能夠長期存在,而且還會(hui) 繼續發展。有相當數量的正式紅軍(jun) 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共產(chan) 黨(dang) 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更是一個(ge) 要緊的條件。此外,還需要有便利於(yu) 作戰的地勢和能提供足夠給養(yang) 的經濟力等。

  在革命處於(yu) 低潮時,如果隻看表麵現象,就會(hui) 把暫時的困難和挫折看成希望和前途的喪(sang) 失,而忽視了中國社會(hui) 的階級力量對比正發生變化。毛澤東(dong) 提醒道:“有些同誌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生悲觀的情緒。這是沒有找出這種紅色政權所以發生和存在的正確的解釋的緣故。我們(men) 隻須知道中國白色政權的分裂和戰爭(zheng) 是繼續不斷的,則紅色政權的發生、存在並且日益發展,便是無疑的了。”在毛澤東(dong) 等的正確領導下,井岡(gang) 山的鬥爭(zheng) 既逐漸同那種懷疑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右傾(qing) 悲觀思想劃清了界限,也同那種認為(wei) 可以無條件地在農(nong) 村發動武裝暴動的“左”傾(qing) 盲動錯誤劃清了界限,根據地軍(jun) 民不斷激發出頑強拚搏、勇於(yu) 鬥爭(zheng) 、敢於(yu) 勝利的精神力量。

  井岡(gang) 山見證迎難而上的奮鬥精神

  艱苦奮鬥是我們(men) 黨(dang) 的政治本色和優(you) 良傳(chuan) 統,也是井岡(gang) 山精神的基石。

  井岡(gang) 山的鬥爭(zheng) 主要是軍(jun) 事鬥爭(zheng) 。除了毛澤東(dong) 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工農(nong) 革命軍(jun) ,袁文才、王佐的地方農(nong) 民武裝,井岡(gang) 山還在1928年4月迎來了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yi) 軍(jun) 餘(yu) 部、湘南起義(yi) 農(nong) 軍(jun) 共萬(wan) 餘(yu) 人。其後,毛澤東(dong) 和朱德所率部隊合編,成立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第四軍(jun) (後改成紅軍(jun) 第四軍(jun) )。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了湖南平江起義(yi) ,不久,成立了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五軍(jun) 。紅五軍(jun) 最終於(yu) 12月上旬到達井岡(gang) 山新城鎮。

  在井岡(gang) 山的紅軍(jun) 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由於(yu) 南方各省國民黨(dang) 新軍(jun) 閥統治處於(yu) 暫時穩定時期,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繼續向井岡(gang) 山根據發動“進剿”。為(wei) 了擊退敵人、保衛井岡(gang) 山,毛澤東(dong) 等領導製定了一係列正確的政策:堅決(jue) 地和敵人作鬥爭(zheng) ,反對逃跑主義(yi) ;深入割據地區的土地革命;創造群眾(zhong) 割據局麵布置長期鬥爭(zheng) ;集中兵力,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ge) 擊破;波浪式推進以擴大割據地區,反對冒進,等等。在此期間,紅軍(jun) 在毛澤東(dong) 、朱德的率領下,積極貫徹“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的遊擊戰十六字決(jue) ,以不足四個(ge) 團的兵力,擊敗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的十幾個(ge) 團,打破了敵人的第二、第三、第四次“進剿”,使得割據地區日益擴大。1928年6月的龍源口戰鬥後,井岡(gang) 山根據地達到全盛。

  麵對敵人的反複進攻,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紅軍(jun) 戰士們(men) 表現出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每次出征前,他們(men) 都會(hui) 在自己的脖子上係上一根紅絲(si) 帶。他們(men) 將其稱之為(wei) “犧牲帶”,以此表達隨時準備為(wei) 革命付出生命的決(jue) 心。戰鬥打響前,大家一般隻說兩(liang) 句話,一句是請戰鬥後活著的人告訴自己的母親(qin) ,孩子何時何地犧牲了;一句是請在勝利後,將自己的名字寫(xie) 在烈士紀念冊(ce) 上。艱苦的戰鬥中,先後有近五萬(wan) 革命烈士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men) 有的留下了自己的姓名,有的永遠成為(wei) 了無名英雄。

  在井岡(gang) 山軍(jun) 事鬥爭(zheng) 的背後,由於(yu) 敵軍(jun) 嚴(yan) 密封鎖,根據地軍(jun) 民的生存條件也日益艱難。井岡(gang) 山根據地創建時,“經濟本來是一個(ge) 小農(nong) 經濟區域,自耕農(nong) 甚多,日常生活程度頗低……因為(wei) 地處邊陲的原因,受資本經濟的侵蝕頗遲,洋貨業(ye) 在市場不甚發達,有些地方的交易還是‘日中而市’的逢圩辦法。”紅軍(jun) 財政的唯一來源,全靠打土豪,財政十分拮據。後來,為(wei) 了“進剿”紅軍(jun) ,國民黨(dang) 反動派對根據地實行嚴(yan) 密的經濟封鎖,致使貨物、金融流通不暢。同時,部隊“軍(jun) 用日用必需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的問題。”寒冬季節,“許多士兵還是穿兩(liang) 層單衣”,穿草鞋,睡地鋪,條件極為(wei) 艱苦。

  更困難的是醫療衛生條件的落後,藥品、器械、醫生奇缺。“作戰一次,就有一批傷(shang) 兵。由於(yu) 營養(yang) 不足、受凍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在此情況下,“傷(shang) 病員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紅軍(jun) 主力撤離井岡(gang) 山後,在井岡(gang) 山小井醫院的130多名重傷(shang) 病員和醫務人員未能及時轉移,被敵人包圍。他們(men) 忍受著傷(shang) 病,用最簡單的“武器”——拐杖、凳子、木棍同敵人殊死搏鬥,最終力竭被俘。敵人對他們(men) 進行嚴(yan) 刑拷打。他們(men) 沒有絲(si) 毫恐懼,沒有一個(ge) 人泄露紅軍(jun) 的秘密,最終一起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下。

  不懼凶惡的敵人和艱苦的環境,井岡(gang) 山的軍(jun) 民以堅強的革命意誌和堅定的奮鬥精神,經受住了炮火、寒冷、饑餓和傷(shang) 病等各種考驗,“使割據地區一天一天擴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眾(zhong) 政權一天一天推廣,紅軍(jun) 和赤衛隊一天天壯大”。從(cong) 井岡(gang) 山出發,他們(men) 一路高舉(ju) 火炬前行,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毅然決(jue) 然團結戰鬥在井岡(gang) 山的紅旗下。他們(men) 的英雄壯舉(ju) ,使井岡(gang) 山精神永放光芒。